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雪龙闯北极 >

第16章

雪龙闯北极-第16章

小说: 雪龙闯北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脸雾气。”科技人员轮流在驾驶室里暖各,袁力始终坚守自己的诺言:不进驾驶室
取暖。

    “到了第5个小时,解思梅闷好了一锅力便面,这是有生以来来最香的一顿饭,
从口暖到心,然后拓展到四肢、五脏直到指尖都得到了享受。”袁力吃方便面的感
受,让我眼圈发热。她回来后写出的第一句是:今天,我终于摸到了北冰洋的“雪”,
它比我想象的要“暖”。


    0804-1(BJ0805)极区考察,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极地考察,真正应验了那句话:计划赶不上变化。

    8月4日,考察队继续向北行驶,晚些时候将到达北纬73度半附近。

    本来计划今天继续放小艇作业, 然后直升机分4个驾次接送6个小组到4个点上
去,进行冰上采样和数据采集工作。

    午饭后,大型直九飞机第一次拉出机库,先进行了北冰洋上的第一次试飞,井
练习在船上起降。之后,队长、船长等一行数人登上飞机,进行了一个半个时的冰
情侦察。

    雪龙号停在北纬73度2分,西经165度的位置,浮冰占据六成左右的水面。飞机
一直向北飞了一个纬度,发现冰虽然密度加大,冰块面积也变大,但仍看不到连续
固定的冰面。在北纬74度5分的地方,飞机选择了一个大约200平方米的冰块落了下
来,发现上面有约二三十厘米厚的雪,融化的冰面形成一个个方圆十多平方米的融
池。 冰很坚固, 飞机落上去纹丝不动。极地所孙波等人用汽油钻在冰上打了一个
1。9米深的洞,没有到底。

    天气晴朗,蓝大白云和浮冰交相辉映,能见度也非常好。飞机飞行高度保持在
500米。 秦为稼说,冰的总体分布呈带状,一条疏、一条密。冰密的地方可以看到
雾气腾腾的现象,说明海冰气之间的物质交换非常剧烈,对于我们的观测非常有利。

    返回的途中,选择了两个大冰块,从200米高空望下去,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
另一个比这个大3倍。雪龙号前往冰块,计划航行3个小时左右,但只走了一半就不
动了。一打听是在修船。己记不清这是出发以来第几次修船了。汽车一路老抛锚谁
也受不了,也许船不像汽车。时间不等人,只好把直升机从库中拉出来,先把人送
到冰面。

    晚饭后,十几名科技和保障人员以及物资被分成四批,乘直九到达距离雪龙号
20多海里的大面积浮冰上,他们将在那里连续工作24小时。

    物资准备得很充分,吃的喝的、帐篷、睡袋、发电机、各种测量仪器。防北极
熊的手段有两个, 前手是4个扎好的“小拖把”,沾上柴油可以当火把,据说北极
熊怕火。后手是一名队员带了一支全自动步枪,他的工作是“放风”。

    我们的船修好后继续前行,计划到达他们作业的大浮冰附近。

    冰上作业正式展开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防寒衣物不足。船上准备了十几
件厚厚的连体防寒服,保暖效果不错,但随着作业的全面展开,只能满足少部分人
的需要。昨天一些队员,其中大部分是记者,下小艇在寒风中坚持六七个小时,有
人不得已穿上了保温救上衣。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考察队基本不考虑给记者随队员上冰采访的机会。北极考
察进入激动人心的阶段,记者反而只能呆在船上没事干。


    0804(BJ0805)电视台与重点大学


    电视台与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的共同点,一个字:牛。

    北大的“牛”,不用多说,中国人妇孺皆知。电视台的“牛”,远的不说,只
说此次科考即可见一斑。

    科考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五六个冰上项目同时展开。来了13家新闻单位的记者。
12家在船上东游西窜,见人就打听:冰上怎么样了?恨不能长个千里眼、顺风耳。

    中央电视台不同。人家的记者早扛着摄像机,乘第一班直升机去了。科考景象
从头到尾,尽收镜中。飞机上本来还有空位,我们和管“机票”的吴金友商量能不
能跟上一两个代表。吴金友冰为行,得省点油。我们跟直升机的地勤专门打听过,
直升机的耗油量只跟飞行高度有密切关系,多个人少个人一样。

    昨天第一次放小艇作业,4个记者首先确定中央电视台2人。其他几家中央大报
记者苦苦争取,最后一个都没去成。

    其实电视台跟着去,也不是享福去了,否则大家谁也不来。既然大老远跟着来
了,该受的罪都受了,再观察一下冰上的作业,体验一下科技人员的艰苦,镜中有
情、笔下生花,对搞新闻的来说,再苦也值。

    对北大的“牛”,有人说:进北大的学生本来就是千里挑一,最差的也比我们
最好的好,“牛”也算正常。对电视台的“牛”,不服气的更多一些。特别是广播
电台的老人,经常听他们说:“我们毕业时,都是分不出去的才去电视台。广播电
台受处分的,都打发到电视台。我们同学某某当初……你再看他现在……没想到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感叹之余,透着一股不服气:我们单位,北大毕业生
也不比中央电视台少啊(一般人都不说自己,比如我就不是北大毕业的)!

