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 >

第7章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第7章

小说: 天下战国人物正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稳定局势,巩固人心,赵无恤在这时及时进行了一次论功行赏。赵氏集团的人物一致认定张孟谈为首功,但出乎意料,无恤却以高赫为首功,张孟谈心中不服,向无恤说:“高赫在围城之中,不闻划一策,效一功,而乃居首功,受上赏,臣窃不解。”无恤回答说:“吾在厄困中,众俱慌错,唯高赫举动敬谨,不失君臣之礼。夫功在一时,礼垂万世,受上赏不亦宜乎?”孟谈愧服而退。    
    攻灭智氏后,赵氏集团的政治重心由军事斗争暂时转入了巩固政治成果的活动,赵无恤对此有深切的体察,他的这次奖赏完全是配合这次转变而对部下实施的教育手段。为了巩固政治成果,稳定局势,就需要把遵从礼仪提到高度,赵无恤的奖赏就是贯穿了尊礼者重于立功者的原则,他认为立功有一时的偶然性,而要求臣下尊礼奉上,则是保持万世平安的长久之策,通过奖赏,他要引导部下遵守礼仪规范,信守君臣之礼,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奖赏高赫的行为也是赵无恤领导方针的一次转变,在部下的立功与尊礼行为中,他在巩固政权的时期更注重于后者,这是赵无恤政治重心转变时期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抉择。高赫在军事斗争的时期没有立下大功,但可贵之处在于一种精神。历史的和眼光的局限使他看大了礼的适应期限,他希望他的所有部下,不论能力大小,都树立起守礼的精神,这样就能长久地巩固自己的政权。    
    智瑶被擒斩后,赵无恤为泄怨仇,漆其头颅为便溲之器,智瑶之臣豫让闻之,潜入赵府谋刺无恤,不幸被抓获,赵府之人要求斩杀豫让,无恤劝阻说:“智瑶身死无后,而豫让欲为之报仇,真义士也!”下令放豫让回家,豫让临行前表示自己以后还要谋刺寻仇,身边人认为纵之必有后患,力主杀之勿赦,无恤劝阻说:“吾已许之,可失信乎?今后但谨避之可耳。”(第八十四回)后来豫让漆身吞炭,毁形变体,再图谋刺,被抓获后,他要求在自己自裁前用剑击砍赵无恤之衣袍,以寓报仇之意,无恤怜其志,遂脱下锦袍让其击砍,以成其志。    
    赵无恤对忠于智瑶的豫让抓而赦之,宽大处理,以及后来成其报仇之志,绝不单是出于对俘虏的优待或对失败者的怜悯,和对高赫的奖赏一样,这一措施同样是对部下的教育手段。豫让的突出特点是忠于故主,他以极大的代价为故主报仇,虽失败而不易其志,而这正是赵无恤要对部下所提倡的一种精神,通过赦豫让,他要告诉部下,忠诚守节的人能得到任何人的理解与同情,他们总会有好的结果。    
    奖高赫与赦豫让,是赵无恤从不同角度对部下实施的现实教育,两项措施分别告诉部下,君主在世时要守礼,尽君臣之分;君主死去后要守节,成君臣之义。他把传统的礼仪观念的根本内容通过活生生的实际教给了部下。    
    对传统的礼仪观念,赵无恤绝不仅仅是当作一种手段去使用,而是出于他的衷心信奉。他当年是以非嫡子的身份被立为世子的,他的兄长伯鲁为此被废掉,因为这层原因,他生前坚持废掉自己的儿子,立伯鲁的后裔赵浣为世子,后由赵浣继承了他的卿位。赵无恤在选嗣问题上的态度表明,他对礼仪观念的信奉是发自内心的。    
    赵无恤是赵国实际上的创国之君,在晋末四卿的政治争斗中,他能把握政局,同强敌相对抗,又善于采取积极的对敌策略,迅速击垮强敌,表现了创国君主的大勇大智。军事斗争取胜后,他立即将尊礼提到一定高度来对待,采取多种方式对部下进行忠诚守礼的现实教育,谋求政治成果的巩固,表现了富有作为的政治人物应有的精明。


赵国政治人物赵雍:中兴国势凭胆识,祸乱丧生因舐犊(1)

