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徧执批判 >

第7章

徧执批判-第7章

小说: 徧执批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武断的泛读启蒙运动

    一个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两个处在不同文化板块的国家放在一起时会看到许多的差异,而有些思维习惯与社会习俗,尤其是文化思想的发展,实际上潜在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最终结果。在以上的许多事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许多多令人惊讶的差别,他们使人疑惑,到底是哪些东西决定了中国在近现代的命运。总结一些细小的例子。     
    当我看到生活在十五世纪的路易十一得知王后有外遇而与其离婚,甚至允许她带走自己的嫁妆时,我这个东方人大为“友邦惊诧”。因为在中国,对于这样的女人皇帝只会给王后一条出路:赐死。在这件“小事”上路易十一的行为作为一个国君肯定进行过深思熟虑,他的决定必然是当时人们行为的一种定规,那么这个规范已经反映出法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不同,他们的不同可以反映在:宽容精神,平等精神,信用精神,绅士风度,开明姿态,妇女地位等。而相对中国一直到100年前的清朝皇帝动辄把皇后赐死和打入冷宫,只能用野蛮霸道一言以蔽之了。比较郁闷的结果是,这样不同的态度可能在今天依旧伸展在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继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普通生活。文化传统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和传承性。    
    在以往的历史事实中其实我们已经可以说,中国的落后几乎是必然的,不同的文化基础已经决定了谁更适合于现代化社会。比较简单的评价是,法国这个国家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这个民族的开明弥补了他们长度的不足,中国的历史即便多悠久,那也是相对封闭和野蛮的悠久,终究文化与科学不会在封闭的社会文化中繁荣成长。在路易十四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赞助者”出现时,与他同代的清朝正以文字狱而名震天下,而且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为兴盛的一个朝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科学思想,尤其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文学科是怎样受到窒息是可以想像的。当人们提到清朝的几位皇帝称他们是开明的皇帝,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结论。    
    接着看法国的历史。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孙,1715年即位时只有5岁。实际上这时期由奥尔良公爵摄政,一直到1723年。33岁亲政之前红衣主教弗勒里治理国家。路易十五喜欢女人胜过治理国家,他最著名的一个情人就是蓬芭杜夫人,并且经常由她代国王理政。由于在位期间不得人心,路易十五死后只能在夜里悄悄下葬。在中国无论多么不得人心的皇帝恐怕都会隆重对待,在18世纪的法国,人民的声音已经十分强大了。    
    在巴黎积蓄已久的知识文化终于在这个幸运的18世纪爆发,那就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启蒙思想家们发动和领导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和理性为武器,去揭露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宗教狂热、迷信,反对封建专制的特权和黑暗统治,并由此给人类带来“民主”与“科学”之光。很显然,由于地理的缘故,这场从法国开展的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思想之光依然没有幸运地照耀到中国的土地上!远在东方的中国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人类的“软件”升级,中国也就这样一次次与现代化的“进步”失之交臂。当然这是从单线进化的角度讲的,问题是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其他更为合理的进化路线,只有一些实验。    
    “至少就思想文化领域,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其时,在其他国家的沙龙中,人们皆以讲法语为荣。更有甚者,当时不仅不少法国启蒙思想家被欧洲各国的所谓开明君主接二连三地请入宫廷,待若上宾”。    
    启蒙运动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鸠,他提出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学说,并且他总结一个国家可以有三种政体: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和共和国政体。当时一般人比较接受在英国已经成立的君主政体,反对法国正在进行的专制政体,怀疑甚至反对共和政体是否可以成立。伏尔泰就是这样。从这个教训也可以看出,社会发展不一定要看历史的眼色,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创新。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他是位杰出的“哲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又是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声望主要建立在“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对宗教蒙昧主义的荒谬、教权主义的罪恶进行无情的揭露、嘲讽和批判”,其文笔之辛辣“在18世纪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尽管他是个自然神论者,但是他承认上帝的存在,“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社会考虑,即以它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秩序”。在政体上,他把希望寄托在开明的君主身上。    
    启蒙运动的另外一个领军人物是卢梭(1712…1778年)。卢梭出身贫寒,和以往的思想家截然不同。我经常在想,一个人的出身以及生活状况其实是可以影响到他的思想根基的,而出生下层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入极端    
    和暴力。卢梭就是一个实例。在所有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中他是出身最低的一个人,同时他也是最激进的一个人。他认为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这样的理论中国的儒学中也有涉及,那是孟子的话。总之在中国连孟子都认为皇帝不仁可以取而代之,也所以暴力革命在中国的兴盛也就找到了渊源。孟子曾经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卢梭出现的如此之晚,成就了欧洲的相对稳定。假如没有卢梭,很难说是否会有10年后的“法国大革命”,并且更后的无产阶级学说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卢梭激进思想也难说。政治上的暴力逻辑只考虑绝对的自由和正义,一般不经济化地考虑社会动乱的成本问题。这可能是一个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后期的启蒙运动更为激进。许多思想家已经进入唯物论和无神论。声势最大的一个群体是以狄德罗(1713…1784年)为首的“百科全书派”。“面对专制政府和封建教会的阻挠、迫害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狄德罗等人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胆量”,他们瞄准“人类全部的知识”,撰写出一部人类“思想进步史”的百科全书。他们共用了10年的时间。这部书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科学和理性的礼赞,提倡以进步去战胜谬误和偏见,因而,他具有宝贵的启蒙价值”。插图《宽容》241 丹尼斯?狄德罗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几乎同时期,也就是《百科全书》完成的第二年,1773年,中国的乾隆皇帝“带领”一批中国学者完成了另外一部巨著:《四库全书》。这部书也花费了10年的时间,只不过内容大大地不同。它分“经史子集”四部,并且编纂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和旧礼教,只要不利于这个目的的书籍或者彻底删除焚毁,或者进行直接篡改。    
    1774年驾崩的路易十五留给路易十六的是一个不好收拾的烂摊子。“平心而论,路易十六既不专横独断,也不乏善良愿望”。但回天乏力,一个王朝在他手中衰败,并且最终自己被送上了断头台。插图《人类》220 路易十六肖像画 A?F?卡兰特 19世纪


