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战国人物正解-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特点,制定了示弱以诱敌的战术方针,设法使敌人骄傲轻敌,以便歼灭。配合这一战术方针,他采用“减灶计”,向魏军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错觉,诱使敌人分兵急追。减灶计是用特殊的“示形”手段向敌人输出虚假信息,这一信息因是由对方分析后得出,极易使对方确信不疑。第三,孙膑根据两天来魏军的追击速度,推算出第三天傍晚敌军必至马陵,遂安排在马陵道两山的树丛中伏兵,并以强弓硬弩为对付敌军的主要武器。他将数学方法用于军事,做到了时间、地点的最佳结合,根据夜晚作战的特点,以弓弩对付敌军,避免与其直接交手厮杀,极大地减少了自己的损失。第四,孙膑将马陵道用树木堵塞,留下一棵大树,去掉树皮,用黑煤在树身上写下“庞涓死此树下!——军师孙示。”吩咐伏兵:“但看树下火光起时,一齐发弩。”庞涓追至马陵,恰好日落西山,其时十月下旬,又无月色,庞涓难辨树上字迹,遂命军士点火相照,火光成了齐军攻击的信号,一时万弩齐发,箭如骤雨,魏国追兵无一逃生。孙膑利用多种特殊情况的巧合行施手段,使敌军自我发出进入埋伏的信号,把时间的灵活性与进攻时机的准确性极妙地结合了起来。他先前曾被庞涓迫害致残,死里逃生,这次在树上写下文字,使庞涓死得明白,富有戏剧性的讽刺意义。第五,在安排解决敌人的先头部队时,孙膑还派兵一万,分三路埋伏,从后面截杀魏军后队人马。齐军在马陵道得手后,立即围歼魏军后队,最终全歼了魏军。孙膑在战役中同时安排了对前后两股敌人的围歼,他把用兵的重点放在对付敌军前队上,解决了其前队后,乘其慌乱无主之机,一举消灭了后队之敌,这种安排有重点、有步骤,整个战役有条不紊。另外,孙膑在战役之后,主张对魏军俘虏采取优待政策。庞涓的侄子庞葱被俘,叩头乞命,田忌欲一并诛之,孙膑急止道:“为恶者止庞涓一人,其子且无罪,况其侄乎?”他一反当时惯常的株连观念,不主张戮及为恶者的任何亲属。魏国太子魏申被俘的当夜惧辱自刎,孙膑叹息不已,他为自己优待俘虏的政策不能彻底贯彻而惋惜,最后让庞葱将魏申尸首带回魏国,传话让魏罃息兵安民。孙膑的俘虏政策从一定侧面显示了他的战争观和人道主义精神。
孙膑作为战国前期最著名的军事家,用兵上确有许多独到之处,这方面为同时代的人远所不及。他在自己的生活中熟知兵术,善于变通,思维极其灵活。他当年投靠庞涓时,曾向庞涓演示一阵法,告诉他:“此即‘颠倒八门阵’,攻之则变为‘长蛇阵’矣。”(第八十八回)后来在桂陵与庞涓交锋,孙膑又示此阵,庞涓以为熟悉此阵,派兵攻入,不想孙膑却另作变化,使入阵的魏军无法杀出,这一变通使魏军折损了许多人马。孙膑初至齐国,居田忌家为客时,齐威王田因齐与大臣们赛马为赌,各将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分三局比赛,田忌马力略逊,屡次失金,孙膑见田忌的马力相差不是很远,遂让田忌下次以千金决赌,表示自己必能使田忌取胜。次日比赛前,孙膑对田忌献策说:“夫三棚有上中下之别。诚以君之下驷,当彼上驷,而取君之上驷,与彼中驷角,取君之中驷,与彼下驷角。君虽一败,必有二胜。”(第八十八回)田忌用其计,以上等金鞍饰下等之马,假作上驷,与田因齐赌第一局,马力相差甚远,失去千金,但后两局,田忌均以微弱优势险胜,在总体上胜过田因齐,多得了千金。
图示中虚线代表田忌之负,实线代表田忌之胜。
如图所示,孙膑在三局比赛中调整了与田因齐比赛的阵容对比,对双方的力量作了新的组合排列,以一局的严重劣势换取了两局的稍微优势,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从而以总体力量的劣势战胜了优势。和军事对敌一样,他运筹上的绝妙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战国时的著名军事家,他当之无愧。