    赵武灵王赵雍,战国中期赵国国君,称赵武灵王,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赵无恤初创赵国,二传至赵籍,被周王承认为诸侯,又六传到了赵雍。这一历史阶段内,魏国由强盛刚转入衰落,秦国在西部迅速崛起,已具兼并之志,苏秦、张仪的纵横策略分别被列国实施,天下一派动荡不安的局势。赵雍有感于战国前期赵国的积弱,决心在动荡的环境中振兴赵国,遂在军事、政治、民俗等方面进行了一整套革新措施,以极大的胆识倡导胡服骑射,并在生前禅位让子,全力治军,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今山西岚县一带),国势大盛。赵雍的革新给国家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他不久又怜悯失位的长子,欲分国于他。赵雍对此事的态度游移不定,致酿内讧,在二子的权力争夺中,他被围困于沙丘宫(地点在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饿死。    
    赵雍是赵国极有作为的君主,他乱世中奋起,处弱图强,在许多领域进行了破俗逆世的革新,表现了很高的胆识。    
    胡服骑射:勇于民俗改革    
    战国之世以军事争战为主要特征,赵国同样被卷入了军事争战的漩涡,同时,赵国与匈奴、林胡、楼烦接壤,这些游牧部族经常以骑兵侵扰赵国,在战场上轻便灵活,很有优势,赵雍为了彻底改变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造就一个威服海内的强赵,决定实行“胡服骑射”,命令国人改穿传统的宽袍大袖为胡人的短装服饰,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并大力发展骑兵,训练士兵马上射箭的技术,改变传统的车战。经过一番改革和训练,赵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由此取得了对外战争的一系列胜利,拓地数百里,甚至一度产生自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突袭咸阳,并吞秦国之志。    
    赵雍的胡服骑射,是着眼于军事并侧重于军事的民俗改革。当时中原诸国文明程度较高,自视礼仪之邦,对异邦风俗自有一种蔑视心理。赵雍在军事实践中能发现胡服的长处,敢于抛弃传统服饰,公开提出采用胡服,表现了他不守成规、重视现实的认识态度和移风易俗、革旧布新的行动魄力。    
    民俗是祖宗的传统,又培养了当时人们的行为习惯,由于人们崇拜祖先与安于现状的心理,其改革面临相当大的阻力与困难,赵雍在进行这场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了如下一些重要的措施:第一,召集肥义等大臣商讨改革,争取这些进步人物的支持,在朝中形成一种改革势力,避免孤身作战。第二,驳斥保守分子的反对言论,强占舆论阵地,扩大宣传和影响,提出“理世不必一道,治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见《战国策•;赵策二》)。为改革做思想舆论准备。第三,看准目标,下定改革决心,并公开宣布于众,以示绝不动摇之志。赵雍认识到:“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他决心不计较世俗的反对和嘲笑,坚决改革到底,因为他知道:“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二句见《史记•;赵世家》)他对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有极高的自信。第四,自己率先执行改革内容,为全民作出榜样。领导者的行为对民众有极大的影响力,面对反对者的阻力,赵雍首先采用胡服,对改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第五,在朝臣意见还未完全一致时,赵雍数次出面,陈说利害,说服了自己的叔父赵成。争取赵成赞成改革,是赵雍一个极重要的策略,他争取到了上辈的支持,既减轻了自身的压力,又夺走了保守分子赖以支持的后盾。第六,赵雍在改革的同时不断争取军事成果,用现实的军事成果向人们证明改革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后,这项改革终于被人们彻底理解和心悦诚服地接受。    