第三部分:武断的泛读不流血的革命

    1789年,也就是乾隆54年,“这是一个不独在法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亦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份。因为,曾经对整个19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发生过深远影响的法国大革命就爆发于这一非同寻常的年份”。259插图《人类》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油画 法国 19世纪    
    它的社会背景是,前一年农业欠收,经济状况恶化,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人们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社会”展开了激烈的社会大讨论。传统和激进派鲜明分开,具体的焦点在于:确认占法国2/3人口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比较有意思的是许多其他等级的人加入到了这个第三等级的阵营里去,比如修道院院长西哀耶斯,大贵族米拉波等。国王的意见当然也是焦点之焦点。特权等级和第三等级在政治上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初步第三等级获胜,“国民议会”产生,它实际上就是“众议院”。插图《宽容》275 战争中的妇女    
    贵族在惊恐之下的负隅顽抗,激化了政治矛盾。乘胜追击的第三等级开始为新型的政治制度制定新宪法。到7月9日,“一场合法的革命在未流一滴血的情况下大功告成”。在贵族的挑唆之下,王室参与的政治阴谋激怒了巴黎市民。巴黎市民本来就是一桶随时可燃的汽油,城内谣言四起,任何人也不能控制的一系列无序动乱、抢劫开始了。巴士底狱被市民攻占。暴乱在法国其他城市流行开来。实质上的农民暴乱,在法国全境展开,这场运动有着明显的“打土豪分田地”意味。法国史称这个期间为“大恐慌”,城市资产阶级的利益也逐渐受到侵犯。资产阶级转身与贵族联合起来,残酷镇压“丧失理智”的农民暴动。面对愈演愈烈的局面,贵族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接着8月26日《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被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王权和神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它是“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插图《人类》222 攻克巴士底狱 克劳德?肖莱 1789年    
    一系列的偶然因素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命运走向极端,走向人们预料不到的地方。人类的政治史中充满了偶然性,当然也有宏观上的必然。但纵观法国史,最具有偶然性的政治风云莫过于“法国大革命”,或许我可以说:毕竟这个时期的政治决策者不再是一个君主或一群人,而是无数的人民,而人民的政权尚未稳定,当时的权力分散导致了震荡加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自然会大大增加。也所以说,一旦没有专制君王的时代,领导“人民”革命的领导者一定要有对于社会的极其严谨的责任心,否则就是危害社会。因为人民的“革命热情”一旦被激发,局面将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而最终的受害者依然是人民自己,获益的只是少数政治家和阴谋家。对于“法国大革命”,过分的赞誉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矛盾:相对保守的英国在君主立宪的保守社会秩序下比法国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正是在伟大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在欧洲走向了平庸。当然我们无法准确地区分开是“法国大革命”本身破坏了法国文化,还是“法国大革命”的摘果人拿破仑把法国引向了短暂辉煌后的灾难。二者本来就处于一体。    
    瑕不掩玉,具有现代意义的法国宪法在1791年产生了,它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    
    但是各种政治力量都急于瓜分胜利的果实,同时一部分人在抵抗他们失去的权利,激烈的辩论和国际形势都依然处于千变万化之中。路易十六一直也在试图联合国际保守势力进行反攻倒算。国民公会最终决议,废除王政,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君主立宪被停止。    
    12月3日,一直在押的国王因为被发现与逃亡的贵族有勾结反扑的证据,罗伯斯比尔提出“国王应该死”。国民公会对国王进行特别审判,而路易十六大概没有料到人民会杀害君王,在法庭上态度恶劣,最后387票对334票,国王被决议执行死刑。即便在狂热的激情下,其实通过路易十六的死刑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法国人一定程度的克制与理性。他们是通过24小时的唱名投票表决这一死刑的,国王不是像通常在中国的农民起义中那样被乱军杀死的。插图《人类》219 王后玛丽?安东奈特像 勒布伦 油画 18世纪    
    


