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

第7章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第7章

小说: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第7 步兵师在未遭抵抗的情况下在仁川上陆,并迅速插向内陆以切断
当时还在洛东江一线作战的北朝鲜人民军的主要退路。

然而,重新夺占汉城的战斗还是很艰苦的。尽管麦克阿瑟报告说该城
在二十五日巳中中“掌握在已方部队手中”,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却仍然在
冒着敌人的机枪、反坦克炮和狙击手火力进行逐街逐屋的战斗,一直打到二
十八日,直到最后一个北朝鲜士兵从熊熊燃烧的掩体中张皇逃走、全城到处
硝烟弥漫为止。

这次作战行动从构思的大胆、制定特种作战计划的才干以及实施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锐势和艺术,在军事史上都是很突出的。象每次获得


重大胜利时一样,仁川登陆的胜利也带来了突如其来的新问题——这些问题
预先未充分估计到。在采取这类重大行动之前,按照惯例,应召集全体主官
和参谋人员进行图上兵棋演习。各部队指挥官都应扼要说明如何处置可能出
现的各种情况,从彻底的失败到重大的胜利都应考虑到。可是这一回,就算
预先针对这次了不起的胜利制定过什么计划,那这个计划也是考虑得很不充
分的。联合国军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由于这个原因,大量的北朝鲜人民军
得以逃走,继续有组织地在北方与我军作战,或者在南方我军战线的后方,
以大规模游击战行动坚持战斗。

华盛顿方面在制定扩张战果的详细行动方案这一问题上,也表现得优
柔寡断。为了弄清诸如中国人对我们的胜利会有何种反应、俄国人又会作出
何种反应等一些难以猜测的问题,华盛顿迟迟没有定下决心。

大多数参谋人员以及沃克将军本人都认为,当时直属东京总部指挥的
第10 军在建立巩固的滩头阵地之后,会转隶第8 集团军指挥。这样,第10
军可以更有效地实施机动和得到补给。但是,麦克阿瑟却坚持把第10 军置
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因此,那种认为第8 集团军再度受到轻视、第10 军受
到偏爱的看法就变得更加强烈了。两支部队之间虽然从未发生过公开表示妒
忌的事情或不愿合作的情况,但是他们缺乏密切协同时相互间不可缺少的信
任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仁川登陆的胜利带来的一个更加微妙的后果,是人们对麦克阿瑟将军
的一贯正确性几乎发展到了迷信的地步。

就连他的上级也好象开始怀疑自己对麦克阿瑟的任何决心提出疑问是
否应该了。结果,麦克阿瑟失去了得到坦率而有见识的批评的机会,而每一
个指挥官本来是应该获得这种机会的,尤其当他打算在七百英里之外“指挥
战争”时。

许多军事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如果谁能站在自己的上级面前,直言不
讳地告诉他,自己认为他的计划是错误的,那就需要有一种特殊的浩然之气
(我认为,这比匹夫之勇更难能可贵)。这就象乔治·马歇尔将军常说的那样,
这个时候正是你“拿自己的职位在冒险”的时候。但是,每一个军事领导人,
不论职位高低,为了对那些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他的人负责,当他感到一个
严重的错误即将发生的时候,应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

有少数人对麦克阿瑟的新决定(在东海岸的元山采取另一次具有麦克阿
瑟风格的仁川式登陆作战行动)稍有一些不满。可是,尽管该计划的某些缺
陷很明显,很严重,却没有人表示坚决反对。然而,这次作战行动却显然是
麦克阿瑟为什么要把第10 军置于总部指挥之下的理由。尽管计划本身的问
题非常严重,这种直接控制第10 军的做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要完成在元山登陆的任务,需要从仁川和釜山把第10 军的大部分人员
运出去(第l 陆战师要经仁川拉出去,第7 师则要从陆上由铁路和公路进至
釜山),从而在极其紧要的时刻增加铁路和这两个设备不足的港口的负担,
严重干扰对第8 集团军持续不断的补给。这种补给,第8 集团军不久便失掉
了,这使他们很恼火(由于撤退堵塞了公路和铁路,甚至连炮弹都不得不空
运到汉城)。

