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雪龙闯北极 >

第25章

雪龙闯北极-第25章

小说: 雪龙闯北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大部分队员和船员都还没下过船。

    天气出奇地好,风很小,阳光普照,绝对是照相的好天气。凡是没坐过直升机
或没下过船的队员,今大可以去冰站“旅游”一次。直升机往返于大船和冰站之间,
送一批人上去,再接一批人回来。问地勤人员飞了多少个来回,他说没记清,大概
有十几次吧。

    我是昨天一大早下小艇去的冰站。我们几个记者去,实际是拍“告别照”去了。
长城艇出事后,船长同吴金友说了好几次,小艇非常危险,记者尽量不要再坐。吴
金友于是宣布,昨天是最后一批,今天起记者一律不再下艇。

    最开始制定的“政策” 是记者每人可以坐3次飞机,我这样的已经坐满,这两
天又陆续安排了几次随队员采访。 今天下午安排六七个没坐满3次的记者,坐直升
机进行了半个小时的航拍。今天冰站上只有两个人,大船周围冷冷清清,没有什么
好拍的。这其实有点勉强,打个比喻,就像饭吃得已经很饱了,但为了不浪费,再
强行往嗓子眼里塞几口。但这标志着此次北极科考新闻报道的“高潮”已经过去。

    我们在冰站上,举着各家的旗子狂照了一番“自我欣赏”,我本来没带什么旗
子,工作这些年,好像还没见过报社的旗子什么样。到了这里,眼瞅着新华社、国
际台等都带者自家的旗在冰上留个影,感觉不错。

    袁力找了块红布,把一件米色背心剪了“北京青年报”几个字,在冰站照了一
张,传回报社,说是报社要留资料。人民日报社虽然没给我留资料的任务,但心里
还是有点痒。于是请袁力如法给我炮制了一个。我们的报名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保
留字体很重要。于是,我把名片请颜局长扫描成图像(颜局长没跟我收钱,想起前
面说队员替邮局打工,有点不好意思),再放大把每个字打印在一张A4纸上。袁力
帮我做好了,粗一看还像那么回事。

    新华社的旗子很正规, 用竹杆一挑,3人轮番照。老高看我拿着这块不到一米
宽的皱巴巴的红布,开玩笑地说:“怎么有点像尿布?”我请他给我照相,只好让
大风把这话吹走算了。可大风同样把红布吹得不听话,我两只手怎么也无法把它展
开,以露出关键的4个字来。后来我索性用两个膝盖压住两个角,手扯起另两个角。
老高边拍边说:“你对人民日报还是挺有感情的么,你们领导看了照片还不得感动?”
他用我的相机照完,又用自己的相机照了几张。这是个信号,表明他认为这个场面
可能会有用。

    下午,四川电视台的专门“约”直升机飞了一次,叫上队里的头头脑脑和他们
认为重要但还没拍到镜头的科学家,找了一块浮冰补镜头。

    香港的何建宗先生演出了一场落水戏。他从一块浮冰想跳到另一块浮冰上去,
两块冰之间距离较远,他就借助这中间的一小块浮冰做跳板。准知他一脚踩上去,
小浮冰翻了过来,何先生大半个身子跌落水中。幸亏他伸手抓住了大浮冰的边缘。
他有点不好意思声张,自己一个人爬了上来。

    “我们的镜头对过来时,他已经被一群人围住了。”在场的唯一女性白山杉说。
一群男子把何先生湿透了的衣服全部扒下,脱下连体考察服给他穿上。中午吃饭时,
何先生已经神气活现地跑来吃饭了,毫发无损。

    安全带敲打直升机、长城艇受伤、冰雪队员遇熊、何先生落水,这几天尽上演
有惊无险的场面。我问何建宗为什么落水时不大喊“He1p!(救命!)”这样四川
台可以抢一个独家镜头,因为他是目前唯一个落水的人。何先生笑着说:“我不敢
呢,他们肯定全举起摄像机和照相机说,你先别上来,再坚持一下!”有人又接上
话说:“这还算好的,说不定刚好看见你爬上来,反而一脚把你踹下去说,对不起,
我刚才没拍着。”

    一番玩笑,反映出我们这次考察“景物”之少,令记者们“寂寞难耐”。有一
天,新华社老高守在驾驶台上,一群海象出现在船边,少说也有几百头。老高发疯
一样地拍,而船上其他记者全都不知道。后来听说此事,半开玩笑地对老高表示愤
怒:“老高是那种记者,拍完美丽的晚霞,拿手搅乱了再走。”

    不过,老高有点冤枉。遇到那么激动人心的场面,谁还顾得上叫别人来拍?除
非他本人不会照相。再说,只要有竞争,新闻界就会有“惟恐天下不乱”的心理。
西方国家以揭露黑心“新闻寡头”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已经够多了。台湾曾发生过因
为报纸抢新闻导致绑匪撕票的惨剧,全社会于是一并讨代新闻界。但是,我总以为,
真正的凶手其实就是民众自己的猎奇心理。因为民众喜欢看,新闻才会抢着报。

