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本1980年代美国人写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女人:一本给男人看的书》,中间有一章专门谈到单身女人,其中提到1970年代以来美国离婚率增长了70%,几年间大约有700万人进入单身者行列,但是妇女再婚人数比男人少,〃1977年,每5个成年女人就有两个没有丈夫〃,单身女性(未婚单身、婚内分居、离异丧偶)人数占女性总人口的44%。虽然这是1970年代的调查数字,但是它能让我们了解美国社会单身女性状况。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单身女性近20年来迅猛增长的社会趋势有着很好的参照作用。
中国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珠海、大连,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单身者(其中不乏女性)拥有理想的工作,也有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好的职业能够使人获得自信,获得成就感,提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充裕的经济收入使人能够享受到普通人所不能享受的精神和物质的极大满足。这一切足以使一个人骄傲,使他们不愿意轻易从属于另外一个人,所以他们也不愿意轻易地走入结婚者的行列,特别是单身女人女人获得经济的独立,从心理上再也不愿意成为男人的附庸,择偶问题更为审慎。
1980年代起,中国城市单身女人的数字急剧增长,单身女性所承受的生活压力比婚内女性要大得多〃他们的称谓就明白地表达出她们孤身一人应付社会的那一种生活方式。〃
…
独立自信的单身女人(二)
…
单身女性在这个社会的生活难度要超越大多数的单身男性,因而单身生活对于她们是一个严酷的选择。做一个单身女人是很不容易的,她们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
1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人格的独立不是挂在嘴边的女权主义和大女子主义,而是思想深处的自信和自立。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她的作品《简·爱》中反复强调女性的自尊和人格独立,但是在现实中她仍然以嫁给了一个有钱有爵位的男人而感到庆幸。一些表面看来好强的女人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在漫长的以男人为主体的人类历史中,女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打上了必须尊崇男人的思想烙印小时候她们尊崇父亲,以父亲为主宰,在她们眼里父亲是家庭的梁柱,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长大了她们尊崇丈夫,以为只有丈夫才是自己终生的依靠尽管现代社会男女在法律上已经平等,但是传统的女性自卑感并没有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中国文化圈单身女性不少,她们知识丰富、有思想、有独立追求,对婚姻、家庭也有独特的看法,不容易受常识以及习惯的左右。她们给中国社会的婚姻、家庭以及性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力远远大于男性单身者,例如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所引起的轰动充分地展示了1970年代的新新人类对于性、婚姻以及生活的全新看法,这种看法和传统意识的巨大断裂(特别是由女性提出)使整个社会感到震惊,全社会一片哗然的现实告诉我们,他们在观念上和主流社会的观念有多大的不同年轻一代卫慧式的单身女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截至目前最为激烈和彻底的叛逆者。
这一类女人中还包括其他的高级知识分子,例如院校的教师、医师、新闻工作者、金融证券和商界的管理人和执行人,以及从事艺术创作思维构想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等等。她们有知识有学历,有太多的浪漫幻想,情感敏锐,看重精神交流。之所以选择单身,是因为对感情世界要求过高而不能满足,她们几乎终日生活在想像的理想空间里,而婚姻又是一个最平庸最琐碎的世俗生活所在。她们中有的人可能尝试过,但是比起别的女人,她们感觉受到的打击更剧烈,心灵的创伤更难弥补。这种创痛不一定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来源于她们太过敏锐的心灵深处,每一次情感的失落都几乎使她们如陷深渊,于是她们只有采取逃避。
也许是由于她们的高文化的内涵和洞察世事的尖刻,她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知名度等都可能让很多男人望而生畏,她们的单身往往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在人生的开始,她们都曾经希望过做一个普通的女人,但是几经挫折,她们就会比大多数女人醒悟得更为深刻更为坚决。但是她们中间自觉地选择放弃家庭和婚姻的女人毕竟不多,中国女性(即使是高阶层女性)与西方世界的高知识阶层的男女自由乐天的生存状态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花费巨大篇幅来研讨妇女独立问题,可见女性人格上的不自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有太大的改变。
2经济独立的女人
经济独立是女人单身最基本的条件,很难想像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养活的女人会有决心去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单身生活。现代社会高阶层单身女性有着共同的特点,白领、自由职业者或是商人,钱挣得多,有事业,有住房,有的还有车,吃穿玩乐都不愁,当然并不急着找一个男人来养活自己。
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在中国已经实行了很多年,按道理说中国妇女应该具备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但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很多女人不能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改革和事业机关改制,大批工人和职员失业,其中女性居多。经济地位降低自然导致妇女社会地位降低,在这一层面生活的女人不可能成为有着独立人格的单身女人。
