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9-扫起落叶好过冬-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挫。也就是说,你支付的将是损害公众利益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坚持你的“不随俗”吗?你还有这个信心,相信自己不随俗是道德上正确的吗?
第五辑听一次演讲后的随想(2)
我知道,这是一个几乎两难的问题。在民主社会,这样的难题却也是经常出现的。这其实是“民主制度”经常在支付的代价。民主制度甚至通常是低效的,因为监督程序本身,就是在消损效率。那么,假如一个社会的国民和精英是素质低下的,假如一个社会是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的职业道德传统的,假如一个社会是习惯于明争暗斗而缺少宽容共存、携手共进的风尚的,假如一个社会的民众是不习惯谦卑自省、也从无敬畏之心的,它所走的道路,就还要艰难得多。因为制度的演进,是和人的演进同步的,制度只是这块土壤自然长成的树木。而在一块正试着要移栽他方树木的土地上,还有改良土壤的工作要做。这种改良,要从孩子们读的童话书做起,从每一个人自己做起。否则,野火易起,活民主之树难矣。
那么,曾经在操作困境中挣扎过来的龙应台,是否就对信念发生动摇了呢?她的一席话让我深为感动。龙应台说,人们经常批评和嘲笑台湾的“议会”里出现的打架、拉头发、丢瓶子。可是,她自己出生在1952年,在她出生的那一年,台湾的报纸上隔三差五地就会出现这样的消息,
“今天有三名(或者五名)匪谍伏法”。她曾亲历台湾的专制岁月,看到自己的朋友无端失踪,再过二十年出来,却已经精神失常。因此她认为,无论怎样打架,都比暴政要强。
龙应台还谈到,她从一个作家,突然变成一个文化
听一次演讲后的随想
长官。手里的“权”常常是以“钱”的形式出现的。捏着手里的钱,看到一个卖菜的老太太,她都会想,我手里的钱还有这位老太太的一份税金。假如我不认真考察就建立项目,假如我建立的项目是错的,那么,我决定盖的音乐厅,就可能只是在那里养蚊子,又如何对得起民众交到自己手里的辛苦钱。除了对于钱的谨慎,龙应台也在试着建立一些制度,让企业捐款者和文化项目之间产生契约关系,尽可能使得她曾经介入的地方文化事业,能逐步脱离个人的人情关系,能够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龙应台对于“权”的这种惶恐,甚至延续到今天。在她离开“体制”,重返独立作家身份的今天,她说自己仍然会有这样的疑问,手中的“笔”是否就比“权”更轻飘?在你写出什么的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假如用笔不当,也可能带来你所看不到的伤害。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龙应台觉得自己要比以前更慎重地对待自己写下的文字。会引出这样的反省,也许是龙应台在“当官”前,所没有想到的吧。
我不由地想到,对龙应台来说,也许坚持一个“知识分子”的位置,更容易保有高风亮节之形象。而她进入体制“当官”,竟是因为看到细细节节的文化建设工作也要有人做。如此一脚踏进“体制”,要支付多少心力,才能获取一点一滴的进展,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了。我自己以前很少这样深切地想过,作为一个体制外的文人批评者,其实有更容易更轻松的一面,所以也许就并没有理由因此轻薄许许多多在体制内的、从事建设性工作的、推动着渐进改革的人们。他们大多是没有名气的,甚至是被误解的。然而,假如没有他们在一片需要改良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而只有燃野火者,那么当春天来临,也未见得就能够快快长出健康丰润的树苗来。
第五辑里根葬礼观后
2004年6月5日,人们正在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庆典,传来了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的消息。之后,美国人一直在默默等待,等着里根总统的葬礼。
前总统里根,如布什总统在葬礼上说的,“我们失去他其实已经十年了”。十年前,里根被诊断出患老年痴呆症,就退出了公共领域。在最后神志清醒的时刻,里根手书文字致美国公众,向大家告别。他坦然承认自己的病状,表现了一个绅士的勇敢和尊严,他对他的同胞们说:“现在,我开始了旅程,它将把我带向生命日落。我知道,美国永远会有一个灿烂的黎明。”
