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将军史迪威-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对“三叉戟”会议关于缅甸问题决定的不同意见,给丘吉尔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
象。丘吉尔后来曾多次表示,他“十分尊敬和欣赏史迪威将军”。
“三叉戟”会议结束之后,史迪威离开华盛顿,取道伦敦和开罗返回重庆。此
次美国之行,他不仅一无所获,还遭受了一系列挫折,反攻缅甸战役被限制在北部
一隅,陈纳德的空战计划被放在第一位,租借物资的绝大部分被划给了空军,他的
所有建议和要求几乎全部被拒绝和驳回。但是,他心中的希望和热情并没有熄灭。
他相信,陈纳德的空战计划绝不会像他吹嘘的那样灵验,事实终将证明那些把陈纳
德当成救世主的人是多么愚蠢!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能完成对中国军队的整训,这
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必将所向无敌,他们不仅能夺回缅甸,而且能向华南、华
东、华北和印度支那反攻,给日军以致命的打击。
6月16日,史迪威回到重庆,第二天便会见了蒋介石,向他汇报了“三叉戟”,
会议的情况和关于中缅印战区的决定。他希望能尽快得到蒋介石的答复。但是,结
果仍和过去一样,事情被搁置起来,迟迟没有回音。现在有美国答应的每月1万吨物
资,有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飞机去打击日本人,蒋介石干吗还要冒着风险去进行地面
作战呢?尽管罗斯福总统把蒋介石捧得很高,给史迪威施加了很大压力,但事实却
使他无法改变对蒋介石的看法。“回来后看到,蒋介石依然如故——一条贪婪、顽
固、丑恶的小响尾蛇”。
中国战场形势的变化,使史迪威整训云南部队的工作遇到了新的困难,同时也
更坚定了他推动蒋介石实行军事改革的决心。5月,驻武汉、沙市一带的日本第11军
向湖北宜昌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中国军队遭受了严重损失。日军沿长江
迅速西进,大有威逼四川之势。蒋介石急忙把刚刚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不久的陈诚
调回第6战区,并从云南部队调走了两个军和7万多新招募的补充人员。6月,日军已
劫走宜昌地区的2万余吨船舶,达到了作战目的,遂主动撤回武汉、沙市地区。事实
又一次证明,中国军队难以抵挡日军的地面进攻,如果不尽快地整训部队,更新装
备,中国战场随时都可能出现严重的危机。
罗斯福对陈纳德的偏爱和对蒋介石的退让,严重削弱了史迪威的影响力,使他
难以就中国军队的改革和整训问题同蒋介石交涉。他深深地感到:“接连地退让已
经使蒋介石确信,只要他坚持,并且大喊大叫,我们又会让步。情况就是这样。”
蒋介石确实看透了这一点,他试图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以达到削弱并迫使美国
召回史迪威的目的。抬高陈纳德,冷落史迪威,成了他实现这一企图的重要手段,
7月5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派空军参谋长斯特拉特迈耶中将出任中缅印战区美
国空军司令,以协调第10、第14航空队和空运司令部的工作。蒋介石回电,要求由
陈纳德担任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和史迪威平起平坐,并完全独立。最初,罗斯福
准备欣然接受蒋介石的要求,但又一次遭到马歇尔的强烈反对。马歇尔指出,陈纳
德“也许是个战术天才”,但他对后勤事务一窍不通,而且“多年来一直领取中国
政府发给的薪金·与委员长的关系过于密切,很难代表美国的利益”。罗斯福只是
部分采纳了马歇尔的意见,他在任命斯特拉特迈耶为中缅印战区美国空军司令的同
时,同意由陈纳德出任中国空军参谋长。陈纳德虽然没能取得与史迪威平起平坐的
地位,但却得到了直接与蒋介石打交道而不必通过史迪威的权利。
陆军部早就担心,总统对陈纳德的过分偏爱会损害史迪威驻华美国代表的地位。
他们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使中国人相信,美国政府完全信任史迪威,并全力支
持他,他是我们在有关中国重要问题上的主要决策人。”3月16日,经马歇尔批准,
决定授予史迪威一枚总司令级的荣誉军团勋章。但是,罗斯福却想让蒋介石成为接
受这种勋章的第一个外国人,他认为首先向史迪威授勋会降低蒋介石对得到这枚勋
章的感激程度。因此,向史迪威授勋的事被延误下来了。
7月7日,在中国抗战6周年的纪念日,中国方面安排了史迪威代表美国向蒋介石
授勋的仪式。会场上,史迪威和蒋介石都同样板着面孔,毫无表情。荣誉军团勋章
是由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设立的,后曾废除,1942年重新恢复。总司令级荣
誉军团勋章,专门授予国家元首和高级指挥官,是美国可以授给外国人的最高勋章。
史迪威反对向蒋介石授勋,他认为蒋介石根本没资格得到这枚勋章;而蒋介石也对
从史迪威手上接受这枚勋章感到郁郁不快。史迪威冷冰冰地用汉语宣读了美国政府
对蒋介石的“辉煌成就”的赞扬,然后站过去把勋章别在蒋介石的胸前,“当我提
起他的上衣把勋章别上去的时候,他猛地跳了一下,好像是怕我杀了他似的”。
史迪威的反感不仅仅是个人感情问题,他认为这会使美国陷入“不得不支持这
么一个腐朽政权”的危险境地。“我们的政策错了。我们东方政策的概念错了”。
他并不反对向中国提供援助,而且十分重视中国战场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他对中
