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徧执批判 >

第1章

徧执批判-第1章

小说: 徧执批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三是我的河南老乡。有人说她是网络上的社会学家,也有人在网络上封她为大陆龙应台。但她基本不上纸媒,一般只与几个熟悉的朋友在相对僻静的一两个论坛切磋辩论。故而先前她知道我,我却不知道她。看来,纸媒还是比网络媒体势力大、根底正。    
    看了几篇她的文章,我再不敢安坐于纸媒优势之上。“大陆龙应台”我不敢苟同。不是高低问题,是特色问题。龙应台才气映日,苏三“兄台”纵横深远,皆非寻常女流之辈。比如苏三谈欧洲王室,独具只眼,真乃见常人之所未见。     
    欧洲王室血统呈网状,千年不断线,上下不是直系血亲,便是旁系血亲,国家之间王室彼此都是亲戚,王室肥水一直不流外人田。这令中国皇室相形见绌,望洋兴叹。     
    她高度概括欧洲王室这种关系,曰:“西班牙是整个欧洲的老丈人。”何以言之?欧洲王子皇孙长期迷恋西班牙的公主格格,寻亲直扑西班牙,西班牙为欧洲各国王家养育了数不尽的王后。     
    我曾写过关于英王名称的文章,隐约感觉到欧洲王室血统这种网状结构,未来得及弄清楚、写出来,竟让小女子苏三捷足先登,能不叹服。尤其是“西班牙是欧洲的老丈人”一语,发现堪称伟大,表述堪称精彩,老丈人的女儿们说出,要比老丈人的女婿们说出,更加韵味无穷,摇曳生姿。     
    苏三把《偏执批判》电子书稿发给我,拜读之后,她问有什么感觉,我电话里说,好比小孩子吃大人嚼馍,比原馍好消化得多。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    
    味道”,这是 焦裕禄治理兰考时的名言。大人吃大人嚼的馍当然没有味道,可是小孩子就不一样了。不然,小孩子为什么不爱吃原馍,而乐于吃大人嚼过的馍呢?     
    读大部头的英国史、法国史,读之乎者也的竹林七贤,读全本的甘地、康有为、梁启超传,对于许多读者朋友来说,就跟小孩子吃原馍一样费劲;而今有人咀嚼成半消化品,顺顺溜溜下咽了,营养了,岂不是好事一桩?     
    我以嚼馍相比《偏执批判》,是很由衷的赞美。     
    苏三电话里很激赏这个比方,过后可能觉得这个定性并不能概括全面,又可能引发读者误解,于是发来电子邮件解释,说:“你点到的嚼馍二传手作用,是我很看重的一个工作。因为许多中国人看似了解西方,并且张口闭口西方,其实对西方的了解全在表面。要西化,要现代化,中国必须有一个真正深入了解西方的一个过程。社会的变革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既然是一个社会向着另外一个社会模式转变,那么事先必须有事无巨细的整体了解学习。以往的100多年中国人向西学学习过科学,也学习过政治哲学,今天该是更细致地学习、研究西方文化的时代了。”     
    “另外,我的文字绝非是一种简单二传手的功能,它坚定地传达了我个人的观点与思想。网络上我的立场一贯鲜明而强硬:彻底的改良主义。这些观点体现在我的历史观与文化观中,并且在这本书中有大量的思考与细节支持。”     
    我很认同她的解说。她总能得心应手地支配各种材料,将其摆放在锦上添花的位置。自如出入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随意点化复杂的中西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有一种洋洋洒洒、文不加点“大行不顾细谨”的大将风度,我没有联想到同类。     
    在电脑前看长篇,很累眼。我只是粗读而没有来得及细看,可是它委实值得细看。书中纷至的历史细节和沓来的苏氏灼见,非精读难为功。我急切期盼着它早日出版,捧在手里,摊在桌上,细细看。“急切”这个词,一点不夸张。    
    2004年夏