第三部分:武断的泛读复辟了法国帝制

    王后则在一年后的1793年“政治恐怖”中人头落地。那时候在巴黎“每天血流成河”。革命之后的肃清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幸的是杀人成为习惯之后灾难同样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罗伯斯比尔在1794年的一个时间内,每天都要处决50个人。但是他自己也在7月28日和其他20个人被同时送上了断头台。著名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希也在同年作为贵族被送砍头。据说当时的革命群众可以随时砍开私人居所的大门,然后进去随意搜查所谓反革命者的财产。    
    从混乱和对于社会的深度影响,以及它的狂热形态,“法国大革命”都几乎举世无双。“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人不再是以往的法国人,就如中国人经过“文化大革命”不再是原先的中国人。不同的是,“法国大革命”在现代政治体制方面给全人类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所以至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称赞。    
    好几个偶然因素使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小岛的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的后期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他在1794年才引起人们注意。这个人应该没有很明确的政治理念。他的军人身份决定了他靠勇气和枪杆子发言。后来他横扫欧洲实际上是借着打击旧贵族反动联盟来实行他的侵略和帝国扩张政策。    
    爱国热情有时候与革命和进步相背离,看到如此勇猛能干的将军,法国人民竟然同意了拿破仑称帝,时间是1804年。拿破仑执政后不允许人民再要求什么“民主”、“自由”,最令人惊奇的是法国人以压倒多数拥护拿破仑称帝,投票结果比例是35 72 329 :2569。总是以数目来说明问题的“民主”看来并不总是睁开智慧的慧眼,简单的“民主”其实就是一种粗暴,它不仅复辟了法国的帝制,而且也曾经在古希腊杀死过苏格拉底。法国在倒退。    
    拿破仑之后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七、十八、查理十世如过眼烟云。这个王朝在1830年之后最终走上穷途末路。其后还有贵族推举的“七月王朝”上台。1848年,“果月革命”爆发,共和国在法国终于获得“万岁”。    
    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上半叶姗姗来到法国进行缓慢的发展。    
    对日后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在18世纪晚期出现,重要的发明人圣西门和傅立叶分别于1760年和1772年出生。    
    这本由吕一民撰写的《法国通史》是我在众多“法国史”中挑选出来的一本新近出版的书籍,共有400多页,44万字。至此,我对其“泛读”只进行到书的一半,停留在大约200页的地方。后面是法国近现代史。而我的主要兴趣就是在古代史中寻找与中国同时发展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脉络,并加以评论。一切在古代就奠定了今天的基础,所谓“七岁看老”,用在国家也错不到哪里。    
    这是一本编写认真、文笔优美的历史读本,后面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法国现代更为多变的政治风云,尤其是对于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阅读了《法国通史》之后再去整体看待,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另外,此篇引号之内的定是吕先生的原文观点。没有标明直接引用的地方,凡有错误的观点由我个人负责,尤其是宗教与贵族方面的观点,多是我自己的观点。而一些常识性框架方面,由于不是原文,过于缩略不好加引号说明,请原作者谅解。     
    在这里,我得做个解释。我不是原作者的“弟子”,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