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策划的人所欠缺的,我们很多人把捕捉信息当作一种智慧拷贝,却没有对到手的信息进行深化思考的灵感。
心眼多的人,灵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对某事思考中产生的联想,比如人的直觉、梦想、幻觉等等。总之,一切可以促使人对创造力产生奇思妙想的发源点,我们都可以称它为灵感。所以我说,每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可能不时迸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灵感,但未必人人都具有在平凡中多出一个心眼来捕捉灵感的自觉意识。因此,当灵感能产生难得的机会时,能捕捉灵感的人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机会,反之则反。
我曾在《智辩空口道》中说过:“人的灵感是创造的原动力之一,抓住了一次好的灵感,可以享用一生。”《天方夜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段阿拉丁神灯的神话故事。从愿望而言,谁不想让自己的手中也有这样一盏能呼风唤雨的神灯,想让芝麻开门芝麻就乖乖地开门呢?其实我们多留意一下,就不难理解这段故事的旨意就在于告诉人们:每个人心里都掩藏着一盏随时都可能闪光的神灯——“只要用手摩擦一下,就能从里面跑出一个精灵,帮助你实现心中的愿望。”——这个神灯就是灵感。每抓住一次灵感,这个灵感就能帮助你实现心中的愿望。
既然灵感无处不在,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可能勾画出灵感的任何元素。比如梦想或幻想,很多人听起来都感到很可笑,可是当人家把这些梦想或幻觉变成现实时,你就一点也笑不出来了。因为人的梦想与幻觉往往也是孕育创造力灵感的温床之一。而我们,却总是不经意地将这些东西当作异想天开,让其可利用的价值反如杯弓蛇影般,来匆匆去匆匆,悄悄地从我们的智慧里溜走。
我们都承认灵感是创造奇迹的基因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它孕育于奇迹的土壤里,萌芽于思维的养料内,出现于比他人多一招的心眼中。由于灵感大都出现在平凡的生活中,所以它具有偶然性和机遇性。善于动脑的人也是最富有灵感的人,同时也是最善于享受灵感的人。在灵感的召唤下,创造的意识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勇于创造、乐于创造,还能创造出很多的奇迹。但必须搞明白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灵感都能摩擦出创造力的火花。
毕竟,由灵感到创造、发明,有一个艰苦的努力过程。有的人善于捕捉灵感并迅及付诸有益的实践,因此创造了奇迹。但有的人也曾有过抓住灵感成就事业的想法,偏偏又缺乏起码的自信,总怀疑自己不是搞发明创造的料,以致功夫未下心先“凉”;有的人缺乏应有的韧劲与恒心,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放弃追求;还有些人为了获取灵感希冀于突发的神思,迷恋于烟酒的刺激,然而灵感却像小姑娘一样——羞羞答答,迟迟不肯付诸行动。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灵感缺既乏平凡生活的积淀,也缺乏创造的热情!
灵感迸发的基础,得益于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一个人灵感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取决于他是否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做生活的有心人,眼界就会拓宽,思维就会敏捷,如果对灵感有丝毫的犹豫或懈怠,都可能使灵感一去不返,导致本来可能开门的芝麻关上了大门。
别再扭曲灵感对现实发挥的作用,也别对灵感的效能失去信心。过去很多人对异想天开的人总习惯抱着轻蔑的态度,而如今,咱中央电视台不是专门为善于捕捉灵感者设置了“异想天开”栏目了?看来,人在平凡生活中只要多个心眼,就会找到很多灵感。灵感真的很有用。
第11讲 灵光一现,受用一生二、开悟·渐悟·顿悟与渐修(1)
前面和诸位讲述了灵感的源泉,以及多一个捕捉灵感的心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实,决定人类心灵净化与进步的因素绝不仅仅只在于对灵感的捕捉,更重要的是要靠自悟。
关于自悟,本属佛学禅宗的要义之一,它的主体包括开悟、顿悟和渐悟三种不等的完成过程。我们比较好了解的开悟的意思就是,你若能发觉自己的错误了或发现某件事物的处理方法了,那么这就是开悟。至于渐悟的意思,顾名思义,本来不明白,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想了又想,渐渐地明白了,那么这就是渐悟。如果一下子就明白了,能同样的一切也都明了了,则属于顿悟。具体的说,开悟是要时间的,而其时间又因人因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所以禅宗才以顿悟与渐悟将其区分开来。无疑,在自悟中,顿悟是心眼多的人之所求。相比之下,渐悟则比前者被动多了。
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有的人一下就能解决,有的人一时反应不过来,要说“请容我想想”。因为前者感觉自己已经自悟了,而后者则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还未开窍”。事实也就是这样,我们很多人在平常就像是一颗蒙上泥尘的明珠,本来可以看到无限的光明,只是有泥蒙着我们的心眼,所以,得不到发光的机会,而这所谓的“泥”,也就是我们在还没有真正醒悟之前,这种泥是时时刻刻地粘在明珠上的。直到你将其洗净为止。
