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006年第06期-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在离我们棚子四五米的地方,不靠近也不走。我们就给它拍照片。拍了不到一个卷,它就进了我们的储藏室,从帐篷的通风口伸出一个头来。后来,它就在那里面住下了。经常是白天出去晚上回来。我们估计它岁数不大,接近十岁。后来,我们就给它起名叫贝贝。”
夏勒博士在书中说:“我在北京,王梦虎(当时国家林业部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告诉我,五一棚人员为一头雌熊猫戴颈圈,为它取名贝贝。这个贝贝是何方神圣?当然就是珍珍。”
张和民在采访中说:“夏勒说这是他们观察的那只叫珍珍的熊猫。但是贝贝只有十岁左右,珍珍已经有十七八岁。根本就不是。”
胡锦矗在采访中说:“珍珍有两个虫牙。贝贝死时,我们去看过,就是珍珍。”
张和民采访中说:“我们把贝贝麻醉了,一检查,牙齿是全的。而夏勒观察的珍珍左犬齿没有,还有几个牙也掉了。”
我问的是珍珍,又扯出个贝贝,到底是有牙没牙,是十岁还是十七八岁,如今已死无对证。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不管是珍珍还是贝贝,我们谈论的都是1984年春天,来到五一棚的那只大熊猫。既然如此,我们姑且把珍珍和贝贝都视为这只熊猫。
我的第二个问题:
“珍珍该不该被赶走?”
夏勒在书中说:“珍珍必须尽快离开营区。”
张和民在采访中说:“我们想把它留下来,像英国研究黑猩猩的珍妮那样,和它建立一定的关系,近距离跟踪、观察、研究。”
夏勒在书中说:“艾伦、肯恩和我一到五一棚,就立刻被飨以贝贝的故事,并被带去参观。凯依和我的帐篷里,床上有十五堆粪便。在贝贝玩耍的一个角落里,更有好大一个粪便堆;它咬掉了书桌的一个角。营地厨房里,他们指给我看它如何爬上碗橱,攫取一块重达二十五磅悬在梁上的猪肉;它在研究帐篷里,常倚着一堆柔软的竹子标本休息。”
张和民在采访中说:“它白天走晚上来,它不伤害我们,我们也不伤害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什么一定要赶它走呢?”
夏勒在书中说:“但是,珍珍已经变成一头危险的动物。它每天至少来营地一趟,吞下满满一盆粥,我们的生活都绕着它转。厨子要等到天亮才敢做早饭,因为害怕撞见它。我们出巡时必须鬼鬼祟祟,提高警觉,甚至携带小段的甘蔗,以防万一它攻击时,可以讨它欢心。”
张和民在采访中说:“为了不让他们把贝贝弄走,我赶快跑到成都去,买了德国进口的钢板,背到五一棚,把专家们围起来,让熊猫自由一点。”
夏勒在书中说:“它(指珍珍)信心十足的大步走进研究帐篷,好像它一辈子都住在那儿似的,科学家却在外面游荡。它还跑到我们公共的木屋,挖开我们的储藏窖,悠闲地享用里面的甘蔗。只有在它弯腰到洞的深处去取甘蔗,只露出屁股在地面时,才稍停进餐。我们占用半个房间,另一半归它,一团和气地分享炉火的光线。
“它把肯恩从帐篷里赶出来,随即进去调查,好像那是它的权利似的,我们不过是一群未经允许就来到它家的入侵者。”
胡锦矗在采访中说:“五一棚就是珍珍巢域的边缘地带,四月份它吃笋子都要到我们帐篷后头来吃。以后它偶尔来我们的帐篷,但是我和夏勒到贵州开会,张和民他们就用糖稀饭引它。这是错误的。我们如果在,就要把肉和吃的收好,不让它吃。因为我们是研究它的生态的,怎么能让它依赖人呢?你要驯化动物就可以这样去研究,保护就不行。尽量不要让人去介入。哪怕花很长的时间去了解它的真实的生活情况,也不要加以干预。”
张和民在采访中说:“后来,潘文石老师把熊猫的小种群搞得很清楚,就因为他救了一只熊猫娇娇,娇娇就不怕人了,他们就近观察了娇娇的家族。现在,国际上都知道潘老师。要是当年不赶走贝贝,这个成果就应该是胡老师的。胡老师当时没意识到,错过了机会。”
胡锦矗在采访中说:“那也可能。但是,那就把研究引向歧途了。我们是研究野外生态啊,不是研究人为干预下的大熊猫。你干预了,就是放大了的动物园。动物园的和野外的动物行为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我的第三个问题:
“既然你们相持不下,珍珍是怎么被赶走的?”
