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学之最 >

第46章

中外文学之最-第46章

小说: 中外文学之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疏散自然。文笔起伏跌宕,雄深雅健,颇有奇气。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
成就,成为我国散文史上第一座丰碑而屹立于民族文学之林。司马迁不仅著
就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而且第一个把本纪、表、书、
世家、列传五体有机结合,探索出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第一个
为我国经济史、学术史、少数民族史立传,第一次把中国上下3000 年来的政
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伦理、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医
学等都包容在了历史学研究的范畴,大大地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领域,为历
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天地。
《史记》问世2000 多年来,它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给予
了后世以无穷的启示和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史学方面,它是历代“通史”
和“正史”的典范,特别是它的体裁形式,一直被《汉书》以后的一切“正
史”所沿用。在文学方面,传记文学的形式、体裁及文笔对后世散文乃至小
说等文学样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的古文家把它作为古文写作的楷
模,后来的戏曲、小说都从中吸取大量素材。作家“发愤著书”的精神更成
为了我们优良的民族传统一直被继承和发扬。它先后被译成了英、法、俄、
日等国文字而流行世界。鲁迅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被后世誉称为“史圣”、“中国历史学之父”。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小
说家福田定一,因仰慕司马迁竟自名为司马辽太郎,意思是比司马迁远为逊
色。
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32—92)撰写的《汉
书》。它也是我国最早的断代史。自司马迁《史记》问世之后,续补者甚多,
唯有班彪《史记后传》较好,它是班固著《汉书》的重要基础。明帝永平元
年(58 年),班固继承父业续写《后传》。5 年后,有人告他私改国史,被
捕入狱。弟班超上书力辩,明帝阅其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召固为兰台
令史,转升为郎,典校秘书,使其继续完成父业。班固在其父旧著的基础上,
搜集史料,另立体系,潜精积思,历20 余年,至章帝建初七年(82 年),
基本完成《汉书》编撰工作。和帝永元元年(89 年),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
征匈奴,为中护军。后因窦宪擅权获罪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
未成的8 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与同乡马续奉和帝之命续成。全书体
制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由纪、
表、志、传4 部分组成。有12 本纪、8 表、10 志、70 列传,共100 篇,120
卷80 万字,叙述自汉高祖元年(前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共229
年的断代历史。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包
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尽管它的思想性、人民性和批判精神,以及它的
艺术价值都不如《史记》,但它作为历史还是比较客观的。其中一些传记暴
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如《外戚列传》写了宫闱中的种种秽行,特别是成帝
和昭仪亲手杀死许美人的儿子一段,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残忍险毒的本质;
在《霍光传》中,揭露了外戚的专横暴虐及其爪牙鱼肉人民的罪行;在《东
方朔传》中抨击了武帝微行田猎和扩建上林苑扰害人民、破坏农业生产的恶
行。有的也歌颂了优秀人物的品德,流露对人民的同情,反映了西汉的社会
现实。如《龚遂传》写人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不得已铤而走险的事实,
表扬那些关心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吏,肯定酷吏“摧折豪强,扶助贫弱”进步
的一面,斥责其残酷凶暴的另一面。同时,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和东方朔的
怀才不遇寄予了同情。最著名的《苏武传》,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它通过具
体情节和对比手法,突出了苏武在匈奴19 年视死如归、不为利诱、威武不屈、
艰苦卓绝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
神。《陈万年传》、《张禹传》、《霍光传》、《朱买臣传》等,都是写得
很好而被历代传诵的名篇。另外,《艺文志》和《食货志》也具有较高的文
献价值。
《汉书》语言严谨、整齐,人物描写真实生动,叙事富于激情。它继《史
记》之后,完善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中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成
为了后世断代纪传体史书的准绳和文学家学习模仿的榜样。
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
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荀悦(148—209)撰写的
《汉纪》。共30 卷。成书于建安五年(200 年)。是一部编年体西汉史。作
者奉汉献帝之命,将班固的《汉书》各传及志、表进行剪裁、编排、删补,
再按年月次序列入各帝纪内。它模仿《左传》体例,按年叙事,大大简化了