十年之后,我们和美国公众一起观看他的葬礼。感受整个过程传达的里根精神遗产,以及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表现出的和我们的文明来源不同的另一种文化。
这是一个前总统的大型葬礼,电视报道整个仪式过程。里根葬礼在华盛顿开始,先是把棺木从白宫运送到国会大厦,让公众有机会前往告别。一英里半的路程中运送棺木的是马车。这个传统始于林肯时代。林肯的整个总统任期,领导了一场南北战争。战争刚结束就被暗杀。人们把他看作一个死于疆场的士兵,于是开创了以
里根葬礼观后
马拉炮车运送总统棺木的先例。这个做法再次使用,是在肯尼迪总统被暗杀之后,他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要求找出林肯葬礼的全部细节,并以同样方式安葬他。也许被枪杀在任上的肯尼迪,使杰奎琳感觉她的丈夫和林肯一样,也是一个“战死的士兵”。从此这成为美国最隆重的总统安葬仪式之一,由此也开创了一个传统:安葬总统的仪式细节,是依照第一夫人的意愿安排,而不是政府做主——他是总统,更是一个妻子的丈夫。
电视上看到成千上万的民众,有的通宵站在队伍中,等待进入国会大厅向里根告别,有的站在灵车经过的大街或高速公路旁,迎送灵车。在灵车开过时,没有人失声痛哭,人们只是保持静默,一些人挥舞着小小的国旗,一些人行军礼,一些人鼓掌,一些人向南茜挥手致意。
我们很习惯“瞻仰遗容”的说法,但里根的棺木始终是完全闭合的,上面覆着国旗。人们在棺木前站一站,有时画个十字。亲人和亲近的朋友会走近,抚摸棺木上的国旗,作为和里根告别。南茜出现时,身边照护她的不是一个搀扶她的女护士,而总是一个身材高大、举止得体的中年军人,很绅士、很自然地伸出自己弯曲的右臂,让里根夫人一直挽着他。这也是和我们东方人不同的文化习惯。
虽没有有组织的大型集会,只是人们随意参与,里根葬礼给人的感觉却极为隆重。美国总统是宪法规定的三军统帅。所以,始终有各军种的代表和仪仗队守护。有二十一响的礼炮、有四个并列的战机组从空中飞过。当四架飞机并列开过的最后一刻,其中一架突然离开队列,垂直向上,向着无垠的太空飞去。美国人把这个仪式叫做“一个人的离去”,象征着他离开大家,被上帝召
唤而去。果然,在莽莽落基山脉中,夕阳金色余晖下的一座山顶上,安葬仪式正在最后一刻,抬守棺木的军人一起托起棺木上的国旗,此时,四架战机呼啸而来,突然,其中一架指天“离去”——这整个场景,大概可以算是最慑人心魄的行为表达了。整个葬礼中,人们的目光始终被仪仗队的军人、灵车、战机等等所吸引,而不会注意一个默立一旁的人。他是整个葬礼的安排者,美国人叫他葬仪指导。实际上不仅总统享有葬仪的设计,美国的殡仪馆都有这样一个职位,负责设计和指导人们如何让亲人有自尊地走完最后一程。在里根葬礼中,所有的活动,就连仪式最后时刻和日落时分的完美吻合,也是设计的结果。这个职位的设立和对葬仪设计的重视,从南北战争之后就开始了。
国会大厦的告别仪式之后,正式葬礼分两部分。国家的葬礼在华盛顿巍峨的国家主教堂完成,然后棺木运往加州,在安葬地里根图书馆举行安葬仪式。后者更有家葬的意味。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非政治性的政府追悼会,而是宗教仪式。主持仪式的是神职人员,而不是政府官员。此中的意味是,当“你的时刻”来临,不论是谁,肉体来自泥土,归于泥土。而你的灵魂,将在牧师带领的祈祷声中,回到上帝的身边。对这些西方人来说,对于良善的坚持、对灵魂救赎的重视,来自于这个文化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而后者更为重要。他们相信人不是完美的
——在上帝面前,人都是有罪的。可是,人可以通过爱,使精神上升,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在这样的普遍信仰之下,当一个人离开世界的时候,世俗的政府是没有能力去为一个人送行的。不论是谁,在上帝面前,他只是一个“人”,需要的不是世俗的盖棺论定,而是请求上帝接纳自己净化了的
里根葬礼观后
灵魂。因此,现任总统和诸位达官贵人,也只能是参加葬礼的一个普通宾客而已。
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他们的葬礼才可能是适度幽默的。几乎每个上台致词的人,都不会忘记说几句引起大家笑声的话,政要官员如此,丧者里根的孩子们也如此。当然,在国家葬礼上,人们不会忘记叙述里根总统从政历程上的功绩。同时,人们更赞扬里根作为一个人,是怎样一个有绅士风度、大度、善良、幽默,有情趣、自尊而又谦和的人。这是美国人欣赏的人品。最后,在《欢乐颂》中,棺木和棺木中的里根离去。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