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学之最 >

第45章

中外文学之最-第45章

小说: 中外文学之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81 年),凡242 年。其中包括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争和政
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现象。春秋时,周室不振,
诸侯争霸,战乱迭起,外族交侵。孔子为了巩固周王朝奴隶制政权,恢复和
安定“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以谨严的态度编撰了这部编年体史书。它文字
简短,笔触曲直兼而有之,严谨多变,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之为“春秋笔
法”。《春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史书。作者孔子死于前479 年,而创
作欧洲乃至外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历史》的作者、希腊“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当时才5 岁。
最早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最早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战国初期配合《春秋》而作的《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对它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与孔
子同时的左丘明,但不可确信。不过,可以断定,他是一位充分掌握春秋时
代诸侯各国史料的学者。相传该书是专为孔子的《春秋》作传(解说)的。
《春秋》仅为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而《左传》则详载其本末及其有关佚闻
琐事,且自成体系、独具创见。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
己的观点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评。史书不分国别,按年代编写,记事从
鲁隐年(前722 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年)共255 年。主记春秋列
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次是天道、
鬼神、灾祥、卜筮、占梦等凡作者认为可资劝戒者亦记之。它具体而完整地
显示了那个时代的概貌,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民本思想和爱国意识,揭露了统
治者的自私、残暴和荒淫,反对他们用人祭祀和殉葬的暴行,表现了可贵的
民主精神,成为了直笔写史的范例,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并成
为过去史家撰著的原则。史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
于故事性和戏剧性,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
不维妙维肖,宛如明镜照物,妍蚩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了
着墨少而寓意深的效果。尤长于战争的描写,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如齐鲁长
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淆之战、齐晋鞍之战,晋楚邲之战,都写得十
分出色,对事件前因后果和交战双方的活动叙述得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
《左传》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史学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而且为
散文的叙事、议论以及小说、戏剧的题材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司马迁的《史
记》,在许多方面都采用了《左传》的文章,刘知几曾赞誉《左传》“著述
罕闻,古今卓绝”。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初期的《国语》。全书21 卷。因以记言为主,
故名《国语》。前人据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认为该书与《左
传》同出左丘明之手,且称《国语》为《春秋外传》,但均不可信。《国语》
所记,多与《左传》重复或抵触,且详略互异,体例和文笔差异甚大,所记
之事也远比《左传》、《春秋》为早。据后人考证,《国语》的作者大约与
《左传》一样,应该是战国早期一位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各国情况的学者。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分国编次,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叙
述。它有重点地记述了从周穆王(约前967 年)到周鲁悼公(前440 年)止
共500 多年内8 国的重要史事。其中晋国最详,《晋语》凡9 卷,占了全书
近半的篇幅。《周语》记载西周穆王到东周敬王的史实也较完整。《鲁语》
和《楚语》次之。最略的《郑语》只写到西周末,《齐语》仅记管仲相桓公
的政绩,《吴语》和《越语》也只记了两国争霸的经过。全书结构不够完整
严密,但并不影响其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的进步思想和文学成就均不如《左
传》,但不少地方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透露了一些下层社会的呼声和民间
的疾苦。其中《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把
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不能堵塞,只能宣导,否则
水壅而堤溃,政权就有被推翻的危险。说理形象,含意深刻,其“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思想颇具积极意义。
最早的编年体通史
最早的编年体通史,是《竹书记年》。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它是于
晋咸宁五年(279 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被不准在一座战国时期魏
墓中发现的。这部竹简史书是战国时魏国史官写的编年史,共13 篇。所记内
容从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
299 年)止。所记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皆异于传统记载。该
书在宋时佚失,清朱右曾辑有《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据朱右曾本补辑为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它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并可校正司马迁《史
记》所载战国史事年代的错误。
最早以论事见长的史书
最早以论事见长的史书,是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又名《国策》、
《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作者疑为蒯通,
多系秦汉间一些纵横家及其门徒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经刘向(约前77
—前6)整理,定名《战国策》。后又有曾巩(1019—1083)补订,流传至
今。1973 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在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中出土的大批帛书的
其中部分进行了整理研究,共得27 章,11000 多字,定名《战国纵横家书》。
其中11 章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已有,另16 章系首次发现,约成书于
秦汉之际,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亦可作为研究《战国策》的参
考资料。
全书分国编次,有东、西周(两个小国名)和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12 策,共33 篇,70 多万字。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
453 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 年),记录了春秋以后到楚、汉兴起前
240 多年的史实。
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纵横捭阖、或相互论辩时所提
出的政治见解、斗争策略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活动等。反映了要求解甲息兵、
结束分裂战乱、恢复和平统一的愿望。书中所记人物十分复杂,但不少具有
进步性。有的为人排难解纷,消除战祸;有的直言进谏,忧国忧民;有的敢
于反抗强暴、蔑视权贵等。有些篇章,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淳于髡劝齐王
勿伐魏,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劝说赵太后,唐且的布衣之怒,荆轲的勇刺
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的则鞭
挞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如先“连横”说秦未成转而“合纵”说
燕赵终于六国拜相名扬天下的苏秦;又如先仕秦而后仕楚再贰于秦、朝秦暮
楚毫无原则的陈轸;有的则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挑拨
离间、玩弄种种阴谋权诈,造成各国之间兵革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等。
该书长于论事,无论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
挥,畅所欲言。写得活泼恣肆,有声有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
王,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虞卿斥楼缓等,就其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
来说,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策士们对形势的估计、对利害的分析,往
