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004年第22期 >

第1章

2004年第22期-第1章

小说: 2004年第22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目  录 :::。。。
[历届“中心”主任的祝辞]
  诗坛上的一件盛事...........................林 莽
  诗的星群从这里升起..........................朱先树
  一项心灵工程.............................王燕生
  守护诗的家园.............................宗 鄂
[原创新作展示]
  还乡(组诗).............................第广龙
  火和它的烙印(组诗).........................兆 艮
  我们谈起了故乡(组诗)........................柯健君
  最后被镀亮的芦苇(组诗).......................刘 炜
  未名湖诗草(四首)..........................肖 铁
  审视(六首).............................冯连才
  冬天的大海(六首)..........................赵 青
  倾听,或者诉说(组诗)........................东方浩
  河流抵达下午的宁静(组诗)......................戚伟阴
  诗五首................................张 白
  往事(外四首)............................潘志光
[非常空间之长啸的螺号]
  延安等...............................张怀帆等
[非常空间之在水之湄]
  我的故乡在水之湄等.........................张蕴昭等
[非常空间之举起金色的火炬]
  燕子把秋扔在我的阳台上等......................黎 旭等
[非常空间之悄悄的绽放]
  越过河面的风等...........................西 可等
  我已被夜色淘洗等..........................黄金茂等
[结识一个诗人]
  断裂.................................李 南
  诗十二首...............................李 南
  青海青,黄河黄............................赵万里
[新译界]
  露易丝·格吕克诗三首........................周 瓒译
  君特.格拉斯诗二首.........................韦 白译
[澳门全球华文同题诗大奖赛参赛作品选]
  澳门回归的时候,我八岁........................马辛辛
  小平与澳门..............................张秀峰
  澳 门................................叶华明
  重 量................................刘上峰
  骑着水牛到澳门走两遍.........................许 剑
诗坛上的一件盛事
■  林 莽
  自1984年11月到现在,诗刊社诗歌艺术培训中心已经历了整整20个年头。这期间有十几万诗歌写作者加盟了”中心”的学习,有一百多位诗人、诗评家、诗歌编辑参与了“中心”的工作。二十年来,诗歌艺术培训中心从一棵诗坛上的幼苗,已经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常青之树。
  诗歌这条长河,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已涌动了几千年,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引领着我们奔向人类心灵的大海。诗歌是无限的,诗人的创作和发现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闪烁的诗歌之心,因而才使成千上万首诗歌活在人们的心中。诗歌是不朽的,诗歌之树常青。
  二十年来,从我们的培训中心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的参加了《诗刊》的“青春诗会”,有更多人一直活跃在当今诗坛上。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像萌发的枝叶,将使“中心”这棵大树更加繁茂。
  今逢二十周年庆典,许多诗人和朋友来信和来电,给我们出谋划策。还有的诗友为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写诗作画,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历届“中心”的主任也写来了庆典祝词。为这次活动,“中心”专门出版了“闪烁的星群”丛书,并出版了这期二十周年庆典专刊。我们相信这是一次诗人与诗歌的盛会,我们衷心地期待着二十年来的历届诗友的到来。
  诗歌艺术培训中心已经是中国诗坛上迎风而立的一棵大树,它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诗歌发展不断地作出贡献。
  2004年10月8日


诗的星群从这里升起
■  朱先树
  《诗刊》自1984年底创办刊授以来,已有二十个年头了。这期间,在发现和培养诗歌作者,繁荣诗歌创作方面,其影响和作用是广泛而实际的。作为诗歌界的一件大事,我认为应当记入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史册。
  诗的写作,也许并不是谁能教得出来的,但一个人的诗的资质的确需要一种外界的激发,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去培育,而函授培训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初学写作者的作品,能得到诗人和编辑的点评,改稿会上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通过各种诗的活动,把创作者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这样使许多诗的天才能及时被发现,而不至于在孤寂中被扼杀,许多爱诗者、写作者,在诗艺的学习和探索中,也会少走弯路,尽快提高自己,写出好作品来。现在这套丛书“闪烁的星群”,都是曾经参加过刊授培训的诗人的作品,这的确让我们看到了诗的星群从这里升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的诗歌和文学创作的刊授、函授和培训班等形式,当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确是很大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并没能很好坚持下来,而《诗刊》的刊授培训不但能坚持,相比较而言,还能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影响。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怀着对诗的真诚,是一种精神的需要,目的是为诗歌事业,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市场经营和商业行为。诗歌在今天虽然遇到一些生存困境,我们通过刊授培训仍然可以团结广大诗歌爱好者和诗人,共同为诗的振兴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祝愿《诗刊》的刊授培训,从现实出发,总结以往的经验,越办越好!
  2004年8月30日