齐国政治人物孙膑:用兵之神无人比肩(3)
诈疯法终逃魔窟
孙膑在军事上当时确实无人可及,然而,有大得必有大失,这位当世无匹的兵家一心钻研军事,却因此而昧于世故,他对险恶的世情知之甚少,毫无应付的准备,被用于齐国前一度落入他人的圈套,几乎丢掉性命。他的同学庞涓从鬼谷先生处先行下山求仕,两人曾有八拜之交,庞涓临行前表示说:“此行尚有进身之阶,必当举荐吾兄,同立功业。”(第八十七回)孙膑相信了庞涓的临别之言及其后来的邀请书,不久去魏国奔投庞涓。庞涓是一位虚荣心、嫉妒心和专权心极强的人,孙膑来魏后,他处处采取限制、利用及陷害的手法,孙膑竟毫无知觉。第一次,孙膑刚至魏国,魏罃准备封他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时为魏国元帅兼任军师,他借口将来要让位于孙膑,力主拜孙膑为客卿,庞涓对孙膑外示优崇,实是不分给兵权,孙膑对这种安排毫不在意。第二次,魏罃欲考察孙膑与庞涓两人的才能,使他们在校场各演阵法,庞涓布的阵,孙膑能一一说出名称及破阵之法,孙膑布一“颠倒八门阵”,庞涓茫然不识,私下去问孙膑,孙膑遂告诉了他阵名及其可变之阵,最后给魏罃的印象是二人才略相当。孙膑成全了庞涓的虚荣心,反引起庞涓一腔嫉妒。第三次,庞涓向孙膑打听了他的早年身世,知他有堂兄孙平,少年时失散,约半年后,庞涓派心腹家客徐甲,持落款为孙平的假书信,招孙膑回齐,孙膑信以为真,写下回信,他没有想到失散几十年的堂兄贸然来信相招的不可能性与庞涓造假相骗的可能性,轻易受骗,他的回信被庞涓改动了数句送给魏罃,遂变成了背魏投齐的证据。第四次,庞涓在骗信的几天后前来向他祝贺得家书之喜,唆使他请假返齐省亲,并答应替他在魏罃面前说情,成全省亲之事,后来魏罃为此事定他通齐之罪,并交庞涓将他刖足黥面,他仍对庞涓没有丝毫怀疑,反而听信庞涓一面之词,感激他的保命之恩,准备手录《孙武子兵法》以献,作为报答。孙膑以善良之心度人,根本不去分析这里面包含什么阴谋诡计,被庞涓的一片假象所轻易蒙骗,直到一个名叫诚儿的仆役,在怜悯之下将实情告诉了他,他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孙膑明白真情后,求脱无计,忽然想起下山前鬼谷先生交给他一个锦囊,吩咐他“必遇至急之地,方可开看”(第八十七、八十八回),于是启视锦囊,只见一幅黄绢上写着“诈疯魔”三字,孙膑顿然领悟,晚饭时突然昏愦呕吐,张目大叫,时又伏地而哭,一派疯状。庞涓为试其真伪,命人将其拖入猪圈,孙膑倒身而卧,又以泥粪涂面,狂言诞语,不绝于口。自此,魏国人尽知孙膑已疯,不以为意,其早出晚归,无人守禁,这为他后来秘密逃齐创造了极大的方便条件。
“诈疯魔”是鬼谷先生对这位高才弟子提供的特殊的保护方法。孙膑待人忠厚,无奸诈害人之心,他不会结私怨于他人,然而,他才能超世,必有受人嫉妒之时,这位拙于世故的弟子很难识破他人的陷害,极易上人圈套而受害,危急时候假作疯状,以精神错乱示众,既向外界表明了才智的彻底毁灭,消除了引起别人嫉妒的根源,同时又保存了人身本体,因而这是使孙膑摆脱受害困境的高明计策。鬼谷先生也许不知道是谁将会以什么方式迫害孙膑,但他却可以有根据地推断,诈疯魔将是孙膑解脱他人生任何危难境况的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孙膑不愧为机敏天才,他知道了庞涓的迫害,接受了老师的计策后再也没有上当。一次,一位仆役暗中送酒食给他说:“吾小人怜先生被刖,聊表敬意,元帅不知也。”(第八十八回)孙膑看穿是庞涓之计,疯状如故,将酒食倾翻地下,又狂叫不止。他对老师的计策领悟得彻底,其疯装得逼真,终于骗过了庞涓,最后逃到了齐国。
