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宋代。在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主要有林亿、
孙奇、高保衡这些官员,他们认为百病之急,这些病,哪个最急呢?伤
寒。所以最先校订《伤寒论》10 卷22 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
固定的本子。你看以前《脉经》收集的也罢,那是收集在《脉经》里,
他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它
也是收集在他的书这个里面,也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只有宋代国家校正
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校订,刻印了《伤寒论》,开始刻的是大
字本,纸张也比较贵,造价也比较高,老百姓买不起,过了几年以后,
他们又给皇上打报告,皇上批说你们印成了小字本,卖的时候只收工本
费,不要赚钱,这样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你看宋朝皇帝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传播和弘扬,他是做过许多许多的工作的。而在宋代的时候,不仅
在医学上成立了校正医书局,而且在各个经、史、子、集,各个门类都
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而宋版书纸张精良、校刊精细、字体漂亮、价值连城,所以今天哪
位家里要是有一本宋版书的话,你别在家里放着,拿到故宫博物院,或
者拿到国家图书馆去。那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东西。
我想在座的不少是书香门第,你们可以到家里去看看,看看自己家
里有没有线装书。当然宋代书《伤寒论》是找不到啦,其他的宋版书,
那也棒啊,它也是价值连城的啊。
·19 ·
… Page 30…
郝万山讲伤寒论
山东有个小学老师,有一天到邻居家串门,发现邻居老太太拿着抄
写的本子,在那里剪鞋样,说:“大妈,你这是什么东西啊?”“我在这
剪鞋样啊!”他拿过来一看,他大吃一惊,居然是《永乐大典》。他说“大
妈,大妈,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她说:“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我们
世世代代拿着剪鞋样啊!”他说:“你们祖上干什么的啊?”她说:“我们
祖上义和团的啊!”大概义和团进北京的时候,在北京圆明园不是藏着《永
乐大典》吗?进北京的时候,八国联军也抢,义和团也抢,义和团他抢
完他不知道干什么,回家后给他媳妇剪鞋样,所以祖祖辈辈留着这个书,
那纸也很好啊,剪鞋样用。所以这个小学老师说:“大妈,你可别拿着它
剪鞋样,我想看看这本书。你要多少纸,要什么样的纸,我给你剪鞋样
用,把这本书给我吧!”她就把这本书给他拉。她不知道它干什么用啊。
好,这就是我们,象一个小小的故事一样发现的一个《永乐大典》的手
抄本的一个残缺。
所以还有我们清代的陆心源,他是一个藏书大家,他的藏书称号称
“皕宋楼”,你看这个皕字是两个百,那就他为什么取这么一个藏书楼的
名字啊?说明他自称藏了 200 部宋版书。我说一本宋版书就价值连程,
那 200 部宋版书,那相当相当地贵啊。陆心源在临终的时候给他儿子说
“这次可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瑰宝,你舍得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好。”其实人
各有志,不能强勉,他儿子喜欢钱,不喜欢书。在陆心源去世不多久,
他就以一定的钱卖给了日本人。现在陆心源皕宋楼的藏书全在日本的一
个寺院的藏经楼上,所好的是目前保全完好。所以有人说陆心源的儿子
是个卖国贼,可是从我们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呢,他没准为终日文化的交
流作出了一点成绩。或者说,为保存这些书,你说咱们中国后来经常战
争,而且人们对传统文化又不怎么重视,没准拿到日本,到现在还保存
得很好,是吧。不过咱们中国的学者要求要看这些书的时候要花钱啦。
现在据说看这些书的时候花的钱比当年陆心源的儿子得到的钱要多得多
啦。所以有时候散落在民间的一些古典的东西就不要太轻视它。
非常遗憾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的故宫博物院。
我去年和前年都上台湾去,特意的向故宫博物院了解有没有宋版《伤寒
论》,都没有啦。没有宋版《伤寒论》我们怎么知道在宋代有一本宋版书
·20 ·
… Page 31…
第 02 讲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呢?这就仰赖于明代的赵开美。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勘刻印的《伤寒
论》的时间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 年,到现在是一千年,一千
年这书就找不到了。所以我们在版本史上把它叫做什么呢?把它叫做宋
版,宋版《伤寒论》,或者叫做治平本《伤寒论》。宋版也罢,治平版也
罢,找不到。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明代的赵开美在万历27 年,也就是
公元1599 年。你看从1065 年到1599 年也不就是500 年左右的历史吗?
