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切·格瓦拉画传 >

第11章

切·格瓦拉画传-第11章

小说: 切·格瓦拉画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瓦拉意欲将古巴革命的例子复制到刚果。可是,为什么是刚果?这里面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1884年至1885年的柏林会议规定,比利时国王以私人名义占有刚果河以南地区,成立“刚果自由邦”,刚果河以北地区则是法国的殖民地。    

  比利时所属的刚果有250多个民族,物产丰富,拥有全世界60%…80%的铀矿、工业钻石和钴,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用刚果的铀制成的。由于国际舆论一致谴责比利时在刚果的残酷统治与剥削,比利时国王干脆在1908年,以几千万美元的价格将这个国家卖给比利时政府。    

  比利时对刚果实行极其残酷的家长制统治,试图将刚果与整个文明世界隔离。外国报刊、书籍一律不准进入刚果,理由是害怕他们的精神遭到花花世界的玷污;刚果人不准搭建房屋,理由竟然是免得他们以后分家闹矛盾。愚民统治的后果是,一直到1960年,1400万刚果人口中,只有1个律师,26个大学毕业生,不到3万人接受过中学教育。    

  二战后,比属刚果开始不断要求自治。1960年1月31日,迫于压力,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宣布,他最终将使刚果独立,但这一过程将是“逐步的和渐进的”,按照比利时当局的计划,直到1964年,他们才将准许刚果完全独立。    

  可是民众再也不愿继续忍受这种没有主权的生活。“刚果民族运动”的领袖卢蒙巴要求立刻独立,1960年5月大选结束,卢蒙巴当选总理兼国防部长。6月30日,比属刚果宣布独立。    

  时年35岁、邮局职员出身的卢蒙巴完全没有政治经验,很快他就被推翻,刚果军队立即哗变。比利时想乘机控制局势,于是授意傀儡人物冲伯在刚果南部的加丹加地区宣布独立,因为那里的矿产最丰富。9月,莫布杜宣布暂管政权。次年1月,卢蒙巴被押解到冲伯的地盘,来到加丹加首府伊丽莎白维尔时,刚刚下飞机就被打死。从此,刚果陷入更深刻的混乱与悲哀中。    

  格瓦拉相信,他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力量帮助始终没有放弃革命的刚果战士。他亲手挑选了一批来自古巴的黑人战士,对他们讲解战争的计划。要到刚果的领土上打仗,他们先要从达累斯萨拉姆出发,一直走到坦桑尼亚最西端,与刚果交界的坦噶尼喀湖,在码头边他们将得到同志的策应,然后划小船渡过大约50公里宽的湖面。战士们很激动,一位叫马科·埃东尼奥的游击队士兵回忆说:“当时,想到我们就将回到非洲,我们老祖宗的出生地,我们就热血沸腾。”    

  战士们管这位说话声音低沉的领导叫“塔图”,德雷克在他的回忆录里,解释了这个称号的由来:“切找来一本字典,决定按斯瓦希里语给大家起名字。后来,他又觉得干脆用号码称呼更简便。编号的依据并不是各人的官衔高低,而是大家来到达累斯萨拉姆的顺序,于是,我就成了一号‘莫扎’,帕皮是二号,叫‘姆比利’,而‘塔图’是三号的意思。”没有哪个战士知道,原来“塔图”就是古巴二号人物格瓦拉。    

 


第六部分:迷失在刚果悲哀接踵而来

  格瓦拉想要投入战争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他在各处不断搜罗一切对战争可能有用的东西,买了一艘10来米长的小木船,组织了一个看起来毫无章法的车队:一辆越野车、两辆吉普车、三辆奔驰小汽车,还有一辆大卡车。14个游击队战士就这样踏上了征程。    

  4月23日,穿越坦噶尼喀湖时,不知格瓦拉有没有回想起当年,他与卡斯特罗并肩在“格  拉玛号”一起晕船、一起唱古巴国歌的经历。冲伯的巡逻队就在湖边不断巡视,格瓦拉他们正准备上船时,木船却出了点问题。大家有点犹豫,格瓦拉发了通火,警告大家,现在他们一定得走,无论死活。    

