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25章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奇村三奇

    奇村三奇    
    首先,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换句话说,满村的人几乎全是姓诸葛,或是嫁到诸葛家的妇女,只有极少数不是诸葛家族的成员。据统计,全国诸葛亮的后代共约16000人,单单一个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四分之一,堪称全国第一。    
    其次,这个村还奇在它的布局精巧玄妙,从高空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    
    第三,这里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与文物。700多年来的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战火纷飞,不知多少中国名楼古刹、园林台阁,或焚于战火,或毁于天灾,但这座大村庄却像个世外桃源,远离战火,避过天灾,躲过人祸。    
    据说,1925年北伐战争期间,南方国民革命军肖劲光的部队与军阀孙传芳部队在诸葛村附近激战三天,竟然没有子弹炮弹落入村子,整个村庄完好无损。    
    抗战时期,一队日军从村外高隆岗大道经过,竟然没有发现这个村庄。唯一的一次是日军飞机投弹,炸毁村里一所房子。    
    村中建筑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似通却闭。外人贸然进村,如果没有熟人带路,往往进得出不得。据说,曾有盗贼混入,找不到出路,结果束手就擒。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人丁兴旺

    人丁兴旺    
    据历史记载,诸葛亮的第十四世孙诸葛利在浙江寿昌县任县令,死在寿昌。他是浙江诸葛氏的始祖。诸葛利的儿子诸葛青于北宋天禧二年迁居兰溪,诸葛青的一个儿子诸葛承载在兰溪传了十代诸葛亮的后代,以诸葛承载这一系人丁最旺。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一系诸葛家族秉承先祖诸葛亮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们精心经营中医药业,所制良药,畅销大江南北,当然,财富也积累不少。现在诸葛村的大经堂,便是诸葛承载家族在中医药业成就的集中展示。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民风习俗

    民风习俗    
    诸葛八卦村每年有两个最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的诞辰,及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的忌日,在这两个大日子,全村人都要参加隆重的祭祖大典,配合大典还要举办热火朝天的庙会及请戏班来演戏。    
    全村是“自己人”,又是一代忠臣名相的后裔,当然都要牢记先祖《诫子书》的教导。因此,诸葛村的民风淳朴,村民说:这里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孔明锁对放松身心,开发大脑,灵活手指均有好处,是老少皆宜的休闲玩具。孔明锁看上去简单,其实内中奥妙无穷,不得要领,很难完成拼合。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清代商宅群——延村

    清代商宅群——延村    
    延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中部偏北的思口镇,距县城18公里,村名原称“延川”。是因村落面临川流不息的思溪河,取村民期望后世子孙绵延百世之意。    
    延村由来    
    据史料记载,村落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现约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村名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延村”。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    
    这里背倚“火把山”,思溪河流经村前,整个村落地势平坦,走遍全村竟无一步台阶。四条青石板铺就的村径小路将整个延村建筑成“井”字形分割开来,又有机地组成一体。登高俯瞰,整个延村三面环水,犹如一叶竹排静静依偎在思溪河畔。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    
    由于封建社会营造法规的限制,当时的商人尽管富裕,但他们富而不贵,所以住宅不能建得与官邸王府那样宏伟,而且不能开面朝街道的八字大门,于是他们另辟途径,着意在房屋内外装饰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步入室内,让人似乎进入了建筑雕刻的艺术长廊。    
    典型建筑——余庆堂:建于1674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整座大门仿佛一个商人的“商”字,真是“在商言商”了。延村商人住宅平面基本上是以天井院落为单元的内向方形布局,由于天井较窄小,故采光多为二次折射后的光线,所以室内光线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笃经堂:为清朝初期建筑,房屋主人因有三子,按兄弟年龄身份依序分布,老大的房屋最高大而且门楼与室内装饰也最为讲究,相比之下老三的房子就非常简陋了。三栋房屋均建有“门圈”,以往求见主人须经三兄弟依次禀报,若遇主人不愿召见的客人,那么求见之人只好坐在“门圈”内狭窄的木条上坐“冷板凳”了。    
    聪听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它是一所旧时秀才们修文著述的馆塾。从两侧隔扇上依稀可辨的诗词字画中找到当年的印迹,它的前厅梁枋和两厢的木雕图案更为精细完美。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四句诗意图案惟妙惟肖,堪称写意木雕中的精品。    
    延村的建筑特色与格局深受庄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美学思想影响,处处体现建筑的人性化特征。过去由于商宅男主人常年在外奔波,家中多为妇孺和老人,为防火防盗,高大的围墙上多建有小窗,一旦邻家发生火灾,用棉絮浸水将窗洞一堵,即可防止火苗窜入。村里人们互相串门,如遇雨雪天气,可以穿堂入室,由村头至村尾,鞋不沾水,衣衫不湿,充分体现了“群屋一体”的完美建筑布局。    
    延村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揣测风水美学的吟唱;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与高耸挺立的马头墙,映衬着自然间如画的山水,构成一曲游子归乡的曲调。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民间故宫——牟氏庄园

