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就你心眼多!”他诡秘地一笑说:“见笑了,我是因为大家谈的话题我插不进嘴,所以只好找个地方散散心。”
散散心?有这么散心的么?诸位能从吴君的这种散心方式中解读到怎样一番含义呢?
说实在的,当时我脸是火辣辣的,有点自惭形秽。我不知道平常动辄就容易暴怒,并习惯以骂街来解决问题的人在听到我这位仁兄的“散心”自白后,心里作何感想?脸上是否也有点儿发烫?
要知道,吴君正是凭着他的沉稳和机智,以及他那处处多留心眼的职业嗅觉,现在可是我们这拨人当中干得最出色的首席律师哟!而我们呢,其中一部分人仍在骂着街。
第03讲 心眼里外,命运各异二、没心眼的信天,有心眼的信自己
不知为什么?有一种早就被批臭了的宿命论最近在社会上又流行了起来。说的正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论调死灰复燃,并赢得风卷残云般的受众体,这说明什么呢?是科技进步和生活条件提高背后必然出现的产物?还是“天命”真的很灵验?我实在难以说得清。
现在政策相对比较宽松,每个人都有选择信仰的自由,这就意味着要把自己的命交由谁来安排大抵都由自己说了算,别人也没有权利强制你信谁不信谁。然而对“天命”的崇拜和信仰却在悄然中被提升到历史最高度,这就有点儿让我匪夷所思了。
但凡对“天命”矢志不渝者多是始出于对“命好命坏天注定”的诱导,因此每做一件事情不是先问自己行还是不行,而是先问天。天说行就行,不行也行;天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另一类就是唯唯诺诺、没有什么主见的摇摆分子。我敢肯定地说,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统统属于没什么脑子的人,即使有脑子也没什么心眼,所以他们注定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谁成了气候,那还真是老天瞎了眼。
诸位可能都知道李自成起初是个起陇亩、不读书,只是信天命的主。他是怎么造反起家的?是在崇祯元年元旦,他和几个弟兄在山中饮酒,酒到半处,大家推其为首造反,李自成说:“当问天。”即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问曰:“若可作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遂起兵造反。这次有幸被“天”蒙中了,他的选择获得了成功。
十余年后,李自成进北京。在承天门下,他又把命运交给天,对准承天门的匾额张弓搭箭,道:“若射中‘天’字,便坐稳天下。”结果不中。于是他在与满人多尔衮交战中,在军事上占尽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慢慢吞吞,屡屡贻误战机,最终被吴三桂和多尔衮两股势力吞噬了。
我不知道李自成一次中一次偏,与他的前一次成功后一次败是不是偶然的巧合,反正后一次的失败与“天命”导入他的消极浮躁的因素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认为,李自成的失败并不是“天命”所注定,而是他信“天命”后自己打败了自己。
诸位可能会把李自成上演的“张弓搭箭”那两出当做历史笑料,但你若多个心眼想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论调,其本质难道不是与李自成的“信天命”一样既幼稚又可笑?然而许多明摆着幼稚可笑的事,却让很多人笃信不疑。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我怎么也笑不出来。
有一个刚刚当上副局长的年轻人想竞逐局长之职。此前他听人说本地某“半仙”算命很灵,便悄悄地去问自己的官运如何,得到的回答却让他心里凉了半截。“半仙”掰了掰手指说:“此乃天意,你今年恐怕没什么官运,不过请放心,明年四五月份一定会有高人提携你的,小则科级,大则处级,你只管耐心等吧,别犯错误就成。”
这个副局长居然真信了“半仙”所“赐”的“天意之命”,放弃了局长位置的竞逐。他怎么就不会多个心眼想想,连天都有不测风云,一个所谓的“半仙”居然能测出一个人旦夕祸福的“天命”来?
是的,他没这心眼,所以他没熬到“半仙”规定他的时间,就又偷偷地去另外一个名气更是了得的“大仙”那里求询官运,那“大仙”一看来者给的报酬不菲,哪敢怠慢? 只见他当着此君的面闭上双眼,然后又是发功,又是念咒,继而浑身抽搐,手脚痉挛,吓得此君差一点夺门而逃……表演片刻,“仙”复人状,说是刚才自己灵魂出窍,跑了9999万公里,专为此君官运请“上天仙王”指教,现将“仙王”的话带回来了,“仙王”认为,此君的命相在三年内将有大变动,要他好自为之,官有则可,无亦可。再问则云:“天机不可泄露”。
此君怏怏而归,想着那“大仙”不着边际的话常常坐立不安,饭菜难咽。三年大变? 官有则可,无亦则可? 这分明是暗示说自己的官福只能再享三年。三年后自己一无靠山,二无经济,岂不哀哉? 不行,得利用现有的职务之便拉关系搞票子,也好为日后养老垫个底儿。
三年后,熟悉此君的人在监狱见到了他,你说他说了什么?