孙膑把自己的才气全部投之于对军事的钻研探究上,不屑于对庸俗世态花费过多的研究工夫,故而形成他社会知识上的空白点,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受到了更大的波折和磨难,然而,有所失必有所得,世态知识的空白点保证了他对兵法知识的异常精通。他的结拜之弟庞涓精通世故而逊于军事,两相比较,孙膑终究是旁临深谷的高山,“高山之下,必有深谷”。而庞涓只不过是平川上的一抔黄土。
淡泊名利,功成身退
孙膑至齐国后,连续部署了桂陵、马陵之役,两次击败强魏,震动了列国。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有乃祖孙武之风,马陵战后,他坚决辞掉了大邑之封,不久隐归于山中。
无心名利,这是孙膑未曾移易的个性特点。他初投魏国时,庞涓坚持封他以客卿,他的才能高出庞涓许多倍,但对无权无职的客卿身份毫无怨言地接受了下来。他逃至齐国后,田因齐即欲拜官,他推辞说:“臣未有寸功,不敢受爵。”(第八十八回)建议隐藏自己的姓名,表示若国家有相用之处,定然效力,遂以田忌家客居齐。齐国决定救赵时,田因齐欲拜他为大将,他坚持推辞,请求以田忌为将,自己则以军师身份从军,暗中筹划,不显姓名。田忌一度被齐相邹忌诬陷,受到田因齐的怀疑,交出了兵权,孙膑亦辞去了军师之职。孙膑的功名之心异常淡漠,功成不居,隐归深山,这是他一贯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孙膑兵法》竹筒
孙膑在魏国受刑,被庞涓刖足黥面,这一事件在他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对他后来生活中的价值选择也曾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他自身不能站起,面部被刻下“私通外国”四字,由此产生了不小的自卑心。初到魏时,魏罃欲任其为副军师,他本人并未准备拒绝,看来并非没有将兵之心。逃齐后田因齐欲拜他为大将,他推辞说:“臣刑余之人,而使主兵,显齐国别无人才,为敌所笑。”(第八十八回)力举田忌为将。马陵之战后他对田辟疆说:“臣以废人,过蒙擢用,今上报主恩,下酬私怨,于愿足矣。”(第八十九回)身残成了他任将的心理障碍和归隐的一个重要动因。孙膑归隐前,将手录的《孙武子兵法》及所著《孙膑兵法》献于齐国,向田辟疆表示说:“臣之所学,尽在此书,留臣亦无用,愿得闲山一片,为终老之计!”(第八十九回)他于世无求,又向世人献出了价值无比的兵法著作,他把自己的智慧留给世界,只身遁迹于空旷的山野。
孙膑在魏国备受磨难之后见用于齐国,他以超众的用兵策略部署了桂陵、马陵之战,两次重创魏军,摧除了魏国在战国之初的强国地位,极大地发展了齐国的军事势力。孙膑的战绩使秦国不久的败魏东进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国的政局。孙膑的败魏之役为后世创造了成功的战例,他用兵的高妙及所留兵书中的智慧是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齐国政治人物田地:好大喜功的败国之君(1)
田地,战国中期齐国国君,齐宣王田辟疆的儿子,称齐闵王,又作齐湣王或齐愍王,前300年至前284年在位。田地执政时,齐国国势已很强盛,一度议与秦昭王并称二帝。他长期任用宗亲孟尝君田文为相国,曾用纵横家苏秦、苏代为客卿。燕王哙因让国而引起内乱,他乘机攻伐,一度造成燕国的危机。后来他联合楚、魏,灭掉宋国,广拓了疆土,诸侯恐惧,遂产生灭齐之志。前284年,燕国派乐毅为大将,联合秦、魏、韩、赵一同伐齐,田地迎战失利,弃临淄而走,先后奔投卫、鲁、邹等国,不被见纳,后避于莒州(今山东莒县),不久被楚将淖齿所杀。五国军队一直攻取了除莒与即墨外的所有齐城,几乎灭亡齐国。