第一部分:历史·传统王朝

    我家里没有多少存书。    
    在青年时期,我搬家的次数和距离跨度之大可能远远超过一般同龄人,从一个省到另外一个省,自从成家以后我已经搬了六次家。书是每次搬家的最主要内容。最后我烦了,也出于网络时代的感召——既然一切都可以从网络上搜索而来,要看过的存书干嘛!所以在两年前的最后一次搬家中我提出了“家里有书架是落后”的口号。然后我们把家里大部分的书都送了人。    
    一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一生肯定读过无数的书籍,然而真正常常萦怀于心的书却不会太多。有一些书未必是名书,但却可能从一些很奇怪的角度影响你的思想形成,其中的一些不起眼的格言或者观念甚至可能影响你整整一生。《历代英王生平》就是这样一本外貌平平却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的书籍,不过一时却也想不起来它好在哪里。    
    今天下午没事儿闲着,几乎没抱什么希望去我那瘦小的书架上找寻这本书。一面擦拭书架上的灰尘一面想,这本书假如现在还在书架上那就是奇迹了,因为我搬家留下来的书不足几十本。当最后看到它就安然躺在那里时,真有惊喜交加之感。    
    看了一下日期,书是10年前看过的,1985年出版,定价3。25元。大概这本书我看得比较仔细,上面有我密密麻麻的注解,字迹淡而潦草,英汉夹用,基本上看不清写了什么。    
    掸去灰尘,弄了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从王朝的角度开始回溯遥远的英国历史。    
    这本书从1066年威廉一世入主英国开始说起,共叙述了10个英国王朝,直到今天的温莎王朝,记述了40位国王的政治与生活。其实这10个王朝也被认为是英国比较完整的王朝历史,之前英伦三岛也有各种各样的王,但因混乱和不稳定通常都被忽略不计了。假如要说英国王朝一般就从威廉一世说起。    
    我已经习惯于在任何事情上条件反射般地拿中国的事实去对应比较,这次也不例外。并且我想正是当初这个潜在的对照使我对这本小书如此看重。    
    英国的这10个王朝是:    
    一、 诺曼王朝 (1066…1154)    
    二、 安茹王朝(1154…1216)    
    三、 金雀花王朝(1216…1399)    
    四、 兰加斯特王朝(1399…1471)    
    五、 约克王朝(1461…1485)    
    六、 都铎王朝(1485…1603)    
    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八、 汉诺威王朝(1714…1901)    
    九、 萨克斯…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0)    
    十、 温莎王朝(1910…至今)    
    让我们同时看看中国自1066年开始的历史:    
    一、 北宋王朝 煦宁元年开始( …1126)(与齐、西夏、金、西辽、大理同存)    
    二、 南宋王朝 靖康元年 ( 1126…1279)    
    三、 元王朝 (1279…1368)    
    四、 明王朝(1368…1644)    
    五、 大顺王朝 李自成 大西王朝 张献忠    
    六、 清王朝(1644…1911)    
    七、 民国(1912…1949)(洪宪 袁世凯1916年复辟)    
         
    假如同时期取单(比如取宋不取西夏等),中国在同一段历史中共历经了大约9个朝代,朝代并不多,但皇帝则近80位。在同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王总数几乎超过另外一个国家统治者的数量一倍,这说明了什么?要么说明亚洲人种身体素质的羸弱,要么说明了国家政体的严重震荡。无论哪一种结论都是令中国人沮丧的。假如我们拿整个中国的历代王朝与英国的历代王朝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更使人震惊的结果还在后面:以上中国的每个王朝之间,除了北宋和南宋之外,其他不同朝代的皇帝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相对之下,英国10个王朝之间的关系让人吃惊:他们全部都有血缘关系!一般不出五服。比如,“安茹王朝”的第一个国王实际上是“诺曼王朝”国王的外甥;而“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个国王乔治一世是“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一世的曾外孙,并且在乔治一世宣布上台,即新王朝开始的时候,“英国连一只反对他的耗子也找不出来”。他们大部分的改朝换代都是法定继承人的轮换,而不是暴力革命或者外族入侵的结果。换句话说,英国这10个朝代实际上约等于中国的一个朝代。英国朝代的名称不同,多是因为祖上的地理关系或者他们曾经获得的爵位名称不同而已,并且很肯定地说,没有一个英国的王朝是农民起义的结果。    
    当然,英国国内以及与法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政治斗争,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他们内部的权利斗争也是你死我活,甚至谋杀和篡权时有发生,而且其中的某些继承者就是成功的篡权者。除了这些人性的弱点所致的共同政治活动在中、英两个国家的共同发生外,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国的改朝换代要么由社会底层发起,要么是外族入侵,大都是彻底的暴力革命。而西方国家最具典型代表的英国,他们的改朝换代只在贵族或者王室之间进行,社会底层几乎完全不参与。或者说,即便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也从来就没有真正掌握过政权。两种文化中改朝换代的“革命”程度与范围和中国有天壤之别。但是英国的理智改良却在这同时温和而飞速地前进,在稳定后的几百年内迅速走进了现代模式的社会框架,成为全世界的领军。中国在这同时却在一环又一环的暴力革命中不断循环,一次又一次回到历史的起点,一直到西方国家用炮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送来了西方社会的理念。    
    如此大的差异,暂且不提这个不同可能造成的其他巨大的社会差异,比如,文化的承续或断裂。我们先问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首先一个来自传统:贵族等级观念。    
    中国人也讲究等级观念,但是只表现于现世的功利。只要你当今有权,你便立即拥有受人尊崇的社会地位,所谓“成者王败者寇”是也。传统西方人(如英国)恰好相反,他们的贵族传统根深蒂固,贵族不轻易接纳贫民。不是贵族阶层的人很少会冒然觊觎王权。在英国的王朝统治,假如没有周围显赫贵族们的支持,一个国王几乎不可能实现稳定统治;而一个贫民想得到高傲贵族们的支持最后成为国王,那几乎是白日做梦。比如,即便是法国拿破仑登上皇位之后他给英国国王写信,英国国王也根本不搭理他,而是让一个贵族给他回信,这是一种王室传统的等级傲慢。一方面是英国国王认为拿破仑是旧王朝的推翻者和篡权者,但另外一个原因却是因为拿破仑的出身不够高贵,和英国国王讲话不够资格。插图《人类》查理一世行猎图 安东尼·范·代克 油画 1535…1538年    
    在缺乏贵族传统的中国,一个平民只需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勇气就可以了,其他的全靠运气。一旦统兵百万,遗老遗少便会跟风而拜,新的王朝便成立了,比如刘邦,比如朱元璋。    
    另外,宽容与暴戾的民风也在历史中充当着看不见的大手,他们可能部分影响了王朝的最后更换形式。    
    即便在中世纪的英国,那里的教士与贵族和国王的关系也经常处于中国人不能想像的宽松之中。比如,有人为了故意冒犯国王,甚至可以对国王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国王死了”。国王听完只是笑笑。类似这样好脾气的国王在英国其实不止一位。当然,残暴的国王也有。但是整体把英国国王的宽厚与残暴的案例比照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比率和程度时,结论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皇帝更神圣不可侵犯。一旦冒犯圣颜,几乎等同找死。这种冷酷无情的帝格建立来自中国的一个传统:君君臣臣。这个等级一直延伸到人格的等级,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英国的国王们,不仅没有人用“君臣之礼”强化的威严,还时刻面临着另外的尴尬:教会神权对于王权的公然挑战;拥有庞大财产的个别特殊贵族更是常常挟金令王。以王者的身份低三下四地企求富有大贵族的支持,在欧洲不止一次两次地发生。西方国王的权利很少达到过绝对权力的顶峰。久而久之,西方王权的传统表现呈现出“分散”的相对弱化特征。或者西方的政权格局有一种天然的“民主”特征:从一开始便是两权分立甚至三权分立(当然不是现代意义的)。或者说,权力绝对化和政治的专制在西方是缺乏传统的。中国传统则相反,一旦中国的皇帝觉得权力受到了约束,便会加强集权来收回军事和经济权力,大多数的社会动荡便是由这样的私有财产的不稳定所引起的。这个层次上的集权与反抗构成了中国的一大历史特色。说到底,制约必须是双向的才对彼此有利。    
    很明显,中国传统社会的改朝换代形成一种从上而下的“整体性社会震荡”;而西方的社会变革或者革命往往只发生在上层,下面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动于衷的沉寂。这让我想到一杯液体里半杯水与半杯油的比喻。上层的油怎样震荡都最终与下层的水无关地一分两清,这是西方的情形。中国则相反。在一个社会里,经常性地受到整体震荡的国家必定会元气大伤的,从而影响到文明的积累与发展。


