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变化,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微微的由浮,它不是寒邪蔽表
吗?由浮紧慢慢的变成微微的缓和了,这提示了寒邪退,由紧变得和缓
了,变得松弛柔软了,提示了寒邪退,“小则平”嘛,提示了寒邪退,所
以为欲愈也。还有一种情况,脉微而恶寒者,是里阳虚,微脉我们已经
讲过几次了,微者薄也,轻取摸不到,重按就把血管压扁了,那是提示
了阳气虚,鼓动无力的一种表现,脉搏的搏动幅度非常弱,那么脉微是
里阳虚,恶寒呢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所以仲景接着说“脉微而恶寒
者,此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不是指的阴精阳气,阴是指的里,阳是指
的表,阴阳俱虚是指的在里的阳气和在表的阳气都虚,因为是根据前面
的症状来的,脉微是里阳虚,恶寒是表阳虚,所以这里是表里阳气都虚
的表现,不可以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那就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再用
催吐的方法,再用泻下的方法,这是太阳病表邪闭郁日久以后的第二种
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自己好,第二种情况肾阳更加虚衰了,那就不可
以用攻邪的药了,第三种情况,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什么是热
色呢?就是发热的脸色,也就是面色发红,这提示了表有小寒闭郁,人
体阳气被郁,所以这时邪气还没有解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症状,“以其
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他没有能得到出汗,“身必痒”,所以身痒也是这个
方证的症状。
·240 ·
… Page 251…
第 19 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这样的话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个证候临床表现,有发热恶寒,热
多寒少,一天发作两三次,这是一个症状,第二个症状是面赤,第三个
症状是身痒,寒邪重则身痛,寒邪闭郁的重了,寒主凝滞,寒主收隐,
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使肌肤的经脉拘挛,拘挛则痛,所以寒
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它没有达到痛的程度,它仍然是闭郁于表,
但是闭郁得不重,经脉气血似通非通,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身痒的状
态,这个时候用桂枝汤不合适,因为它毕竟是没有汗,以其不能得小汗
出,它没有汗。用麻黄汤,又嫌它发汗力量太强,它不是身疼痛,而是
身痒,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那么所谓桂枝麻黄各半汤,如
果我们严格按照它的剂量来看,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量,合
起来为一剂,煮了以后呢,再分三次吃,因此呢,它的每次治疗量,仅
仅是麻黄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和桂枝汤原方量的九分之一相和。我们
按照刚才上次课我们谈到的汉代的度量衡制,确切地折合成今天得剂量,
这个方子一次量它用的到底是多少,用的桂枝是 5 克,芍药是 8 克,生
姜是 5 克,甘草 5 克,麻黄 5 克,大枣一又三分之一枚,你看,一又三
分之一枚,我们精确一点,就说他用了多少,你用一枚就行了吧,杏仁
70 个,哦,不是 70 个,杏仁 24 个,2 克,因为他是分了三次吃,杏仁
2 克,你看这个方子药量是不是很小,所以一看经方药量以两来记认为
都很大,它实际的一次治疗量,你看桂麻各半汤一次治疗量就是这么小,
当时仲景就是用了这么小的剂量,来发散在表的寒邪,同时又有调和营
卫的作用
好,我们接着看 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
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一条的前半段,它所讲的,是服桂枝汤以后的一种特别情况,那么,
服桂枝汤,出了汗了,为什么还要再用桂枝汤,主要是出了汗了,邪气
没有解除,因为,要求“汗出濈濈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
水流漓,病必不除”,现在你的大汗出就是令如水流漓,正气先伤,所以,
它病情没有解除,那么这个脉洪大,为什么不说它是里热呢?因为它没
有伴见渴欲饮水,所以以后我们在讲第26 条的时候,就会提到,服桂枝
汤大汗出,脉洪大,大烦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如果只有脉洪
·241 ·
… Page 252…
郝万山讲伤寒论
大,而不见大烦渴的话,在解表发汗药的时候,鼓动了人体的气血,所
