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亚洲史 >

第1章

亚洲史-第1章

小说: 亚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洲是地球上一个辽阔而又多姿多彩的区域,它有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同样超过一半的世界历史经历,承载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传统。无疑的,亚洲人及其文化“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篇章”。    
    《亚洲史》(第四版)是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是一位中国历史和地理专家,他对亚洲事务及其历史的研究生涯已逾40年。研究期间,墨菲长期居留亚洲,对这一地区进行实地的研究和观察。墨菲著述颇丰,除《亚洲史》外,还有《学习中国现代史的方法》(合著)《中国出迎西方:条约口岸》《外来者:西方人在印度和中国》等多种专著行世。    
    《亚洲史》叙述了从史前直到21世纪的亚洲历史,它对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考察。全书尤其突出其“社会和文化史”的功能,是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亚洲历史著作。    
    作者视野开阔、涉及面广,他力求客观地将人类历史上这个“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世界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应该说,这部著作的诸多分析是客观的、深刻的,能给人以有益的思考。但是,作者本人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自然不乏西方史学的观点,对此,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时有所鉴别。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前言作者序(1)

    早就感到需要编写一本亚洲史了,这种需要因相关课程内容的膨胀及选修此课程的学生成倍增加而更为迫切。本书设想的读者主要是选修亚洲历史的学生,但对那些攻读世界史或非西方史的学生亦将有所助益。对大多数人来说,“亚洲”主要指波斯(伊朗)以东和苏联以南的地区及其文化,而这也正是本书论述的焦点。地球上这一辽阔而多姿多彩的区域,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直到现在,容纳了全世界大约一半的人口,它有时被称为“季风亚洲”,是亚洲的总体上比较温暖和潮湿的部分,它截然不同于中东地区的沙漠景观和苏联的寒冷地带。当然,它的温和气候造成了它那高密度聚居的大量人口,这又与人口远为稀少的西亚和北亚形成了鲜明对照。按照上述定义,季风亚洲是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处的开伯尔山口开始向东延伸,经过印度、东南亚的大陆部分及岛屿,直到中国、朝鲜和日本。    
    季风亚洲的不同地区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它们各有其久远的文化,而且在2000年前或更早都达到了高度发展水平。考虑到这些亚洲文明所经历的悠久历史和它们在远古时就拥有的大量人口,在亚洲生活过的人应该比世界其余部分的总和还要多。亚洲人及其文化因而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篇章。对世界历史的任何探讨必须给予亚洲以显著地位,当然亚洲史本身也自有其重要的价值。    
    了解亚洲主要文明的一卷本入门书    
    本书可以单独学习,也可以辅之以每章后面列出的补充读物或正文中引用过的原著。各章的篇幅相近,全书内容既能作为半年学期或两个季度学期或全年的教程,也可以作为一门内容更广的世界史课程的一部分。其引言部分描述了全书框架,并充分说明了用一本书的篇幅讲述整个亚洲史的理由,其中介绍了通过比较分析所能获得的深刻见解,也强调了亚洲所有社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其后各章讲述了每个重要地区或文化的历史,包括印度、东南亚、中国、朝鲜和日本,并辟有专门一章介绍了几乎被所有教科书忽略的中亚历史。第3章对亚洲各类传统社会的比较分析以及将它们与西方传统的比较,更是本书的突出特点。第11章叙述近代西方国家开始对伟大亚洲文明传统发起冲击,其后各章则越来越多地关注西方的逼压和亚洲的反应,内容从殖民主义、半殖民主义及掠夺性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亚洲的独立和革命运动的兴起。最后一章考察了20世纪行将结束时亚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包括它空前高速的经济增长率,这种高速增长的原因,以及亚洲向当代世界领导地位的攀升。    
    几乎所有亚洲史教科书都专注于四大文明之一,仅有少数几本论述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相互紧密关联的历史,有时也略为涉及朝鲜,本书则对后者以及同样被忽略的越南给予了较多的注意。亚洲四大文明的每一个都有大批专家在研究,这些专家的大多数都不大会偏离自己的主要知识领域很远。但是,把亚洲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理由,对本科学生来说是特别强有力的,对于专家也不无裨益。本书坦然声称崇尚比较分析法,并对每个主要传统给出一种从其起始直到今天的均衡的历史。第20章又回过头来探讨有关亚洲的普遍特质和文化的交叉对照这一命题。作为一个整体,本书采用了最新的学术成就,它反映了作者40年涉足亚洲事务及其历史的职业生涯,其中包括长期居留亚洲进行的研究和观察。它是为那些对亚洲史毫无背景知识的新学生们撰写的,它用明晰简洁的语言向他们介绍亚洲史的主要特征。    
    重点突出社会和文化史    
    过去20年或更长时期内,历史著述的一个新特点是越来越重视社会和文化方面并力图更多地再现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对这些问题也给予了特别优先的关注。尽管有关古代亚洲,也和古代其他地方一样,可资利用的知识很少,本书每一章仍然除重大政治和经济事件及其进展外,还尽量收集了有关社会、文化动向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内容。另一个特点是介绍了亚洲所有主要宗教(第2章),考察了每一种宗教信仰如何适应并反映使它得以兴旺起来的社会状况。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强调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书中采用的大量照片。几乎每章都附有的地图进一步表明了所述事件发生的舞台。本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反复强调每一种亚洲文明的地理根据和该文明进步的环境作用。最后,每一章都特别注重了妇女所起作用的演变,既介绍了进入社会高层的妇女的个人作用,也介绍了每一个亚洲社会中妇女地位改变后的集体作用。    
    特写和原始资料    
    不单是为了使叙述生动,同时也为了实现前述各项目标,本书多数章节都附有该章节所述时代某个城市的市民生活图,而且特别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出于同一目的,也收入一些人物传记性质的肖像,其中很多是著名妇女肖像,它们同其他肖像一起有助于再现历史真貌。几乎每章都有独立加框的引文,它们出自有关的原始资料,这更加强了读者似乎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同时也提供了历史学家用于研究的文献样本。最后,除末章外,每章后面列出很多推荐的补充读物,它们主要选自有关该章内容的最新学术成就,但也有一些经典的或标准的史著,这些补充读物通常都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观点。    
    同其他学科一样,随着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观点的改变,随着每一代新人对历史事件的兴趣的改变,历史著作的撰写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本书反映了这些变化,它呈献给读者的是大多数专业人士今日心目中的亚洲史。它的及时性,它收集新近事件的完备,成了它的重要优点。亚洲史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领域,放弃西方史长期以来分别讲述单个国家的做法,而将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呈献给读者的时候已经到来了。不论用何种标准衡量,亚洲史在全球舞台上至少与其他地区的历史同样丰富,同样悠久,同样重要。21世纪的世界看来多半会以亚洲为主导,它的影响将超过它那传统的和光荣的过去。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包括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而达此目的的最佳方法,就是学习它的历史。    
    修订的第四版    
    第四版包含了更多有关整个亚洲妇女阅历的内容,增加了六处独立加框原始资料,这些资料给学生们提供了直接观察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问题的机会,有利于促使他们进行分析和思考。地图的说明文字也有了改进,以便学生们对地理环境有更多的了解。每章末列出了若干加了注解的推荐网站,为学生们指出了扩展研究内容的途径。    
    根据读者建议,所有有关日本的章节都增补了新材料,因而这个新版本大概更为均衡。其他章节的许多地方也增加了新内容,而探讨当代世界的章节都对新近事件有所涉及。


