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

第16章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第16章

小说: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重视。第8 集团军重整旗鼓、回击敌人的那股劲头一时又使国内充满了信
心。一些持乐观情绪的人竟然认为,彻底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了。

我希望消除部队中的这种自满情绪,以免“圣诞节回国攻势”(或曰“七
月四日回国攻势”)的那种劲头再度使前线部队对敌人还可能实施的打击毫
无准备。我们的责任是防止部队的自满情绪发展成莽撞、蛮干。为此,我于
四月一日会见了美军三个军中的两位军长,以争取他们同意我如下的坚定看
法:第8 集团军迄今尚未遇到过的、最艰苦的战斗和最严重的关头还在后面。
根据敌军的现有能力和公开的企图,我认为,几天之后,将需要我们的每一
名士兵拿出最大的勇气投入一场战斗。野战指挥官首先要具有这种精神面
貌,并通过各级指挥系统来影响下面的部队。对共军发起的小规模进攻都有
可能酿成规模巨大的作战行动。

因此,我军必须随时做好准备,以对付从未遇到过的、更大的威胁。
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对敌人保持压力,以便在我抵达一个可据以发起最强大
的攻势的地区之前,使敌人得不到重整部队的机会。

由于轻而易举地抵达了临津江,我起先甚至想进而推进至临津江与礼
成江(礼成江从临津江西面、开城的附近注入黄海)之间的广阔沿海平原。然
而,新近得到的情报说明,这一地区,敌军兵力较我预想的要小得多。这里
仅有北朝鲜军的一个师;而在开城以北却发现了中国军队两支以前未投入战
斗的生力部队第63 军和64 军。如果我军越过临津江,则这些新锐部队会对
我之右翼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我通知联合国军总司令,我打算改变原计
划,准备以第1 军以及第9 军的左翼部队朝铁原方向运动。(铁原是位于“铁
三角”西南角的一座城镇。“铁三角”是敌军兵力集结的中心,它的北部以
“三角形”的顶点平康为界,东南以金化为界,西南则以铁原为界。)这意
味着在“堪萨斯线”的北面要划定一条新的目标线即“犹他线”。其实,“犹
他线”不过是“堪萨斯线”向北延伸出来的一个突出部,它可以使我们处于
进攻“铁三角”的有利地位。随着我军的推进,敌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
敌军沿其整个正面点燃了树丛和森林,企图遮蔽自己的行动,并阻碍我军对
已方地面部队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但是,在夺取了华川水库大坝以及南朝
鲜第1 军拿下东海岸的城镇大浦里之后,敌人的抵抗行动就逐步停止了。所
以,我们事实上未遭任何抵抗便进至“犹他线”。

尽管我们的许多前线部队未能与敌人建立接触,但是却不断有迹象表
明,中国人正准备发起进攻。炮兵与空军观察员报告,在第9 军控制的那段
防线北面,发现敌军的一支约四、五千人的队伍正在向东南方向移动。中国
人在北面不再构筑防御阵地,而且,他们正在填掉预先在我前进路线上构筑
的防坦克陷阱。


我并不相信中国人真能实现他们吹嘘的目标,即把我们赶入大海或者
在战场上击败我们。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一支经受考验、坚强不屈而且信心十
足的军队,他们已经掌握了进行这种战斗的经验,适应了各种恶劣的天气变
化,而且,拥有的火力在强度上也大大超过了以往打击敌人的一切火力。我
深信,唯有发生苏联大规模干预的事态才可能迫使我们撤离朝鲜半岛。在一
九五一中春节,这种干预并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果然,总部在三月
底向我提供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似乎证实了我收到的一些从最近在战斗中
抓获的俘虏口中得到的情报。总部这份报告的根据据说来自某欧洲国家的前
驻土耳其大使。这位大使是个很诚笃的人,一再表明他有可靠的情报,大致
内容是:一个以可怕的维·米·;莫洛托夫为首的苏联远东委员会打算
于四月底在朝鲜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根据我总部的这份报告,苏联将打着
志愿军的旗号,动用大量的飞机和蒙古血统的苏军正规部队入朝作战;苏联
远东军区则受命,要不惜冒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危险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以
保证赢得胜利。

这类情报我是无法证实的。于是我向总部提出建议,由战区和国家的
情报部门加紧查明实情。我还极力要求,毫不含糊地向苏联提出严重警告:
对朝鲜的一切干预行动,不管打着何种旗号,都将被看作是战争行为。我的
建议究竟产生什么结果,一直无从知晓。不过,在敌人终于发起第五阶段的
攻势之后,我们根本没有发现苏军以任何形式加入战争的证据。

但是,尽管有苏军可能参战的情报,我还是不希望第8 集团军瞻前顾
后、畏缩不前。因此,我在前面提及的指挥官会议上明确表示,只有那些实
际负责制定进攻已知之敌的推进计划的指挥官才有权考虑或研究后退行动。
我告诉与会的军长和师长,仅仅在下述情况下我才亲自下令立即撤退:一、
苏联人以其现有的军事实力进行干预;二、与此同时,中共军队和北朝鲜人
民军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三、敌人采取所有这些行动所选择的时机便于其
充分利用天候条件;我相信,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会完全赞同撤离朝鲜。