  夜幕降临,他们的船终于驶入大湖。雨季刚刚结束,湖水高涨,偏偏此时又下起大雨。据德雷克回忆说:“湖面上的风浪很大,我们的小木船忽上忽下,切突然问我们会不会游泳,我猜他已经打算弃船游到对岸去了。”到了凌晨五六点钟,小木船奇迹般地到达对岸,驶进刚果的吉邦巴码头。这一夜,格瓦拉的哮喘病发作得特别厉害。    

  在码头等待时,古巴人简直开始绝望,天渐渐亮了,可是他们的刚果兄弟还没来。最后,一小群刚果游击队员总算唱着歌、喊着口号慢悠悠地与古巴战友会合。    

  可以用格瓦拉在日记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在刚果的战斗经历:“这是一次失败的经历。”最大的障碍在于他们与刚果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完全不同,连最起码的沟通都有问题。刚果的游击队员中,只有几个人能说一点半吊子的法语,勉强能与格瓦拉交谈。平时在一起时,这些人需要充当翻译,将格瓦拉说的话再译成当地的部落语言。同时刚果人普遍没有接受多少教育,他们不信子弹,倒更相信各种各样的巫术。一次,一个自称中校的刚果人对格瓦拉说,他们有一种神奇的药水,叫“达瓦”,可以使敌人射出的子弹轻轻落在地上。格瓦拉很快意识到这种迷信流传开来,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始终担心,这种迷信活动搞到后来,受罪的还是我们,他们打了败仗不会怨‘达瓦’,只会怨我们。我曾经好几次要和各个领导人讨论这个问题,试图说服他们,但无济于事。‘达瓦’是他们信仰的标志。”    

  更大的分歧在于意识形态的格格不入,格瓦拉无法向他们透彻讲解关于革命的问题,刚果人所理解的革命,也与格瓦拉完全不同。在这些刚果游击队员和领袖看来,革命并不是要打倒什么帝国主义,只不过是要打倒冲伯和其他现任领袖,恢复他们被冲伯等人剥夺的权利。还有一些人相信他们的敌人就是白人。一次,几个士兵直截了当地追问格瓦拉:“你这个白人为什么要跟我们一起打仗?人家告诉我们,我们只要把你们这些白人消灭,日子就好过了。”也正因为如此,刚果人的革命简直就有点业余时间赚赚外快的意思,很多战士无心训练,闲来就喝喝酒,或者花钱弄张通行证,大摇大摆渡过大湖,去坦桑尼亚嫖妓。这种事情简直让格瓦拉目瞪口呆,他在日记中很困惑地问自己,“这些妓女由谁付钱?革命的钱跑到哪里去了?”现在,格瓦拉又回到了他的医生角色,硬着头皮医治那些染上了性病或者酒精中毒的刚果士兵。    

  吃喝嫖赌门门精通的刚果游击队员们,却独独不擅长打仗。古巴的托雷斯中尉曾经带着几个刚果兵去侦察,结果回来后他轻蔑地告诉格瓦拉:“刚果人一看到几个哨兵就吓得要死,边逃边喊‘冲伯的兵,冲伯的兵’,真是一群胆小鬼。”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来自古巴的这群黑人已经被培养成为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职业军人,看到他们的非洲同伴如同一盘散沙,他们不能不感到愤懑。    

 


第六部分:迷失在刚果母亲去世(1)

  格瓦拉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时间竟然多得用不掉,他开始失眠,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时,他就干脆起来读书或者写日记。他请了一个刚果小孩伊兰加当他的老师,学习当地的斯瓦希里语,作为回报,他也教伊兰加什么是帝国主义。到达刚果不到一个月,他就染上了严重的疟疾,由于过敏,他不能使用抗生素,只好吃大量的奎宁,在日记中,他写道:“我为刚果的气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体虚弱,已经没有力气吃饭。”   就在格瓦拉重病时,他的母亲已经进入弥留之际。当时,关于格瓦拉的各种谣言在满天飞,但全是坏消息,甚至有人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5月10日,他身患晚期癌症的母亲塞莉亚住进了斯塔普霍尔医院,可是没过几天,医院就将塞莉亚赶走,理由是她的儿子是危险的共产党,这会给医院的名誉带来损害。    