    北大的“牛”积百年滥觞、历无数名师。电视台的“牛”却是短短数年间,似
乎给人一种暴发的感觉。北大不用做宣传,每年各省高考前若千名蜂拥而至。中央
电视台不用说话,大事小事毕恭毕敬邀请,耐心细致等驾。常有会开到一半,忽然
主持人面带微笑,脸微红状对与会者说:“对不起,咱们还得重头开一遍,电视台
的来了!”

    研究他们“牛”起来的原因,是学问人的事。我来琢磨,很可能陷入“鸡生蛋
还是蛋生鸡的怪圈”。但从这次考察来看,最起码电视台拍的又全又多,会在观众
中引起更多的注意,电视台会因此更“牛”:我们眼都看不到,如果谁能写出来活
灵活现的稿子来,那他就是个作家,而不是记者。


    0805-1(BJ0806)第一次踏上北冰洋的冰,后悔忘了带纸巾


    上船一个多月,这是第一次离开雪龙号。尽管踏上的不是土地,一样很结实。
8月5日(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2点,我第一次到了冰上。

    这是一块很大的浮冰,据估计有4不是球场那么大。但实际上中间有很多裂缝,
宽有半米左右。我们的船靠在离冰不到2米的地方停下。

    在这之前大约五六个小时,直升机已经把十几名队员送上了冰。我们在船上可
以看见升起的红色系留飞艇以及蓝色的帐篷。这也是考察队第一次上冰作业。

    张瑞刚要提上他的宝贝一一绝对重力仪上冰去侧重力,这是个机会。一位记者
找到张瑞刚说:“我帮你拎仪器吧?”张面带难色说:“哎哟,已经有10个人报名
要帮我拎东西了”。实际上,大家都想下去看看。一来一个多月总在船上呆着,从
心里有离开一下的愿望。二来冰上队员忙得热火朝天,不下去看看怎么写稿?

    最后所有记者都要求下船,秦为稼有点为难,这么多人下去,出了问题怎么办、
他请示队长陈立奇,陈立奇问:经过吴金友同意了没有,我们一起说:到处找不着
他。

    陈队长还算开明,同意我们下船,并安排专人统计下船的确切人数。

    我穿上了所有发的和自己带的衣服,包括两件毛衣、一件夏考服、一件防寒服、
两身保暖内衣、一件救生衣、一条毛裤和一条工作裤,上身七层。下身四层,并穿
上了大号雪地靴。

    夜里2点,水手长指挥开动大吊车,把我们一行4个人一组,连同仪器从甲板放
到浮冰上。 我们4个人负责运送一些物资,包括一桶大约20升的汽油。一箱电缆,
还有几件仪器。这些东西放到一个雪橇上。我和前来接应的国家气象局卞林根研究
员在前面用绳子拉,还有两个队员在后面照应。沿途有两次雪橇翻车,到达营地时
我们已累得满头大汗。

    张瑞刚和他的合作伙伴鄂栋臣教授趴在雪地上鼓捣重力仪,左转转右敲敲,就
是就是没有数字显示,急得满头是汗。后来他们终于测得了重力数值,并把副产品
告诉我们:这块大冰在顺流漂动,速度大约为每秒钟5厘米。

    卞林根教授在测量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度,初步测定,太阳照射下来的热
量,60%被冰面反射到空中。

    邹捍的小组在冰面工作24小时, 每6个小时放一个探空气球,观测一个变化过
程的大气参数。他说,这个地方的大气平流层比白令海的要高,气球在白令海升到
9000米高空到平流层,在这儿得升到11000米。

    另外, 他们还发现这儿空中的气温非常高。300米上空的温度最高达17℃,而
我们所在的冰面气温为0℃左右。 可以判断,暖气流占据了这个地区的上空,而冰
面寒冷则是海冰融化大量吸热所造成。这点,也是刚才滴雨点而不是下雪的原因。

    孙波和孟广林已经在包装他们采好的冰样。他们用汽油钻在冰上打洞取冰。沿
途看到不少冰洞,看来他们的工作成效不小。我把自己的这一观察结果说出来,他
俩都笑了。 孙波博士说,他们只打了两个洞,都在4米左右,还没打透这块冰。因
为冰在融化,很软,给取样造成了巨大困难。不过,已经取得的样品还比较理想。
我看到的洞是冰雪融化的结果,每个小洞是由冰面一块深色的物质,如泥上之类吸
收太阳热量而形成的。进一步的变化,就是变成一个小漏、进而变成一个小湖,这
是北极的典型现象。

    的确,我们所在的这块冰上,就有许多小湖泊。太阳升上了海平面,小湖波光
粼粼,把我和聂晓阳吸引过去。

    我们在雪龙号的左前方拍摄它在浮冰里的雄姿,突然听到船头广播传来二副汪
建忠的声音:“任建民、聂晓阳,你们已经到了浮冰的边缘,赶快退回去!”原来,
船上专门有人守望。我们在冰上觉得离冰边还很远,但在高处看来已很近了。

    夏立民是最先乘直升机到达冰面的队员之一,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放哨,背着
一支全自动步枪,两个弹匣分别压满了30发子弹。不过,只有人声称看见了北极熊
的粪便。

    记者和部分队员开始返回船上,我帮盂广林拉一个盛满冰样的大箱子,在过一
个冰缝时,箱子卡了一下,一下子把我摔了个四脚朝天。好在有雪,衣服也厚,什
么事也没有。夏立民在雪上拉着一个大箱子,边走边念叨:“我要洗热水澡,我要
喝咖啡,我要吃面条!”