事实上,即使我不这样做,政府也会命令我这样做的。通过与海军和
空军协商,陆军参谋机构已拟就一份应付这些紧急情况的计划草案。一旦经
我同意,该计划便会以统一的代号迅速下达部队,付诸实施。计划一经初步
批准,就要交给各军军长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完善。

届时,各军军长经慎重考虑可以吸收各师师长和一些专门指定的师一
级军官一道参加研究,以便使这些人对撤退行动也能有所准备。

但是,除专门指定的军官外,不再允许扩大讨论此项计划甚至知道此
项计划的人员的范围。

如果我们竟然已打算撤退的消息当真走漏出去,则南朝鲜军队有可能
背叛我们。但是,谁也不能因为他们打算在我们一手给他们造成的环境中苟
且偷生而责怪他们。我还认为(麦克阿瑟也同意我的这一看法),万一我们因
苏联直接出兵干预而做出了撤离朝鲜的决定,则应等到第8 集团军撤至小白
山脉以南之后再下达撤离朝鲜的命令。否则,南朝鲜军队的背叛有可能使我
两翼暴露,从而使我军为敌军所包围并遭受严重损失。

当然,在此期间,我们并没有消极地等待敌人发起攻势。我们继续朝
东北方向推进,首先抵达“犹他线”,尔后抵达“犹他线”向东延伸的部分
“怀俄明线”。下一步,我们要夺取瞰制铁原的高地。但是,还没有来得及
采取这一行动,敌人便苏醒过来,阻止了我军的快速推进。敌第五阶段攻势


即将开始。然而,政治事态的发展突然压倒了战场上的一切战事。

第六章

总统与将军——麦克阿瑟的罢免——原因与后果——中国人

被赶了回去麦克阿瑟将军被罢免了。事情是这样地突然,这样地不可
抗拒,而且,还这样毫无必要地以粗鲁的罢免方式来公然伤害将军的自尊心,
这在全国上下激起了一阵抗议的怒潮。一位把一生都献给祖国的伟大军人政
治家被匆匆解除了职务,这引起了一种深刻的意见分歧(诚然,这种分歧在
很大程度上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使公众难以认清问题的实质。

曾经有些极端分子,无疑今天还有这种人,他们硬说参加这场争论的
双方怀有极其邪恶的动机。譬如,他们说,在政府的高级领导层中有一个简
直是卖国的“无须取胜”集切(不知怎么与不久前叛逃到苏联的两名英国外
交机构的成员有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指责麦克阿瑟成心要把我们卷入
亚洲大陆的一场全面战争之中。我想,正如我们的大多数公民后来历弄清的
那样,这两种非难和中伤都是毫无根据的。

我们最高级的政府官员仍,不论文职的还是军职的,他们的爱国和忠
诚是不应受到丝毫怀疑的。杜鲁门政府并不是要迎合我们的敌人,只不过是
想避免一场世界性的浩劫。麦克阿瑟也一直是反对在亚洲大陆动用美国地面
部队的。真正的、根本的问题既不是杜鲁门先生和麦克阿瑟将军之间在扩大
朝鲜战争的看法上存在鸿沟,也不是这两个人的强烈个性格格不入。问题正
如马歇尔将军在参议院某委员会的证词中所指出的,无非是一位局部地区的
战区司令公开表示不赞同上级曾以最明确的语言一再向他传达的方针罢了。

我本人对麦克阿瑟一直是深表敬佩的。这是通过密切交往丽逐步产生
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追溯到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担任校长的那些日子。当
时,我负责体育课,直接向他汇报工作。由于他对体育运动兴趣甚浓,因而,
那几年我有幸常常见到他。后来,直到我到朝鲜赴任之前,与他会面的次数
就相当少了。但是,我对他的情况一直很关心。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了解
他那复杂性格中为一般人所认识不到的某些如下的毛玻他追求对自己的颂
扬,这导致他在某些场合公然要求或者接受那些本不属于他的荣誉,或者推
卸那些明明是他自己所犯错误的责任。他爱出风头,这常常使他在所属地面
部队参加每次登陆作战时和参加的重大进攻行动发起时伊然以现地实际指挥
官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他热衷于培养自己那种似乎天才人物所必须具备
的孤独精神,结果,他几乎发展到与世隔绝的地步(在东京,他的办公室连
电话也没有)。这种与世隔绝使他得不到一个指挥官所必需的从自己主要部
属那里得到的批评意见和客观评价。他个性倔强(这种个性的形成是由于他
在遭到人们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曾成功地强行通过了许多出色的计划),这使
他有时不顾一切所谓常理而坚持按自己的办法行事。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于
自信,这使他养成一种一贯正确的毛病,并且最后导致他发展到几乎不服从
领导的地步。

我认为,其中一些毛病的产生应当归咎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早在少年
时代在得克萨斯军校时,他的这些才能就已经使他在所参加的几乎所有活动