夏勒在书中说:“是我给赖炳辉(当时卧龙保护区的负责人)写信,我说珍珍极具危险性,可能对人造成严重伤害,它对五一棚的研究工作构成了干扰,野生熊猫变成了爱喝粥的营地宠物,五一棚有太多的观光客、新闻记者来看贝贝,已经从研究营变质为观光营。我信上还说,如果国际上得知五一棚发生的事,中国的国际形象将受到严重损害。”
张和民在采访中说:“后来局里就给我们做工作,让我们赶走贝贝。我们说不行。四月底,国家林业部的王梦虎就下来了。赖书记就说,请王梦虎首长讲话。讲话就说,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是政治问题了,是对外开放的政治问题了。你们必须要它走,不走是不行的。就这么强行把珍珍搬到英雄沟去了。
“可是,没三天,吃午饭的时候,它就回来了。哎呀,大家把碗筷一撂,就把肉啊饭啊全都喂给它吃啊,它一回来就坐到我们的火塘边,就看着我们。哎呀,黑不溜秋的,又瘦,我们就高兴地围着它转。英雄沟离五一棚有七八公里,隔着好几条沟,我们就不想让它走了,就想跟它在一起了。当时夏勒不在五一棚,但还在中国,他的助手马上就告诉他了。夏勒又跑回来,跟我们交涉,让我们把它搬走。我们说是它自己回来的,就不同意。
“后来是一个新华社的记者搞了个内参,惊动了中央,还来了中央工作组。我和王鹏彦几个也被撤了职,不许沾熊猫的事。就只好让他们把珍珍抬走了。”
夏勒在书中说:“9月23日是珍珍的大日子,可惜我无法参与。挑夫用两根长杆挑着它的笼子,仿佛抬着皇后的轿子,抬它过皮条河,抵达密生竹林的山坡。它气愤地吼叫,企图抓所有它爪子抓得到的人,一个粗心的挑夫就被抓得直流血。它在距五一棚十英里外的地方被释放。”
胡锦矗在采访中说:“我们给珍珍戴了无线电项圈,监测表明它一直朝五一棚方向移动。三十九天后,它穿过了茂密的原始森林,终于又回到了它原先的家园。这次回来后,它不再来五一棚。但由于年老体衰,又经过两次长途跋涉,它终于经不起折腾,死在自己的家园里,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珍珍的离去终于为这一段公案告一段落。
张和民因珍珍一案被撤职后,去美国读书。王鹏彦也去成都读研,后来又去美国读书。张贵权等几个“初生牛犊”也都离开了大熊猫研究观察站,去研究别的动物,或是搞宣传摄影。五一棚的几个敢想敢干又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生就这样分崩离析。
与此同时,胡锦矗和夏勒在唐家河大熊猫保护区的研究,也有了意外的收获。
岷山·凉山·相岭
1983年,在岷山山系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55岁的胡先生和夏勒一起,建立了第二个大熊猫野外观察站。他们发现,这里的熊猫和卧龙熊猫竟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卧龙的熊猫只有一个家园,唐家河的熊猫却有冬宫和夏宫。秋末到初春,它们有半年的时间,都待在温暖的河谷,取食青川箭竹、糙花箭竹和巴山木竹。夏季来临之前,它们又会来到海拔2400米以上的山脊,正赶上缺苞箭竹的竹笋出土,它们可以一边避暑一边大饱口福,美美地待上半年。
新的发现给了胡锦矗新的惊喜,也给了他新的目标和追求。当夏勒博士离开中国之后,他就带着他的研究生,开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征程。
在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棕榈摇曳的院子里,胡先生对我说:“我为什么要到各个山系去找去比较啊,就是因为在搞了卧龙和唐家河的
考察以后,我就发觉,这两个山系的熊猫,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原来熊猫也是因地制宜的。所以,一定要各个山系都去了解,去比较,才会真正地认识熊猫。”
1991年,62岁的胡锦矗和助手魏辅文一起,来到凉山山脉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第三个观察站——大风顶观察站。