  5月16日,老朋友罗霍给正在哈瓦那的阿莱伊达打来电话,电话中传来了塞莉亚虚弱的声音,她坚持说:“我就要死了。我想见一见埃内斯托,让他赶紧来。”阿莱伊达左右为难,不知该怎样解释,母亲已经预感到了什么,她轻轻放下电话,对罗霍说:“埃内斯托肯定碰到了什么事。”5月19日,母亲在故乡的小屋里去世了,享年58岁。她最终没能见上最喜欢的儿子一面。    

  3天后,负责国际行动工作的奥斯马尼又带来了34名古巴战士,在与格瓦拉絮絮叨叨地闲扯了好久后,他才告诉了格瓦拉母亲逝世的消息。    

  专门照顾格瓦拉的塞拉格医生,讲述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他坐在我的吊床上,讲起他童年的故事,也不管我听懂听不懂,他一直自顾自地讲下去,到后来,仿佛就成了他在自言自语。接着,他突然说要喝马黛茶。我说他现在身体不好,还在发着烧,还是让我替他倒茶。他没有理我。晚上,对着火炉,他唱起他们家乡的乐曲。”探戈音乐的旋律大多悲苦、惆怅,19世纪80年代,大量欧洲和非洲移民涌向布宜诺斯艾利斯,异乡人只能在酒馆和舞厅里找到一丝慰藉,探戈音乐和舞蹈就起源于这里。因此在探戈音乐里,人们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游子情怀。塞拉格医生没有看见格瓦拉在他面前哭,可是,他从这断断续续的歌声中,听到格瓦拉心中不为人知的悲痛。    

  也许,一场战争可以帮助格瓦拉振作起来,可是刚果人拖拉散漫的性格已经让他濒临绝望,他们需要等待东线的游击队领袖卡比拉下令开始战争,可是卡比拉却一直没有踪影。困在一间破茅屋里,格瓦拉惟有日复一日地等待。他也想训练一下这帮刚果战士,可是根本命令不动他们。让他们下山扛点粮食,他们就大叫:“我们不是大卡车!”要他们加紧训练,他们又大叫起来,“我们又不是古巴人!”格瓦拉原本以为,可以用5年时间帮助刚果赢得革命成功,可是现在他已经丧失信心,在日记中他痛苦地写道:“人民解放军就像是一堆寄生虫,不劳动,不训练,不打仗,只知道强迫老百姓供养他们,为他们劳动。照这样下去,刚果革命的失败是不可挽回的。”    

  不久,第四批古巴战士也赶到刚果基地。这些人中有两个格瓦拉的老战友,阿里·比列加斯,身体粗壮,外号“庞博”,刚刚才和格瓦拉以前的女秘书结婚;另一个叫卡洛斯·柯埃略,外号“图马”,曾长期担任格瓦拉的保镖。    

  7月底,他们终于进行了第一次战争,阵容看似强大:40名古巴人和140名刚果人、卢旺达人。他们装备精良,包括美式反坦克火箭筒、机关枪,还有一门中国大炮。由于未能得到游击队领袖卡比拉的批准,格瓦拉只能留守阵地。战争一开始,二三十个卢旺达人开溜,不想打仗。参加了这场战斗的德雷克很快就意识到,只有古巴人在打仗,而刚果人、卢旺达人把手中的子弹打完,就在丛林里乱跑。结果自然以惨败告终,4个古巴人和18个非洲人阵亡,60人受伤。格瓦拉在日记中语带讥讽地写道:“达瓦神奇药水失效了。”    

  为了避免游击队内部分化,格瓦拉仍然耐心地为非洲人辩护,可是,大家并不能领会他的好意,手下的人互相指责,连最忠心耿耿的古巴战士也流露去意。一个外号叫“中国人”、长着一副亚洲面孔的战士锡泰尼当着格瓦拉的面,要求离开刚果。他可是自从马埃斯特腊山打游击以来,就一直在格瓦拉身边的老朋友。不知道格瓦拉以什么理由将他留了下来,可是在那以后,“中国人”就再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    