我给诸位举个例子。
某校有两个学生因为逃课被老师关在教室里抄写课文直至天黑。第二天,两个学生的家长同时带着孩子到学校去找校长,第一个家长满脸怒容地要求老师向学生道歉,说是“我们做父母都不会这样对待孩子,老师有什么权利这样惩罚我的孩子?”另一个学生的家长则对老师表示感谢:“学校有这样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做父母的也就放心了,同时也为我们家教不严而感到惭愧,我们以后一定多尽点儿心,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听了这位家长的话,前一个学生的家长眨巴眨巴眼睛,窘得无地自容。
很显然,这个例子中的前一个家长悟得慢,叫渐悟,而后一个家长悟得快,叫顿悟。
还如前面讲的,当你这颗明珠被泥所包,难以闪光时,去泥就是开悟的过程。怎么去泥呢?通常的办法是用水一点点地洗,洗去泥晾干后,就是光亮的明珠,这就是渐悟。而有心眼的人悟性高,善于走捷径——用火烤,即把明珠外的泥烤干,形成一个壳,然后用锤子使劲一敲,泥裂开后立即露出明珠,这就是顿悟。
顿悟是多数有心眼的人之所求。怎样让我们的顿悟来得更及时呢?关于这个问题,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佛教禅宗乃至古代的老子、庄子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比如禅宗所提倡的顿悟,绝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它要求你自己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自然会明白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要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这就是顿悟。
但顿悟并不意味着完全开悟,也谈不上灵感的成熟,它只是自悟的开始,还需要用更多的心眼去深入解悟,禅宗将此释为渐修。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顿悟而告万事大吉。
《首楞严经》有云:“理虽顿悟。承悟并消。事在渐修。依次第尽。如大海猛风顿息。波浪渐停。犹孩子诸根顿生。力量渐备。似曦光之顿出。霜露渐消。若即文之顿成。读有前后。或顿悟顿修。”什么意思呢?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更需要用心去理解得到答案的始末;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了,更需要用心去实践。这就是所谓的“修”。
如果一件事情起先没有人去尝试,你敢于第一个去尝试,说明你的心眼促使了你自悟,后面,就要用你的行动去证悟。这样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享有“IT第一名记”美誉的《每周电脑报》总负责人刘克丽,你要是问起她成功的秘诀何在时,她就会骄傲地告诉你:“成功是从捡起地上的请柬开始。”
这可不是吹的。1984年,已经34岁的刘克丽,放弃了长达10年的电脑专业的工作,随同丈夫来到《中国电子报》报社。开始,报社让她打杂,一干就是三个多月。
有一回,刘克丽在楼道扫地时,发现地上的一张已经被来往的众人踩脏了的软件业会展请柬——这显然是别的记者丢弃的。
她捡起来一看,尚未过期。她灵光一现,就多了个心眼:“我本来就是学这个专业,能否试着去采访?”报社领导同意她去试试,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有电脑从业经验的她很快成为行业里的名记,各类世界性的IT行业记者招待会上,第一个提问的总是她,提问最新颖的也是她。名气大了,她干脆领头创办了《每周电脑报》,现在已成为报业界的一位女强人。
诸位可别把刘克丽当初捡请柬时产生的那种采访念头胡乱地与产生灵感对接起来,这根本谈不上灵感,恰恰是自悟的发端,而后面她付诸的实践,就是对自悟的渐修过程,过程结束了,即开悟了。
我再讲个“洋例子”。美国有两个卡耐基。一个是戴尔,另一个是安德鲁。前者是教人成功的人际关系大师,后者则是身体力行的成功的模本。
第11讲 灵光一现,受用一生二、开悟·渐悟·顿悟与渐修(2)
安德鲁·卡耐基后来成为享誉全球的钢铁大王,其成功则是从捡起一份额外的业务开始渐悟的。
因为家庭贫寒,中学都没有读完的安德鲁不得不走上社会,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匹兹堡做一份送电报的工作,由于工资很低,他渴望能成为一名出人头地的商界人士,于是他每天坚持白天上班,晚上自学财经知识。
有一天,公司忽然收到一份从费城发来的电报。电报异常紧急,但是当时接线员都还没有上班,于是,安德鲁立刻跑去代为收了下来,并赶紧将其送到了收报人的手中。这件事之后,他被提升为接线员,薪水也增加了一倍。由于接线员的工作相对轻松,安德鲁的心眼更多了,他知道一个朋友办的一家叫麦坎德里斯的钢铁公司难以为继,便决心趁这个时期苦攻有关钢铁业的相关知识,感觉时机成熟了,就找到这个朋友,欲与其联手,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安德鲁走上商业道路,并将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带成美国钢铁的旗帜性企业。
安德鲁的事例给我们什么教益呢?用禅宗解释,同样还是一个理儿:先有思想上的顿悟,后有实践上的渐修。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问题是我们有多少人有了顿悟后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身体力行的渐修呢?