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抱有很高的希望;但是,他反对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和国民党政
权,主张在对华援助上提出附加条件,以保证美国的援助物资真正用于积极的对日
作战。
7月上旬,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场宣传攻势,揭露了国民党正在调动胡宗南的部
队准备进攻延安。因为蒋介石提出的要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交出军队的要求被
拒绝了。这正是史迪威所担心的,同时他也怀疑蒋介石企图以此来拒绝参加缅甸作
战。史迪威马上向马歇尔请示,如果中国发生内战美国将采取何种政策,他认为,
美军人员不应当卷入蒋介石的军事行动。他还严厉地警告,陈纳德,绝不能参加袭
击延安。
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或许真是由于美国的勋章鼓舞了蒋介石的勇气。7月12日,
蒋介石约见史迪威,交给他一份书面文件,正式作出了按照“三叉戟”会议确定的
方案参加反攻缅甸的承诺。这一方案代号为“索茜”,计划以中国驻印军、中国远
征军和英印军,从利多、云南和英帕尔三个方向会攻缅北,同时盟军出动海空军控
制孟加拉湾的制海和制空权。
经过近一个月的拖延、等待,终于得到了蒋介石的正式承诺,史迪威如释重负
地松了一口气。他在日记中写道:“神明的上帝,我差点就要山穷水尽了。”两天
以后,他便离开重庆赶赴印度,以检查阿萨姆的空运情况、中印公路的工程进度和
驻印军的作战准备。
阿萨姆的空运情况有了很大改善,英国动员了大批印度民工帮助美军工程部队
新建了4座机场,另外7座机场也将很快完工。比较落后的C-43型运输机,大部分换
成了新式的C-46型运输机。7月份的对华空运量,从一个月前的3000吨增加到5500
吨。9月份又上升到8000吨。11月雨季过后,新建的机场全部投入使用,空运量奇迹
般地达到1.3万吨。
中印公路已在年初开工,准备从印度利多经缅北修到中国云南。美军调来3600
0多人的工程部队和一批筑路机械,印度动员了约10万民工参加这项工程。这条公路
不仅关系到将来的对华运输,而且反攻缅北的部队也要用它来保障后勤供应。但是,
自5月进入雨季以后,筑路十分艰难,再加上许多工程机械被调去修建机场,因此,
进度十分缓慢。史迪威撤换了领导不力的阿鲁史密斯上校,任命军事工程专家皮克
上校负责筑路工作,以求加快工程进度。
中国驻印军自罗卓英调回国内以后,未再任命副总指挥。1943年春,郑洞国赴
印出任新编第1军军长,负责统辖新22师和新38师,但他的责任主要是管理军纪方面
的事务,在训练和指挥方面并无实权。史迪威对郑洞国不感兴趣,在他的笔下这位
军长只是个“蠢东西”。
9月1日,史迪威从印度回到重庆,他为反攻日期的日益迫近感到兴奋,同时也
为作战准备感到担忧。第二天,何应钦交给他一份准备在桂林整训第二批30个师的
名单,这又激起了史迪威的希望和热情。9月份他一连向蒋介石递交了4份报告,详
细阐述了他对中国战区整训和作战的具体设想。在9月16日的一份报告中,他甚至建
议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向华北日军的侧翼发动一次联合进攻,并要求向包括共
产党军队在内的西北部队“给予充分的供应”。
然而,正在史迪威满怀热情地为中国战场出谋献策的时候,一场新的阴谋和风
波正在向他袭来。
8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率领各自的三军参谋长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再次
召开联合军事会议。英国人像在“三叉戟”会议时一样,仍然起劲地反对发起缅甸
战役。只是由于美国方面的坚持,英国人才勉强同意维持“三叉戟”会议决定的方
案,但对出动海军力量控制孟加拉湾和缅甸沿海仍坚持保留态度。
会上,丘吉尔为了维护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利益,并分散美国人对中国战区的
注意力,要求成立一个以英国人为统帅的东南亚战区。美国方面表示赞同,因为这
似乎有助于拉住英国人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承担一些责任。会议决定,以英国海
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为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史迪威任副统帅。这样的安排
使史迪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他要同时对三套指挥系统负责。作为中国战区参
谋长,他要对蒋介石负责;作为东南亚战区副统帅,他要对蒙巴顿负责;作为美国
驻华代表,他还要对本国政府负责。史迪威认为,这简直像是“谁也弄不清楚是怎
么回事的中国式的九连环”。
正是利用这一点,宋子文在华盛顿大肆活动,以“改组中国战区”的名义,试
图要美国方面取消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务。9月15日,宋子文在得到蒋介石的
允许之后,向罗斯福呈递了一份备忘录。其中谈道:“目前史迪威既是中国战区的
参谋长,又独立掌握着中缅印战区美国空军的指挥权,他还负责印度和中国的后勤
补给、中印空运司令部和兰姆加尔的中国驻印军,并参与云南中国远征军的部分指
挥事务。此外,他还握有美国陆军部授予的、没有中国方面参与的对华租借物资控
制权。在如此千差万别的范围里掌握那么多错综交叉的权力,将会造成对未来战争
可能十分危险的摩擦。”他要求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史迪威的地位。
罗斯福不反对接受宋子文的要求,但为了避免与陆军方面引起麻烦,他把此事
推给了马歇尔,并写了一个条子:“亲爱的乔治,你和宋子文博士谈谈这件事好吗?”
