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好父母 好孩子 >

第17章

好父母 好孩子-第17章

小说: 好父母 好孩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位进入国家机关的博士生告诉我他应聘的故事:在等待招聘结果的时候,用人单位的领导找他谈话:“你的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但这次的名额只有一个,所以很遗憾,你没有被录取。”这位博士生当时想也没有想,马上说:“没有关系,我很有实力,今年没考中,明年我还来考。”    
    “没想到,这是最后一道考题,我被录取了!”博士生讲到这儿笑了。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生的答卷不是背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做出来的。    
    在人才市场上,你的孩子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纸制的试卷,而是一道道生活的实践题,他答得怎么样,要看他是如何对待生活的。作为父母,你企盼孩子成功,就把他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吧!    
    有的父母只注重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与做事的教育,对待孩子是以分为本,而不是育人为本,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这样的孩子在考场上也许能得高分,可在人生的舞台上却会失分。    
    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每天晚上挑灯夜战,拼命读书,可是却让妈妈每天观看电视剧时记住剧中的情节,第二天早晨讲给他听。他到了学校,又添油加醋地讲给同学听,好像他每晚沉溺在电视机前一样。一些同学抵不住“诱惑”,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成绩受到很大影响;还有的同学见他每天看电视剧成绩还是稳居前列,觉得他聪明过人,从而失去了与他竞争的信心——而这一切正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母亲以为自己是在帮儿子竞争,实际上是将儿子一步步推向损人利己的泥潭。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的填充,更应该是道德的完善。这样的学习尖子,我们能说他是好学生吗?这样的母亲,我们能说她是好妈妈吗?    
    处在经济变革时代,做父母的不能只注重帮孩子立业,更应该首先注重帮孩子立身。“以学立业,以德立身”须是教育的宗旨。    
    


第十一部分:孩子成长需要什么——五个需求成长需要空间(1)

    有一年春天,一连几场罕见的沙尘暴,使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环境的恶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尘暴,我能做些什么?    
    然而,正当人们享受着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时,一场看不见的“沙尘暴”,正侵袭着一些孩子的心灵,威胁着他们家庭的幸福。    
    几年前,在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徐力有期徒刑15年。    
    为什么一个17岁的“好学生”会使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为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我同几名记者一起,来到金华市。    
    在看守所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我们见到了徐力。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铁铐,谁能相信眼前这名身材高挑、脸庞白净、表情温和的男孩,竟然是打死了自己母亲的凶手!    
    我们面对面坐着,离得很近。徐力开始有点儿紧张,低着头。    
    “小时候,你读过《中国少年报》吗?”我轻声问他,想唤醒他童年的美好记忆。    
    “读过。”    
    “你知道‘知心姐姐’吗?”金华市少工委副主任施彩华问徐力。    
    “知道。”    
    “和你讲话的这位阿姨就是‘知心姐姐’。”徐力忽然抬起了头,望了我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和友好。刹那间,我看到的仍是一双大大的、纯净明亮的眼睛!    
    “谈谈你的家和你的妈妈好吗?”我平和地对徐力说。    
    “好。”    
    徐力用平静的口气开始了他的叙述。我们交谈了100分钟!    
    徐力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从看守所出来,我们谁也没开口说话。我只觉得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一个好端端的花季少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葬送了!一个母亲的艰难的生命历程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我的心中,好似刮起一场沙尘暴。究竟是谁杀死了谁?谁应该对谁负责?孩子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    
    冷静地想一想,今天我们的家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又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父母?    
    中国人一直传诵着一句名言:“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强,问题是少年怎样强?是逼着少年强,还是让少年自强?是给他们施以强大的压力,还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内动力”?    
    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可以说,这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    
    今天的教育,既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要适应孩子自身成长的需求。应该承认,孩子的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徐力事件的发生,使我们听到了孩子心灵的呼唤,了解了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五个需求。    
    1.成长需要空间    
    创立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    
    徐力第一句话就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我很压抑。”    
    “我的父母总是把我当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两居室,我有自己的房间,但是我没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没有一个抽屉是带锁的。我以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会把不愿讲的事情记在日记里,放进抽屉。但我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我一点儿小秘密都没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学溜冰,母亲在我外出时偷看了我的日记,发现了这件事。等我回来,她骂我怎么这么不听话,狠狠地打我的脸、打我的腿。我从此再也不写日记了。”    
    “你和妈妈的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尖锐化的?”我问。    
    “是上高中以后。在家里,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她总是问:‘你是谁,你找徐力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话筒给我。我跟母亲说过不要这样,但她说,你可能在外面交坏朋友,根本听不进我的话。后来,同学们都不敢给我打电话,还嘲笑我说:‘徐力呀,谁敢给你打电话?你妈太厉害了!’我有时觉得孤独,想打电话给同学,母亲就说:‘有什么事在学校都讲完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什么电话?’”    
    如果没有仇恨,孩子应该是不会打死自己的母亲的。于是我问:“你是否因此恨你的妈妈?”    
    徐力说:“恨谈不上,只是压抑感越来越强。我很爱打球,可母亲不让我打球,只让我在教室里学习。读高中后,每天都有晚自习。晚自习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在外面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我是在学习还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课外活动时间也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会儿,晚了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我打我。她经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带、用扫帚,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我也不还手。我曾经跟她说我的理由,但她从来不听。”    
    我问徐力:“你在家挨打的事,同学们知道吗?”    
    “同学们不知道。家里的事,不可宣扬。我也不想找人谈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里,或者到外面去大喊几声,排除内心的苦闷。”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妈妈不满的?”    
    “上高中以后。母亲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排在班级的前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骂我。我喜欢踢足球、看书、看电视,但妈妈认为这些都影响学习,老是阻止我。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他们谈些新闻、电视剧,我什么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报纸,妈妈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到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让我出去玩,就是让我学习。我厌倦了,太单调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    
    