    赵雍关于胡服骑射的改革是成功的,其所以能成功,一是由于赵雍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此认识明确,决心大,措施得力;二是由于在社会系统中,这毕竟只是一个单项改革,不是过分复杂,尤其是,这一改革不牵扯人们的实际利害,不至于反对势力矛盾激化,被人们彻底接受的余地更大些。    
    舍权让位全力吞秦    
    胡服骑射的实行,军事上的强盛使赵雍雄心大增,他筹划取路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旗东北),自九原突袭咸阳,吞并秦国。因感到手下诸将不可专任,遂决定让儿子赵何专治国事,自己全力治军,经略四方。他召集群臣大朝于东宫,传位给赵何,自己号称主父,使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赵成为司马。    
    赵雍的吞秦计划包含了极大的雄心,就当时的实力相比,赵国远赶不上秦国,但秦国恃兼并之志,一直东向用兵,又南侵楚国,对北方防范较少,赵雍准备绕道九原,利用轻骑之优势,偷越沙漠荒原,直下秦都咸阳。在秦国北线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只要实施得法,赵雍的这一战略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秦国当时已正面开始吞并列国,秦国只要存在,赵国灭亡的危险也总是同时存在的,只有给秦国以摧毁性的打击,才能从战略总体上消除赵国的危险。赵雍吞秦计划的实施确是有些风险,但这是弱中求胜、解除战略隐患的必要一着,如果成功了,将足以扭转战国的局势。    
    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对领兵之将的智谋、胆略、权威和经验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赵雍决定亲自担任军队指挥,为了把自己从国事中解脱出来,他将王位提前传于赵何,保证自己能专心致志于军事方面,并着手进行战略计划的准备工作。君主生前将王位交给儿子,这在以前的历史上是几乎没有过的,但赵雍是一个极重现实的政治人物,比如数年前魏、韩、燕、中山与赵国相约五国互相尊立为王,赵雍独持否定态度,坚持说:“无其实,敢处其名乎?”(《史记•;赵世家》)令国人称自己为“君”。面临当时的战国形势,赵雍清楚地看到,不摧毁秦国,即使自己名为赵国之君,国家也会迟早衰亡;而如果能在军事上摧毁秦国,即使自己舍掉君位,也会有国家和自己长久的未来。赵雍让出王位,全力治军,与历史上君臣亲属间争权夺位的事实形成极鲜明的对照,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和注重现实的高远的政治识见。    
    赵雍的让位行为带有政治革新的精神,这一政治革新也是着眼于军事、配合军事斗争的需要而进行的,在这次变革中,他将自己置于太上皇的地位,交出了政权又未完全放弃全权,后来常常是赵何临朝就位,自己在旁设便座听朝,大概是要给赵何一个培养锻炼的过渡阶段。同时,他在让位时替赵何组织了一个较理想的政权班底,相国肥义曾是自己所依靠的亲信大臣,太傅李兑足智多谋,赵成为王室贵族,老成持重,他们同辅赵何为政,可以保证在处理国事上少有差错,赵雍的上述安排看来是有一番精心考虑的。然而,赵雍的政治革新绝不属于政治制度的改革,他的让位只是出于加强军事领导的考虑而采取的权变措施,就其整体思路看,既没有设想制度上的创新,又不包含对终身制的废除。尽管这样,在君位终身传统已牢固形成、君臣尊卑观念十分浓厚的社会中,赵雍的让位行为还是很了不起的,没有破俗逆世、敢于革新的胆识,他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赵国政治人物赵雍:中兴国势凭胆识,祸乱丧生因舐犊(2)

