伤寒论-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临终的一种表现。
“若被火者”,“被火”指的是误用火疗。火疗包括哪些疗法呢?包
括火灸,火针,火熨,火熏,这是伤寒论中涉及到的火疗法。火针,古
代没有酒精灯,就拿这个针裹上棉花,棉花蘸上棉油,点燃烧令通赤,
再刺到穴位里。汉代的火针从出土文物来看,有的针是很粗的,好像比
我们二六自行车辐条细不了多少,你说拿这么一个针扎人的话,烧令通
·106 ·
… Page 117…
第 08 讲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赤,你说这个人连紧张带害怕(加上)针刺的这种刺激,他会不会吓一
身汗啊?这一身汗一出,就退了烧了。所以这种火针就具有一种威慑作
用,所以张仲景治疗诈病怎么治啊,你比方说家里有什么人得了重病了,
大夫你去看看吧,结果一到家里,病人一听大夫来了,面壁而卧,不理
大夫,张仲景就知道,不用问一定是诈病,如果是真病的话,大夫一来,
他肯定要跟大夫说话,(不理大夫)这就是诈病。他摸摸脉就说了,这个
病很重,非得用火针扎上几百处,艾灸烧上几百处就好了。病人一听,
“我没病!我没病!”你看用火针也是治疗诈病的一种方法。《伤寒论》
原文就要这一条,这是火针。火灸,在汉代的灸,常常指的是瘢痕灸,
瘢痕灸就是用艾绒,我不知道在座的会不会做,艾叶里头有许多纤维素,
然后把一大堆艾叶放在木板上捣,捣完以后把艾绒拿过来,把渣滓扔掉,
再捣,反复捣上多遍以后,把艾叶中的纤维素完全去掉了,这个艾绒是
软绵绵的,你捏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就可以把它做成小麦粒那么
大,绿豆粒那么大的小小的艾炷,不要太大,然后把它放在要灸的穴位
上,用(点燃的)香轻轻一碰就把它点着了。你会发现着到一定程度的
时候,被灸的人喊疼,一压就灭了。没关系,烧不着手的,把灰轻轻的
吹掉,然后再放一个小艾炷,再点,他有嚷疼,快烧到皮肤的时候,你
再给他一压就灭了,那么再放上第三炷,你会惊奇地发现等它烧完了,
病人也没嚷疼,怎么回事呢?神经末梢已经烧焦了,他只是感到热,他
不感到疼了,你再放上一个艾炷,再灸。即使是保健灸,也需要灸上七
壮,灸上七壮后,局部恐怕是二度以上,或者三度的烫伤,然后留一个
大焦痂,这个时候你让病人吃生葱、生蒜、生辣椒,吃羊肉、海鲜,让
他发,使焦痂下有许多渗出物,千万不要把痂给抠掉,不要让他洗澡,
这样的话,局部有这样一个创伤,机体就调动全身的力量来修复这个创
伤,那么机体的免疫能力就提高了,也许就借着这个机会治好了其他许
多疾病。这个灸法很有意思的,提高免疫机能。大体上这种灸疗,可以
保证有两个星期左右的疗效,而且有些很疑难的病证,没准儿就通过几
次瘢痕灸就可以得到彻底的治愈。比方说一些过敏性的疾病,但是这种
灸的方法要留下一个终身的瘢痕,所以不要在面部灸,喜欢穿裙子的女
孩子也不要在人家的腿部灸,在不暴露的地方灸。我发现现在暴露的地
方越来越多,原来你说灸丹田吧,问题不大,可是在大马路上,你就看
·107 ·
… Page 118…
郝万山讲伤寒论
得到把丹田都露出来的人。当然我们现在隔物灸,和其他许多灸法的改
进,不要再有这种瘢痕了,但是古代这种瘢痕灸也却是是一种比较好的
治疗方法。日本有一个长寿村,那个村的村民,到十八岁以后,每年的
立春这一天,都在足三里上做瘢痕灸,他们那个村的平均寿命在九十多
岁以上,接近 100 岁,当然这个村的长寿可能和其他许多因素有关,但
是用瘢痕灸法,年年都灸一次足三里对提高免疫机能是很有疗效的。至
于火熏法,从文献记载来看,有的在地里挖一个大坑,然后放许多木柴,
燃烧之后,把大坑周围的地都烤的很热,然后铺上一些植物的叶子,芳
香药物的叶子,再洒上一些水,人躺在上面,上面盖上被子,这不类似
于我们今天的桑拿吗?还有的拿一个大锅,(锅里)放上一些芳香的药物,
烧开了之后,放上结实的木板,然后把人放上去,一定要结实,不要让
他漏到锅里头,再盖上被子。我们今天的发展,桑拿就是火熏方法的进
一步发展,这些火疗方法对于沉寒痼冷的疾病,在治疗上是有疗效的,
但是对一个温热病来说,那就等于火上加油,以火治火。
“微发黄色”,轻的就会出现发黄,这个发黄的病机是热伤营血,营
气不布。我们正常的人,面色红润,而不是那种苍黄,不是那种萎黄,
这是我们的营血能够输布的一种表现。火热内伤营血以后,正常的营气
不能输布就导致了发黄,所以近来有些人说,这种发黄是溶血性的黄疸,
是毒热破坏了红血球之后,造成了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中的一种溶血性
黄疸,这个只供大家参考,但是我们说这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所造成
的发黄。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疭”是肢体的伸展,“瘛”是肢体的收引,
瘛疭就是肢体一收一伸,这不就是抽搐吗?这是热盛动风的表现,热盛
动风出现了抽搐,就像惊证和痫证一样,小儿抽搐的病就叫惊证,成年
人的抽搐的病叫痫证,抽风的病,小儿曰惊,成人曰痫,就是癫痫,所
以严重的就出现了热盛动风,出现了一阵一阵的抽搐,就像儿童的惊风
证,成年人的癫痫病一样,这体现了温热邪气伤人容易发黄,容易动风
的特征。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我把““若火熏之”断到
下一句,如果再用火熏的方法,“一逆”,逆者,错也,误也,逆字在这
·108 ·
… Page 119…
第 08 讲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里当错字,当误字讲。如果一次错误,两次错误病人还可以多活几天,
“再逆”,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进行错误的治疗,“促命期”,你只能缩短
病人的生命。也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的治疗,那就能促进病人
的死亡。这一条,在风温病的一系列错误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温邪上
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问题,出现了温热邪气容易下伤肝肾之阴的
问题,出现了温热病容易发黄的问题,容易动风的问题。因此为后世温
病学家来研究探讨温病学的发病规律,温病的传变规律的时候,给予了
很多的启示,所以这第六条就把温热病的一些特征都给描述出来了。我
们学伤寒,第六条并不重要,但是学温病,第六条倒是很重要的,所以
我们研究生入学考试,温病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常常把《伤寒论》
作为它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出题时常常出《伤寒论》中的和温病学有关
的题目,像第六条这个题在温病学研究生入学的专业基础题中就常常出
现。
上述我们讲了太阳病的分类,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有太阳温病,
有风温,我们现在不把它叫太阳温病,就把它叫温病和风温,这是四个
证候。这四个证候又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发热、
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这是太阳中风;恶寒为主,恶寒、发热、无汗、
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高热、汗出
而热不退者,这是风温。这四个证候都属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前两个
属于风寒外感,后两个属于温热外感。张仲景把广义伤寒的风寒和温热
这两大类(病证)的临床表现分得清清楚楚,我们把它看成是太阳病的
分类提纲。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109 ·
… Page 120…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 09 讲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太阳