《汉书》内容,词约事详,是中国断代编年史开山之作。
最早的典志体通史
最早的典志体通史,是唐代史学家杜佑(735—812)编撰的《通典》。
它是记述我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第一部专史巨著。作
者从大历元年(766 年)开始写作,完成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年),历时
35 年。所记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肃宗、代宗时。全书200 卷,分为食
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 门,每门又分为若干子目,
计1500 多事条。每门前有总论,叙事中寓有论断,间作小注,补订材料,所
记历代制度源源演变,翔实可证,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所提供的唐以前,
特别是唐代的典章制度的原始材料,史料价值较高。作者认为“理道之先,
在乎足衣食”,故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而谈礼一类,尤为详
尽,竟占全书一半。典志体虽不是杜佑首创(创始人乃唐代刘秩,其著《政
典》是最早的典志体史书),但在编撰方法上把分见于编年和纪传等体裁形
式下的史料,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材料,在以类相
从的新形式下重新组织,使其断代史志变为通史史志,使人容易得到完整而
有系统概念的作法,却是杜佑首创的。这一新的体例,后来成了许多典志体
史籍撰写的榜样。它与其它两种通史有“三通”之称,再加另7 种有“十通”
之称,它们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必备的工具书。
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
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是北宋宰相王溥(922—982)编撰的《唐会要》。
系王溥在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年)据唐苏冕、崔铉等人所撰的唐高祖至代
宗(618 年—779 年)九朝《会要》40 卷(系最早会要)和唐德宗至宣宗大
中六年(780 年—852 年)的七朝事迹《续会要》40 卷,另自采唐末史事合
编而成,初名《新编唐会要》。全书100 卷,514 目。它记述唐代各项制度
的沿革变迁。其所载唐代史料非常丰富,多为新、旧《唐书》所不及。改本
残缺,今本系清乾隆年间整理重编。
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最大的编年体通史,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主编
的《资治通鉴》。宋英宗时,作者对战国和秦代史事写了8 卷,称为《通志》。
英宗治平元年(1064 年),皇上赏识并配助手继续编撰。历20 年,于神宗
元丰七年(1084 年)完成。共354 卷。因作者系反对王安石新法的保守派代
表,作书旨在为帝王统治提供借鉴,宋神宗赞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故赐名《资治通鉴》。所记史事上自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年),
下迄五代周显德六年(959 年)共1362 年。以朝代为纪,分为周、秦、汉、
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6 纪。
取材博综17 史,以及唐以来的“稗官野史,暨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
碑碣、行状、别传”,以及小说等300 多种。先由助编者刘攽、刘恕、范祖
禹等人按年代先后汇成长编(初稿),再由司马光详考校订,经删削、润色、
整理而总其成。
全书采用编年体,也吸取记传体之长,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叙事
脉络分明,不仅史事发展叙述十分明了,而且重大事件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
关连交代亦很清楚。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流畅,结构严密完整,颇具文学价
值,后世仿撰者甚多。
全书尽管多记政事和军事,极少经济和文化,但它作为一部成功的集体
史著,仍然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的一部最优秀的通史巨著。
最早的传记体史书
最早的传记体史书,是南宋杜大珪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 年)所著《名
臣碑传琬琰集》。共107 卷。它所收时间起自北宋建隆(960 年),年终于
南宋绍兴(1162 年)。共收254 种别集和官私文献,并按文集转录了221 个
名臣人物的碑、铭、传、状等传记资料,辑成上中下3 集。上集27 卷,多收
神道碑;中集55 卷,多收墓志铭与行状;下集20 卷,多收别传及国史、实
录等。该书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仿撰者颇多。
最早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最早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是南宋史学家袁枢(1131—1205)撰写的《通
鉴纪事本末》。全书42 卷。作者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浩繁的《资治通鉴》
1300 多年的史事,总括为239 件。始于战国时的“三家分晋”,终于五代时
的“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按年代顺序编写,起迄了然,颇便阅读。它
创立了我国纪事本末的体裁。
最大的史书
最大的史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二十四史》。它实际是一套中国古
代史书的合称。它由以下24 部史书组成: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
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晋陈寿的《三国志》,唐房玄龄等人
的《晋书》,梁沈约的《宋书》,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唐姚思廉的《梁
书》和《陈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唐李伯药的《北齐书》,唐令狐德