大风顶的观察,印证了胡锦矗的推断,凉山的熊猫既不像邛莱山的熊猫那样故土难离,也不像岷山的熊猫那样两点一线。这里的雨水格外充沛,竹子特别丰富。从山脚到山顶,至少有六种竹子供它们选择。四月它们从低山一路吃着春笋往上走。八月,它们来到中山,中山的方竹正好是秋天发笋。九月,它们又从中山一路吃着秋笋往下走。十一月,它们来到河谷避寒时,那里又准备了又绿又大营养丰富的筇竹叶,供它们过冬。
只是凉山的山特别陡,它们的跋涉十分艰苦。可是只要丰衣足食,艰苦怕什么?还锻炼身体呢!所以,凉山的熊猫尽管生活在南方,却比北方的熊猫个头要大四分之一。它们的生活也比其他地方的熊猫幸福快乐!
1994年,65岁的胡锦矗又和助手魏辅文一起,来到熊猫分布最稀少的相岭。在冶勒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第四个观察站。这里的观察又一次给胡锦矗带来了收获,可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忧虑。
保护区位于冕宁彝族自治县冶勒乡。这里聚集了1000多个彝胞,耕作区一直升到海拔2800米的山地。所以,这里的熊猫终年生活在海拔3100米以上的山地,可供选食的也只有峨热竹一种。冬季来临,它们不像其他地方的熊猫,可以走到低山河谷避寒取食。它们只能坚守在高高的山岭上,食用竹茎以及那些没有冻枯的竹叶。
此外,保护区内还有很多争食竹子的动物,黑熊和马熊吃笋,晚上睡觉还要用竹叶铺床。野猪成群结队,横冲直撞,对秋冬季的竹子破坏很大。竹鼠既吃竹子又吃竹鞭,造成竹子成片死亡。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冶勒乡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放牧和挖中草药。牛、马、羊、猪7000多头。猪是放牧的,要吃竹笋。其他牲畜也要吃竹叶。到了冬季,彝胞还要为牲畜砍回许多竹子,连吃带铺。
艰难困苦的生境,使这里的熊猫家族成为熊猫世界的高山族和少数民族。整个保护区,仅有八只熊猫。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八只熊猫又被公路和高山隔离,和其他家族老死不相往来。长此以往,近亲繁殖将会使它们走向灭绝。
“不过目前,我们已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研究小相岭上,被分割开的四个家族。它们距离有多远?如何才能恢复这一带的森林?如何增加四个家族的杂合率和遗传多样性,使小相岭的熊猫振兴起来。”说到这里,70高龄的老教授又充满了信心。
在胡先生的讲述中,我忽然注意到,不仅在四大山系熊猫生活习性各有不同,人类在四个地方建立观察站的方式也不同。
邛崃山的五一棚,是国际合作项目,兴师动众,修建帐篷,如入无人之境。
岷山的白熊坪,是借用伐木场的一间弃屋,没有搭建新的建筑物,也就少了许多动静。
凉山的大风顶,则是用粗铁丝、牛毛毡和绿色的竹竿,构建成的卡通小屋,融在林海之中,和大自然浑然天成。
相岭的观察站,干脆就设在了海拔3100米的森林里。这里是熊猫活动的下限,要见到熊猫的痕迹,研究者要走很远的路程。但是,他们对熊猫的影响也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
一步步地收敛自己的活动,一步步地退出熊猫的核域,一步步地减少干扰,一步步地融入自然。这也是科学家们一步步从茫然走向自觉的过程。
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44岁,胡先生已经成为鸟类学和鱼类学的专家,却为了大熊猫的研究改了行。
55岁,胡先生发明了“胡氏方法”,成为大熊猫研究的权威专家,却百尺竿头,还要把各个山系的大熊猫进行比较研究,一直就到了65岁。
如今,老先生已经70高龄,是不是已经“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呢?在西华师范大学胡锦矗的办公室里,在一群年轻的研究生的簇拥之中,我对老先生提出了最后两个问题:
1.您这一生最遗憾的是什么?