田地曾使齐国的强盛达到顶点,但他好功急利,骄横愚鲁,招致了齐国的重大败亡,他的政治行为使他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败国之君。
用兵过度而树怨
齐国由于田因齐、田辟疆两世的努力,国势迅速强盛,田地继位后,齐之盛势犹存,他颇勤国政,很想有一番大的作为。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国人不服,内乱迭起,田地遂派十万大军进军于燕讨伐子之,借助燕国的民心之顺,齐军在短时间内深入燕都,占领了燕国大片土地,子之亦被齐军俘获处死。田地欲乘胜一并灭燕,他毁掉燕之宗庙,将府库宝货运于齐国,又引起了燕国民心的反叛,最后只好退归齐国(见第九十一回)。
田地派兵伐燕,在战争的前期,他顺应燕民之心,靖乱安邦,也许算是正义之举,在燕国百姓的配合下,势如破竹,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以处死子之为转折点,其军事行为的性质立刻发生了变化,他违背民心,准备灭掉燕国,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当时燕人在无终山找到避难的故太子姬平,奉为君王,组织政权,与齐军相对抗,赵武灵王赵雍亦不满于齐国吞燕,伺机出兵抗齐,先前的燕国降将又纷纷叛齐顺燕,十万齐军在大片燕地上势单力薄,无法立足,只好退归。田地在伐燕之战中不能看清形势,见好收场,他贪求吞燕之利,非但丧尽了前期靖乱的功劳,反倒结怨于燕,成为后来燕国破齐的起因。
当时的宋国朝政腐败不堪,宋王偃弑兄而立,自逞其强,四处侵讨,骄奢淫逸,强占民妇,又滥杀朝臣,非常暴虐,时称“桀宋”。田地见宋国有机可乘,遂联合楚、魏一同伐宋,相约灭宋后三分其地。三国大将率军与宋国酣战已久,最后田地亲率数万齐军前来助战,终于攻败宋军,宋王偃被追获斩首,三国遂灭掉宋国,三分其地。楚魏二军退归时,田地暗想到:“伐宋之役,齐力为多,楚魏安得受地?”(第九十四回)遂引兵衔楚军之后,击败楚师,乘胜收取淮北之地,不久又夺取了魏国所得之地。
田地合三国之兵讨伐桀宋,看来在当时是正确的决策,他先前约定三分宋地,如果后来能够如约办理,那对齐国的强大及睦邻关系都是有好处的,但他企图独占灭宋之利,对从兵灭宋的两个国家先后袭击掠夺,贪利负约,不仅损害了自己在列国中的形象,而且在最后把两国逼到亲秦的立场上,与齐国相对立,这是战略策略上的重大失误。田地执政后期,三晋(魏、赵、韩)失去了强盛之势,燕国衰弱,秦、齐、楚三国为强,他们构成列国间的三角关系,在相当程度上通过微妙的外交关系来互相制约,各国在限制对方中发展自身。田地看不清这种基本的政治格局,他贪图眼前微利,结怨于楚魏,将两国暂时逼赶入秦国的政治范围,为秦国一时制约他国和自身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措施表明他没有起码的政治眼光和外交战略。
身为战国之世的大国之君,不可能不对外用兵,但田地在用兵中不能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他无休止地追逐眼前之利,常使战略正确的用兵超过一个点而发生转折。他好大喜功,四处树敌,惹得天怒人怨,为齐国遭受众国之制积累了条件。
因短视受人操纵
田地在军事上贪功急利,树敌太多,已构成他执政时的重大缺陷,非但如此,他的政治素质极低,在政局多变、争夺剧烈的战国之世,他缺乏一个大国之君应有的政治头脑,在处理若干重大问题时,望风而动,举措轻率。他目光短浅,个性素质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