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雪龙闯北极 >

第5章

雪龙闯北极-第5章

小说: 雪龙闯北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国海军中服役达25年之久并具有丰富航行经验的丹麦人白令为队长,去完成确定
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

    1725年1月, 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了彼得堡,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
公里,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登船出征。就在这一年,彼得大帝去世了,而在此后
的17年,俄罗斯换了5个统治者,白令却坚定不移前后完成了2次极其艰难的航行。
在这一次航行中,他在北极地区发现了几个岛屿,绘制了勘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
顺利地通过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这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由于他的发
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当然,为此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 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1741年,他的船触
礁了,他自己也因坏血病而死去。

    到1903年, 挪威人阿蒙森再次率领6人驾一只小船,于3年后的8月底到达罗姆
港,并再次宣告北极西北航线胜利打通。

    平时没有船在这里靠港,只有几条小船安静地握在岸边。恰巧一艘绿色和平组
织的船也泊在港外,曾上过那条船的李乐诗说,那是绿色和平组织最大的一艘船。
可大副估计,吨位不过2000左右,只给我们船的十分之一。

    来自台湾的两名队员还没有上船,联合报记者的手续出了麻烦。他虽经国务院
港澳办批准,但没有在中国海关办理入境手续,就不能上中国的船。听说他正通过
北京的办事处办理,如果明天还办不好,将会错过一次良机。

    明天下午,考察队将起锚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

    按照科考计划,在北冰洋将进行16个站位的海冰气联合考察,并在北纬73度实
施第一个站点的作业。这是本次考察的两大重点之一,主要目的是研究北极对全球
变化的影响。明天起锚后,船上将进行直升机试飞等作业准备。根据目前收到的冰
情,北极的冰区比计划中的靠南,这给预订的考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考察队密切
注视以后的冰情变化,并根据不同的冰情抓紧时间进行备用方案。

    首席科学家助理秦为稼说, 在加拿大海盆的16个站位分为三个断面, 以西经
170度为中心一个断面,其它两个断面分别向东、西各移5度。因何在此设点,秦为
稼说, 13000年前,这里也曾是陆地,也就是说原来俄罗斯大路与北美大陆是连着
的,虽然后来冰川退化变成海峡,但连接的大陆架依然保存,这对研究海水环流十
分重要。“从目前调查资料上看,北大西洋方面的资料远远多于北太平洋。”

    这一阶段调查完成后,雪龙号将进入永久冰区。下午,海冰队召开协调会,讨
论进入冰区后的观察和海冰站上的观测任务。根据协调会初步认定,此阶段还将设
8个观测点, 它们分别距离雪龙号500…1000米左右,其中一个距离会远些,且需要
连续工作7…10天。

    因为冰况随时在变化,航行路线和最北端的位置都是相对的,没有最后确定。
但是总的原则是:雪龙号破冰不撞冰,航行的最北点为海注站的位置,直升机将部
分冰雪考察队员向北送 1-2个纬度。 这就是说,雪龙号开足马力向北行驶,一直
到不能前进,就停下来;而不采用倒车,再向前冲撞冰层的做法前进。这样既节约
了时间,又节约了油料。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方案,因为航行最北点的位置在这次
考察的科学目的中并不重要。


    0712…2(BJ0713)两岸科学家携手,开中国极地考察之先河


    到达罗姆港之前,电话、传真来来回回,领导们吃不好、睡不香。因为船上的
两个最重要的仪器出了问题。一个是气象自动观测仪,一个梅花采水器。

    前者是今年6月, 国家海洋局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从芬兰一家公司购进的目前世
界上最先进的气象自动观测仪,专门用于此次北极考察。但离岸前就被公司的工程
师把仪器的主板给烧了。梅花采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取样设备,圆形钢
架的一圈排着11个采水窗口,状如梅花。这次科考主题是海冰气联合观察,少了这
两样设备,考察的2/3的内容就没法做了,还去干什么?

    到了罗姆港, 问题都解决了。7月12日芬兰工程师在罗姆港登船,把气象仪修
好。不久,采水器也找到问题了,原来是电池坏了,只有电压,没有电流。

    不过考察队也付出了代价。接送芬兰人上下船,雇的是当地人的小艇。当时雪
龙号离岸仅1海里多一点(约2公里) ,小艇往返一趟要花1000多美元(接近1万元
人民币),三趟总共花去3400美元。雪龙号自己也有小艇,但人家不让你放。这有
点让人怀疑开小艇的主儿是不是跟当局有亲戚关系。

    台湾科学家张瑞刚如何登上雪龙号我没看到,我正在睡觉时,小艇把他送上来
了。听说开小艇的姑娘非常美貌,我非常懊悔,倒不是因为没看到美女,而是觉得
应该把登船的场面拍下来。一路上确实很单调,这就应该是比较精彩的场面了。