一项心灵工程
■  王燕生
  没有校舍,没有教室,课堂就搭在天南地北,搭在那些追求真善美的人的心上。屈指算来,那第一声“上课钟声”,已敲响了二十年。
  二十年不算长,但决不算短。这段时光,一个初生婴儿,可以成长为大学生:一捧树种,足以让荒原挺立成一道绿色风景线。
  和轰轰烈烈的三峡电站、青藏铁路这类建设工程不同,诗歌刊授是一项心灵工程。它如春风入夜、细雨润物,以一种“根”的品格,坚守精神家园。它拒绝浮躁,拒绝急功近利,但不拒绝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数十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数十人参加了“青春诗会”,数百人出了诗集……在印证个人实力的同时,也作为对春风、细雨的回报。
  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今天,整个民族对于诗歌的热情已经退潮。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出现这种局面,着实让人困惑和深思。不过,也不必悲观,不必怨天尤人。当国人突然意识到生活中丢失的一些重要东西需要追回时,诗歌可以让路,但决不退场。它会以自己的方式关切地注视这种变化,并在自身调整、发展中去接迎人们的心灵。它会让一部分人相信:失去诗歌的日子,哪怕富裕得灯红酒绿,也是那么空虚和贫乏。
  我向坚守和正在与即将加入这支护卫队的朋友致敬!你们手中的文明烛火,照亮深邃的历史隧道和广博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让人类拥有花朵、鸟呜和梦想。
  在通往心灵的路上,诗歌应该是晴朗的,以驱散阴霾,应该是卫生的,以抗拒污染。它以真诚和爱的罗盘,指引诺亚方舟驶向彼岸。
  2004年国庆节


守护诗的家园
■  宗 鄂
  1
  
  诗,曾经是人类文化的巅峰。中国人在幼年便开始背诵诗词,这大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征。古代以诗取仕的方式也是带有强力性质的国家行为。政府和家庭历来重视诗育,国民爱诗写诗蔚然形成风气,长此,中国不仅诞生了世界级的大诗人,也成为泱泱诗国。
  诗已经渗入一个民族的灵魂、血液和骨髓。这么说恐怕不会过分。近代以诗取仕的方法取消了,但不等于诗商的丧失。家庭的诗教依然延传至今。
  
  2
  
  人不能以诗为生,然而爱诗成癖、视诗若命的人却大有人在。爱诗的人不可能都成为诗人,爱诗写诗的过程也是美好的。生活会多一些诗意的成分,可以提升人生的品位。
  为众多的诗爱者和作者搭建一个诗的平台,协助年轻的朋友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肩负起维护诗歌生态及诗学建设的任务,便是诗歌函授的初衷。《诗刊》创办的刊授学院和后来的诗歌艺术培训中心,虽不算最早的,却是全国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坚持时间最久的诗歌平台。开办初期的二万余学员,曾让人措手不及,二十年时间坚持下来,需要怎样的爱心和耐力,又需要多少人付出自己的心血呢?
  
  3
  
  《诗刊》和诗界同仁,用肩膀扛起这座诗的平台,分量并不轻啊!践行最初的诺言,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说过我是一架梯子,让年轻的朋友踏着我的背登上诗坛。这需要坚韧、容忍和自我牺牲。当每天都面对没完没了的诗和信,我埋怨过,后悔过,动摇过。
  为了诗,他们之中有的人节衣缩食,有的人变卖了妻子心爱的首饰,有的咬牙卖掉惟一养家煳口的耕牛,有的向亲友借钱作为来京的路费。他们只是为了赶赴一次诗的聚会,亲耳聆听心中景仰的诗人一次诗歌讲座。千里迢迢为诗而来,与诗亲近的追求和虔诚,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可见诗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是如何的神圣。我真心地尊敬他们,爱着他们,我不能放弃他们,如同不能放弃诗。
  诗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灵魂中安恬的憩所。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足足六年的诗的友谊难舍难分。
  