第十一部分:孩子成长需要什么——五个需求成长需要空间(2)

    “你和母亲的矛盾是怎么激化的呢?”问题越来越接近事件的发生,我的提问便越来越小心。    
    “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见母亲开着电视机在卧室里织毛衣,我想过去看几眼电视。母亲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说我:‘我告诉你,考不上大学,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我心里很委屈,很愤恨,我觉得我已经很用功了,她怎么还这么说我。我一声不吭拎起书包往外走,走到门口看到鞋柜上有一把铁头,于是我冲进卧室,就……”    
    这时,徐力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没有继续往下问,不忍心再让他想起那残忍的一幕。    
    “事情发生后,你又做了些什么呢?”我很想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打死母亲以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我一个人在大街上跑了两个小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头也很昏。跑着跑着,我忽然想起,那是我妈,我得去救她!等我跑回家,我妈已失血过多,生命不可挽回了……”    
    屋子里一片沉寂,空气仿佛也凝固了。    
    “看到母亲的样子,我害怕极了。”他继续说,“这时,我看到一个放衣服的箱子,就把衣服掏出来,塞到床底下,把母亲的尸体放进箱子……然后我去了录像厅,那天晚上,我没敢回家,去了一家旅馆,住了一个晚上。星期五,爸爸回来了,他每周只回来两天。我没有勇气告诉爸爸发生的事情。我说,妈妈出差了。我想,拖一天算一天吧。星期五、星期六我睡在家里,妈妈的尸体就在我房间的隔壁,我直觉得心惊肉跳。爸爸一走,我锁上门也走了,住到同学家里。1月26日,爸爸又要回来了,我再也不敢回家,就去了义乌。其实,我在义乌没有任何亲人和熟人。我刚在旅馆住下就被抓了。”    
    屋子里又是一阵沉默。    
    “你知道你是怎样长大的吗?”我问。    
    “在看守所里,我常常想着自己是如何长大的。记得有一个晚上,我突然发高烧,要马上送医院。妈妈背起我,一步步走到医院。我小时候很胖,妈妈背我很不容易。妈妈生我的时候,本应该剖腹产,但她听人说剖腹产对婴儿不利,强忍着剧烈的疼痛把我生下来。那时,她走路都非常小心。她爱吃辣的,但听说辣东西对胎儿不利,便再也不吃辣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就非常感动。我觉得母亲对我花的心思太多了。”    
    我以为徐力不知道这些,没想到妈妈对他的爱,他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我对徐力说:“你想过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的父母长期瘫痪在床上,有的则是精神病,但这些孩子却很孝敬父母,每天侍候他们,洗脸、做饭、干家务,哪怕有再多的委屈。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    
    听到这里,徐力哭了,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是个畜生,竟然用自己的双手把母亲‘送走’了,我十分后悔……”    
    当天下午,我登上了全国少工委和金华团市委、少工委举办的素质教育报告会的讲台,我讲的题目是《为了孩子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容纳1700人的会场里坐满了人。    
    报告会后,一个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满脸庄重地对我说:“我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对徐力事件的报道。我当时就对我妈说:‘妈,我怎么越看越觉得您像徐力他妈呀?’我妈说:‘那你也用铁头把我打死算了!’我对她说:‘我不会像徐力那样把您打死,可您的确很像徐力他妈!’”    
    这个女孩的话,使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在金华,我听到了许多类似的说法。    
    徐力的同班同学说,他妈妈也像徐力的妈妈一样,整天逼他学习;他的家庭也类似徐力的家庭,没有欢笑,没有交流,没有自由的天空。    
    他们同情徐力,是因为他们同徐力一样,在家里有一种压抑甚至是窒息的感觉。的确,徐力从小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在家里没有秘密,没有自由,没有应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快乐——这种环境的制造者正是徐母。强烈的占有欲和过高的期望值,使徐母对儿子的爱扭曲了。她把儿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以为生下了他就拥有了他,他的一切行动都要听从自己的指挥,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认为“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在这种错误心理的驱使下,徐母把对儿子的关爱,扭曲成监视和压迫,使儿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在同学中失去了面子,人格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    
    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而在高压之下,孩子永远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一个人没有被尊重的感觉,他就不会去尊重别人,不会去遵守社会的规范。从小到大,徐母对儿子的看管、监视、打骂,早已把儿子的尊严消磨得荡然无存,促使他一天天地走向毁灭!事实上,徐力的良知已经在他杀死母亲之前就丧失了。失去了尊严,正是那些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徐力事件发人深省。因为,徐力家庭发生的事件虽是个案,但相似的家庭也蕴藏着危机,有的家庭里甚至隐藏着悲剧的隐患!    
    今天,有徐母这种心态的父母不止一个,有徐力这种心态的孩子也不能说没有。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成长却出现了“三大三小”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遏制家庭关系的“沙尘暴”,治理孩子心灵的荒漠,要从解放孩子的生长空间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过:“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看做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人的尊严。    
    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起亲情乐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要从尊重孩子的秘密开始。    
    


第十一部分:孩子成长需要什么——五个需求成长需要理想

    2.成长需要理想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    
    作为“知心姐姐”,我曾接过好几名要自杀的少年打来的电话。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活着没有意思”。    
    一名自杀未遂的女孩对我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够解脱,您说是    
    不是?”    
    我说:“道理是这样,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并不是为了死而活着呀。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得有意义,死了还被人民纪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