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战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劬Γ伟簿⒁饪梢上咚鳎渚头辣┚杩ǘ陆亍�
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省公安厅副厅长王济晟带领刑侦处副处长赵开生、大案科科长乔宪华,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往开封。
开封市三千多名干警不舍昼夜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隆冬季节,寒气袭人,滴水成冰。在各卡点守候的民警们已经几顿没顾得吃一口热饭了。入夜,寒风越发钻心刺骨,来往车辆的大灯晃得人眼睛金星乱进。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从白天到黑夜,又送走玉兔迎来金乌,始终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来往车辆。市公安局的领导们披星戴月,从一个卡点到另一个卡点,检查着,督促着,鼓励着,不敢稍有懈怠。干警们看到领导同志的身影,听到他们的谆谆话语,心头涌起阵阵暖流。
凌晨时分,开封县公安局副局长徐帧来到八里湾派出所检查工作,发现民警张某没有及时到岗,立即向党委汇报,当即做出决定,给张某黄牌警告一次,并扣除了相关人员的“队伍管理风险抵押金”。全体干警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
按照王明义厅长“力争将犯罪分子控制在河南境内”的命令,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出动十几万人、数千台车辆。
车站、码头、机场,城市的大街、小巷,农村的麦场、井房……到处都有找公安干警的身影;公路上警车穿梭,密林中钢盔闪亮。从秦岭到豫东,从大别山下到黄河两岸,一支支橄榄色的铁流纵横驰骋,织成了一张肉眼难察,却是密不透风的罗网。
与此同时,在公安部的部署下,与豫省相邻的苏、鲁、鄂、皖、山、陕、冀等周边地区,兄弟省的公安干警也布下了铁壁合围之势。
坐拥书城 扫描校对
三、让现场“说话”
2月11日12点50分,王明义厅长亲自赶往开封。
王厅长五十出头年纪,身材虽不及一般人高大,却颇具大将风度。在他瘦小的体内,蕴藏着用之不竭的精力,有时候年轻的下级都感到疲倦,他却仍然能破以继日地工作,通宵达旦地思考。削瘦的脸上,波黑的眉下,一双睛光四射的眸子摄人心魄。
这是一双精明的眼睛。在纷繁复杂的头绪中,它常常能穿透迷雾,洞悉其中的奥秘。这种穿透力,来自这双眼睛后面的头脑。
这是一双睿智的眼睛。任凭你老谋深算,任凭你包藏祸心,在这双眼睛的剖析下,最终都会剥去伪装,原形毕露。这种智慧,来自这双眼睛后面的头脑。
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头脑啊!明察秋毫,思维敏捷,精于分析,脉络清晰,又饱含丰富的情感。
王明义干公安是半路出家,1994年11月才从周口地委书记任上调到省公安厅任厅长。在高手云集的公安战线,他很快赢得了信任和爱戴。
他的“秘诀”在于,不就公安论公安,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公安工作。他坚信,任何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犯罪分子也“高明”了许多;但是,只要是与社会背道而驰,终将逃不脱灭亡的命运。这是辩证法。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公安工作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永远会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辩证法。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这是自然法则。必须科学地调查研究,才能让邪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必须科学地决策,正义才有战胜邪恶的力量。如果你脱离开事物发展的轨迹,就要走弯路,甚至失败。只要我们公安干警随着时代同步前进,随着社会一起发展,随着科技共同进步,认真分析研究在新情况下犯罪的规律,定能“魔高一尺,通高一丈”。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他领导全省公安干曾连破几个大案,震惊全省的许昌“6。7”系列案件,就是在他立足案发地、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刑侦”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成功侦破的。省委一位主要领导同志曾夸赞道:“公安厅长处理几件事非常漂亮。这说明,做过全面工作的同志,到某一工作部门当一把手是非常有好处的。”
王明义的善于思考、精于分析,在省内小有名气,有人背地里悄悄称他“王明白”。
汽车载着省公安厅长,像驰骋疆场的骏马,向开封疾驶。