除此之外,一般的女人即使在经济自立的情况下也选择婚姻。排除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情感上的需要之外,很多女人希望通过婚姻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女人的虚荣心和她们对奢侈品的占有欲使她们以寻找到一个有地位、有钱财的男人为人生终极目的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简·爱》,美国电影《她嫁给了百万富翁》、《绅士爱金发女郎》,生动地反映了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心态。
西蒙娜·德·波伏娃预言:〃自由的女人正在诞生。她一旦赢得了对自己的所有权,也许兰波的预言就会实现:'在她们当中,将会有诗人出现!'……〃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第25章《独立的女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
这里〃自由的女人〃并不仅仅指的是经济上的独立,其中还包括思想的独立和情感的独立。
作为一个女人,真正的独立的确很难做到,对于男人情感上的依赖,往往成为单身女人致命的弱点女人需要男人,女人依靠男人,这是女人的天性,一切皆可抗拒,惟独天性无法背弃。
…
单身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一)
…
W女士,30岁,白领,独居,她谈到她的私人生活时说:
我不愿意留在家乡,虽然也是一个大都市,但是出生、读书到工作,都在那一个地方,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熟人都窝在一起,有时候真是觉得世界很小。我一直都没有找一个准备结婚的男朋友,整天除了上班就是玩,父母着急,天天在旁边劝我。母亲说:〃我们倒没什么,也算是读书人,也不想太过问你。但是熟人同事见了面就问你家的女儿出嫁没有,弄得我们很难堪。你有文化又漂亮,何必让人议论我们呢?〃这样,促使我下决心离开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来到了现在这座城市。现在我很好,一个人打工挣钱,然后吃喝玩乐,生活得很自由,有男朋友也有女朋友。我不是性冷淡,其实我对男孩子还是蛮感兴趣的,曾经真心实意地谈过恋爱,虽然并没有考虑结婚,但是也爱得轰轰烈烈。我认为爱情的结局不一定就是婚姻,婚姻太平淡、太世俗了,我喜欢浪漫的、刺激的感情。家里人说我从小就很疯,现在大了也一样。如果我爱一个人,我才不会管他结婚不结婚,或者他和我结婚不结婚。对这一切我根本就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爱那个男人的那种感觉,好像是一场战争似的,男人和女人你死我活的,说起来是爱,其实是互相残杀,爱过一次,人就好像是死里逃生一回。可能我这一生是不会结婚了,但是不能没有爱,也不能没有性。女人一生缺了这些,那就是白做一回女人了。我很高兴我生活在现在这个城市,生活在现代,听母亲回忆她年轻的时候,1960年代,那真的不像是人过的生活。
丁飞,34岁,自由作家,单身男人。采访的时候向他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有研究社会学的专家谈到单身男女的生活状况时说,现在所谓的独身其实是独身不独性,是对婚姻方式的拒绝,对性的不拒绝,其实也不算是真正的独身。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独身主义者,这样的提法很早就有。从西方开始的,开始也的确是拒绝婚姻和家庭,同时也拒绝性爱,是一种苦行僧主义。欧洲中世纪隐修士修道院制度,参见《基督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后来有加尔文教派,清教徒,最早一批乘坐〃五月花号〃到北美洲的移民,他们提倡禁欲主义。现代的单身者,也可以说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很多的单身者,尤其是男性,不是因为宗教信仰,不是去做僧侣,只不过是对婚姻的拒绝,而不是对性的拒绝。单身,不过是一个人的社会存在的形式,和他生理上的生活应该是不相干的。性,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生物性的要求,而婚姻和家庭则不是。那么我们当然有权利要求我们自然的生理性的东西,只要是没有违犯法律和扰乱社会,我认为我们是可以得到性的,这是我的私生活。独身也好,不是独身也好,这是人们一定要对我们有一个说法。其实我们也没有上哪儿都扯出一面旗帜来声明我们的身份。我觉得中国近几年还是很开放的,一个人怎样过日子,没招谁惹谁就应该算是可以了。我愿意独身,我愿意不独性,你能把我怎么样?还不得两眼干瞪着。
问:专家最后断言,独身永远也不会成为社会主流,西方的独身方式和性解放思潮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答:(笑)真的用不着我说,现在社会在怎么往前走,谁心里都清楚。也不是一两个专家在那里道学几句就可以糊弄人的。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怎么做是自己的事,比如没人公开提倡性解放,但是性解放未必挡得住。报上报道的那些个贪官污吏受的教育还少?一个个包二奶养小蜜泡三陪嫖娼,他这也叫性解放,呸!解放什么?完全地倒退,地道的封建余孽,连封建余孽都不是,拿着百姓的血汗钱玩女人,搁到封建年头也是杀头的罪。我们和他们可不是一码事,不结婚完全是个人选择,符合中国限制人口增长的国策。独身也许不能成为社会主流,但是独身的思潮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你看看现在的婚姻,有哪一个家庭是真正幸福美满的?我很怀疑。一个单身者,他也是一个人吧?是人就有性要求,只要是两厢情愿,只要不是嫖娼不是养两个老婆,我觉得这应该属于中国国情允许范围之内。什么是国情?国情也是可以变的。欧洲中世纪可以随便对人施火刑,到了现代社会民主与法制还不是历史进步的结果?其实中国的传统在性这个问题上一向只对男人开放而不对女人开放,如今所谓的性开放也只不过是一个男女平等的运动罢了。近20年来,中国改变不少,其中性解放应该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听过这样的理论,说性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先趋,正确不正确我不知道,还是请专家来评判算了。
…
单身——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二)
…
韩津,男,40岁,某服饰公司总经理,服装设计师,未婚。有私家汽车,在市内和郊区有两套面积很可观的住房。下面是对他进行的访谈:
问:为什么没有结婚?