    已是凌晨5点, 太阳升起来,从云缝里投出一片霞光,天边形成一道道波式的
云。我们虽然在冰上只活动了3个小时,不觉也是身乏脚软、饥肠辘辘。

    差点忘了:如果你也有机会上冰,千万不要忘了带纸巾。虽然你没感冒,但自
始至终,清水鼻涕会流个不停。


    0805-2(BJ0806) 24小时连续冰工作业完成,考察队发现北冰洋上空温暖如



    连续24小时的大兵团集中作战于8月5日下午结束,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
位于北纬73度21分、 西经164度51分的一块冰盘附近进行了从上到下的立体交叉式
考察,这是考察队到达北冰洋以来进行的首次冰边缘海-冰-气的联合观测作业。

    从下到上的考察内容是:

    冰面以上:每隔4小时施放一个探空气球,共放6次,测得了高空15公里到25公
里的温度、 湿度、压力和风速、风向数据;施放了8次系留飞艇带升的“软式气象
塔”,观测到了1000米以下气边界层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超声风速仪测量近地
层的热量与动量的输送过程;大气辐射仪观测大气在地表附近的辐射平衡过程。

    冰面:冰与大气界面的物理测定与取样;冰层厚度的雷达测定。

    冰面以下: 用手摇冰钻成功钻取3。7米、1。O米、0。6米长的冰芯各一个,回国
后进行氢同位素、氧同位素、阴阳离子和硫酸根等的分析。

    水面以下:CTD调查,测得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数值。

    这次立体作业,大气方面集中了全国最强的力量,包括中科院大气所、国家气
象局和国家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的科技人员。冰雪方面则有全亚洲最强科研单位的参
与:中科院兰州冰川所、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所以及日本
极地所。

    一般说来,大气和海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对全球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北极冰边缘,这种交换最强烈也最复杂。从高空到水下,观测一个24小时的连续
变化过程,对研究这种交换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鄂栋臣、张瑞刚两位分别来自海峡两岸的教授,利用便携式绝对重力仪,
成功地测出这块冰所在位置的绝对重力值为97962283。3微伽。由于这种仪器刚刚生
产出来,因此,中国北极考察队测得的数值是世界上首次获得的北冰洋绝对重力值。
据其可计算地球形状、海平面的变化,以及地壳运动规律等。

    经过对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北冰洋上空温暖如春,用术语来
说,就是北冰洋上空存在强烈逆温现象。

    来自中科院大气所两个小组的科学家通过不同手段观测,互相印证了这一现象。
所谓逆温,是指随高度升高而空气温度上升的现象。一般说来,空气温度随高度增
加是降低的。南北极地区逆温现象很常见,但温差达到17℃却很少见。

    邹捍教授运用GPS定位探空气球, 在8月5日到6日的24小时内,每隔6小时施放
一次,气球最高升空达25公里。气球带动的传感器每升高30~50米传回一个温度数
据。 4次观测的数据是一致的, 逆温层的厚度在400米左右,逆温层的最高温度为
17。8℃,而冰面温度在0。8OC。

    曲绍厚教授运用的手段是系留飞艇带动传感器升空,每隔2~3米传回一个温度
数据。他测量的最大高度为600米,共测量8次。根据他观测的数据,逆温层的厚度
为250米,温度最大梯度变化达到每10米1。2℃。

    尽管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不完全一致,但强烈逆温现象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逆
温的强弱与大洋表面状态有密切关系。上述数据都是在一块方圆一公里的大型浮冰
块上测得的。而在三四成的浮冰区域观测,飞艇数据表明,逆温层厚度降为150米,
开阔水域(冰间湖)降为50米。

    邹捍认为,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暖气团北上、下层空气与冰面进行热量交换
的结果。进一步的分析要留待回国后进行。由于冷空气密度高,呈下沉趋势,因此,
逆温现象非常稳定,上下空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非常困难,热量主要靠辐射传递。

    国家气象局研究员卞林根和国家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的谢思梅研究员分别测出,
在冰面上,空气中50%的辐射热量被吸收,而在冰间湖中,空气中95%辐射的热量
被海水吸收。

    曲绍厚研究员指出,这说明,一旦浮冰开始融化,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就会加
速进行。曲绍厚介绍说,从国际上对北极所进行的研究来看,北冰洋与外界的热量
和物质交换有几个途径: ⑴以1。5公里的高度为界,上下空气之间的交换,可以通
过卫星遥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