    张瑞刚是和联合报记者李彦甫一起到达罗姆港等待上船的,但最终登上雪龙号
甲板的,只是张瑞刚一个人。听说他俩通过北京的机构进行了最大可能的争取,但
没有成功。

    上船后,大家估计他可能心情不好,没敢去找。午餐时,他出现在餐厅里,记
者们也都不动声色地靠近,想听点信息。张瑞刚对面日本女科学家东久美子,他们
用英语交谈起来。细听才明白,他们原来在上海就见过面,雪龙号启航前,张瑞刚
专程到上海登船了解过情况。

    张瑞刚旁边贴着我们办的《北极探索》报第二起,他转头看了一眼,我说了一
句:“这是我们船上办的报纸。”他说“是吗?”大家看他的心情还没坏到不愿意
说普通话的程度,就你言我一语的向他提问。开始大家问的都是罗姆港的问题。

    张瑞刚介绍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小城。全城人口不到4000人,40%是爱斯基
摩人。 这里的交通主要是航空,他是坐波音737…400过来的。全城只有一个十字交
叉的主要大街,除教堂外,最高的房子只有两层。从城里到机场出租车只要5美元,
买了要5分钟,快了仅2分钟。这里的文化水平、生活条件都比美国其他地方低得多,
但物价高得出奇,因为这里曾盛产金矿。小小地方,美国陆军和海军都设有基地。

    张瑞刚的兴致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主动跑回房间,拿出他在小城购买的
五彩绚烂的邮票展示。大家连声说:“在这儿停了一整天,没上岸看看,太可惜了!”
“我还有图片没冲出来, 否则更美。”张瑞刚在小城住了3个晚上,走遍了每一个
角落。听说一位爱斯基摩人老婆婆曾经徒步走到过北极,便慕名前去,只见其居不
见其人。得到的说明是80岁的老婆婆出去旅行了。

    晚上我又去找张瑞刚,话题不自觉就从联合报的李彦甫身上开始。张瑞刚叹一
口说,“我俩明晚一宿都没睡觉,拼命打电话,所有能找到的高层都出动了,电话
费折合人民币也要好几千块,一直到今天中午我们还相信一定会成功。没想到……”

    他又说,李彦甫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虽然只有30岁,却是台湾很有名的记者。
他1997年3月赴黑龙江省漠河县报道日全食, 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因此得
到全台湾每年只证1个人的科学报道奖。 这次参加北极考察的报道,有关部门早就
批准,联合报已用整版的篇幅作了特别报道,并宣布开设专门栏目。事到临头却被
拒之门外,对李彦甫打击不小,他便哭边给报社传回一份辞职函。毕竟,这件事对
他个人和联合报的信誉都有严重影响。

    不管怎么说,张瑞刚能顺利登船,意味着大陆和台湾的科学家在本次北极科学
考察活动中携手合作,开创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先河。他将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的鄂栋臣教授一起,在本次科考中进行北极地区绝对重力场的测量。这也是大家对
他格外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使张瑞刚成为第一个到极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台
湾记者,他因此“感到十分荣幸”。他上船后找到船长先敬个礼,“我的泪水差点
出来,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今年47岁的张瑞刚已经是个退休资深教授。他介绍说,在台湾,年满65岁和工
作满25年的都可以申请退休。为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到明新技
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担任教授。明新技术学院是台湾私立大学中较好的一所,拥有11
00多名学生。 “学院很重视科学研究”,张瑞刚说,院方投资建立了GPS卫星追踪
站,“GPS系统一买就是几十套,让学生有学习使用的机会”。

    张瑞刚大学学习大地测量,硕士研究物理大地(测量学由几何大地、卫星大地、
物理大地之分) ,到加拿大读博士专攻GPS(全球定位)。“我是台湾唯一作重力
测量的人”,张瑞刚不无得意地说。他与美国一家生产绝对重力仪的公司一直保持
联系, 今年2月,公司通知他一种先进的便携式绝对重力仪将要投产,他便定了一
台。 定价22万美元,他只花了9万美元。“因为公司也很想知道这种仪器在北极的
使用情况,这将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野外进行绝对重力测量。”

    这台仪器是他和鄂栋臣教授合作项目的核心仪器,也是美国公司生产的世界上
第一台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台该类型的仪器, 今年6月刚刚出厂。鄂栋臣教授和张
瑞刚合作进行的也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第一个正式立项的测绘方面的科研项目。他
俩计划在首次科学考察中利用便携式绝对重力仪,这将是世界上首次在北冰洋的永
久海冰区进行绝对重力数据的测量。

    地球重力是进行火箭发射、导弹制导等必不可少的数据,也是温度、气压、重
量等各种计量器具的基础。利用重力值,可以准确测算出地球表面的起伏与高度。
测量动力有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之分,相对重力测量比较简单,但要与绝对重力基
准点比较后进行推算,如果相距太远,则会产生较大误差。测量绝对重力以前都是
在室内进行的,因为仪器本身又大又重,且要求在严格的恒温条件下,四五个人进
行24小时以上测量才能完成。张瑞刚教授在美国购买的这台新研制的便携式绝对重
力仪,体积小、操作方便,只需1个小时就能得到精度更高的数据。

