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好父母 好孩子 >

第4章

好父母 好孩子-第4章

小说: 好父母 好孩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么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一些家长却一味指责孩子,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家长有没有想到更新教育观念呢?    
    我想,年轻的妈妈一定会做出肯定的回答。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这一代孩子生长的需求吧!    
    1.孩子渴求朋友    
    ——孤独的“小蚂蚁”    
    独生子女的求友愿望比任何一代孩子都强烈。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孩子最缺少什么?”我要直率地告诉你:“知心朋友。”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我仍要肯定地回答你:“知心朋友。”    
    没有朋友的童年是不幸的。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人都强烈,他们求友的欲望比任何一代人都迫切。    
    这点感受,是我在当“知心姐姐”中体验到的。    
    每次去外地,都会遇到许多感人的事情。让我最难忘的,是去上海开办短期“知心电话”。    
    那一次,电话设在上海团市委办公楼。    
    原先我认为,上海的教育基础好,孩子们课余活动的场所比较多,爸爸妈妈的文化档次也比较高,在家教方面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上海的孩子也不一定会像其他地方的孩子那样踊跃地打来电话。没有预料到的是,当地报纸、电台传出消息后,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打来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来办公楼看“知心姐姐”的小朋友一拨儿接一拨儿,忙得我们饭都顾不上吃。仅仅3天,我们接了553个电话。    
    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我常常从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上,看到他们渴望朋友的迫切心情;从那一双双噙满泪花的眼睛里,分明读到他们孤独的心声。很多孩子打给“知心姐姐”的电话,就是为了聊天儿,为了交朋友。    
    孩子们向年轻的妈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孩子需要同龄的伙伴,但是家里没有,于是,他们渴望妈妈做自己的朋友,当他们的“孩子王”,因为妈妈更容易接近孩子,妈妈更爱孩子,也更像孩子。    
    历史就是这样“偏爱”年轻的妈妈,给妈妈压上一副重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永远。    
    孩子拥有了你,你才会真正拥有他。    
    


第二部分:了解我们的孩子小孩为什么不爱逛商店

    2.孩子渴求平等    
    ——小孩为什么不爱逛商店    
    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有一次,我和一位年轻的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聊天儿。他对我讲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他的女儿3岁,跟他是好朋友。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领她去商店,她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    
    这位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    
    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    
    “别说孩子了,我都不想再呆下去了。”这位主持人激动起来,“当我把孩子抱起,扛到肩头上,准备离开商店时,孩子突然笑起来,指指点点,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们做儿童工作的,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讲话,一定要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这个体会极为深刻。    
    与孩子平视。这是所有从事儿童教育的人都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当家长的,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是不是不该总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呢?    
    对于后一种家长的“教导”,孩子们就像吃了“机器猫”给的神药丸,一听爸爸妈妈“开说”,心里就烦,大脑立刻呈现一种呆滞状态。    
    有个男孩子曾悄悄对我讲了他“对付”妈妈训斥的诀窍:“每次我妈让我站着,开始训话时,我就提前把棉花堵在耳朵眼里,面冲墙壁,开始了我那神奇的幻想,有时想着想着都会笑出声来。我妈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或者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你说可笑不可笑!”    
    这种“教育”等于零。    
    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有一位年轻的爸爸,和女儿之间那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关系,令我十分感动。    
    他女儿叫华卉,是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北京的小学生。当选之前,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孩子,就请她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我一起主持“家教咨询热线”节目,主题是“孩子眼中的妈妈”。    
    在交谈中我发现,她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谈论她的爸爸。她对她爸爸现在的事、小时候淘气的事都了如指掌。    
    “我跟爸爸无话不谈。”华卉自豪地对我说,“重感情,讲信用是我们相处的原则。‘够朋友’成了我俩的口头禅。一句‘够朋友’,能使我俩的误会消除,隔阂全没了。”    
    “你和你爸爸是怎么交朋友的呢?”我好奇地问。    
    “每天我们俩都谈一个小时的话。”华卉得意地说。    
    “天天都谈?”我有点不信。    
    “是啊!都习惯了。”华卉认为这件事很平常,我却觉得很不一般。    
    后来,我找机会采访了她的爸爸。    
    华卉的爸爸叫华桦,是个军人,当过工程兵,吃过很多苦,身上留下许多伤。结婚后,他拥有了一个贤慧的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女儿。没想到,女儿患了先天性胰腺炎,不能吃任何带油的食物,所以身体很弱。华桦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知道女儿患的病难以治愈。他没有悲观失望,没有娇惯纵容、百依百顺,他懂得怎样去爱孩子。他明白,一个有病的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沟通,更需要以诚相待!    
    他向我谈了自己的想法:“要和孩子沟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父(母)女关系。不应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而应该和女儿站在同一高度。”    
    接着,他介绍了他的做法:“女儿很小的时候,我把她放在柜子上,我站着和她交谈一小时;女儿长大一点儿后,我就把她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我坐在沙发上和她谈;现在女儿长高了,我们俩就坐在沙发上,每天中午吃完饭交谈一小时,真是习惯了。”    
    华卉在旁边也插话说:“有时我们俩都站着说话,我就必须扬起头来看爸爸。我觉得很累,就向爸爸提意见:我要像瞻仰伟人一样看您,这样不公平。爸爸很虚心,马上就改。”    
    我真羡慕这父女俩。    
    “站在同一高度,和孩子平视。”这是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父女两人,每天平起平坐,谈话(注意:不是训话!)一小时,坚持了11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一年365天,天天一小时,11年就是4015个小时。    
    这一小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从每天的一个小时中,孩子理解了妈妈爸爸,看懂了“妈妈”、“爸爸”这两本书,自愿接受了书中的道理。    
    这一个小时,对繁忙的家长来说,可能是十分宝贵的,但它所创造的价值,却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从这一个小时中,年轻的妈妈爸爸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看懂了“孩子”这本书,从内心里欣赏、珍爱自己的孩子。    
    两代人形成了平等交谈、相互沟通的习惯,障碍自会排除,隔膜自能打破。    
    假如你的孩子还小,请你蹲下来和他交谈。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世界展现在你的面前。    
    