“王明白”此时心中非常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2。10”案件已经震动了省委、省政府,震动了公安部。再过三天,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全国人代会和政协会召开的日子也屈指可数。案发当天省“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就召开了紧急会议,对迅速侦破这起特大案件予以部署。
省委书记李长春的话在他心中震响:“丢枪丢弹,后患无穷。它干扰了‘两会’,给北京增加了麻烦。这不仅是一起刑事案件,而且是一起政治性案件。为了保证中原人民的安全,限三天破案!”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这起案件的批示在他心中回旋,李长春书记的批示是:“此案十分严重,要高度重视,全省各路口、机场、车站全部要严格把守,组织强大力量迅速侦破。”省长马忠臣的批示是:“省公安厅、开封市要抓紧时间组织侦破,追回被盗的枪支弹药,严防造成更大的危害。”省委副书记来照肃的批示是:“组织精兵强将,限期侦破,侦破情况一天一报。”副省长李志斌的批示是:“开封市要集中力量从速破案,追回被盗枪支弹药。全国及省‘两会’即将召开,此案不破,隐患很大。务请省公安厅及开封市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汽车载着省公安厅长,像离弦的利箭,向开封奔驰。
“王明白”精密的大脑中,思绪如怒涛般翻腾:这是一伙什么样的对手?他们潜踪匿迹,躲在暗处。但既是犯罪行为,终有规律可循。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科学的分析,让他们原形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要下赢这盘棋,没有科学的决策,终将一事无成。
随行的,是王厅长的几位得力助手——省公安厅办公守主任袁其法、副主任弋振立、刑侦处长雪兆民。60分钟的路程,飞驰的汽车成了临时紧急会议室。对得到的一些简单情况,几位智囊你一言我一语,认真分析着:——究竟是开封本市人作案,还是流窜作案?从现有的情况分析,犯罪分子抢走了大量东西,有交通工具,人数较多;特别是那个保险柜,重达上百公斤,现场又不是十分偏僻。看来本地人作案的可能性大。即使是流窜作案,起码是长期在开封居住。
——犯罪分子现在会到哪里去?一种可能是逃往外地;第二种可能是仍然隐藏在开封。他们抢的东西数量大,保险柜没有钥匙,必须得撬砸,看来第二种可能性大。
王明义认真谛听着,与他们一起细致讨论著。
此刻,他心中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思路:必须以车找人、以物找人。汽车和保险柜都是庞然大物,目标明显,好找!只要找到这两者中的一种,就能顺藤摸瓜。
科学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省公安厅长急于赶赴现场,他深知,现场会“说话”。
此刻,他的心比飞转的车轮更加急促。
滨河路射击俱乐部发案现场。
开封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是清晨7点20分接到报案的,几分钟之内有关人员便赶到现场。从那时起,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省公安厅刑侦处副处长赵开生始终钉在现场,他要“把现场吃透”。
射击俱乐部位于滨河路北侧,坐北向南,门前是人行道。
进入正面的卷闸门是前厅,厅的西北角摆放着吧台,厅东北角是原来把电视机的位置,现在,那台东芝牌电视机已经被劫。
前厅北面有个小门,进去后是大厅,大厅再向北就是射击场了。在大厅的西南角有个小小房间,是值班室。里面靠南墙摆着个长沙发,是值班老师傅休息之处;沙发东侧就是原来摆放保险柜的位置。射击俱乐部东邻春雪浴池的煤场。
刑警支队刑科所副所长王健带领人马,兵分三路,分别勘查中心现场、外围现场和俱乐部大门前的人行道。已经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了。
从遗留的痕迹看,犯罪嫌疑人用破坏钳剪断春雪浴池煤场铁门上的铁锁,进入外围现场。煤场西侧与俱乐部接界的墙边有座楼梯,犯罪分子沿楼梯攀上俱乐部围墙,翻人俱乐部射击场,进入大厅;当时值班的陈忠敬师傅正在前厅看电视,犯罪分子搭人梯从墙上空调机的缝隙向内窥视,惊动了陈忠敬;当陈开门察看时,被犯罪分子勒住,拖入值班室,后被犯罪分子用钝器击伤颅骨死亡。他们从陈忠敬身上搜出钥匙,打开卷闸门。可能当时四周还有人活动,犯罪分子未敢贸然行动,从射击场上搬了一张射击桌,蹬踩着,又从墙上翻了出去。
待夜深人静,才打开卷闸门,将值班室内存放有十支枪、五千多发子弹的保险相拖走,又抢走了前厅摆放的东艺牌电视机;前厅吧台的抽屉被翻了个底朝天,里面摆放的子弹样品及180多元零钱都被洗劫一空。
外围现场发现了22枚足迹,墙头上发现了攀登痕迹;中心现场的足迹已被犯罪分子用墙边的枪把清扫过;卷闸门外人行道的灰土上留有不少汽车轮胎的印痕。
为了进一步从现场遗留痕迹和死者身上寻找线索,11日下午,省公安厅刑科所的痕迹专家郑德才、法医室主任王天平,受省厅领导指派,赶赴现场。
