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工作中的七美德和七宗罪 - 林尚达 >

第12章

工作中的七美德和七宗罪 - 林尚达-第12章

小说: 工作中的七美德和七宗罪 - 林尚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伯特兰?罗素认为,远离嫉妒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以宽广的心胸待人。    
    伟大的人物无不具备宽广的胸怀。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的诚意深表钦佩。    
    (2)深刻地认识自我。    
    很多人的嫉妒在于没有自知之明,其实认清了自己后,再重新审视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因此,当嫉妒心理萌发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3)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    
    保持乐观的心态是消除嫉妒的一种方法。乐观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乐观的心态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就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成功来说,我的那一点成绩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    
    (4)消除虚荣,建立自尊。    
    虚荣心与嫉妒心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会减少一分嫉妒。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喜欢嫉妒的人,主要表现为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这正是一种虚荣心理在作祟。    
    (5)寻找有效的宣泄渠道。    
    嫉妒心理往往给当事人带来极度的痛苦,所以当嫉妒心开始萌芽时,寻找感情的宣泄之道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    
    这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    
    如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各种的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等。    
    2如何与有嫉妒心理的人相处    
    消除了自身的嫉妒,可以使我们踏上事业成功的快车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和有嫉妒心的人和睦相处。    
    消除嫉妒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同事的嫉妒也往往会随之而来。如果处理不当,也经常会给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工作中的七宗罪 上化解嫉妒,实现人生的突破(2)

    那么,如何处理别人的嫉妒呢?    
    (1)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俗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与有嫉妒心的人相处时,最好不要特意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对付有嫉妒心的人。因嫉妒心理本身就是多疑的、爱猜忌的。所以,倒不如将有嫉妒心的人当作普通人来看待,与其说费尽心思去琢磨,不如来个不理不睬,将他人的这种负面心理消灭于萌芽。    
    (2)保持适当的忍耐与克制。    
    圣人孔子曾经说过:“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情;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上述名言教给我们许多处世的智慧。    
    当一个人在鲜花与掌声中时,更需谦虚、谨慎,这不仅可以防备被嫉妒,而且能从根本上调整自己,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走向更大的成功。    
    当你遇人嫉妒时,如果能够以德报怨,用爱心去感化嫉妒者,恩怨也就自然会化解了。    
    以有原则的忍让来抑制无原则的争斗,这是根治双向嫉妒和多向嫉妒的关键之举。如果嫉妒者向你发出挑战,你不但不迎战,反而退避三舍,以不失原则的适度忍让来以德化怨,都不失为消除嫉妒、免遭嫉妒的好方式。    
    (3)加强与对方的沟通    
    工作中,有些嫉妒的产生是因误会而起的,在适当的场合,可以通过说服和交流的方式来化解。否则,误会越来越深,以致严重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在说服时要注意心平气和,也要作好多次才能说服的准备。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嫉妒者采取鼓励的方式来消除对方的嫉妒。因为嫉妒是在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对方虽表面气壮如牛,但内心是空虚的,且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    
    对嫉妒者采取交流和沟通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情况下,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对方的长处,强化他的信心,转变他的错误想法,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嫉妒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使嫉妒转向公平竞争。


工作中的七宗罪 上贪婪

    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那些因贪图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    
    ——《伊索寓言》


工作中的七宗罪 上贪婪是一剂埋葬良知的毒药(1)

    贪婪使人厌恶。金钱和权利也是一把双刃刀。它能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它可以使你奋斗不息;也可以使你奢侈成性;它可以使你延年益寿;也可以使你备受煎熬……而这一切,就要看你怎么获得它们,又对它们怎样支配。    
    培根说:“如果金钱不是你的仆人,它便将成为你的主人;一个贪婪的人,与其说他拥有财富,不如说财富拥有他。”    
    1欲望要适可而止    
    在俄国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因为救了部落首领一命,因此部落首领便要赏赐他,于是这个人便请求部落首领赐给他一块地。首领同意了他的要求,点点头说:“好吧,你就从这儿向西走,可以一边走一边做标记。只要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标记之内的地方就是你的了。”    
    年轻人听了很高兴,立即出发向西走去。可是太阳落山了,他还没有走回来,因为他觉得应该得到更多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越走越远,而等不到回到原地,太阳就落山了,而他也累死在回来的路上。    
    人们很是为这个年轻人感到惋惜。如果不是因为贪婪,他很快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而后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可就是因为贪心太重,结果连一寸土地都没有得到。    
    欲望是驱使人向上的动力。人活着,当然要努力奋斗,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向前,但也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手来歇一歇”。不然,欲望发展成贪婪成性,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贪婪最终带给人们的是身败名裂。    
    “放下手来歇一歇”是一种智慧和境界,而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善良的人性,正直的品格,决定一个人的道德高低与价值取向。泰德?特纳是时代华纳公司的老板,他在1997年就作出决定,以每年捐一亿美元的速度,分10年捐资10亿美元给联合国用于慈善事业。    
    具备崇高道德取向的人深知“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的深义。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人生中,我们背负的贪婪太多了,以至于时时刻刻生活在欲望的煎熬中,无法体会人生的快乐。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快乐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快乐之间的距离;不是快乐太难,而是我们活得还不够简单。    
    在职场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人到了中年或老年却仍然在普通职位上挣扎,但他们并非平庸无能之辈,他们甚至拥有比老板更为出色的才能。    
    如果有机会和他们深入交谈,你会出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年轻时一心想着暴富,轻易落入了一些奸诈小人的圈套。一个具有欺骗性的冒险计划使他们永不得解脱,从此身负沉重的债务。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挣扎着,几乎被压垮了。如果他们没有年轻时的贪婪和冒险,在中年时仍然可能做到轻装前进,他们同样会创造出奇迹。但是,似乎每一条成功的道路都向他们关闭了。他们身陷泥潭,无法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愚蠢的投资吞噬了他们的金钱,他们负债累累。现在即使一个小小的目标也需要他作出巨大的努力。他们不能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整日生活在毫无希望的世界里,逐渐变得麻木。他们无法主动前进而是被迫行动,他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成了环境的奴隶。    
    看看你身边那些有着同样遭遇的人吧!    
    2动物的故事    
    从小就听过很多关于贪婪的故事,像“贪心不足蛇吞象”等,都给人一种警示。贪者也许会问,我们不满足于现实的状况,努力争取机会,难道错了?    
    下面是几个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从中我们或者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只蝎子要过河,可没人愿意渡它过河,是怕它乱咬人。这时过来一只青蛙,蝎子央求青蛙带它过河。    
    青蛙说:“要我带你,你到河中央咬我一口,我怎么办?”    
    “不会的,我要是咬你,我不也被淹死了吗?”蝎子肯定地说。    
    青蛙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了蝎子。    
    在河中央,青蛙吃力地划着水。就在这时,青蛙背部感到一阵疼痛,渐渐连划水的力气都没有了。它知道是蝎子在后面咬了它,自己是中毒了。临死前,它望着蝎子,蝎子也淹得快死了。    
    青蛙怒斥蝎子:“你为什么要咬我?!”    
    “我忍不住。”蝎子绝望地说道。