到赵开美的时候这个宋版《伤寒论》已经几乎找不到了,所以赵开美他
才刻,他是一个刻书家,又是一个医学家,又是一个出版商。那么他最
先刻的是什么呢?刻的是《注解伤寒论》,《注解《伤寒论》》是成无己,
一会我会谈到,成无己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了注解,给他叫《注解
《伤寒论》》。然后又刻了宋英公的《伤寒类证》,《伤寒类证》是宋英公
这个人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把《伤寒论》以证候进行了归类,便
于人们学习。又刻了《金匮要略》。刻完这三本书以后,有一个朋友拿来
一本书,给他看,说赵先生啊,你看我这是什么东西呀?他一看是宋版
的《伤寒论》。
我刚才说了,宋朝皇帝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伤寒论》这本书,
刻了大字,又刻了小字,大量的刻印发行,他看到的是小字本《伤寒论》,
总而言之是宋版《伤寒论》。一看这《伤寒论》,他知道成无己的注解,
不是宋版《伤寒论》的原貌,而是他有些内容给删节了。才知道成无己
的注解不是全的。于是乎他又刻了宋版《伤寒论》。他叫什么呢,叫《翻
刻宋版伤寒论》。
这四部书刻好了以后,一、二、三、四,他给他父亲看,说老爸你
看,我把张仲景的这四部书刻好啦,您给取个书名吧,叫个什么书名好
呀?他爸爸说叫《仲景全书》吧。这个儿子很孝顺,说:“好好好,您取
的名字太好啦”。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赵开美在万历 27 年,也就是
公元 1599 年所刻的《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是哪个时
候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复印,他是临摹着宋版《伤寒论》来刻的,每
一页有多少行,每一行有多少字,他都摹仿下来。甚至字的笔画的走向,
他都在摹仿宋版,所以他逼真于宋版。
正由于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第一部著作《翻刻宋版伤寒论》
·21 ·
… Page 32…
郝万山讲伤寒论
能够流传到今天,才使我们能够大体了解宋版《伤寒论》的原貌。所以
这样的话,赵开美也是《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功不可没的一位医家。
今天在世的,保存着的,我们知道的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还
有几部呢?只有五部,北京图书馆有一部。我去看的时候他不让我看,
说这是善本书,我们已经封存起来了,你只能看作为胶卷的。那么中医
研究院图书馆有一部,我去看的时候,要开上我们大学的介绍信,然后
看的时候让我戴着口罩,不让我带钢笔,怕钢笔水给滴在上面。这是我
想是十年前吧,我去看过这本书。
后来,范行准先生家藏一部《仲景全书》,他也捐献给中医研究院图
书馆了。那么后来我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我又第二次去中医研究院图书
馆,我说我要看看范行准先生捐献给你们的那本书。当我拿出来一看,
一比较,范行准先生捐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的那本书和中医研究院图书
馆原来藏的那本书是同版刊本,就是同一个版的刊本,那么中医研究院
就有两部了。
还有一部是在沈阳,再有一部是在南方,是在广州还是什么地方。
那沈阳那一部和南方那一部我都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了北京这三部。北
京这三部是同一个版的刊本。我想我明天,我今天忘了带,明天我把北
京图书馆的那个胶卷,作为胶卷给拷贝以后,然后,因为它是翻转片,
它是让你在缩微阅读器上看的,然后我把它放大成照片,再用复印机复
印,然后我把复印的材料拿来给大家看看。把那个照的照片拿来给大家
看看,就知道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伤寒杂病论》原来是什么
样子。这个《伤寒论》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从宋代国家医校正书局到今
天,又有了八百多年或者一千年的历史。
我们国家在1982 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由方颖副总
理做领导小组组长,所以对中国的各个行业的古代的书籍都进行了整理,
医书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整理《伤寒论》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学校。那
个时候任应秋在世,刘渡舟也在世。没想到这个工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
任应秋老师就生病了,很快就去世了。那么主要由刘渡舟老师来主持这
件事情,当然我也来参加了。后来呢,又把钱超尘老师也吸收进来。所
·22 ·
… Page 33…