中显露头角。他在西点学校时的学术造诣、体育运动水平和领导成就,他透
过现象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他的胆略和魄力,他那乐于迅速、勇敢地追求
明确目标的精神,所有这一切最后使得人们不愿意否决他的看法,甚至不愿
意在他面前提出有力的反驳。他那雄辩的口才以及阐述自己论据时那种生动
的样子,也往往能使反对意见烟消云散,使本来怀疑他的那些人转而怀疑他
们自己。他堪称是一位了不起的名将。

所谓他成心想把我们卷进亚洲的一场全面战争的说法,与他的目的是
背道而驰的。其实,他倒是一直认为,“没有哪个神智正常的人”会主张把
地面部队派往大陆中国。他一次又一次地大声疾呼,反对在朝鲜以外的地方
使用我们的地面部队。他一再郑重其事地主张,用我们强大的海、空力量来
封锁共产党中国,并且摧毁她“在一代人物时间内”进行武装侵略的潜力。

政府领导人,无论文职的还是军职的,他们所进发出来的爱国热忱并
不亚于麦克阿瑟将军。然而,直到一九五一年参议院听证会(此时,麦克阿
瑟在离开祖国十余年之后重返故土,在为期七周的对证中面对着自己的批评
者和支持者)引起的大辩论中某些激烈争论的情况透露出来之后,真正的分
歧点才普遍为世人所了解。由于将军与总统之间的分歧最后得到了解释,因
而大多数公众对总统的批评便偃旗息鼓了。但是,对于匆匆解除麦克阿瑟职
务的做法普遍不满的情绪却依然存在着,而且很可能要一直存在下去(将军
本人直到报社记者告诉他才获悉自己被解职一事)。

诚然,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都不想在亚洲进行一场地面战争,但是,杜
鲁门及其顾问们却根本不同意麦克网瑟封锁和压垮中国的方案。坦率地说,
麦克网瑟所寻求的是一场预防性的战争,即不借冒使苏联卷人这场冲突并最
终导致苏联入侵欧洲的风险来摧毁中国发动战争的潜力。麦克阿瑟声称,鉴
于我们已经与红色中国处于战争状态,因而采取这一行动是完全正当的。按
照他的看法,欧洲已经丢失,现在只不过是苏联人的一个工业后院罢了。麦
克阿瑟相信,世界未来的命运将在亚洲决定。

然而,麦克阿瑟在提出自己的理由时,却把国家所面临的抉择描绘成
是“胜利”与“僵持”之间的抉择。由于把这种抉择说得那样简单,因而对
一个爱国者来说应该作出那种抉择似乎就成了不言而喻的事情。这个由高手
绞尽脑汁、极其巧妙地提出的“胜利”方针证明是难以反对的。

这一直是麦克阿瑟的口号。

“胜利,迅速而彻底地赢得胜利!”任何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都会理所当
然地把麦克阿瑟一九三一年提出的这个口号作为自己的目标。二十年后,他
老调未改,在对美国国会所作的演讲中,他宣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
胜利!”后来,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他在对西点军校的毕业班发表演说时又
重申:“你们的使命依然是固定不变的,明确的,神圣的。那就是要打赢我
们的战争。。要有取胜的决心,要切实认识到在战争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
替胜利!”这些话当然是每个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战的美国士兵的信念,
也许找不到更好的战斗口号来激发美国人的满腔热血了。它表达了“决死一
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曾经鼓舞着我们的军队经历了八年的独立战争,征服
西部地区的长期战争,痛苦的国内战争,以及他们所参加过的每一场其他的
冲突和战争。按美国人的性格是不愿打有限战争的。就象在拳击场上一样,
他们所想的就是将对手狠狠地击倒在地。象取胜这样闪闪发光的思想,哪个
朝气蓬勃的美国人会反对呢?反对这种思想就象支持邪恶、反对美德一样荒


唐。

可是,正如在朝鲜的步兵所了解的那样,获得一次“胜利”有时还需
要另一次胜利来保障。夺取一个高地之后,为了巩固战线或者防止敌人观察,
似乎总需要再拿下一个高地才行。而当时在我们大多数公民心目中的所谓“胜
利”,可能只不过是打赢麦克阿瑟宏伟计划中的初战而已。

可是,麦克阿瑟所说的胜利不仅仅是指在朝鲜的胜利,即不仅仅要在
朝鲜半岛消灭全部敌军并建立一个在民主政府领导之下的统一的国家。他所
想的就是要在全世界击败共产主义,给共产主义以“狠狠一击,使其永世不
得翻身”。

这种打击将标志着红色浪潮历史性的退落。他的“方案”不仅包括向
鸭绿江实施大规模进攻,而且还包括摧毁满洲的空军基地和工业体系,封锁
共产党中国的海岸,破坏其工业中心。为蒋入侵大陆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
以及把国民党中国的部队运往朝鲜以加强我们在那里的地面力量。他真的以
为这些行动会打破共产党对大陆的控制。他深信中国的老百姓随时都欢迎蒋
打回去,而且还自以为苏联不会介入他所设想的这种冲突。但是,在向红色
中国发动这场预防性战争的过程中,倘若苏联的干涉威胁到这场战争的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