以脉一时出现了洪大的现象,用发汗解表药,特别是辛温的解表药,吃
完了之后,鼓动了人体的气血,脉一时出现了洪大,只要它不见口渴,
那就是邪气还在太阳,没有入阳明,入阳明特点,就是要见到洪脉。所
以,既然如此,邪气还没有解除,当然还用桂枝汤,象以前那样,喝热
粥、盖被子、保温、发汗,这叫服桂枝汤如前法,所以这段话作为一个
鉴别诊断的话,出现脉洪大,什么情况用白虎加人参汤,什么情况可以
继续用桂枝汤,主要看它有没有口渴的这个症状。后面这句话,服桂枝
汤,大汗出以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这个形似疟,它不是寒热交
错形似疟,而是象前面那样,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阵发发作形似
疟,那么这个是发作几次呢?一日再发,只是发作两次,那提示了再表
的寒邪更轻一些。这个证候和刚才我们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也应该有
面赤和身痒,症状是 23 条,和 25 条,症状是一样的,都有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都有面赤身痒,这三个症状完全一样,都是寒邪闭表,不同
的是第 23 条是一天发作两三次,而第 25 条只是一天发作两次,那么提
示了邪气更轻微,所以在用方的时候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汤的剂
量再小一些,桂枝汤的剂量稍稍大一些,那么实际上,我们分析它的这
个方药组成,是用了桂枝汤原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原量的九分之二,
这样合起来的话,就是二比一的比例,这就叫桂枝二麻黄一汤,它发汗
的力量就更弱一些。
那么这两张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一些过敏性
疾病,因为它的主证有身痒,莫名其妙地一天发作一两次,身热,身痒,
过敏,这是经常用到的。治疗感冒,治疗外感病,用的机会并是太不多。
在文字上的区别,这两个方证的临床症状完全一样,面赤身痒,发热恶
寒,热多寒少,所不同的就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的是桂麻各半汤证,一
天只发作两次的是桂二麻一汤证,就是这样一个区别。因为它发汗力量
很小,所以后世又把它叫做小汗方。我觉得这两个方子,还有一个重要
意义就是,麻黄汤、桂枝汤,一个用于有汗,一个用于无汗,两者似乎
界限分明,不可混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两个方子两个方子又可以统
一起来,合在一起用,这就叫合方治疑难,你说这个病,有小寒闭郁,
·242 ·
… Page 253…
第 19 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可是营卫之气又不足,单用桂枝汤,单用麻黄汤,都不行,合起来就能
解决这个疑难,你把剂量减小一些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思路,给我们在
临床用方的时候,那是有很多启发的。
我们在前面讲到的时候讲到大青龙汤的时候,它是治疗外有表寒,
内有阳郁发热,郁热扰心,不汗出而烦躁,可是我们在讲大青龙汤的时
候,大家还记得吧,它用了麻黄量是伤寒论中所有的方剂中的麻黄量最
多的,它的发汗力量非常强,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病人是表有小寒闭郁,
而不是严重的寒邪,下里又有阳郁化热,这个阳郁化热出现的热扰心神
的症状又不是特别严重,就是大青龙汤适用证的轻证,这个时候,你说
再用大青龙汤显然是过头的,张仲景同样为我们想了一个方子,这就是
我们下面要谈到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看原文27 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在这里划一个句号,
“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在这里也划一个句号,“宜桂枝二越
婢一汤”,实际上这个条文应当这样来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
少,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间加了一个注解,如果是脉微弱的话,这是阳
气虚衰,不可以发汗,意思就是这样。那么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我们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不就是可以了吗?为什么要
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我们以方测证,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和越婢汤
的合法,桂枝汤有解肌驱风的作用,越婢汤它有清理热,发散风水的作
用,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它就有解表,清热这样的效果,所以,这个方