“——唉,三年前那位‘大仙’的话还真灵!”
整一个拽着“天命”不开窍的主。其实明白人只要多个心眼想想,就不难分析出当初“大仙”的话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他只是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必然规律用两种假设进行“排中”的取舍,让你自己去想,自己去领悟,自己去表现,不论你怎么表现,他的话都能言中,并不存在灵和不灵。难道不是?
由此看来,人的命运不管把握在谁手里就是不可能把握在天的手里。“谋事在人”这半句话不假,成事同样也得靠人,这与天何干?中国自始以来都有“谋生”之说,而“谋生”二字就已经涵盖了“谋事”与“成事”,掰开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看能测“天命”的“大仙”们,他们有什么资格测别人的“天命”是好还是坏呢?他们为什么不测一测自己为什么只以“大仙”为业,而不能在家中享清福呢?这个问题没心眼的“信天命”者不会去想,而有心眼的人一定会想到,所以他们还是笃信另外一句话:凡事成与不成,事在人为!
第03讲 心眼里外,命运各异三、没心眼的练嘴,有心眼的练手
记得国内有一位私营企业家曾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少力量大还是人多力量大的问题……我们稍微多个心眼想想,在中国,人多意味着口杂,说话的人与做事的人能不能成正比?如果不成正比,靠炒鱿鱼式管理,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恶性循环。”据说这位私营企业家麾下的企业仅有不到百人,创造的经济价值却远超规模于三倍的同行企业。为什么呢?用他的话讲,人少,空话就少,有利于做事情。你不得不承认,他的心眼就是不一般。
无疑,这位企业家肯定是“人少力量大”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他的一席话,让我联想到平日间人人都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边说边练,真把式。”我现在把这句话略作一下改动,叫“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如果再把这句话赋予心眼的意义的话,那就是:“光说不练者没心眼,光练不说者有心眼,连说带练者心眼多多。”现在的悲哀是:光说不练者多多,光练不说者少,连说带练者少之又少。如此说来,人多真的很无益,因为人多口杂,大家都在拍胸脯说话,心里都在盘算着如何少干点事多吃点饭,自然就成了一盘散沙。
在光说不练者在表面上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那些能够多出一个实干的心眼的人就显得非常之与众不同了,别看他们在一个团队里只占着很少的群体,甚至只是极个别的人,但倘若叫大家突然停住练嘴的兴致,把目光都投向他们时,那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是那么的耀眼!
这时谁还说那些光练不说的人傻,那他才是真正的傻子呢!
即使你说他傻,他表面上似乎也认了这个傻,那叫真傻吗?你练了嘴,到头来一事无成,他利用你练嘴的时间练了手,却练就一身好本事啊。
我在《管好你的嘴》里也曾讲过这个问题。多说一百句话比多做一件实事容易一百倍。中国人很看重精神的弘扬,因此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话说得比谁都多,但欠缺的正是意志品质,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在中国反成“叹之为啧”或“啧之为叹”的“稀物”。而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唱了“反调”。我个人认为,若要解读日本在“战后”经济飞速复苏的主因,只要从日本人身上找找务实的意志品质就够了。有人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做了比较,说是中国人为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还在呼口号、斗嘴皮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把同样的事做完而且去领工钱了。这种比较虽不免有失偏颇,但毕竟把“嘴皮子”与“实干家”的实际差距彰显得很淋漓。奇怪的是,我们天天都在批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怎么这种人会越批评越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多留个心眼想一想,答案就出来了:口头上无限度地夸大精神的作用耗掉了我们太多本应该付诸行动的精力!
我们恰恰应该多个心眼想想,在屡屡占尽“嘴上风光”的同时,究竟什么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觉得眼下用于激励我们精神的标语、口号、讲话已经享用不完了,甚至很多人的脑子都装不下了,都该往外“溢水”了。而事实上由惰性所撑扶着的虚伪和他律却被“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的光环长时期地罩住,从而导致了实干与自律的意志品质难以得到根本上的提升。正由于中国“光说不练”的“看客”正占据了社会生态的主流,所以易中天先生才会愤怒地痛斥国人就是“一盘散沙”。
所幸的是,多数“一盘散沙”的团队都不会散到底。事实明摆着:“散沙”里往往不乏一些能多出个“你动嘴我动手”的心眼的实干家,因此才给团队带来生机与发展,同时也给他们自己立足于社会与创造伟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敬佩这样的人,也四处在寻找这样的人,可是现实是:真正既有心眼又讲究实干的人才真是千里难觅呀!
