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

第23章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23章

小说: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我提倡愚公应该搬家?请诸位多个心眼想想,移山或搬家的共同前提是什么?遇到困难!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不去寻求解决困难的机巧,而是“迎着困难上”,那叫什么?那叫没脑子,叫逃避困难!

  还是那句话: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今天我们重提愚公,可以尊重其精神,但若是将其精神当作我们电脑时代的工作指针,那就真的是要放着白米饭不吃,楞求苦菜之香——愚昧透顶了。 
 
 
  
第15讲 精神布道,未必可持五、“自信”不是“万路通”
 
  对于“自信”,古今中外都少不了对它的羡词。因为自信从某种意义上同样也象征着人的不屈精神。它甚至主导了人格的走向,没有自信,人格就无足轻重了。然而请诸位多一个心眼想想看,有了自信就能万事皆备了吗?

  我的回答是,自信只有在具有一定实力的匹配下方可有用,没有实力,光凭自信,那也只是花架子!

  2004年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梦之队”梦断雅典,赛后,国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中国队光有自信没有实力,有的说中国队光有实力缺乏自信,主教练黄玉斌的一句话却意味深长: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因为在这句话里,饱含了一个当事人兼见证者对背负着太多的荣誉和期待的队伍真实实力和信心深度的揣摩。

  记得有一句话被传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那么事实上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把这句话重述得掷地有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走路”是边走边想边看边琢磨着下一步该走的路线的,一旦前方出现瓶颈,这时候若有怀疑者有话要说,不论是好意还是恶意,都有可能改变他走路的路线。你能说人人都敢“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

  当然了,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处于心理的弱势。这种弱势又往往会从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抬眼中彰显出来。其中,体态语言更是重要参数之一。许多心理学家把人的体态信息称作体态语言,意思是说你的一举一动,都能展示出你这个人的自信度有多少。这种结论一点也不神奇。不信你对那些和你接触的人多个心眼揣摩一下,你就会发现,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从行为举止到走姿、坐姿、站姿都显得比他人拖沓。这正如拿破仑·希尔所批评的人一样:“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

  那么有信心,实力能自然来吗?当然不能。我在前面说的只是自信心可以增长人的真实实力,但并不代表实力。现在人类已经进入讲务实时代,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应该在自信与实力的综合能力来体现出来,光凭“我有自信我怕谁”的满腔热血,恐怕没有人愿意买你的账。

  自信诚可贵,实力价更高。二者互为一体,互相作用与渗透,就能相得益彰。这就好比“知行”必须“合一”才是立世资本一样。那种无限度地夸大其中一项的作用,而不多一个心眼提升自己的另一项能力,就贸然出手的人,那就无异于去做无谓的冒险。

  不知道大家听过瓦伦达现象没有?

  瓦伦达是美国的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事先就有人劝他放弃表演,因为大家对他的自信都很钦佩,但凭他的实力——这太危险了,而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再看《三国演义》中的那个马稷,浑身是胆,但欠缺的是实战的谋略,就这样他也敢请命保卫街亭,结果因为指挥能力与对方差一大截,铩羽而归,于是就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稷”的传本。

  瓦伦达也好,马稷也罢,他们的自信固然可敬可佩,但若是他们都在自信中多出一个心眼来掂掂自己的实力,我看就不会去冒这样无谓之险。

  当然,我并不是说因为你暂时不具备实力就必须放弃可能打造你的实力的尝试。只不过在尝试之前,你同样应该多一个心眼算一算这种尝试值不值。尝试是要付出风险成本的。如果风险成本不大,又能打造实力,这样的尝试就值得,反之则反。

  美国一个叫黛茜的妇女,她很喜欢烹调,却不会烹调。她很想开一家食品店,遭到了全家人异口同声的反对。所幸的是,她丈夫虽然反对她的冒险,但还是给了她开食品店的资金,说是这钱是准备给她赔的。等她赔完钱就会自觉自愿地回到家里。

  黛茜的食品店刚开张的那几天,竟然没有一个顾客光临。黛茜几乎被冷酷的现实击垮了。她的信心指数急速下降。也就是这个时候,黛茜丈夫送给了她一句话:“现在你已经冒了风险,再去面对同类的风险就容易得多。现在我支持你,因为我发现你已经具备了应有的实力。”黛茜很受感动。

  “我还在找自信,你就已经发现我的实力了。”她决定继续干下去。

  经过艰苦的努力,如今,“黛茜·菲尔茨”的名字在美国数以百计的食品商店的货架上出现。她的公司“菲尔茨太太原味食品公司”成为食品行业最成功的连锁企业之一。黛茜也因此显得越来越自信。她有理由自信。因为她已经具备了自信的实力。

  请诸位拿黛西和瓦伦达、马稷这三面不同的镜子照一照自己,然后再开动脑筋想想,你的自信和实力兼具了吗?