2.您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没想到,老先生却长长地叹了口气说:
“我最遗憾的是我培养的接班人都走了,我这个博士点没有了接班人。我应该60岁退休,已经延长了十几年。我今年带了十三个研究生,我的任务太重了。招研究生要有课题,有经费,我挣不来那么多钱啊!”
谈到一生的艰难和坎坷,老先生总是笑声朗朗,现在,却皱起了眉头。是啊,且不说本科生,胡先生教过的有学位的研究生就有50多个,还有80多个动物研究生班的学员。但是,他们要么就回到保护区,要么就去了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高校或中央机关,只剩下70高龄的老先生苦苦地支撑着这一块领地。
“至于我最想做的,是脑子里的矿藏没有时间整理出来。现在有好多人跟我约稿,我没有时间写。”
胡先生的脑子里还有什么矿藏呢?是对30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对不同专家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判别?是对人工繁育、野外放归、人工克隆的建议和担忧?还是对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考和感悟?
在暮色笼罩的街道上,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我和胡先生告别。望着他渐去渐远的背影,沉稳迟缓的脚步,我忽然觉得,他就是熊猫家族的成员。
他是邛崃山的熊猫。一辈子守着四川,故土难离。有人说凭胡先生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成果、贡献和地位,要是在北京,一定成为院士。但是,如果在北京,他会这样方便地走遍四川的四大山系?他会以本乡本土的感情去获得本乡本土的灵气?
他是岷山的熊猫。享受着冬宫和夏宫两个家的乐趣。在野外的家他跋山涉水,从熊猫的世界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惊喜。在学校的家,他又潜心教学,传授知识,把芬芳的桃李送往全国各地。
他是凉山的熊猫。一辈子都在陡峭的科学山峰上下求索,又一辈子收获着劳动的幸福和快乐。
他还是相岭的熊猫。他苦心创立的博士点,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他期盼着,也等待着,一位有抱负有能力的接班人,毕竟他已有70岁的高龄。
重返卧龙
就在胡锦矗带着自己的助手,在各大山系进行艰苦卓绝的考察时,因为珍珍疑案而出国的张和民回来了,带着爱荷华大学的硕士学位,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美国绿卡,也婉辞了美国导师的一再挽留。
1989年,学成回国的张和民哪儿都不去,又回到了卧龙保护区,大熊猫研究是他心中的痛,也是他不肯放弃的理想。但是,这一年,也正是卧龙保护大熊猫中心面临危机的一年。
距离当年的五一棚国际合作,时光流逝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合作成就了以胡锦矗、夏勒为首的科学家撰写的第一本有关野外大熊猫生态考察的科学专著《卧龙的大熊猫》。在这十年当中,中国政府和WWF的几百万美金投资,成就了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的房屋、道路、桥梁、电站、设备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