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
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
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
症状。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因此
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
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
太阳风寒表证。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
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
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
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随后,《伤寒论》在第2 条、第3 条、
第 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
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
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至于温
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
然叫做太阳病。不过第 6 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后
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
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
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只不过仲景那
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
识。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
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
的证候。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
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
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
·110 ·
… Page 121…
第 09 讲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
不退的,这叫做风温。这四类证候的特征,我们应当学会区别。
今天我们接着讲新课。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 11 页第 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这条的前半段是讲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阳,我
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病发于阳”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病发于
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为主要
特征的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确实是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
出现;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者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是蒸蒸
发热,或者是日晡所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对于少
阳病来说,或者是往来寒热,或者是头痛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也
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阳的病。
那么阴呢?就是指的三阴,指的阴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
一般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证。这样解释,这样理解病发于阴,病发于
阳,符合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呢?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因为发热
和恶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
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你把握了,辨别出阴阳就把握了
辩证的大方向。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有
的书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
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
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放为第一条,是辨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
可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
发于阴者,六日愈”,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
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
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呢?
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
摇,于是乎就出现了第二种认识:“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
·111 ·
… Page 122…
郝万山讲伤寒论
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
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于太阳病的认识;“无热
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
有发热,只有畏寒踡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
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
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发于阳者,七日
愈”,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是七天,一会儿我们将会提到,而少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