前言作者序(2)

    鸣谢    
    任何人的著作都不可能真正独立完成,我之所以敢于冒昧承担本书的撰写,无疑是其他许多学者所促成,他们有的是我在密歇根大学或其他地方的朋友和同事,有些则是我通过其作品才得以熟悉其姓名。我对所有这些人的感激之情是难以言表的,我永远无法指望能够报答他们。尽管我的感激永远不可能到位,我仍然要对一些不嫌麻烦读过部分或全部手稿、同我交换过意见以及指出过我的错误的同事和朋友们表示我的谢意:DilipBasu、MichaelCullinane、KarldeSchweinitz、RogerHackett、KarlHutterer、VictorLieberman、ThomasTrautmann和PhilipWoodruff等诸位教授。JamesChan阅读了全部手稿,提出了宝贵的批评和改正意见。我也要感谢那些收到出版社寄出的手稿并应邀提出宝贵意见的读者们:SueChung(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NedDavis(曼诺阿,夏威夷大学)、HowardDidsbury(新泽西基恩学院)、RonEdgerton(北科罗拉多大学)、EdwardGlatfelter(犹他州立大学)、JeffHanes(厄巴纳—尚佩恩,伊利诺伊大学)、JustinLibby(印第安纳大学/普尔丢大学)、ChinHSuk(宾夕法尼亚约克学院)、CKYoon(詹姆斯·麦迪逊大学)、MingtePan(苏尼奥斯威戈)、LisaHollander(杰斐逊学院)、WilliamFKing(圣安东尼奥山社区学院)、ETaylorAtkins(北伊利诺伊大学)、DouglasPSjoquist(兰辛社区学院)、TracySteele(萨姆·休斯敦国立大学)、LorettaPang(卡皮奥兰尼社区学院)和SumikoOtsubo(克赖顿大学)。我还要感谢为我修订新版提供了极其重要意见的读者们:WesleySasakiUemura(犹他大学)、AnitaAndrew(北伊利诺伊大学)、GeorgeHopkins(西伊利诺伊大学)和YongHo(中国研究所)。不言而喻,书中仍然可能存在的错误、不当之处以及材料安排的失调,当然完全由作者负责。    
    我要同样诚挚感谢国内外许多大专院校研究亚洲的同行们,多年来,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交流及阅读他们的著作,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一直是而且仍将是我的老师,但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我最早的几位老师:JohnFairbank、EdwinReischauer、DanielIngalls、RupertEmerson和NormanBrown,我曾经以学徒身份向他们每一位学习的情景令人激动难忘,而且我今天仍在向他们学习。我愿意尊为老师的还有那些和蔼、爽快、通情达理、乐于助人、使人愉快的中国人、印度人、朝鲜人、日本人和东南亚人,我曾经在不同时期在他们中间累计生活和工作了很多年,没有他们,我决不可能着手写这样一本书,也根本不会以亚洲研究为终生事业,他们是我的第一流的和最优异的老师,他们使我产生了对他们以及对他们那个世界的爱,正是这种爱促使我开始了对亚洲的研究,这种爱始终支撑我的事业。没有同情就不会有相互了解的愿望,他们给予我的同情始终是充盈满溢的。    
    我还要特别感谢JulieRoutson,她不止一次忠实地打印出我的手稿,而且对我进行了持续的鼓励。    
    我的老师和朋友们不仅鼓励我完成这一雄心勃勃的写作计划,而且把它变成了一件愉快的工作。我的妻子Eleanor用她的鼓舞,用她对我的手稿的常常充满洞见的批评式阅读,用她始终一贯的支持,也让我感到了写作的愉快。我永远不会忘记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恩惠,如果他们以及读过这本书的人觉得它尚可接受,如果初涉足此领域的人因阅读此书而走上进一步探索之旅,并进而为亚洲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我的老师们曾经给予我的那种激动,那将是对我的极为丰厚的奖赏。    
    罗兹·墨菲