    赵雍专管军事后,将秦国作为主要的战略对手,他为了掌握咸阳附近的地理形势,了解秦王嬴稷的处事为人,决定亲自去咸阳面见嬴稷。他在让位不久,假称赵国使者赵招,持国书来秦告立新君之事,他带着数人,一路画其地形,竟至咸阳来见嬴稷,与其对谈国事,嬴稷见赵使卑亢得宜、应对自如,甚是敬重,晚上,他突然想起赵使的言谈举止远非区区国使所及,觉得事有可疑,次日急命赵招相见,其从人推说患病不起,三天后,嬴稷派人强入馆舍搜寻赵使,才知赵使正是赵雍本人,而他在那天会见嬴稷后就暗中还归赵国了,嬴稷追之不及,礼送赵雍从人还国。    
    赵雍入咸阳暗窥秦王,是为实施吞秦战略而做的准备工作,他要了解咸阳的地势和秦王的个性特点,又不满足于传闻所得的情况,于是亲身前去侦察。曾经为堂堂大国君王,又身为国家最高军事指挥,敢于冒名去敌国都城做侦探,为常人所不可想像,但这恰好是赵雍突出的个性,是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他办事不拘成法,胆识兼人,这是他能取得较大政绩的重要原因。秦王嬴稷曾问他,赵国是否畏惧秦国,他以国使身份回答说:“寡君不畏秦,不胡服习骑射矣。今驰马控弦之士,十倍昔年,以此待秦,或者可终侥盟好。”(第九十三回)表达了他革新措施的实施动因和对强秦无所畏惧的自信心态。    
    一国难容二主    
    赵雍在前299年让出君位,全力经营军事,本想吞并强秦,威服列国,但不幸的是,在他让位后的第五年,国内发生了严重的内乱,两个儿子争位夺权,他卷入了这场争斗,壮志未酬而含恨丧身。    
    两个儿子间的争斗与他对继位人的安排有直接的关系。他早年立嫡长子赵章为太子,不久立宠妃吴娃为后,遂废掉赵章,立吴娃的生子赵何为太子,生前将王位传给了十岁左右的赵何,同时将东安阳(今河北省阳原县东南)封给赵章,称为代安阳君。赵章平素奢侈放纵,心中不服赵何,常有所表现,赵雍甚表同情,私下对族人赵胜讲:“汝见安阳君乎?虽随班拜朝,似有不甘之色。吾分赵地为二,使章为代王,与赵相并,汝以为何如?”(第九十三回)他欲将赵国一分为二,使两个儿子同时称王,这一计划因受到赵胜等大臣的反对而被搁置了起来,但两个儿子因此也加深了对对方的敌意,加强了戒备心。后来,赵雍与赵何同游于沙丘,赵章相从而行,沙丘是殷纣王为畜养禽兽而筑,有离宫两所,相隔五六里,赵雍和赵何各居一宫,赵章居于二宫中间的馆舍内。赵章见赵何率兵众不多,遂与部下商议,晚上诈称父亲发病,召赵何前往,欲于途中截杀之,但赵何一行也有戒备,觉得事有可疑,相国肥义自愿先行试探,半路被伏兵误杀。赵章成骑虎之势,欲止不能,遂率众夜袭赵何之宫,双方相持不下。天明,赵何的亲信李兑、赵成等人率兵前来接应,击败了赵章,赵章单骑奔入赵雍宫中,赵雍开门匿之,李兑等率兵来捕,赵雍一口咬定赵章未来宫中,李兑令亲兵数百人搜宫,在夹壁中搜出赵章,将其斩首。李兑听到赵雍在外哭泣,遂对赵成说:“主父开宫纳章,心已怜之矣!吾等以章故,围主父之宫,搜章而杀之,无乃伤主父之心!事平之后,主父以围宫加罪,吾辈族灭矣!王年幼不足与计,吾等当自决也。”(第九十三回)乃令军士不许解围,并使人假传赵何之令道:“在宫人等,先出者免罪;后出者即系贼党,夷其族!”宫中内侍闻令,争先出宫,仅剩下赵雍一人被锁入其中,他无以为食,攀树取雀卵生啖,月余饿死。三月之后,李兑等开宫探视,将其尸葬于代地灵丘。    
    赵雍在对王位的安排上,一直游移不定,他既要立赵何为君,又不愿让赵章失去权位。赵章对赵何不满,本已祸见其端,但他不是对赵章的野心予以制止,反而欲分国于章,这等于助长了赵章的野心。赵何与赵章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又是国内两大政治派系的头目,赵雍因为浓厚的亲属情爱,仅仅看到了二人的前一层关系,以为他们不会有过大的利害冲突,他完全忽视了后一个方面,没有看到二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