  自信是一种不怕冒险的精神意识,而实力则降低了风险系数。所以,一个有自信的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多出一个心眼来判断一下自己的实力,从中权衡自信与实力是否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这是创造机会力求成功者所应该具备的!

  如上我通过五个小话题阐述了“精神”布道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冲突,其实,有关这主面的冲突还有很多,我就不在这里详述。但我必须声明的是,我对传统的布道绝无全否之意。毕竟,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绝,中国古代文明也在后天的努力下不断地推陈出新,使我们的“精神”布道思想表现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我在讲述我们的心眼学中,就常常沿用了布道的精华理念,我只是借这个话题提醒诸位,布道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些曾在过去感动过N代人的心灵的妙语,在现在人眼里已不仅仅显得老套,而且显得愚昧。如果我们对布道不多个心眼去分析,只会有心眼没肺或有肺没心眼地盲目承袭或沿用,那么我们就很可能在一些传统精神布道的误导下走入歧途。

  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无庸置疑。但也正由于语言的博大精深,导致了大量的语言用法错乱现象,这一点也毋庸置疑。在平常沟通交谈中,语言用法错乱现象人皆有之,你发现了,大可一笑了之,用不着大惊小怪,但逢得正规的商务谈判、上镜亮相、撰写文章、大会发言,甚至是事关人生大事的重大关头,也出现语言用法错乱,就不能当作小事,如果因为语言用法错乱给他人带来扭曲或是反面的理解,那就更非同小可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当中很多人明知语言用法出现错乱会误人误己甚至误大事,但平常对修辞用句的规范就是不愿意上心,就没想到语言错乱一旦成为惯性,让生造词、酷词、病句大行其道,这不但是对自己国家母语以及母语规范知识的不尊重,而且还会出现人际沟通瓶颈。

  尽管很多人口口声称“难得糊涂”,但事实上在正规场合谁都不想做真糊涂的人,而是要做清醒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移正我们的口齿,洗净我们的耳囊,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辨明正误,也就是说,要常常多个心眼咬文嚼字,这不但有利于巩固我们的汉语言知识,而且也能有效地提升我们礼仪形象的品位。

  咬文嚼字重在“咬”,怎么“咬”?先“咬”好自己,然后再“咬”别人。 
 
 
  
第16讲 咬文嚼字,尊重母语一、多个心眼“咬”自己
 
  “咬”自己,就是在自身的语言知识与能力上下好工夫,尽量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少犯错甚至不犯错。

  比如网络语言,诸位可能对“滥用措词”都很反感,但谁多个心眼想过没有,现在盛行于社会上的一些网络“酷词”实际上就是滥用措词?你是否也在有意无意地在“边学边用”?

  比如语言学上表示程度和约数的词,这是万万不能重叠的。诸如“不错”就是“不错”,“不错”前面再加个“很”,“良好”就是“良好”,前面加个“非常”,这都是程度重叠;十几就是十几,“十几”前面加上“接近”或“将近”,就会导致数值的混乱。你留心了吗?

  比如家庭幼儿教育,汉语言中的同音字在歌声中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混淆,打比方“狼”和“郎”是同音,幼小的孩子都知道“狼”是坏东西,但尚未知道“郎”是将为人夫之意,大人唱“郎啊咱们俩是一条心”给孩子听,就会给孩子造成“和狼一条心”的错觉,这一点你多留个心眼了吗?

  再看现在社会天天都在变化,变化得连规范词语都可以随便地被篡改了,更有一些让匪夷所思的新名词被立成了专业术语。

  比如前几年经济圈出了个词语叫“知识经济”。什么叫“知识经济”?大家多个心眼揣摩了吗?你一揣摩,你就不难发现这个词语是一个大笑话:知识是知识,经济是经济,知识怎么能用来修饰经济的性质呢?如果知识可以修饰经济,那么知识政治,知识军事也同样成立。诸位说是不是?

  遗憾的是,分明是大笑话,结果大家都跟着说;分明应该咬,谁也不去咬。此乃莫大讽刺矣!

  还是经济圈,最近又冒出来一个新词叫“拐点”,大家都觉得新鲜,也跟着喊拐点,这也拐点,那也拐点,甚至有些人还出“拐点”的书,开“拐点”的讲座,请问,你知道拐点是什么意思吗?你不知道,还大谈什么“拐点”,那不误己也误人吗?