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其有10 种可能的结果;齐索地于
楚,而慎子告襄王3 计并用等。该书善于刻画人物:如荆轲的英勇壮烈,苏
秦的颓丧与得意,郑袖的奸诈险毒,无不精妙入微,形象生动,读来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它的语言运用非常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
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和巧妙生动的比喻,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特别是
大量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狡兔三窟》、
《亡羊补牢》、《千金市骨》等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
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苏洵、苏轼父子议论文的影响尤为明显。
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约
前145—约前87)所著《史记》。它始作于太初元年(前104 年),至天汉
二年(前99 年)因作者为李陵辩解获罪下狱遭到宫刑而搁浅。作者出狱后,
忍辱含垢,发愤著书,并加进了自己更为光辉的思想,历10 年艰辛,终在武
帝太始四年(前93 年)前后完成。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中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
史学方面极其宝贵的贡献。作者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记
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 年)共3000 年时间的政治、军
事、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对战国和秦汉记载尤详。特别是对西汉不到100
年的历史竟用了几乎全书一半的篇幅进行了撰述。它是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
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较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反映中
国古代社会面貌的伟大历史巨著。全书130 篇,包括本纪12 篇、表10 篇、
书8 篇、世家30 篇、列传70 篇,共526500 字。“本纪”除《秦本纪》外,
按帝王世系与年代记载历代帝王的治政情况与政治大事;“表”用简单的表
格排比谱列各个历史时期帝王和诸侯国间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
和补充;“书”是记载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
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近似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世
家”主要叙述诸侯王国的世系与兴衰存亡的历史,也包括汉代宗室和有功之
臣以及历史上有某些特殊地位的人,如孔子、陈涉等;“列传”主要是各种
不同类型、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
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上述5 类中,“列传”、“本纪”和“世家”均为传
记文学作品。作者继承过去历史著作的传统,从几千年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
中进行整理、考核和排比,尔后分别归类于100 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之中,
又以8 书总述其历史背景,最后在年表中排比年代,从时间上加以补充,使
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从而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文学样式。因其主要
内容是本纪和列传,故称之为纪传体通史。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
暴、奢侈、腐朽和黑暗进行了大胆的、深刻的揭露,即使对封建帝王的劣迹
也以毫不讳饰的笔调给予了尖锐的抨击。如在肯定汉高祖刘邦结束楚汉纷
争、建立伟大帝国的勋业的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其虚伪、狡诈与无赖的品
质。他通过韩信之口,谴责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道出了“狡兔死,走狗
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封建社会君臣可以共患难而不
可同安乐的真理。对汉武帝的暴力统治以及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等也表现出
了一种悲愤与厌恶的情绪。对统治者屠杀人民的罪行更是深恶痛绝,通过酷
吏张汤、杜周的言行,揭露了封建法律的虚伪性,指出它不过是统治者任意
杀人的工具。定襄太守义纵仅一日之内竟“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河内太守王温舒因事连坐千余家,二三日内大举屠杀,“至流血十余里”。
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亦很尖锐复杂,作者通过窦婴与田鼢两代外戚明争暗
斗、互相倾轧、终至同归于尽的事实,进一步揭露了他们残酷暴虐的本质,
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深刻批判的精神。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起义与反抗,也给
予了极其鲜明的肯定和热情的歌颂。作者通过对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叙
述,承认了“官逼民反”的合理性和农民起义的正义性,赞颂了以陈涉为首
的农民领袖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不朽的历史功绩。作者对项羽虽有批评,但
他笔下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一个勇猛直前、为摧毁暴力统治立下卓越功勋的
英雄形象。作者把陈涉和项羽分别安排在“世家”和“本纪”中,充分显露
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激情,这是后世封建正统史家决不可能达
到的思想高度。作者还热情地记载了那些为正史所不肯收入的下层人物。他
们有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抗暴除害的荆轲、聂政等壮士,有充满才智和侠
义精神的侯嬴、朱亥等市井之民。作者还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通过完璧
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等历史情节的叙述,突出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英
雄性格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写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终
得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汉
代名将李广超凡绝伦的勇敢、令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保卫祖国奋身疆场的
功绩,以及体恤士兵、热爱人民的品质,通过太史公的笔,千百年来一直深
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并通过李将军“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揭露和抨
击了封建统治者压抑人才的罪恶。总之,作为传记文学的《史记》,其思想
内容是非常深刻的。它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及其爪牙的无比丑恶,活画出了
他们真实的脸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歌颂了人民及其
领袖的起义反抗,以及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救人困急的侠义之士,表现了
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由于作者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录态度”的基础上,对选取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有特征的细节加以高度的艺术
概括,从而使《史记》的思想价值不仅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且在后世一切
官修史书中也无一能与之企及。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巨著。
作者抓住时代的特点,特别是秦汉战争跌起、风云变幻的特点,塑造了以陈
涉、项羽、刘邦为主的各种各样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并通过尖锐的矛盾冲
突和典型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无论是帝王、后妃、将相、
官吏、公子、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纵横家,还是游侠、倡优、
医者、卜者等各类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尤其是项羽、刘邦、樊哙、李广、
荆轲、蔺相如、信陵君等,更给予了人们巨大的感染力。这些人物,构成了
色彩斑斓的巨幅社会生活画卷,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复杂的社会生
活和阶级矛盾。其中《项羽本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
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作者还善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叙事感情浓烈,
字里行间颇多愤懑和感慨之情。书中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精练,兼收大量民
间口语、谚语和歌谣,人物语言口吻毕肖、确切传神,因此既整齐严密,又
疏散自然。文笔起伏跌宕,雄深雅健,颇有奇气。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
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