前言作者致读者

    任何单卷本亚洲史都不应该比这本极简略的入门书更长,我希望读它的人将它看成被邀请做进一步探索的请柬。篇幅的限制使得必须对亚洲史的所有重要方面进行缩减,放弃对各种材料完全公正地取舍。因此,我试图在这些限制下,多多少少能根据各个时代每种文化或国家的规模、人口以及发展水平,按比例分配篇幅。但是,我们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关于古代的知识,同另一些研究得较充分的领域相比显得很不够,于是又不得不对上述分配办法进行调整。这样一来,比如,我们对大约公元1500年前的日本、大约公元1800年前的朝鲜和大约公元1800年前的多数东南亚国家的论述,就远不如对印度、尤其是对中国的论述那样广博,因为后者比前者的文化发展要久远很多个世纪,留给我们的资料多得多。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安慰的是,论述较为简略的这些地区中,任何一个的人口只占印度或中国人口的极小部分,而且那里的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中国或印度(或两者兼而有之)模式的示范和推广。所有这些考虑,也许最后一点除外,对中亚地区甚至更加适用。    
    历史时期的划分永远是所有历史学家的一个难题,历史时期的命名也同样棘手。我在本书中有时候不得不既笼统又随意地给它规定一个时间上和地域上的适用范围。本书用的中世纪一词本是一个欧洲名词,它在欧洲历史上有着多种涵义,用于亚洲则不应引起与欧洲有关的联想。在本书如此一般性的叙述中,我们总归需要用一个名词代表“古代”或“古典”与“现代”之间的那个时期,我们用中世纪来代表它,比用其他任何词更简单又更清楚,但它不过是指“中间时代”或“中间时期”而已,我严格地在这一意义下使用它,决不带有那些欧洲涵义或类似的先入之见。当人们叙述不太久远的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时,常遇到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我们对大多数人的生活,特别是无文化人群的生活了解得太少,而直到不久前,这些人在任何地方都占绝大多数,但他们留给我们有关他们自己的东西只是一些间接的形迹。我们拥有的历史记录,基本上都是关于高贵者的生活与事迹、国家和王朝的兴盛与衰亡、不朽的功勋与战争、王权和征服。但我们仍然可能在这里或那里抓住普通人生活的隐约显现,我也努力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了这方面的资料,其中包括大众文学保存下来的东西,如喜庆节日、民间信仰和群体福利水平估计,不过我很清楚,我能提供的这些大概是挂一漏万。当然,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是重要的,他们在本书有限的篇幅中必然占据较大的比重。


前言季风亚洲(1)

    世界的一半在阿富汗以东和前苏联以南的亚洲:它拥有全球人口的一半和远远超过一半的世界历史经历,因为那里现存的文明传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度和中国远早于欧洲就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技术,它们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技术上,都曾经领导世界达2000多年之久。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在罗马帝国消亡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