为什么人们常说“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把自悟带向开悟的惟一通途。只顿悟未开悟,大抵是有思想、没干劲者。想法易实干难。惧难者,纵然你的心眼都用在顿悟式的想法上,事实上却执迷不悟,那又能值几个钱呢?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似乎人人都有希望能够亲历奇迹出现,但奇迹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它只眷顾有心人。只要比别人多呼吸一下,任何奇迹都可能看见。而这呼吸是需要用力的,你舍得花这种力吗?舍得了,你就开悟了。
我不是在这里刻意向大家宣扬禅宗,我只是借禅宗对“悟”的解释,向大家阐述多用心自悟的重要性。毕竟,关于“悟”,佛以外的领域对它的研究还甚浅,但“悟”却实实在在地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只是我们对这方面的投入关注的太少而已。尽管禅宗没有强迫我们必须怎样怎样,才能怎样怎样,可是我已经有感于冯友兰一句警语:禅宗乃“无知之知,无修之修,无悟之悟,无得之得”也!
第11讲 灵光一现,受用一生三、记下你的“灵光一现”
科学家反复论证过人类的自然记忆力是有限的这个道理,人类要使自己越来越聪明,光靠自然记忆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后天的“协记”补足,这种“协记”,就是需要在平常对生活多一个“记录”的心眼。
相信诸位当中很多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突然来了什么即兴的感触或奇思妙想,但因为暂时手头忙,顾不过来就没去实施,但过眼也就忘了,结果一个个好点子好主意,就这样白白地扔掉了。真是可惜啊!
然而人的一生中出现这样的奇思妙想能有几次呢?扔了,就是扔掉了黄金啊!为什么不多个心眼,身边揣着一个小本本,把那个奇思妙想简扼地记录下来呢?
抓住了一次灵感就等于抓住了十倍的机会,忘了做笔记就等于浪费或放弃了难得的机会。
很多人一听到做手工笔记,马上就会和读书、开会之类的词串起来联想,于是就认为这只是领导干的事。其实这恰恰是对“手工笔记”理解的一种误区。有必要提醒的是,现在的人们生活都比较丰富,每天接触的事也很多,如果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丢三落四在所难免,尤其是对办公族来讲,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总结和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或参考,何乐不为呢?
我在出版社主管策划工作时,“社头”要求我们策划部每周一都要例会一次,对大家策划的选题方案进行讨论认证。刚开始时大家都对这种形式很不感冒,每次开会时都空洞无物,找不到实质性的选题点子,只能让大家浪费更多无谓的时间,后来我要求大家出门时都养成随身带本子的习惯,用自己的职业嗅觉,观察、记录与出版有关的话题,后来每次例会,大家都自觉地拿出笔记本来,争先恐后地谈论对选题的新看法,而且卓有见地,效果真的很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运土机制造商出身的纳陶那,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鼓舞人心的演说家。他用大部分时间,乘着他自己的飞机,遍游美国各州,进行精彩的演说。一天夜里,他在北卡罗来纳州做了一次演说,在他和助理希尔飞回家的途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飞机起飞后不久,希尔看见纳陶那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了几行字。飞机降落后,希尔问他是否记得他曾经在本子里写过字。
“啊,现在不记得!”纳陶那叫道。他立即从衣袋里掏出那个小本子,看看它。“就在这里!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找这个本子!这儿有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解决了我们难以完成的研究方案!”
纳陶那的一席话让希尔豁然开朗,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就用纳陶那的话:“当你有奇思妙想一闪而现时,请多留下心眼,立即把它记下来。”
世界色彩斑斓,人的生活色彩斑斓,但无论见到的是什么颜色,只要是一晃而过的,请抓住那一瞬间,把它记录下来,这对你的成长与把握机会都会有益处的。
第11讲 灵光一现,受用一生四、防止灵感与顿悟的异化
尽管灵光一现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好处,但不管诸位信不信,我还是要说一下我的忧患观点:那就是在灵光一现中产生出来的灵感或顿悟,有时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导人行善,同时也可以诱人作恶。我所说的作恶,就是灵感或顿悟的异化之意。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以致很多人在为自己的某一种灵感或某一次顿悟付诸行动时,搞不清自己究竟是行善还是作恶,或者只是为灵感而灵感,为顿悟而顿悟,根本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