不论在元山实施另一次仁川式的突击有多么好的理由,都比不上迅速
封闭针对逃跑的北朝鲜人设下的包围圈重要。在陆上,有一条从汉城至元山
的良好公路和一条铁路(诚然,公路和铁路遭受过轰炸)穿过朝鲜半岛一个比


较平坦的地区。在仁川上陆的部队本可以沿着这条路线迅速机动,往北尔后
往东向元山进击,与沿着东海岸一直向北突进的部队会合。这样便可关上大
门,阻止正在迅速逃跑的敌军并使其没有时间重整部队。

然而,直到九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在汉城街头的战斗停止前的两天,
才开始认真拟制扩张仁川登陆战果的计划。麦克阿瑟要求拟制一个“在陆上
追击配合下、以一次新的两栖包围行动歼灭北朝鲜人”的计划。当时提出了
两个方案。按照第一个方案,第8 集团军应该向北尔后向西北朝敌人首都平
壤方向进攻,同时,应实施一次两栖突击,夺占黄海上的重要港口———镇
南浦。按照另一个方案,第8 集团军应沿汉城——元山走廊地区向北尔后转
向冻北实施突击,与此同时,应同样以一次两栖突击进攻元山。沃克将军原
以为第10 军会由他指挥,因而赞同派第10 军迅速由陆上进击元山。但是,
事实并不象他所想的那样。

也有一些人主张从蜂腰部或者说狭窄的部位切断朝鲜半岛,使联合国
军占据平壤、元山一线。这种主张从理论上讲似乎完全行得通。然而,只要
稍微研究一下地形情况,后勤专家们就会胆战心惊;那里有许多非常崎岖狭
窄的关口要隘,铁路线千转百回且隧道密布(我们自己的飞行员曾对铁路进
行过无休止的轰炸)。如果有什么比较好的理由能说明第10 军应该由总部直
接指挥,那就是在一切补给事务均由在几乎无法通行的陡峭山脉另一边的一
位指挥官负责的情况下,要想满足这个军对粮秣、弹药和油料的需求极端困
难。

并没有人否认我们需要有一个象元山这样的港口。有了这样的港口,
成千上万吨粮食、弹药和汽油便可以运来满足那些将要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作
战的部队的需要。其实,问题的实质是应该从陆上还是由海上接近元山。麦
克阿瑟将军赞成由海上实施突击。在场的海军领导人和全部有关的师长都反
对实施两栖包围,但却没有人强烈地表示出来。这仅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人
对这个人的判断力或预见能力感到怀疑,他刚刚创造了一个军事上的奇迹。
那怕他建议由一个营从水面上走到元山大概也会有人愿意试一试的。

越过三八线全歼朝鲜半岛上敌军的计划当然要事先得到华盛顿的批
准,因为这样做牵涉面很大。赤色中国几乎每天都在通过无线电进行威胁,
说如果北朝鲜遭受入侵,它就要参战。还有人认为,一旦我们越过这条象征
性的界限,也可能会招致苏联的参战。然而,问题很清楚,如果不迅速歼灭
北朝鲜人民军,而让它爬回庇护所去医治创伤,那么,要不了多久它还会进
行入侵的。因此,经过一番审慎的考虑,杜鲁门政府同意了参谋长联席会议
的建议,授权麦克阿瑟可以进入北朝鲜作战。但是,附带有一个条件。也许
正是这个条件才影响了麦克阿瑟,反而使他后来令人费解地拒不承认已有大
批中国军队参战。因为,九月二十七日通过无线电授予麦克阿瑟在三八线以
北作战的极力只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使,那就是“苏联或中共主力部队未进
入北朝鲜作战,对方没有决心参战的声明,也没有发出威胁要在朝鲜与我们
进行军事较量”。除此之外,国防部长马歇尔告诉麦克阿瑟:“我们希望你向
三八线以北推进时在战术和战略上不会遇到障碍。”现在,彻底胜利似乎就
在眼前。它象一只金色的苹果,将代表着麦克阿瑟那光辉军事生涯中的鼎盛
功业,已经成功在望,麦克阿瑟是不会迟误或接受别人劝告的。他不顾朦朦
胧胧预示着一场灾难的坏兆头,向北猛插过去,追击正在消失的敌人。为了
加快进攻速度,他一周又一周地改变着自己的计划。