    出发前我在上海坐出租车,说起我要坐雪龙船出海。司机说他知道雪龙船要去
北极,从新闻里看的。我问他对这件事关心吗?他说,如果往返都很顺利,兴趣就
不大,如果有点什么惊险,他才支关心。


    0824-1(BJ0825)联合冰站考察圆满结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白令海完成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后,于8月2日零
时开始启航,第二次跨入北极圈,进入楚科奇海,按预定计划执行本次队第三阶段
和第四阶段各项任务, 也是本次队关键的攻坚任务。 经过23天的努力拼搏,航行
2800多海甲, 航时282小时,于8月24日晚上9时30分,攻坚阶段的考察活动圆满结
束,获得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现将完成的主要科考任务情况汇报
如下:


    ㈠ 第三阶段任务完成情况

    ⒈充分利用雪龙船重返北冰洋时机,完成了沿航线增设海洋断面调查站、点的
任务以及在北冰洋的联合水文观测。

    从白令海返回北冰洋,利用雪龙船航渡,增设海洋断面调查站位。在首席科学
家的领导下,船、队配合默契。大洋组队员继续发扬白令海测站的吃苦耐劳、顽强
拼搏。、团结合作、连续作战的精神,完成了39个站位的作业任务。其中雪龙船测
站24个, 小艇测站13个,飞机测站2个。这对于进一步了解楚科奇海环境结构,北
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加拿大海盆深层水和底层水的形成机制,海冰对海洋过程的
影响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中,已经获得了第一
批数据,利用重返北冰洋机会再次观测楚科奇海,将大大增强楚科奇海考察的效果。
经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发现物理数据中不仅包含明确的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信
息,而且显著地记录着融冰过程和融冰后海洋的强烈变化。

    ⒉在北冰洋浮冰区,建立临时冰站,进行浮冰边缘海-气-冰联合观测实验和
绝对重力测量。

    8月4日,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直升机对海冰冰缘带和海冰分布进行了
侦察。在北纬73度26分31秒,西经164度59分30秒,发现了一块约1平方公里浮冰,
浮冰厚度约4米, 冰状况基本代表了北极浮冰的特点。经过现场科学论证,首席科
学家陈立奇决定在这块浮冰上建立临时联合冰站。

    从8月4日23点起,用1个半小时建起了12平方米的帐篷,在2个小时内完成了各
种观测仪器的安装、调试。开始对北极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动量、热量和物质等湍流
通量交换,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变化等过程进行了
近24小时的联合观测,获取了重要的资料。

    ⑴利用系留气艇探测大气边界层。在临时冰站上对不同天气状况的大气边界层
结构进行了7次系留气艇观测,最高深测高度达到600多米。其中观测到一个罕见的
强逆温过程。 观测数据显示,地面以上400多米的气温达到17。8度,而冰站冰面只
有0。8度, 一天时间里,逆温层顶高度最低为396米,最高时能达到477米。这些发
现为研究浮冰上的冰-气交换和为今后深入从理论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⑵高空观测。利用雪龙船上的无线电探空接收系统和临时联合冰站释放探空仪,
进行了4次高空温度、 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的大气探测。最高深测高度为25公
里,探测到至冰面一直到约300米高度的强逆温过程,温度变化达到16度。

    ⑶热量平衡观测。使用超声风速温度仪。L…a温度仪、铂丝温度脉动仪对风速、
温度、湿度脉动量进行了观测,获取了近16小时的资料。艰计算边界层动量、感热、
潜热通量等特征参数,分析冰气交换和日变化物理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⑷辐射平衡观测。使用辐射传感器和自动采集系统,对太阳总辐射、反射辐射、
大气逆辐射和冰面有限辐射进行了观测,获得了近16小时资料。联合冰站的探测获
得了研究北极海冰冰缘海-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资料。

    ⑸进行首次北冰洋绝对重力测量。 8月5日9时14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鄂栋臣
教授与台湾明新技术学院的张瑞刚教授合作, 在北纬73度26分,西经164度59分的
临时联合冰站上,进行了绝对重力测量。第一次成功地获得了北极地区绝对重力值,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北冰洋测得这一重要科学数据。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李德
仁院士(双院士)和书记张世汶专门发来贺电。

    ⒊利用小艇在北冰洋冰边缘开展立体考察。

    8月3日,中国北极科考队第一次使用小艇,实施冰边缘小艇多学科综合观测,
以进一步研究北冰洋海-冰-气相互作用,这是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中首次利用小
艇进行冰边缘的多学科综合观测。 先后在北冰洋3次放小艇在冰边缘测量太阳辐射
和海水反射的量。 同时利用系留气艇、CTD仪,取得了海洋、大气和海冰的立休式
观测重要数据,为研究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进行了新尝试。

