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外文学之最 >

第5章

中外文学之最-第5章

小说: 中外文学之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一步从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高潮。
他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但伤
民病痛”。诗人遵循这些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成为了唐
代作品最多,中唐成就最大,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仅留存下来的就有近3000 首。他将这些诗歌分为讽谕、闲适、
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170 多首,虽数量不多,但却是诗人创作的精华,
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其中的《秦妇吟》10 首和《新乐府》50 首最
负盛名。这些诗歌,是诗人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它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
丰富的现实内容。在诗中,诗人爱憎分明,敢于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敢于
替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说话,因此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使“执政者
扼腕”,使“握军要者切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感伤诗中,《长恨歌》
和《琵琶行》两篇叙事长诗最为有名。其故事完整,描写细腻,情节曲折,
词句圆润流畅,抒情气氛浓厚,深为后人喜爱和传诵。《长恨歌》写唐玄宗
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是一篇熔批判与同情于一炉、合现实与浪漫
为一体的长篇抒情叙事诗。诗人在肯定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同时,讽刺和
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罪行。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全诗以悲欢离合
为主线,先写玄宗纵欲淫乐,后述长恨绵绵无绝。诗人将叙事、抒情、写景
完美结合,以悲凉秋景烘托愁思,以明媚美景反衬哀情,以月色铃声撩人心
绪,从蜀川写到回宫,从春风写到秋雨,从日色写到长夜,从现实写到梦境
乃至仙境,反复渲染悲剧制造者饱尝苦果和苦觅旧情的心绪,回环往复,跌
宕旋升,塑造了形象丰满而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语言流丽婉转,富有一唱
三叹、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名作。同时的陈鸿祖,还为此写
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元人白朴的《梧桐雨》和清人洪升的《长生殿》
等,均从其中取材。《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江州次年所作,虽多感伤,但更
现实。诗人在听到乐妓以弹琵琶诉说自己昔盛今衰身世之时,联想自己被贬
的处境与心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表达
他对被压迫被损害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尊重,也渲泄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
愤懑。诗人用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献露弹技、补述身世的表现手法,塑造
了一位遭遇悲惨的艺妓形象。其中对音乐的描写尤为精彩,“大弦嘈嘈如急
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类的形象贴切
的比喻层出,借助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再现了乐声千变万化的艺术魅力,
寄托了“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着商人妇”的孤独与苦闷。全诗以琵琶为
线索,叙述了两种典型人物不幸的共同命运,叙事抒情水乳交融,语言优美
明快、富于音乐性,衬托出了萧瑟、凄凉、幽怨的色调。当时已是“胡儿能
唱《琵琶》篇”,迄今仍是国内外传颂的名篇。杂律诗中,诗人16 岁所作《赋
得古原草送别》和《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
的佳作。特别是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充满了哲理和盎然向
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极大的启迪、希望和力量。
白居易的诗歌擅长叙述,深入浅出,通俗平易,音节流畅,色彩鲜明,
富于情味,能够雅俗共赏。由于他诗风的影响,在当时文坛就已形成了一个
“浅切”诗派,即通俗诗派。他那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为后来诸如皮
日休、陆游等诗人所继承。他的诗作,在当时和以后、在国内和国外,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白居易依然是我国人民热爱的最伟大的诗人之
一,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写诗最多的人
写诗最多的人,是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他在
世88 年。据统计,他一生作诗41800 首,平均每天作诗1。3 首。乾隆作诗,
“初无定稿”,或即兴口授,或朱笔作草,称为“诗片”,再由延臣学士退
下“抄录”,然后恭进,遂成御诗。其诗虽多,但仅韵平字正而已,无论是
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均无多大价值,流传至今能为人传诵者寥寥无几,
故世人对乾隆亦无“诗人”之称。真正写诗既多又好的,是爱国大诗人、宋
代的陆游。
最著名的抗元爱国诗人
最著名的抗元爱国诗人,是南宋末期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
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自幼敬
仰忠臣义士。1250 年举进士第一。后历任湖南提刑,知瑞、赣等州。1259