第四章

鸭绿江边险遭惨败——中国人参战——第1 陆战师且战且退

麦克阿瑟原先那个利用仁川登陆的胜利、分兵两路越过三八线进军的
计划倒是十分简单合理。但是,其效果却要取决于天候、地形和中国人的反
应这三今未知因素。而且,后来还出现过一些其他的情况,促使总司令将基
本计划修改得面目全非,最后使第10 军分散地部署在朝鲜的整个崎岖地形
上,造成部队无法相互支援甚至无法直接联络,而且极易遭受游击队的骚扰
或被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所包围。

至于中国人的干预,麦克阿瑟对他们的威胁简直是置若罔闻,面且,
他显然忽略了中国军队已大批越过鸭绿江的最初的明显迹象,或者对这些迹
象没有引起重视。他计划赶在季节的前面,在大雪降临之前打到鸭绿江边,
结束战争。但是,他没有看到,地形却成了他的敌人,而且,对这个敌人的
力量,他根中没有充分估计到。崎岖的地形使左路(西线)和右路(东线)部
队无法保持哪怕很脆的联络。

麦克阿瑟将右翼第10 用留归自已直接指挥,而将左翼(或称西段)交给
沃克将军及第8 集团军。这也许会使人觉得,麦克阿瑟已经预料到,那些无
法逾越的山脉和无路可通的峡谷会把部队分隔开来。但是,事实上他完全没
有料到这一点。他让沃克同时负责所属部队和第10 军的后勤补给就是明证。
把这个沉重的担子压在沃克身上面又不让他负责对第10 军的作战指挥(这种
作战指挥不会给沃克增加什么负担),这实际上只能使人对麦克阿瑟抓住第
10 军不放的做法更加困惑不解,而且还会增加两位指挥官之间的隔阂。

最初,计划规定,第8 集团军于A 日(十月十七日,D 日的前三天)沿开
城——沙里院——平壤轴线向西北方向发起进攻,总的矛头指向平壤。

第10 军第l 陆战师定于D 日以一次两栖突击夺占元山。尔后,两支部
队沿东西轴线实施向心突击。一旦会合,就会封闭半岛,从而切断北朝鲜人
民军的退路。于是,这两支部队便可以协调一致地向定州一宁远一兴南一线
推进。

执行该计划有两个明显的障碍。第一,第10 军由汉城、仁川地区后撤
会使第8 集团军无法使用港口和输送设施,从而在数周内得不到补给物资。
第二个障碍研究一下地形也很清楚,即两支部队无法沿东西轴线实施进攻以
达成会合。我现在仍然认为,合理的打法是,派一个美军师,象第8 集团军
由釜山环形防御圈出击时那样,携带必需的补给品,置两翼于不顾,由陆路
进攻元山,这样,该师就会有夺取元山地区并肃清该地区之敌军的绝好机会,
其效果和速度都会比实际采用的打法好得多。当时,相距最近的中共部队仍
然在鸭绿江以北。

后来,发生了一件令人喜出望外的重大事情,促使计划进一步作了修
改,那就是几乎被总部制定计划的人们忘却的南朝鲜第l 军,甚至在海军还
未来得及在布雷区为第l 陆战师开辟一条通路之前,就已经派遣所属第3 师
沿海岸公路急速北上夺取元山了。如果当时有部队由汉城经陆路实施突击并
迅速与南朝鲜第3 师取得会合,则有可能很快肃清整个这一地区的敌军,北


进的行动也会大大提前。

十月十一日,也就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并下令执行麦克阿瑟计划才
九天,南朝鲜军队便拿下了元山。