  4
  
  每当读到他们的好诗,会让我的眼睛突然一亮。看见学员出版了诗集或获奖,我的心情和自己出版、获奖一样兴奋不已,正如望见奥运健儿登上领奖台,我也分享着一份如同自己的骄傲与快乐。近年来,一些学员成长为颇有影响的诗人,得到社会的认可。每一位编辑和辅导者都会产生一种做梯子的成就感。诗人不是培养的,靠自身的天赋和悟性。但谁又能离开梯子的辅助呢?他人的成就也是对梯子的奖赏和安慰。许多熟悉的面庞是一道诗的风景线,往事历历在目,依然亲切如故,令人振奋,值得怀念。
  
  5
  
  被学员称之为家的诗歌平台,久经风雨而不晦,依旧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一队诗的方阵,一个诗的家庭,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艰难地前行。尽管多少有点悲壮。也许这是最后的坚守。
  有的人什么都没有,只有金钱;而爱诗的人什么也没有,只有心里的诗。诚然,诗与金钱兼得者也是有的,可惜是少数;物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自然好,却很遥远。两者不能兼得时,梦必须醒来。诗心如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洁身自好、自得其乐,也是一种德行。
  需知诗并非产生在物质文明的时代,中外闻名的英雄史诗却无一例外。二律背反的现象也许让我们寻找到安慰和坚守诗的理由。守护诗神就是守护我们诗的家园。所幸的是,诗坛及《诗刊》的这个平台,并不乏诗的传人。
  2004年9月13日


还乡(组诗)
■  第广龙
  这一年寄身在省城
  夜夜听黄河
  中间两次上路回家
  夜里的平凉城已掏出了灯光
  第四人称的花,表示我和你
  在世上越走越远
  脚印和脚印,没有分开
  
  
  苦杏子
  
  淡淡的苦味
  在我的唇边
  为什么久久不散?
  我护着心跳和一腔子的忧伤
  站在羞涩的杏子树下
  等丰捧住隐约的黑发
  深深嗅着,杏仁洗过的黑发
  更苦的深处
  是在黑夜,还是生命的远方?
  苦杏子,泉水里长大
  童年长大
  我拿走了你的美丽
  却不能拿走你十八年的苦味儿
  春天啊,怎么又开满了杏花?
  
  
  纽扣
  
  妹妹,把一枚纽扣丢了
  秋天的野草
  已埋了驴子的长脸
  纽扣到底藏在了哪里
  我就像一把不懂事的镰刀
  还不知道一枚纽扣的重要
  也不知道
  一枚纽扣,就能系住你的心跳
  就能放跑你小小身子里的香气
  也能让你朴素的美丽,反光
  我只是揪着你的衣角
  问,是这个地方的一枚纽扣吗
  别哭了别哭了
  鸟又叼不走,雨又下不烂
  我去给你捡回来
  妹妹,风把头发吹乱
  又缝上一枚颜色不一样的纽扣
  妹妹的伤口,就再也不能长好了
  丢了纽扣的妹妹,丢了梦想的温暖
  妹妹,这么多年了
  桃花谢了
  梨花又满枝了
  永远也别提丢了的那枚纽扣了
  妹妹,你就把一枚纽扣的事
  忘了吧
  
  
  盐
  
  把脚印接住
  接住远远投奔的影子
  风尘里的身子,也接住,
  有盐的远方
  你盐池的青盐和白盐
  粗盐和细盐
  为你也是为了爱情
  为了死去的祖先
  相跟不语的牲口
  也舔一口盐呵
  窑里头的麻油灯吹灭了
  盐,在闪光
  一生谁不是在路上
  走着的身子,动着的身子
  就感应着被山塬挡住的咸月亮
  身子里的盐
  不觉着累,无边的黄土
  也就不会垮
  也就长五谷杂粮,长民歌和窗花
  长得最慢的是女人
  心,也一直等着
  风起来,一夜的骨头洗净
  有盐的历史中,穿插着无盐的情节
  被日头弄出响声
  这是宁静的村庄,在黎明上升的炊烟中


火和它的烙印(组诗)
■  兆 艮
  火和它的烙印
  
  一张白纸经过火焰是黑的
  一根金黄的稻草的灰是黑的
  从爱情手里抢过来的玫瑰
  它的死也是黑的
  我仰望着夜空
  天这人是黑的,那闪烁的星光
  只说明余火未尽尚可复燃
  火,把一棵树烧焦
  把一座山烧焦
  把冰和雪水烧焦
  火可以把多年的积蓄烧焦
  把一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