子,应当有心烦,用当有小寒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的心烦,只不
过这个寒邪闭表并不重,热扰心神的症状也不重,在表呢,它有发热恶
寒,热多寒少,不是持续存在,也应当是一天发作一两次,两三次,同
时也应当有身痒,也应当有面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小寒蔽表的症状
全存在,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或者发作两三次,或者发作两次,
这些症状应该存在,而且也有面赤身痒,在里有心烦,你凭什么说他有
心烦呢?一方面,我们以方测证,方中用到了石膏,来清热除烦,最出
要的是,第27 条原文,它谈到了和少阴病的鉴别,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为什么要提到和少阴病的鉴别,就是因为少阴病真阳衰微,
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有肢体躁动不宁,在这里提出
·243 ·
… Page 254…
郝万山讲伤寒论
和少阴病相鉴别,少阴病有躁动,显然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方适应证有心
烦,因烦而躁,它会有烦躁。我们在讲大青龙汤适用证的时候,第38 条,
要和少阴病相鉴别,第39 条,还是要和少阴病相鉴别,现在讲桂枝二越
婢一汤还是要和少阴病相鉴别,这就提示了阳胜则烦造成的烦躁一定要
和阴胜则躁造成的躁烦要区别开,所以当我们读27 条的时候,它的适应
证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了烦躁,因为它提出和少阴阳衰证相区别,言外之
意这个证候是有烦躁的。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大青龙汤这个方子的
轻剂,可以看成是解表清里的一个很好的方子,所以后世医家认为,伤
寒论中不是没有治疗温热邪气在表的方剂,说是应当有的,说是辛凉清
解的方子桂枝二越婢一汤可以算是一个,甚至把大青龙汤也可以看成是
解表清里的,可以用于温病的方子。当然这个观点有许多医家不同意,
但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把它当成一个辛凉清解的方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到此为止,我们就把太阳表证部分全部谈完了,我们前面归纳
了就是中风一类的就是伤寒一类证候,我想,我们今天在这里就不再总
结,我们刚刚讲过的三个小汗方,我想,也不再进行重新归纳了。
太阳本证,分经证和腑证两大类,那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
经入府的时候,就可以出现太阳的腑证,腑证有可以分气分和血分两大
类,那么气分不利的叫太阳蓄水证,血分不和的叫太阳蓄血证,只不过
我们的五版教材,把太阳腑证蓄水和蓄血编入到太阳辨证范畴,所以我
今天把它当作太阳本证提前来学习它。
我们现在打开讲义,65 页,看原文的 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
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一条它的目的本来是
讲太阳蓄水证的证治的,但是太阳蓄水证有一个主证是口渴,所以它在
这一条得前半条首先提出了胃中津液不足得口渴,来和太阳蓄水证得口
渴相鉴别。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这就容易伤津液,那么是伤那个脏腑
得津液,这主要和人体的素体体质有关,如果素体是胃阴虚的,那就容
易伤胃家的津液,如果素体是肺阴虚,那就容易伤肺的津液,对于这也
条来说,出现了胃中干,就是胃中津液不足,胃中津液不足,就会导致
虚火内升,虚火上扰,就会出现烦躁不得眠。对于人体来说,内有所缺,
·244 ·
… Page 255…
第 19 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必外有所求,体内缺少什么,它就要在外界索取什么,这叫内有所缺,
必外有所求。其实,好多动物也是这样,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那么
津液不足了,缺水了,它就要喝水,肚子饿了,缺少能量了,它就要吃
饭,这是动物的一个生存本能,
这个有一个朋友,在药房工作,他说:郝老师,这个药房的青葙子,
你无论放到什么地方,老鼠都会给你偷吃了,我放到一个密封的大木头
盒子里,我想这次它不会偷吃了吧,没想到它居然把盒子给咬一个大窟
窿去吃这个青葙子,说青葙子有什么作用?他是搞药的,它不知道这个
药有什么作用,我说青葙子有明目的作用,老鼠经常夜里活动,它觉得
夜里视力差,所以它就吃你的青葙子。
实际上,这个动物它的许多的本能,比我们人还要高明一些。在热
带雨林的猴子,得了疟疾以后,你说得了疟疾以后,它也是一阵冷,一
阵热,也是很痛苦的,冷起来直打哆嗦,没有些人给它治疗,野生的猴
子呀,它自己爬到金鸡纳树上啃树皮吃,吃上一段时间它不冷不热了。
人类从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提取出奎宁来治疗疟疾,也不久是 100 多年
吗?在非洲丛林中的大象,有一群外国人,有医生、记者,有动物学家,
就观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