第03讲 心眼里外,命运各异四、没心眼的靠跟风,有心眼的靠自身
都说现在人比过去人更智慧,我看不见得。我倒觉得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的“信息零距离”的同时,也对许多人的头脑思维形成了灾难性的弱化。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向以“活着就是硬道理”的国人身上,这号人做啥事都不爱自己动脑,害怕担风险,因此只会跟在成功者屁股后面跑。我们姑且把这种人统称为“跟风者”。
中国有多少跟风者?我没有统计,也无法统计。反正你睁开眼,俯拾皆是:有个人“跟”的,也有集体“跟”的;有跟“土作坊”风的,也有跟“留洋”风的。反正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至于抓老鼠的过程、形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着前面的猫也抓住老鼠了。“跟”者如众,“跟”者成风,“跟”者大行其道,“跟”得整个社会浮沫四起,“跟”得有心眼有创造力的人反成惊弓之鸟,你还有什么可跟的?一旦你“跟”成惯性不“跟”都难又没什么可“跟”了的时候,你的命运又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有多少跟风者多个心眼去关注过,但事实告诉我们,发现当今中国,有三种“跟”已经达到了极致——商界之“跟”,文化之“跟”,留洋之“跟”——诸如此类,再跟下去,恐怕路也快走到尽头了。
先看商界之“跟”。现在一些商人自己并没有做商人的能力,但却学会了跟人跑。比如有人生产VCD挣了钱,大家都一哄而上做VCD;比如有人做手机,大家都一窝蜂跟做手机;比如有人炒房地产发了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购房;比如有人做饮水机在市场走俏,大家都在第二时间生产出形态各异的饮水机……总之,只要不犯专利,大家都一窝蜂地把一个人研发的新东西做烂做臭为止,然后再去找下一个可以跟风的目标。
然而市场无情,能跟得紧的尚且能分得一些残羹剩菜,跟得慢的呢?恐怕就是自讨苦吃了。你想,潘石屹在北京搞“现代城”搞出了名堂,后来不是有人跟上,搞出的“后现代城”不是也很风光?但跟了一个“后现代城”就足矣了,如果你傻傻地再跟出什么别的什么“现代”,恐怕你就要倒大霉!
你不能不佩服那些有心眼的商人,他们往往能超越常理,出奇制胜而赚大钱。没心眼的人跟着成功者后面跑,恐怕就难以“路路顺”了。可以想见,别人做成功的生意,你跟着做未必会成功;别人炒股票很赚钱,你去炒也许就会赔钱。所以别看涨得快就“一窝蜂”地盲目跟从,否则到慌时岂不也是要大家慌不择路?
至于文化之“跟”,主要表现在出版与影视圈。
我记得几年前有人开发了几本引进版的励志类图书,在市场上反响特好,结果不出半年,这类图书就在全国各地市场遍地开花,其中多数为造假的引进版,结果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封杀。然而这并没有引起那些“跟风癖”者的警觉,大家好像都感觉励志书好卖了,于是大家都炒起了励志书选题,差不多有两年时间里,市场上的励志书比重远远超过了文学书籍,这正常吗?我看只能说是对市场规律的破坏性开发!
后来呢?绝大多数做励志书的人都赔得直不起腰来,这就是“跟风”跟出来的结果。而当年首先刮起励志书的人在干嘛呢?早就收手啦!
再看影视圈,“一窝蜂”地“跟风”现象一点也不比图书业弱!比如武打片,先是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少林寺》风靡全国,引起武打片全球走红,不仅中国人爱看,外国人也爱看。按理说,这扩大了中国功夫的影响,是功德无量的事。可是在此之后,武打片一部跟着一部,一部更比一部长,然而都拍的什么?放着语言上嗲声嗲气不说,那武打动作均是一味地做假(比如让一个个事实上弱不禁风的帅哥靓女在影视里飞檐走壁)。现在呢?观众苏醒了,不买账了,收视率降得没治,就这样还有人继续跟,一个电视连续剧《神雕侠侣》拍了三次,最后某版本让人乍看误以为是《西游记》,还有人说这片子是“准黄片”呢。
是不是影视圈除了跟风就没路走了呢?电视剧《亮剑》告诉你:否!
同样是战争片,但《亮剑》却拍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拍出了一代英雄指战员的与众不同却又让人喜欢的个性,因此获得了成功。我真难说不久的将来,《亮剑》是不是也会被“跟”起来?如果会,跟一部两部足矣,跟多了,恐拍又要泛滥成灾!
最后讲一讲“留洋”之“跟”。
先是有人留洋成功了,有MBA之类的功名了,于是国内众多大学毕业生蠢蠢欲动,行的和不行的都想搭上“留洋”班车,然而“留洋”何其难!难不怕,只要能出得去,借了钱也要像狗一样爬出去的“留洋”者也不乏其人,此之下,多少人心中还能存有“我是中国人”的自尊底线呢?
再看“留洋”能得到什么呢?有人说,“留洋”是为了发洋财;有人说,“留洋”就是为了多学点人家先进的东西。有了这些理由,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