马歇尔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史迪威是他最信任最器重的将领之一,又是经他推荐
才出使中国的,这些人不遗余力地要摘掉史迪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他出
难题。他明白地告诉宋子文,美国不会改变现在的指挥结构。但是,罗斯福的特别
助理霍普金斯却私下里向宋子文表示,如果委员长本人正式提出要求,总统会考虑
召回史迪威的。有了从白宫后门放出来的这股风,宋子文仍然没有放弃撤换史迪威
的企图。
10月初,宋子文从华盛顿回国,途中在新德里稍事停留。在那里,他会见了刚
刚就任东南亚地区统帅的蒙巴顿和罗斯福派往中国的信使、美国陆军后勤司令索默
维尔将军,他们的任务是去重庆向蒋介石通报魁北克会议的决定事项。宋子文试图
在这两位将军去重庆以前,就给他们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他们支持他撤换史迪
威的要求。他对蒙巴顿蛊惑说,史迪威和中国军队的关系非常紧张,任命史迪威作
东南亚战区的副统帅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接着他又告诉索默维
尔,罗斯福总统已经同意召回史迪威。他的这些伎俩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反应。蒙巴
顿不会在上任之初就让人挤走他的副手,一个最精通中国事务的人;索默维尔不相
信宋子文说的话,因为他离开华盛顿之前,罗斯福丝毫没做这方面的表示。
宋子文如此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要搞掉史迪威,与其说是为了蒋介石,倒不
如说是为了他自己。他认为,如果挤走史迪威,他就有可能掌握美国对华租借物资
的控制权和分配权,这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增强他在政治上
的地位。他可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在他心中永远燃烧着对权力和金钱无法熄灭
的欲火。
10月7日,史迪威从重庆赶到新德里会见了蒙巴顿和索默维尔。蒙巴顿是英国女
王的表兄弟,出身于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从他狐狐落地就已经获得皇家海军上校
的终生军衔。在出任东南亚战区统帅之前,43岁的蒙巴顿被提升为海军中将。史迪
威对居于一个比他年轻17岁的统帅之下,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快。他和蒙巴顿的第一
次会面十分融洽,日记里留下了他对蒙巴顿的第一印象,“路易斯是个好人”,
“精力充沛,厌恶消极和保守”,“非常真诚友好”。蒙巴顿没有提起来子文对他
说的话,只是表示希望中美英三国在这个战区的合作能像“一个幸福的家庭”。
10月15日,史迪威和索默维尔一同飞抵重庆。第二天,当索默维尔去会见蒋介
石的时候,一场酝酿了许久的疾风暴雨突然向史迪威袭来。蒋介石在宋子文的鼓动
下,明确地向索默维尔表示,史迪威必须被解除职务。“一条响尾蛇没有发出响声
就咬人了”。
出人意料的是,蒋介石的“摊牌”,竟引出了戏剧性的变化。
宋美龄和宋蔼龄找到蒋介石,反对撤换史迪威。她们认为:“如果你使这位美
国英雄失去在中国的指挥权,那么你在美国就会非常不得人心,那就可能得不到他
们的飞机大炮或其他任何东西。”原来,从9月中旬开始,宋美龄和宋蔼龄突然改变
了对史迪威的态度,多次主动找史迪威密谈,表示支持他的军事改革方案。她们围
绕的一个话题是搞掉何应钦,让宋美龄担任军政部长。同时也谈到了许多其他问题,
甚至包括宋美龄和蒋介石的夫妻关系。史迪威曾在9月13日的日记中记载:“我们订
了攻守同盟,不管原因何在,她们是认真的,也许我们能取得一些进展。”
至于宋氏姐妹为什么会突然对史迪威采取这样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是一个很难
说清楚的问题。许多人尝试着从某些方面找出背后的真实的动机和原因,但都无法
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认为,“蒋夫人和孔夫人以女性的
方式介入了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愈发深重的苦难”。“她们站在史迪威一边的介入,
也许是由于对涉足重大政治问题的渴望;也许是由于仍不为人所知的家庭不和;也
许是出于对同盟国合作事业的最真诚奉献。不论他们动机如何,他们对史迪威的突
然支持取得了成功”。
10月16日当天,蒙巴顿从印度赶到重庆。索默维尔立即向他通报了情况,史迪
威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