年,蒙古大军兵渡淮河,由湖北黄陂突破长江天堑,进逼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苟安,文天祥坚决反对,上疏请斩董宋臣,并提出御敌
大计,阻止元军侵犯,但未被采纳。1275 年,元兵渡江长驱东下,大举进犯
江南。文天祥在江西赣州起兵5 万,尽倾家资以充军费,北上抗击,保卫南
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1276 年,临安被元军包围。文天祥受命于危难
之时,出使于艰难之际,任右丞相(宰相)兼枢密使(最高军政长官),奉
命前往敌营谈判。因义正辞严,据理力争,又因叛将吕师孟已构恶于前,贾
余庆又献谄于后,加之南宋统治集团又派人前往元营求降,文天祥被元兵拘
留,押解北上。行至镇江虎口脱险。至真州,欲谋连兵大举,以图复国中兴。
然险恶四起,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道辗
转至福建。1276 年5 月,在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起兵抗敌,转战东南。
1277 年,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被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顽强抵
抗。1278 年12 月20 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遭元兵袭击,虽奋力
抗击,终寡不敌众,兵败被俘。1279 年,元兵押文天祥经海道至崖山(今广
东新会)南海中,准备破灭南宋朝廷的最后根据地,却受到了宋军的顽强抵
抗。元将张弘范逼迫文天祥给保卫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写信劝降。文天祥
严正拒绝,并把途中所写《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看,以表明自己坚定不
移的爱国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崖山战败,宋朝灭亡。同年10 月,文
天祥被押至燕京(今北京)。在囚禁的4 年中,元统治者一再威逼利诱,要
他投降,但他始终不屈。敌人百般折磨,软硬兼施,终未得逞。1283 年1 月
9 日,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柴市从容就义,壮烈殉国。在南宋危亡之时,
腐败的统治集团一味苟安享乐,不惜一再割地称臣,最后竟将锦秀河山俯首
贴耳送给元人。而民族英雄文天祥,却针锋相对,寸土血战,百折不挠,宁
死不屈,表现了诗人光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天祥所作诗歌,以德祐二年(1276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
期受江湖影响,诗风比较平淡。后期因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和忠贞不渝的爱
国思想的驱使,努力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风格,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其主要作品分别收在《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及《吟啸集》中。内容
多记述战斗生活,表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扬子江》一诗中“臣心一片
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句,是他在战乱中编写的纪事诗集《指南录》
命名的根据,表现了诗人百折不挠、忠贞不移、力图恢复的爱国意志。在北
赴元营期间,他怒斥敌酋,痛骂叛贼,“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在出
生入死的斗争中,他所想到的,仍是“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毅然负
起“存亡国,继绝世”的艰难重任。他在被俘后所写的诗篇,表现了他在国
破家亡后的悲凉身世和永别故国乡土的沉痛心情。“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
燕子傍谁飞?”令人痛不忍读。他深知自己誓死不降,定是必死无疑,但他
甘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他另一些诗则更为重要,表现
了他在敌人面前至死不屈、坚持民族气节的光辉品质。在《过零丁洋》一诗
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坚持正义、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它既是诗人崇高爱国思想的结晶,也是诗人奉献给后
世做人的金玉良言,脍炙人口,传诵千古,不知鼓舞了后世多少英雄豪杰和
仁人志士。他在北上燕京途中所写的另一部分诗,歌颂了忠肝义胆的历史人
物,表达了他的爱国志节。《白沟河》一诗,既表现了他坚持民族气节的自
豪感,也表现了他对民族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他这些宝贵的思想信念,在
他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中,表现得尤为集中、鲜明和强烈。这既是他的一
篇杰作,也是他在就义前奉献给世人的一份珍贵遗产。其诗记叙狱中生活,
其中“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通过名垂青
史的历史人物,歌颂了永远充塞长天大地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传统的民
族气节,反映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其诗从容自然,感情强烈、笔墨酣畅、
动人心魄,充分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精神面貌。他的词,感情沉痛,意气激昂,
同样抒写了亡国之痛和爱国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宋末“文体破碎,
诗体卑弱”的情况下,文天祥以其忠义奋发之情发而为诗,紧贴时事,直抒
胸臆,表现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扬的斗争意志,慷慨悲壮,激切感人,
不但为宋诗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而且为后世反侵略、反压迫的人民树起了一
块不朽的丰碑。
年龄最小的爱国诗人
年龄最小的爱国诗人,是南明抗清将领、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1631—