56岁的郑德才从事公安工作已经37年,从1983年起致力于足迹步法的检验和研究,曾经拜内蒙古赤峰市著名的足迹专家马玉林为师。
足迹步法检验是一项变化多、难度高、风险大的工作。为了研究各种人的足迹特征,多年来,郑德才苦心搜集了两千多枚不同人的足迹石膏模型。由于他在足迹检验上具有高深的造诣,为侦破多起重大疑难案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95年7月3日,在焦作市北孔庄村后公路旁一条水沟内发现了用塑料布包裹的左右两条人腿,这无疑是一起凶杀碎尸案。无名尸体案件的侦破,关键是首先查明尸源。焦作市公安局在调查本市及周围县26名失踪者过程中,发现有三人的失踪时间、年龄、身高等与现场检验分析一致。但这两条人腿没有特殊标记,经过十多天努力工作,仍然无法确定死者是谁。这时郑德才被接到焦作市公安局。他对尸块赤脚进行捺印样本。
炎热的夏天,尸腿呈高度腐败状,部分软组织已经化为液体,腐败的气味刺激得人睁不开眼睛。郑德才却不顾这些,先后两次亲自对两个赤足进行清洗、擦干、涂抹油墨,拿着人腿在白纸上模仿行走动作,认真捺印了二十多枚赤脚印。然后,他又对各嫌疑对象的鞋内底污垢脚印痕、鞋帮内侧磨损痕与掠下的印痕——认真比对检验,终于认定了三名嫌疑对象中的靳香花就是死者。焦作市公安局据此迅速开展侦破工作,五天后,已经外逃的凶手——死者的丈夫落入了法网。
十几年里,郑德才多次参加重、特大疑难案件的侦破,并连续参与攻克科研项目。他对足迹的检验,不但在全河南省,在全国也是名声在外。他曾多次立功受奖,1996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称号。
开封发生特大抢枪杀人案,省公安厅领导命令郑德才赶赴现场。
郑德才一到,立即投入工作。他先复查一下现场,再看已经提取的足迹样本。
已经提取的22枚足迹,条件极差,有的仅留前掌一部分,有的模糊不清,没有一枚完整的。他手持放大镜,运足了脑筋,利用拼接方法,先将22枚足迹分类。时钟嘀嗒,时光在紧张的工作中倏忽消逝,他的目光透过放大镜,始终没有离开那些足迹。几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在漫游不清的足迹印痕中,寻找出三种特征相同的足迹:一号足迹前掌花纹呈犬齿状;二号足迹前掌花纹为横直道,有五环图案;三号足迹前掌花纹的横直道特别细小。
22枚足迹是三人所留。
第二步工作,必须确认犯罪分子共有几人。
这是一项难度更大的工作。郑德才不惮辛苦,进一步勘查现场,细致入微地分析。在犯罪分子翻墒的墙根边,有一张射击桌,显然,这是犯罪分子攀登用过的。桌面上留着一块仅仅2平方厘米的足迹。郑德才在这2平方厘米的方寸之地检验分析,发现这就是一号足迹——这说明,“一号”进入了中心现场,是犯罪分子无疑;在小桌帐上也留有一块2平方厘米的足迹,经检验,是二号足迹——“二号”也进入了中心现场,是犯罪分子无疑。
中心现场被犯罪分子用拖把清扫过,几经勘查,未发现三号足迹在这里出现。但是明察秋毫的郑德才发现,在外围现场,有两枚三号足迹压在一号足迹上;还有两枚二号足迹压在三号足迹上——这充分说明,这三人是同时在此活动。既然“一号”“二号”都曾进入过中心现场,确定为犯罪分子,“二号”
与他们同时活动,也是犯罪分子无疑。
郑德才的汗水没有白流,几个小时的艰苦工作,为案件确定了一个重大情况——犯罪分子为三人作案。
但是他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通过足迹为犯罪分子“画像”——提供他们的年龄、体貌特征。这既要靠丰富的办案经验,又要具备高深的理论水平。
郑德才具备这些。
又是几个小时艰苦的工作,郑德才让三种足迹“说话”
了——“一号”,身高170-173厘米,年龄27岁左右,体态中等稍胖,走路姿势端正,行动利索;从鞋底印痕看,鞋九成新,是香港雅特路牌青年式单皮鞋,当地商场有售。
“二号”,身高172—175厘米,年龄二十六七岁,体态中等偏胖,走路姿势正常,该人身体素质应较好。
“三号”,身高171-177厘米,年龄约20-30岁,体态中等。
三名犯罪分子的年龄、体貌特征都渐渐显露;更重要的是,他们所穿的鞋,就是当地商场买的——这可以排除外地人流窜作案,基本确定犯罪分子为本地人;中心现场的痕迹被他们用拖把清扫过。这说明犯罪分子有反侦查能力,必定有过前科,是受过打击或负案在逃人员。
尽管犯罪分子作案后使出鬼蜮伎俩,深深地潜踪匿迹,我们的公安干警还是有绝招让他们露出真面目。
可是此时,犯罪分子的真面目还不够清晰,还要让他们彻底暴露。
开封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科所照相室主任于明,主要负责勘查射击俱乐部大门外人行道上的车轮印痕。轮印共有六枚,经过分类,发现是三种汽车所留。一种是报案人的汽车;第二种是南关公安分局接到报案后出现场的汽车;第三种,从行走踪迹来看,在射击俱乐部门前有倒车痕迹,这符合现场情况——犯罪分子抢了保险柜后,是八卷闸门出去的;上百公斤重的保险柜,再加上电视机等物,必得有交通工具;装车,汽车必得倒到门前——这第三种汽车轮胎印,可以确定为犯罪分子的交通工具所留。
于明盯住了这轮胎印——量轮胎间距,量胎冠宽度……
不是大型汽车,是“昌河”或“松花江”“长安”等微型面包汽车。
于明又请来了交警支队的同志,鉴定结果相同。
于明又找来了相同类型的汽车,装上几百公斤东西,做现场模拟试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