然而,直到十月二十六日以后,海军才得以在元山港敌人布设的两千
枚水雷中间开辟出一条通道。于是,第l 陆战师实施了所谓“非战斗”登陆,
亦即未遭抵抗的登陆。这样,南朝鲜第l 军便可以脱身开赴北方,去夺取北
朝鲜重要的工业区——兴南、威兴联合企业所在地。

但是,此时,战事的进展已超出原先的计划;于是,又确定了许多新
的目标。十月十七日,麦克阿瑟指示以满洲边界线以南四十至六十英里左右
的一条线作为新的最终目标。不久,他又指示下属指挥官仅仅把这一目标看
作中间目标。尽管国务院规定的方针是不在满洲边界附近使用除南朝鲜部队
以外的任何部队,而且,还存在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中国人一旦派出部
队大举越过边界,麦克阿瑟的部队肯定无力在那条遥远曲折战线上坚持下
去,可麦克阿瑟仍决心将部队推进到鸭绿江边。用以提供补给的港口大约在
八十至一百二十英里之外,其间道路婉蜒曲折、陡峭狭窄,有些地方不过是
些羊肠小道。若想把兵力单薄的部队沿这样遥远的战线分散配置,又要使他
们不断获得粮食弹药补给,或者让他们坚决顶住一个差不多是依靠本国基地
作战的顽强敌人,那么,连麦克阿瑟这样的人也是无能为力的。当然,如果
我们的飞机曾获准摧毁敌满洲基地,这个方案或许能够成功。但是,范登堡
将军认为,如果我空军当真接受了这样的任务,那就意味着我空军实力会因
自然消耗和战斗损失而消耗掉,从而会使我驻欧部队大约在两年的时间内暴
露在敌空军面前。五角大楼决定坚决反对这一行动。麦克阿瑟也知道这一决
定。可是他无视五角大楼反对在那样远的前方使用美军的禁令,仍然极力催
促部队向满洲边缘推进。

南朝鲜第l 军第3 师拿下元山之后,沃克将军飞往那里了解形势,并
与那些还属于他指挥的南朝鲜部队取得联系。此时,在沃克的右翼,南朝鲜
第2 军已经在开城东北方的铁原附近沿着通往元山的道路占领了阵地。沃克
赶紧拟定了计划,让该军向元山挺进,同南朝鲜第l 军会合,以便一旦夺占
平壤就能象最初计划的那样,横贯半岛,将两处海岸连成一气。但是,麦克
阿瑟毫不客气地否决了这个计划,并且通知沃克,美海军陆战队一上岸,南
朝鲜第l 军(南朝鲜王牌军)将从沃克那里抽走,转归美第10 军指挥。

就在这个关头,麦克阿瑟提出了新的目标线,放弃了原定横穿半岛蜂
腰部会合的计划。

在沃克的部队拿下平壤之后,麦克阿瑟在第8 集团军与第10 军之间划
定了分界线,并命令所属指挥官把那条“目标线”仅作为“最初目标”。现
在,剩下的唯一目标就是边界了。

十月二十六日,亦即第l 陆战师最后在元山登陆的那一天,南朝鲜第2
军催促其第6 师先遣分队直奔鸭绿江。

在沃克的左翼,美第24 师先头部队已越过清川江,正朝着鸭绿江推进,
当时距鸭绿江仅七十英里。

在其他地区,联合国军也在沿多条不同的路线朝鸭绿江运动。他们无
法相互支援,甚至无法保持地面巡逻联络。美策7 师最初计划继陆战队之后
在元山登陆,后来改为在元山以北约一百五十英里处的利原登陆。该师于十
月二十九日在那里登陆后,继续向鸭绿江边的惠山推进。南朝鲜第1 军预定


沿海岸公路北上向苏联边境推进。海军陆战队打算沿仅有的一条狭窄道路越
过中部高原进抵江界,尔后向鸭绿江边的满浦推进。第3 师则留在后面守卫
元山—兴南——咸兴地区。

在这些行动开始之前,一条令人心寒的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