第一部分:历史·传统历史事件

    看看一些发生在近代东西方的历史事件,可以发现下层对于政治的不参与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传统延续在今天的政治生活中。    
    上个世纪60年代整个世界都在动乱。中国发生了文革,直接继承了英国传统的美国于1963年发生了总统肯尼迪遭暗杀事件。    
    肯尼迪被杀后,美国大多数人处于极其沉痛的悲伤之中,很多普通人在大街上闻讯后掩面而泣,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怀着崇敬的心情自发地来到首都悼念他们的总统并参加他的葬礼。人们可以通过“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排行表来看肯尼迪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高,但是美国国家的震荡却只发生在上层。    
    当时枪杀肯尼迪的凶手在基本查清事实时,一个出于义愤的60岁老人夹杂在众多采访记者中用手枪杀死了那个嫌疑谋杀者。注意,当时保卫很松,警察根本没有料到会有人这样做,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社会的预期是不应该发生这样情绪化的事情,这只是个例外。甚至押解的警察还与那个嫌疑犯在电梯里开玩笑呢。在我看到的一个调查记录片中,人们只悲痛总统的去世,却并不关心是否有阴谋的形成,因为政治看起来与他们“无关”,情感与政治离得很远。而中国人几乎个个都像哲学家,个个也都像政治家,故而一旦有政治事件几乎全民热情参与。我觉得这个差异有可能是一种历史积淀和传统的延伸:西方人除了上层政治家,其余人对政治漠不关心,中国人的政治是全民的,一哄而起。    
    很长时间我深为西方这种民族的思维逻辑所迷惑,也深深为他们克制而有分寸的行为而感动。今天美国大选的投票率通常是50%,一半人不参与这样重大的政治活动,可见美国人的总体政治热情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在看《肯尼迪谋杀案》记录片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假如这一切发生在传统中国的情形:肯定仇恨超过了一切,群众的义愤填膺是少不了的,找个替罪羊出来定罪也未必,找不到答案胡乱给一个也成。总之,平息人民的愤怒是首要的任务,然后必然是一连串的冤案……    
    非常奇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