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自幼受父夏
允彝、师陈子龙的影响,7 岁便能赋诗,14 岁与父、师“揭竿报国,束发从
军”。他在抗清斗争中,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后事败被捕,在南京痛骂洪
承畴,从容就义,年仅16 岁。他所作诗文,合编为《夏完淳集》14 卷。他
的诗赋,早期追踪六朝,曾拟著名辞赋家庾信《哀江南赋》作《大哀赋》,
指斥统治者的腐朽,眷念故国的沦亡,抒发抗清救国的抱负,凄楚哀婉,慷
慨激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在庾信之上。他在从军后的作品,
多抒写战斗生活气息和国破家亡之痛、壮志难酬之叹,悲壮淋漓,慷慨激越,
饱含着血泪的倾诉,感人肺腑。《细林夜哭》一诗,写自己被俘之后在押解
南京的路上悼念为国牺牲的老师和战友陈子龙悲痛心情,沉郁苍凉,情意真
挚。他在被捕后写的《别云间》一诗,既表达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
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慨叹。他的散文也颇具特色,在狱
中写的《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都是他用血泪凝成
的爱国主义杰作,充分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少年英雄夏完淳为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
爱国精神和光辉诗篇,永远鼓舞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位炎黄子孙特别是广
大青少年。
现代最年轻的革命诗人
现代最年轻的革命诗人,是殷夫(1909—1931)。原名徐柏庭、徐祖华、
徐文雄。浙江象山人。1924 年开始作诗。1926 年到上海读书。因从事革命活
动,于1927 年4 月被捕。出狱后入同济大学学习。1928 年参加太阳社。1929
年离校专门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其创作趋向高潮,分别以殷夫、白莽、莎菲
等笔名发表了不少诗歌、散记、论文。曾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再次被捕。
出狱后,编辑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 1931 年春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1931 年1 月17 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2 月7 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时年22 岁。他是“左联”五烈士之一。他在1929 年前的诗歌,表现了他对
现实的不满,多为对爱情和故乡的歌唱及对光明未来的呼唤,抒写自己内心
的忧愤与悒郁。1929 年以后,诗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为无产
阶级诗人。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歌颂工人斗争和表达自己革命意志的诗篇,
其中不少是政治鼓动诗。这些诗歌,格调新颖,境界开阔,笔力雄伟,刚健
清新。它将个人感情的抒唱与革命斗争的赞颂,交响成为了气概雄浑、声调
激昂的革命战歌。其代表作《别了,哥哥》,是他在“四?一二”两周年纪
念日这一天写的。它表达了自己完全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要与哥哥所代表
的剥削阶级彻底决裂,并与广大民众一起向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鲁迅十分
珍惜殷夫的诗作,他在为作者自编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中高度概括诗歌
的革命意义。他说:“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
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
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现代中国革命诗歌的创作自郭沫若开创以来,到了殷夫又有了新的重要的发
展和更大的成就,殷夫不愧是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位优秀的年轻
诗人。
最早写律诗和绝句的诗人
最早写律诗和绝句的诗人,是南朝齐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
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为“竟陵八友”之
一。495 年任宣城太守,又称“谢宣城”。后任尚书吏部郎等职,被萧遥光
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 岁。其诗长于五言,多描写山水景色,但也抒发个人
仕途的忧虑和政治抱负,颇多警句,风格清俊秀丽。《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是其代表作品,描写春江日暮景色生动诱人。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
练”一联尤为出色,深得李白推崇。山水诗继承谢灵运观察细致、描写逼真
的长处,避免了晦涩、平板的毛病,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意境新颖,
刻画传神。谢朓是“永明体”诗人的佼佼者,新体诗颇为出色,其平仄协调,
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词彩华丽,有的受民歌影响,遣词自然,含蓄隽永。
这些作品,虽在声律上尚未完全避免沈约所指“八病”之弊,但实开唐代律
诗和绝句之先,对以后律诗和绝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唐代诗歌的影响尤
为直接。李白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杜甫说“谢朓每诗
堪讽诵”。
最早的著名七绝诗人
最早的著名七绝诗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
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 年)进士,官秘书省校
书郎等职,后谪岭南。740 年任江宁丞,再次贬为龙标尉,故世有王江宁和
王龙标之称。安史乱起,遇赦北返,不幸被途中郡守闾丘晓所杀(河南节度
使张镐因此杀死了闾丘晓)。王昌龄仕途坎坷,在30 年任中,就有20 年被
贬谪边地生活。在他第二次被贬时,李白还为他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