    ⒋圆满地完成了在加拿大图克港与全球华人世纪行北极探险队的会合。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8月12日中午安全抵达加拿大图克托亚图克港, 与加拿大
户外运动协会组织的“全球华人世纪行北极探险队”的60名队员会合。中国首次北
极科学考察队对这次会合非常重视,召开临时党委扩大会专题研究会合活动的安排,
成立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与全球华人世纪行北极探险队联谊活动领导小组。
首席科学家陈立奇任组长,对会合的各项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对考察队员参观爱
斯基摩社区文化也做了精心的部署。加方对在雪龙船上与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会合也极为重视,60名队员专程从因纽维克乘飞机到图克港准备登雪龙船,同时还
邀请我方派50名代表前往因纽维克市参加市长出席的午宴。为会合能顺利进行,加
方非常配合,同意我方使用雪龙船搭载的直升飞机和长城艇作为交通工具运送人员。
但由于天公不作美,大雾弥漫,能见度极差。雪龙船锚泊地距图克港25海里,无法
逾越,给会合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难。

    8月14日凌晨, 临时党委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决定,利用瞬间的稍好天气,使
用直升机将全球华人世纪北极探险队选派的24名代表接上船, 在雪龙船2号舱盖甲
板举行会合联谊会。联谊会由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副队长颜其德主持,首席科
学家陈立奇、船长袁绍宏和全球华人世纪北极探险队队长糜一平分别庄联谊会上讲
话并互赠纪念品后,展示了侨务办公室为澳门问归预制的长龙旗,首次北极科学考
察队队员手和船员在长龙旗上签名。双方还进行了北极考察交流,召开了记者招待
会。11点,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举行了冷餐招待会,副领队和首席科学家一起
陪同全球华人世纪行北极探险队共进午餐。在友好的气氛中,圆满地完成了会合活
动。14点30分,24名队员乘直升机离船。遗憾的是,我考察队员未能亲临这个世界
上最北的城镇之一——图克港,参观爱斯基摩人保留区社会文化。原定的我方出席
因纽维克市招待会也不得不取消。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赵进平和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东久美子从图克
港离船回国。


    ㈡ 第四阶段任务完成情况

    ⒈建立联合冰站,完成了北极科学考察的攻坚任务。

    8月14日22点30分(船时, 与北京时间差19小时),雪龙船按计划起航,离开
图克港赴北极永久海冰区考察。13日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直升机在北纬74
度53分,西经160度32分找到了一块大约1平方公里的多年浮冰,经考察适合建立冰
站。18日15时42分,26名队员(包括记者)携带建站设备和科考仪器乘坐小艇前往
距离雪龙船1公里多的浮冰, 当时气温已经降到零下5度,4~〃级的寒风刺痛了队
员们的脸颊。小艇迎风斩浪到达浮冰边缘,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从小艇上往浮冰
上搬卸建站物资和设备以及科考仪器,利用人拉雪橇、肩扛,把大大小小几十件考
察物资运到了冰上。海冰组和测绘组分别支起了帐篷,开始联合冰站工作。这是本
次科考雪龙号到达的最北端,标志着北极科考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

    在这块浮冰上,科考队进行长时间、大规模、全方位和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大
气组在冰上进行7天的大气边界层、 辐射平衡等项目观测;冰雪组利用冰雷达测冰
的厚度和考察冰的物理过程,并钻取冰芯和采集表层冰雪样品;海冰组的科研人员
对海冰生物群落结构和海冰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进行测量研究;大洋组对冰边缘海
水温度、盐度和深度以及洋流进行了测量和观察;测绘组在冰站又一次进行了绝对
重力的测量。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为人类科学了解北极作出
了贡献。

    ⒉利用直升机协助远距离冰上作业。

    为更多地获取北极科考资料,科考队还利用雪龙船搭载的直升机作后勤保障,
以冰站为基点向正北、东北、西北飞1~2个纬度,最远点达到北纬77度18分。飞行
8架次,飞行18小时11分,26人次乘飞机至冰上考察,运送2吨多物资和样品,取得
了14组冰样和14组表层雪样。


    ㈢ 第五阶段任务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并超额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
计划任务,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号于8月24日正式返航。

    在雪龙船返航的航渡中,临时党委要求全体队员继续发扬成绩,克服疲劳麻痹
思想和松劲情绪,认真做好第五阶段各项工作:

    ⒈在返航途中做好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总结工作,要自下而上,分班组,认
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肯定所取得的成绩,总结爱国、拼搏、协作、创新的极地
精神。同时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导今后的极地考察工作。

    ⒉确保航行安全,做好途中补测海洋断面站位和靠泊美国罗姆港的各项工作。
雪龙船计划于27日7点抵达罗姆港, 按原定计划送两位港、台科学家及其贵重仪器
离船。利用靠港停泊间隙进行船只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同时,将分批安排队
员、船员登陆,进行短暂的休整。28日20点从罗姆港启航。返航途中,充分利用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