答:(笑)这个问题只有中国人才敢拿出来问人家。不过我们都是先说好了的,所以今天我有问必答。其实国外单身的人太多了,没有人稀奇,单身对社会没有妨碍,不是恐怖分子,也不危害社会治安。我嘛,觉得一个人过自由,没有拘束,用不着向谁负责,走哪儿也不用打招呼,心里也不用惦记着谁。我喜欢这种生活,过惯了,一旦改变反而不习惯。
问:你是否曾经在爱情或者说是感情方面遭遇到精神上的创伤?
答:没有,绝对没有。从小我的家庭条件和我的个人条件都挺好,我挺自信的。读书的时候,好多女孩子追过我。现在周围的好女孩也多,长得漂亮的就更不用说了,你们想想我这工作,一年四季都和模特打交道。总之我没有在这方面受到打击,至于女孩觉得受到我的打击没有,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似乎从来就没有很投入地谈过恋爱。
问:(笑)那么你是否是同性恋?前年被人枪杀的世界时装大师范思哲,据说也是一个同性恋。一般来说只有同性恋才会对异性不感兴趣。
答:(笑)肯定不是,我说我没有投入地谈过恋爱,不等于我没有恋爱过。只是觉得太忙,觉得有好多事要做,没有时间来慢悠悠地和女人拍拖而已。我肯定是有女朋友的,但是谁爱上了我是很吃亏的,我的经济条件还可以,但是我没有时间陪人家,所以不会有女人特别粘住我不放,因为我的确不是一个很理想的情人,但是绝对是一个很不错的服装设计师。
问:如果你有可能结婚,你有些什么条件(对女方)?
答:男人嘛,很自私啦,当然是要温柔贤淑的,漂亮是肯定的,但不要太过聪明,要能干,能理家,还要能够在交际场面上应付,不是电视里交际花的那种社交,是那种夫人的礼仪。这需要天生的内涵和气质,不是一天两天训练得出来的。模特可以训练,夫人是不好训练的,要有先天的素质,首先要看看娘家的出身,然后才是后天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完美女人的基础,粗劣的人家断然出不了有内涵的女孩。所以我找老婆的条件也刁得很,不比交交女朋友,不好了拉倒重来。我这人还是传统的,如果结了婚就不想随便离婚的。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理想,现实中我这条件似乎高了点,所以不大好找,就这么耽搁下来了。
问:你说的女朋友是否指的是情人?
答:可以这么说,但是用〃女友〃要好一些,人家以后还是要嫁人的嘛。
章琴,女,36岁,某科研部门研究员,未婚,有单独住房。
问:参加工作多少年了?
答:26岁那年读硕士毕业就来这儿工作,有十多年了。
问:你对单身男女这个社会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我认为这是一件纯私人的事,不值得谁来关注,你就当没看见好了,其实我们和你们一样,没什么不同的。很着意地强调这种区别,我认为这就是歧视。
问:那么你对我们的调查工作是否很反感?
答:也不是这样,即使我已经结了婚,如果谁要做另外的调查还不是得做!所以不能说是反感。只不过我也有点好奇,放着那么多的社会现状不去关注,譬如毒品啦、艾滋啦、市场啦、腐败啦、加入世贸啦……放着那么多大事不去研究,没事抓我们干什么?你们调查不调查,我们这一拨人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我们不是社会的主流对吧,我想我们对周围起不了影响。
问:你认为你的生活有没有改变的可能?
答:目前我还是愿意继续,不过今后怎样,谁也不好说。
问:一个人生活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和乐趣?
答:乐趣因人而异。吸毒的人的乐趣肯定是吸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