    民间故宫——牟氏庄园    
    清代地主庄园。在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县城北古镇都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园主人    
    牟墨林(俗称牟二黑);字松野;生于清乾隆晚年。始祖牟敬祖;原籍湖北荆州府公安县;明洪武三年任栖霞主簿;籍邑栖霞。祖父牟之仪;于清乾隆七年,由栖霞“城内悦心亭”,“徙居古镇都”,时有土地300亩。至其父牟,置地达千余亩。牟墨林系十四代孙,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岁大欠”,趁机开仓以粮夺地,土地多达3万亩。至清末民初,占有土地6万余亩,山岚12万亩,153个佃户村,年收租量达660万斤。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乾隆间,后不断扩展,遂成今日规模。共3个建筑单元,分6个宅区,各自立有堂号,占地东西158米,南北148米,总面积约23400平方米,共有房屋490余间,建筑面积约7600平方米,庄园坐北朝南,诸宅区均沿南北中轴线,建门厅(亦称南群房)、客厅、寝房及厢房等,构成多进套院,又以南北通道连贯诸院。各建筑单元,均以南、北群房,东、西群厢或围墙相连,结为整体四合院。沿街设高窗,庄园后面高筑石围墙,其建筑形式均为清式硬山式木砖石结构,以灰色泥质鱼鳞瓦起垅覆顶,瓦下铺设木炭,以作减轻屋顶重量和保暖、防潮之用。大门两侧沿街石墙上,横嵌石鼻拴马扣。具有北方民居特点。    
    第一单元:包括“日新堂”、“西忠来”、“东忠来”宅区,位于庄园东半部,东西并列;占地东西65。2米,南北98。2米。“日新堂”居西,俗称“老柜”,牟墨林老宅,后为长孙宗植继承,是庄园内建造年代最早的宅区。分前后六进5个院落,以次建门厅、道厅、客厅、双层寝楼、卧房、北群房及西群厢等,计有房屋89间。卧房为牟墨林居室,单层,六檩梁架,阔五间,中三间设前廊,自成一院。“西忠来”与“东忠来”是庄园内建筑最精良的宅区,平面布局与“日新堂”基本相同。“西忠来”居中,三孙宗夔住宅,为六进5个院落,共有房屋63间。“东忠来”居东,四孙住宅,六进5个院落,有房屋100间。    
    第二单元:包括“南忠来”、“阜有”两个宅区。位于庄园西南隅。占地东西55米,南北59米。“南忠来”居西,共四进分4个院落,计有房屋76间。“阜有”,又名“师古堂”,居东,计66间,四进4个院落、寝楼院内的屏门为庄园内仅存的屏门原建,做门楼,木构举架,设四柱擎顶,阔2。9米,进深2。80米。    
    第三单元:“宝善堂”,位于第二单元以北。东西37米;南北64米;有房屋96间;共四进前后四进院;另西侧又辟两院。东群厢外侧盘墙为拼花墙,别具匠心。宅区西部原为花园区,已无存。牟氏庄园是中国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地主庄园。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远古时代文化遗址

    远古时代文化遗址——丁村民居    
    在陕西省南部襄汾县境内的汾河东岸,有一个叫丁村的自然村落。别看这块地方不大,却颇引人注目。因为20世纪50年代曾在它的地下挖掘出了距今30~1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从此丁村被定为中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在它的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一片古老的明清时代的民居。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丁氏后裔

    丁氏后裔    
    据说丁村最初是一个丁氏家族的聚居点。丁家人后来弃农经商,买卖越做越大,住宅也就越建越多,如今住在村子里的有260多户1000多口人,大部分是丁氏后裔。他们目前主要靠务农为主,经商者却为数寥寥。    
    丁村的民居属中国北方汉民族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共有40余座院落约600间房,其中最早的房屋建于1539年左右,算得上是现存年代较久的北方民居了。    
    这里的一座座院落之间都由旁门、甬道或庭院相连,四通八达,进入里面就像步入了迷宫,一时很难判断出自己的方位。丁村民居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分三大片布局,建筑年代依次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其建筑风格也略有变化。    
    一般讲,清代的建筑规模要比明代普遍宏大,如清代的房子造得比明代的房子高,天井也深;明代的四合院到清代时已变成了前后两套院。但丁村民居在构造上有一个共同点,即先立木柱,后砌砖墙,直檐式大屋顶,房子的上部以楼板相隔造出一个夹层,用以储放杂物和粮食。院内的东西厢房为住室,南北厅房主要用于祭祀和社交活动,有的也被用来作为库房。    
    丁村的民居非常讲究绘画和雕刻,其中明代建筑偏重绘画,清代建筑则偏重雕刻。清代早期的房子一般都有高大的前廊,廊上的檐枋雀替及斗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师们一展身手的地方。他们选用上乘的白杨木作坯料,经过作画、雕坯、出细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种高浮雕、浅浮雕形式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有寓言故事、戏剧人物、生活习俗及用花鸟鱼虫组成的吉祥图案等等。到了清代晚期,许多房子不再造前廊,雕刻便集中在门窗、隔扇等部位,手法也相对简洁了。丁村人非常珍视祖辈的传统和习俗,丁村的民居既注重建筑构造美观,也讲究室内装修和空间的利用。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