工作中的七宗罪 上贪婪是一剂埋葬良知的毒药(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在毁灭了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一天,一个孩子追逐一只猫,想抓住它,这只猫仓皇奔跑,一头钻进厨房里,突然,“砰”地一声,它将一瓶蜂蜜打破了。    
    蜂蜜洒了出来,甜味弥漫在院子里。有一群苍蝇被蜂蜜的甜味吸引,纷纷从窗外飞进来,停在蜂蜜的黏液上大快朵颐。    
    它们没注意到双脚已被蜂蜜粘住了,依然享受着蜂蜜的甜味,没多久,它们飞不开也动不了,身体渐渐地凝在蜂蜜里。    
    这群苍蝇越是想挣脱,越是被粘得牢,最后,用尽了力气也没有逃离。断气前,它们嘶吼着:“我们真是傻,为了一点甜头,竟然害了自己。”    
    这个故事向我们昭示着如下的道理:目光短浅的人为了享受一时之快、贪图蝇头小利,结果只会遗祸无穷,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乃至性命不保。    
    下面是《伊索寓言》中关于“富裕并不等于满足”的经典寓言,讲述了在现今这个许多人都信奉“拥有一切”的时代所发生的事情。    
    一对好运的夫妇有一只每天都生一只金蛋的鹅。他们已经非常幸运,但没过多久,他们开始觉得自己致富的速度还不够快。他们想这只鹅的内脏一定是用金子做的,便决定把它杀死,以便获取里面的金子。他们把鹅的肚腹剖开后,却发现与一般的鹅没什么两样。就这样,他们并没有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暴发户,而且也失去了日进一只金蛋的收入。    
    故事告诉我们:贪婪者将一无所获。    
    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人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地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疯吃猛吃,吃完倒头便睡。    
    老鼠就这样在米缸中吃了睡,睡醒了再吃。日子不知不觉地在丰衣足食的悠闲中过去了。有时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缸去进行过思想斗争与痛苦的抉择,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的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以米缸现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没有这个能力了。    
    对于老鼠而言,这缸米就是一块试金石。如果它想全部据为己有,其代价就是自己的生命。因此,管理学家把老鼠能跳出缸外的高度称之为“生命的高度”。而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的手里,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寸,就离死亡更近一步。    
    但是,故事说的难道仅仅只是关于老鼠的故事吗?对于老鼠来说,拥有一整缸的大米,无疑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但最后快速使它葬身的,也正是这缸大米啊!《红楼梦》里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说的也是跟这类似的情形。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能够做到在明显有危险的地方止步,但清醒地认识潜在的危险并及时跨越“生命的高度”,就没那么容易了。    
    走出米缸首先要忍受住“白花花的大米”的诱惑,对于许多人来说,度过这一关又是何其难!    
    3罪恶源于对金钱的贪欲    
    说起金钱,很多人都无法遏止对它的贪婪,但古人告诫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确实是至理名言。但是,很多人利用职权谋私利,利用职权祸害一方,这种贪婪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圣经》上有段话说得不错,“对金钱的追求是所有罪恶的来源”。即使不是所有罪恶的源泉,也是大部分罪恶的源泉。其实罪恶并不来源于金钱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金钱的贪婪和欲望。这种欲望侵蚀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怜悯之心。金钱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形态。    
    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大米。当地的农民根据这些猴子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们把一只葫芦形状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大米,然后就静候佳音了。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的大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它的爪子就一直也抽不出来,它就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直到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会放开爪子,直到把米放入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