棻等的《周书》,唐魏徵等的《隋书》,唐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
后晋刘煦等的《旧唐书》,宋欧阳修等的《新唐书》,宋薛居正等的《旧五
代史》,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元脱脱等的《宋史》、《辽史》、《金
史》,明宋濂等的《元史》,清张廷玉等的《明史》。全书共3259 卷,约
4000 万字,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 年)的4000 多年的历
史。1921 年,北洋军阀政府下令将近人柯劭忞所编257 卷《新元史》列入“正
史”,故又总称“二十五史”。它记事久远,前后衔接,自成体系,囊括了
古代历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和史料。它记载了我们祖先在明亡以前几千年
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和斗争,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过程,是我国古
代史书中的精品,是研究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典籍,是最权威
的正史。像这样卷帙浩繁,系统广博、记事远久的史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
世界上也是空前的。50 年代初,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评点了二十四史。1996
年,出版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一书,它是一代伟人留给后人的又一宝
贵精神财富。
最早的妇女专史
最早的妇女专史,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约前77—约前6,汉高祖刘邦之
孙)所撰《列女传》。又名《古列女传》,现存母仪、贤明、仁智、贞顺、
节义、辨通、嬖孽等7 篇,每篇15 传,共记105 名妇女的事迹。刘向按自己
的标准,提供了妇女生活的准则,但所记妇女,并不要求条条做到,只要有
一善则录并加以赞颂。可说它是我国最早的女子生活礼教的范本。它首开我
国妇女专史之先例,为提高妇女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后世传抄甚多,今本
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16 事均为后人所增。当时尚有《续列女传》1 卷,著者
不详。
最大的女子专史
最大的女子专史,是近人金炳麟、王以铨共同辑录的《中国女史》。共
21 卷,所收女性人物,上起轩辕氏,下迄明代。正史、稗史兼收,所传1500
人。分别归类为皇后列传、潜后附传、妃嫔列传、公主列传、命妇列传、女
宗列传、女将列传、贤母列传、贤妻列传、孝女列传、烈女列传、贞女列传、
义女烈传、文女列传、侠女列传、妓女列传、匪女列传、悟女列传。
最早为文学立传的史书
最早为文学立传的史书,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范晔(398—445)
所著《后汉书》。它是作者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博采众家之长成一
家之言,记时196 年的纪传体东汉史。它包括10 纪、10 志、80 列传,合为
100 卷(10 志未成作者因谋反事泄被杀)。史书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它在
体制上独创了一些新的类传,其中的《文苑传》开了我国纪传体史书为文学
立专传的先例。它记载了东汉一代文学家的事迹及重要著作,第一次在史书
中为文学家及其活动单独设传,并肯定文学的历史作用。客观地表现了当时
重视文学的新的风气,对后来的史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世文学研究提
供了宝贵史料。该书内容充实,论述精到,不仅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而且是
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它与《史记》、《汉书》合誉为“三史”。
最早用纸写的史书
最早用纸写的史书,是西晋史学家、文学家陈寿(233—297)所著《三
国志》。该书成书不久,便被晋人用纸抄写,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用纸写的史
书,而且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用纸写的第一本书。全书65 卷。分魏、蜀、吴3
志,分别记载三国的历史。陈寿死后百余年,南朝宋人裴松之为其作注,写
成了字数3 倍于原书的《三国志注》,补充了陈著之不足,丰富了三国史事。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书,也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散文著作。它
比较详实地叙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矛盾,并通过这些矛盾写出了人物突出的
性格。后世把它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为“四史”。它对
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戏剧影响最大。被称之为“第一才子书”的著名长
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以其人物和史实作为基础和框架,进
行大量艺术加工和典型概括而成的。
最早最完整的地方性通史
最早最完整的地方性通史,是东晋史学家常璩(3 世纪末至4 世纪中期)
在约永和四年至十年(348 年—355 年)间所著《华阳国志》。作者系蜀郡江
原(今四川崇州市)人。他在东晋京城建康入秘阁任职期间,想起富绕的故
乡益、梁、宁三州在战火中变成一片荒凉的景象,内心就如焚似煎。他为了
沟通古今历史以表达道义、昭彰法式、颂扬贤能功德,充分利用手中所掌握
的家乡资料,用约6 年时间撰就了这部被后世奉为珍宝的史著。该书共12
卷,附录1 卷。包括巴、汉中、蜀、南中等12 志。记述了4 世纪以前今四川、
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和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
物以及汉末至三国时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和刘禅的兴衰,蜀汉炎兴元
年(263 年)至晋建兴元年(313 年)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