    鄂栋臣和张瑞刚准备通过测得的数据建立北冰洋的绝对重力基准网,并将结果
通过国际权威杂志公布。 为准确起见,张瑞刚说,6月初一拿到仪器就到美国国家
大地测量局建于科罗拉多州朗曼附近的桌面山的基准点进行了对校,考察结束后,
他将再次对校。 为了这次考察,张瑞刚做了精心的准备。他向记者展示一块1。5米
见方、做得很细致的多层板,说这是他设计好从台湾带过来的。我真难想像,他是
怎样抱着这个东西上飞机的。

    张瑞刚还是武汉测绘大学的客座教授,并带着一个博士生。他是以武测鄂栋臣
教授研究组成员的身份参加此次北极考察的。雪龙号启程前,张瑞刚还去上海登船
了解情况, 3天前他才从台湾坐飞机到达罗姆港。“我参加极地考察,是希望引起
台湾学者的注意,让他们认识到,可以和祖国大陆的科学家一起合作进行极地研究。”
张瑞刚已被正式确定参加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他拎着“宝贝”测量仪,将
于今年赴南极一显身手。

    我们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是罗姆港。张瑞刚无形中成为我们当中唯一了解这个
小镇的人,他于是写了一篇《罗姆港杂记》:


    罗姆港杂记


    搭乘由安克雷奇起飞的波音737…400,到达罗姆港时,已是晚上9点20分了。由
于候机室及行李提取处在一起, 且面积不到100平方米,所以显着人气沸腾,热闹
无比。不过,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和散发著平和的气象。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走出由铁皮搭建的候机室,一眼望去,四周除了大海,就是没有任何东西的荒
野丘陵地。坐上看似快要“散”的8人座计程车,三分钟不到就到了目的地。付了5
元车费,背着行李,住进此地最古老的旅馆——Nugget Inn。些镇每年只有四个月
的旅游地,可想而知,旅馆费会是多么的贵。由于是二层楼木造式的建筑,且以爱
斯基摩人的用品来装饰,显着很有特色。也许是要维持传统吧,此地打长途和国际
电话非常不方便,要要通过多层次的人工代转;倒是电话预付卡在此基还相当好用。

    罗姆港是阿拉斯加西北方的小城市,原为美国西部一个由开拓者创建大振。该
镇只有两条10米宽不到的柏油公路,交错在中心点上。由此交叉口,到干道的两端,
不需15分钟就可走完。道路两侧排列着干干巴巴、瘦瘦小小的没落建筑物。路上没
有红绿灯,行人非常稀少。人们相见时,都非常亲切的打招呼,让我这个异乡人感
觉好像来到另一个世界似的。

    罗姆港是一个夜不闭户、出不锁门的小镇。中国人理想的“大同世界”在这里
可以感受到。全镇人口约3500至4000人,40%为爱斯基摩人。大都信奉天主教。为
了拜访全世界第一位独自驾船并徒步到北极的妇女, 特找了一位小艇驾驶Louie陪
同及带路。不巧的是此位女士出门远游,须至9月才回来。Louie为了多介绍一些朋
友给我认识,我们些挨家挨户不请自进打招呼。多数人没遇到,也不知道他们去哪
了?

    该镇原是以淘金和旅游业为主。近年由于淘金潮已过,改行以捕鱼为主。此地
原有空军及陆军基地各一处,对全镇的经济影响很大。现两处基地已渐渐封闭不用。
镇民只好面对生活事实,另谋出路。

    镇上有两家中国餐馆,但都是韩国人开的。罗姆港虽小,但一般用品的购买,
尚称方便,只是价格比美国本土贵许多。如果所需物品在街上买不到,可直接向安
克雷奇厂商订货;如能赶在中午前电话购货,则当天傍晚就可在机场取到货。

    看着自1900年就耸立在此的古老天主教堂,望着仍保持着纯真脸庞的镇民,想
到由于外来文化渐次的侵蚀,此种在人类心底中盼望的善良与纯朴,是否永远会在
你我之间消失呢?心灵不再交织,渐渐的不再侧耳倾听内心的声音了,人们或许就
是如此逐渐放弃共同的梦想吧?我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可悲的。

    这里的人虽然贫穷,但都拥有一种清晰的价值观,是拥有高度尊严的人。我不
是什么文化或人类学者,只是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绕着走过来观察了几天而已,
实在是没有任何资格做什么类似结论似的言论。只是想到今后外在的机制慢慢渗透
进来,使得他们那种自豪感无法再自信的发挥,一向以来的价值观也逐渐崩溃,那
么他们身上将会发生何种事情呢?想到这里,心情不仅变得有些怅然起来。


    前线传真:从巨轮更替看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


    中国极地考察从1984年至今,共组织了三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