  为了使自己不被“拐点”所“拐”,我查过“拐点”的原意,这只有学数学的人说得清:原来它的意思是指二阶导数从正到负或从负到正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的导数值为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长度,你动辄说什么“拐点时期”“拐点中发展”“突破拐点”云云,这就有些扯淡了。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新鲜词”听似很新鲜,它丰富了人与人、学术与学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对话平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有许多新鲜词只重时髦,不重汉语规范,当然,有的新鲜词是积极的,正亟待日后的规范,但有的是明显的错误,是新糟粕,永远也收入不了词典中。我们在接受新鲜词时,应该先咬一咬词义,不要跟在“大流”后面人云亦云。

  我们都说知识无止境,语言知识同样也无止境,出错在所难免,但你别忘了,在新词面前多“咬”一“咬”,就使自己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往上提升一格,如果你不注重这方面的历练,那么你的语言就会常常出现错乱,就会漏洞百出,轻则贻人笑柄,重则酿成大祸。 
 
 
  
第16讲 咬文嚼字,尊重母语二、多个心眼“咬”别人(1)
 
  “咬”别人,则要从两个方面多加心眼去看待。一是洞穿惯性语式中潜藏着的纰漏;二是要当心被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所玩弄。

  关于惯性语式中潜藏着的纰漏,这种情况不去推敲则已,一经推敲,漏洞就来了。

  从行业上讲,我们常听人说律师很会玩文字游戏,特能抠字眼儿。不知道当你听到这样评价之后会作何感想?你再想想,如果没有“咬人”之文的能力,谁还雇你当律师呀?

  不当律师的就可以滥用惯性语式了?当然不行。

  最近,政府将“科学性教育”提了出来,大家都莫衷一是,我想绝不止我一个人感觉这个提法又很怪诞。当然,这用于做文章可以,但你若是作为一个官员,上台演讲时提到这个词,就要注意这个惯性语式该顿于何处了,如果顿在“科学”上,那么会产生什么效应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再比如中国人语式惯性里动辄就提“精神”二字,我很赏识《亮剑》这部电视剧,但这部片提出的“亮剑精神”显然是小题大做,“亮剑”是什么?是剑道的一种动作,怎么用于修饰“精神”?如果一种动作都可以修饰“精神”,那么,“开枪精神”“卧倒精神”“射击精神”也就会合理存在了。

  再看,我们常常用“我很……”来作为惯性语式中的主谓格,但“很”同样表程度,后面不能用名词,冷不丁冒出一首歌叫《我很张含韵》,这样的歌名不是创造,也不叫革新,结果却被大肆炒作,唱火了,火的后面是什么呢?我办公室几个人开始以此作喙头开玩笑:你很计算机,他很桌子,大家都很北京……

  当然了,在惯性语式中,那些非有意的而且是因为快语流造成的口误,这都属于正常,我们没有必要与人家玩心眼“咬人”。

  比如电视台体育节目中的解说员,把足球的“临门一脚”说成“临脚一门”,把“球员把教练抛起来”说成“教练把球员抛起来”,你听一听,一笑了之罢了,倘若你一笑不能了之,撰文愆尤,那就不叫多心眼,而叫无聊了。

  同样是电视节目,像我前面提到的问题在主持人身上屡屡出现,这就不叫口误,而叫用语不严谨。用语不严谨原因多出在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力不集中;二是本身知识底蕴不够;三是爱标新立异。

  比如体育赛事电视直播时,解说员注意力必须十分集中,不能一边解说着足球比赛,一边还想着女排或篮球方面的事,否则,就会闹“1号守门员郎平把球抱在怀里”或“11号姚明拔脚怒射”之类的笑话。

  比如央视有一年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主持人在出题时把西方著名油画家米开朗基罗读成了米开朗罗基,这是知识底蕴问题;比如在球类比赛中,解说员看到对方失误给己队送分,大喊“好球”,这就是用语不严谨问题。

  比如赞扬某球员时说“他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脑子打球”。言下之意就是“别的人都是用屁股打球”,而这类愚蠢的标新立异语言,在解说嘴里不断出现,你说当解说员的,不靠平常多留个咬咬文、嚼嚼字的心眼,这类俯拾皆的是错误几时能得到改观呢?

  再说“咬人”是为了自己不被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所玩弄。

  我所说的玩文字游戏,指的是在社会上产生负效应的文字游戏。这类游戏大抵是使用者有意无意的逃避文字的规范字义,独辟蹊径、管中窥豹、以偏概全,表面上给人一种“另解”的假象,事实上是属于破坏原词义的“忽悠”行为,这种“忽悠”导致的恶果,使得原来的词义出现变味,有的甚至走向反面。

  比方曾有一段时间,“知识经济”这个词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字游戏。知识就是知识,知识里面怎么能产生经济呢?但有几个人能多个心眼去想想,如果“知识经济”成立,那么“知识政治”“知识军事”“知识科学”是不是也成立呢?这本来应该倒过来讲,但文字游戏这么一玩,多少人迷糊了呀!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借此将这个词抓来“咬”一“咬”。

  我们都知道,“的士”(taxi)“幽默”(humor)都属于英文泊来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