第二部分:了解我们的孩子倾听孩子说话

    3.孩子渴求倾听    
    ——倾听孩子说话    
    聪明的妈妈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我有一个孩子。30岁时我生下他,起名叫李悦。儿子出生时,我从下乡插队、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委调回北京,跨入了我从小向往的中国少年报社的大门。我非常珍惜这个工作的机会,因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为了全身心地工作,我把1岁零8个月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竟然哭着向我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    
    我没能满足他的请求,我和我丈夫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    
    每次孩子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幼儿园里的事,不管我爱听不爱听。儿子需要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妈妈是最合适的人选。遗憾的是,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浪费了我写稿子或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我讲话,我总是做出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没想到,我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    
    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变得讲起话来结结巴巴的。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倾听他讲话。渐渐地,儿子竟成了我学习儿童语言的老师。是他把我领入了奇妙的儿童世界,使我后来对儿童教育工作达到入迷的程度,也使我学会怎样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这本书,竟然还成了我当“知心姐姐”的教科书。    
    母子间平等的交谈,母亲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儿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    
    男孩子需要母亲倾听。母亲的倾听,培养了男孩子的幽默。幽默是男人的魅力。而男人的幽默是女人给予的。第一个女人是他的母亲,第二个女人是他的妻子或他周围的女友。    
    女人一般都喜欢有幽默感的男人,她觉得幽默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快乐。塑造有幽默感的男人,首先必须培养一批忠实的听众。而男人的第一个听众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要善于倾听,有倾听的耐心,有倾听的激情,更懂得倾听的艺术。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儿子不爱说话,或说话紧张,甚至听你讲话时漫不经心,你就应该意识到,你是否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你必须马上改变自己,不然,你会后悔终身。    
    女孩子更需要母亲的倾听。母亲的倾听,会使女孩子成为有素养的女性。    
    当你成为一位非常好的听者时,便是你成为高明的说话者之时,你也就具备了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朋友的条件。    
    妈妈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像山一样站在你的面前,你需要仰视他时,他仍然会习惯地俯下身来,像小时候你对他那样,听你说话,跟你谈心。那时,年迈的你,会从内心里感到做母亲的宽慰和满足。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    
    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我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方法一:做出听的姿势。    
    (一)一定要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    
    (二)身体要稍稍向前倾,这是表示有兴趣的姿势。    
    (三)不要制造“墙壁”。如用手捂着嘴巴,两手抱着胳膊,或翻看着书。这些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障碍。    
    (四)用眼睛“听”。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睛来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    
    方法二:表现出听的兴趣。    
    讲话中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    
    我们这样对孩子,就缺少尊重。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吗干吗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    
    于是,孩子十分扫兴。我们当妈妈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同孩子谈话的兴趣便也具备了。    
    方法三:将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是让孩子知道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到了。    
    (一)使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最爱吃惊,用大人的话是“大惊小怪”,他们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大    
    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    
    (二)语言表达。在倾听孩子谈话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    
    “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等等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    
    也许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妈妈是孩子语言的第一位老师。而语言,又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你想让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些吗?那么,就从倾听孩子说话开始吧!    
    伟大的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由别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    
    


第二部分:了解我们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

    4.孩子渴求尊重    
    ——尊重孩子的隐私    
    尊重孩子的妈妈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一位中学生告诉我,一种带锁的日记本在他们班里几乎人手一册,目的是为了防范父母翻看日记。    
    孩子向最亲的父母锁住自己,这一颇为残酷的现象令人深思。孩子之所以给日记上锁,是因为父母不能尊重他们的隐私;而父母则自有一番道理,实在不了解应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如何互相了解上。父母与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