  “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孤独。”1965年10月3日,卡斯特罗对外宣读了格瓦拉的告别信,格瓦拉的妻子阿莱伊达穿着黑衣,端坐一旁。人们终于相信,格瓦拉已经不在人世。    

  在刚果的丛林里,格瓦拉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又连续腹泻一个多月,一下子瘦了20多公斤,在日记里,他用一贯直白的语气记道:“10月2日,24个小时里,拉了30多次肚子。”    

  当格瓦拉在刚果苦苦挣扎时,卡斯特罗却已经提前宣判了他的“死刑”。    

  好端端的部长突然不见了,古巴媒体不知道缘由,比古巴人更焦虑的是美国的CIA,他们到处寻觅他的踪影,有些人相信他还在古巴国内,被卡斯特罗秘密监禁,有些人认为他成了越共的军事顾问,还有人相信他已经死了。到了1965年10月3日,也就是格瓦拉正在频繁地出入茅厕的当口,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格瓦拉出发前写给他的告别信:“我们分别的时候到了,我不要古巴承担任何责任。我临终时想到的将是这个民族,尤其是你。”人们注意到,就在卡斯特罗的座位不远处,端坐着格瓦拉的妻子阿莱伊达,她穿着一身黑色衣服。人们终于相信,格瓦拉已经不在人世。    

 


第六部分:迷失在刚果母亲去世(2)

  “这封信只能等我死了才宣读,人还活着就被埋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格瓦拉得知这个消息后,在战友面前说的第一句话。沉吟了片刻,他又轻轻叹了一口气,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已经被赶下国际舞台了。”    

  在政治上,格瓦拉远没有卡斯特罗深谋远虑,卡斯特罗始终没有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出发点也许是出于好意:公开这封所谓的遗书,一方面可以消除外界的各种谣言;另  一方面也可以为格瓦拉换来雷鸣般的掌声。可是这样一来,他就断绝了格瓦拉重返古巴的一切可能。从此,格瓦拉只能隐姓埋名,再也无法见到他的亲人。    

  10月24日,大雨滂沱,外面突然响起了一连串枪声,一支外国雇佣兵对他们发动了袭击。营地一片混乱,刚果人却还在呼呼大睡,格瓦拉不得不叫几个士兵拎来几桶冷水,这才把他们叫醒。大家开始落荒而逃,格瓦拉殿后,一边撤退一边向敌人扫射。几个负责保护他的士兵拉住了他,责怪他太鲁莽,格瓦拉大叫:“我才是司令官!”在刚果“游而不击”长达6个月,格瓦拉再也没有耐心了。    

  他仍然不愿意就这样离开刚果:“我不能做可耻的逃兵,扔下我们遭难的兄弟不管,听任外国雇佣兵残杀。”他提议要从东到西横穿刚果,因为在首都利奥波德维尔附近还有一支游击队。这意味着他们要步行1500公里,穿越荒蛮的热带大森林。没有人响应他的号召。    

  11月19日,天还没亮,格瓦拉亲手放火,烧毁了茅屋和弹药库,站在山上,他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弹药在隆隆爆炸声中化为灰烬,肝肠寸断。两天后,他们渡过坦噶尼喀湖,离开刚果。    

  格瓦拉坚决要与游击队员们分手,临别时,他对大家说:“你们回到古巴,12月24日,你们吃上圣诞大餐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个受尽屈辱的民族,不要忘记那些留在刚果的同志们。”大家都哭了,格瓦拉却没有哭,他的心中百感交集:“在刚果这最后的时刻里,我只觉得孤独。在我漫游世界的日子里,无论是在古巴还是其他地方,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孤独。”    

  他躲进古巴大使馆,闭门谢客,一连在里面住了3个多月。他咳嗽得越来越厉害,医生怀疑他的结核病又犯了,可他还是像疯了一样拼命抽雪茄。他的头发又长了,他也不梳理,就让一头乱发搭在肩上。整个人瘦脱了形,1。75米的个子,现在体重还不到50公斤。    

  格瓦拉始终不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