第 02 讲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以我对这个版本进行了系列的考证,我为什么有机会能够看北京图书馆
的书,又能够拷贝下来,又能够去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来看这部书呢,那
么就是为了完成我们这一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这项工作。我们就在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汉语、校勘、注释,在1991
年出版了《伤寒论校注》。
如果说我们的一版教材、二版教材、四版教材、五版教材,底本用
的是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的话,我们现在的六版教材,都是用
刘渡舟老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现在我们的五版教材,因为他们看不
到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原貌,那么用什么底本呢,是现在国家
认可的《伤寒论校注》,是当代《伤寒论》的最好的底本,它是 1991 年
出版的,是最好的底本。所以如果再过 500 年,赵开美的《仲景全书》
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大家已经看不到的话,哪个时候会说刘本。
这样的话,我们回忆一下,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有哪些医
家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呢?首先是作者,张仲景,在公元 200 年前后,
他写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那么随后,他的学生王叔和在他去世以
后,也就是二三十年之后,把他老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遗
留下来的残卷收集、整理、编次,由于内容不全,把它改名为《伤寒论》
十卷二十二篇。尽管在唐代国家考试医官的时候,已经广泛的考试《伤
寒论》,但是在唐代没有一个单独的《伤寒论》的本子,不过我们很高兴
的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收入了
《伤寒论》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
衡他们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 年,正式刻、校勘、发行、刊印
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使宋版能够
流传到今天的,仰仗于明代赵开美在万历 27 年,也就是公元 1599 年,
在他刻《仲景全书》的时候,第一部著作就是《翻刻宋版伤寒论》。而我
们当代又有以刘渡舟教授为首的所写成的《伤寒论校注》,可能就是后世
的《伤寒论》所依据的底本。当然我们考试题库的时候还没有涉及到刘
本,而只涉及到赵开美的这个本子。
在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工作期间,他还刻印了几部书,这几本书和
我们《伤寒论》的版本有密切的关系,一部是《金匮玉函经》,一共有八
·23 ·
… Page 34…
郝万山讲伤寒论
卷,如果光看这个书名,很容易把它误认为是《金匮要略》里的内容,
事实上它的内容和《伤寒论》是一样的,它的内容和《伤寒论》同体而
别名。什么叫同体呢?内容一样,只不过名字不同。《金匮玉函经》和《伤
寒论》同体而别名,它的特点是“条论于前,会方于后”。就是《伤寒论》
十卷二十二篇这个本子,比方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
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蔷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下面就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这是我们看到的十卷二十二
篇《伤寒论》的原貌。但是在《金匮玉函经》说,原文完了之后,说桂
枝汤主之,底下并没有桂枝汤的组成,方药组成在什么地方呢?在后两
卷,后两卷全是方子,前面六卷就是原文,所以它叫“条论于前,会方
于后”,所以,它作为《伤寒论》的一个别本。
我有一次到我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教师阅览室里头开架书,来找
《金匮玉函经》,我在《伤寒论》的这个架子上怎么也找不着这本书,我
说怎么这本书能没有呢?因为这本书清代的陈世杰翻刻以后,我们人民
卫生出版社影印过,我想找这个影印本。我突然想到我们图书馆的管理
员会不会把这本书当作《金匮要略》,而放在《金匮要略》的架子上呢。
我到《金匮要略》那个书架上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