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率军西进,沿路收容陈胜之将周文和项梁的散兵,直取关中;让上将军宋义率次将项羽、末将范增等北上救赵。适逢秦朝大厦腐朽即倾之时,熊心派出的两路军队后来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秦朝由此被送进了历史的坟墓。
由于团结楚军,善遇邻国和部署灭秦成功,在楚怀王熊心宫中竖起的反秦大旗鲜亮夺目。和前一领军人物陈胜相比,熊心表现出了更多的道义和责任心。他在与邻国的交往中一直持扶持帮助的友好态度,而没有损人利己的杂念,尤其是齐王田假失势来投,其内讧对立方田荣让楚国杀掉田假,以此作为追随楚国的交换条件时,熊心明确表示: “田假是友国之王,危难时归附我们,杀之不义。”他宁肯放弃齐国实力派田荣的追随,也不愿作出杀害齐王田假的不道义之事。当他在选定西攻关中的统兵之将时,项羽为报秦军杀害项梁之仇,慷慨请战,愿与刘邦一同西进,熊心听军中老将们说: “项羽为人勇猛凶残,先前攻下襄城后将城中军民全部活埋,一个不留。凡他经过的地方都遭到残杀毁灭。”熊心于是拒绝了项羽的请求,派其以次将身份随宋义救赵,而选定当时被称“宽大长者”,口碑较好的刘邦西进入关。熊心的选将多少反映了他要以正义召唤秦国的百姓,要兴仁义之师的本心。
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熊心:牧童天子 短命的仁义之君(2)
在楚国诸将中,熊心对凶残暴烈的项羽一直不曾赏识。当时项梁死后,其部队归项羽统领,熊心一移都彭城,就将城外扎驻的项羽与吕臣之军收缴合并,亲自统领,而对刘邦所领砀郡之兵权没有变动,后吕臣升任朝中司徒,并用其父,却未见对项羽有任何升迁的表示,看来这次收缴兵权主要是针对项羽的。熊心拒绝了项羽率军西征的请求,派他随宋义北上救赵,使其处于不能独立统兵的地位,实际上是对他领兵之权的限制和剥夺。项羽在北上途中发动兵变,杀掉宋义,夺得了统兵之权,熊心才无奈地承认项羽为上将军。
当时熊心派刘邦向西进攻关中,又强派项羽随宋义救赵,却在部队出发前与将领们约定: 先攻入关中者做关中王。其对刘邦的偏袒和对项羽的限制都是非常明显的。熊心主要是由项梁扶持为王的,他与项氏叔侄存在一种互相倚重的关系,项梁死后,对二十多岁的项羽他本来也有一种关照和扶助的责任,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这种不友好的关系完全是由两人处世为人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熊心要以道义治众服民,项羽却凶狠暴烈,霸气十足,双方不能调和,自然不会有良好的关系。
项羽夺得统兵之权后破釜沉舟,渡河救赵,事毕后旋领诸军西进入关,与先期到达关中,并已招降了秦王子婴的刘邦相会合。他在关中分封诸侯前派人回彭城向熊心报告请示,大概以为自己救赵击秦,功劳最大,势力又最强,希望熊心能支持他主宰天下的分封方案。熊心许对他杀将夺权的兵变仍耿耿于怀,因而没有给予配合,回答说: “按先前的约定办。”明确表示要让先期打进关中的刘邦为关中王。项羽并没有认真执行熊心的命令,他对人讲: “怀王是我们项氏所扶立,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做主定约!平定天下,本来就是各位将领和我项羽的功劳。”于是按自己的意图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决定在彭城建都,同时尊怀王熊心为义帝。
熊心对项羽一贯的不友好态度,项羽不会不清楚。对熊心拒绝自己领兵西进,阻拦自己先入关中之事,项羽一直心怀怨恨。兵变夺权,实质上包含着项羽对熊心权威的挑战。进入关中,项羽已拥兵四十多万,威震诸侯,今非昔比。分封天下前他向熊心报告请示,实是要利用楚王的权威来压服天下,减小自己政治行为的阻力。熊心坚持要讲诚信、守承诺,没有给项羽以所要求的配合,项羽愈加不满,已对熊心公开非议,他们的实质性关系至此已完全破裂。所谓义帝之称,无兵无土,空名而已。
项羽回到彭城,对熊心说: “古代为帝者占地千里,一定建都上游。”安排人把号称义帝的熊心迁往长沙郡的郴县,并催促动身。熊心此时已失去了任何势力,身边的臣僚也渐次离去,前205年他在去郴县途中,被项羽所派的九江王英布杀死于江中。
被封为汉中王的刘邦深深地怀念着这位曾给自己以充分信任和提供了发展便利的君主。前205年他率军出关,在洛阳(秦汉时称“雒阳”)听到了义帝熊心已被残杀的消息,袒臂大哭,令全军发丧,集体举哀三天,通告各路诸侯穿丧服祭吊,并以义帝相号召,希望大家联合起来讨伐杀害义帝的人。前203年刘邦率军与项羽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北)对峙,他把杀害义帝列为项羽的十大罪状之一。次年消灭项羽即皇帝之位后,又以“义帝无后”的名义让齐王韩信建都下邳,称楚王,这也多少反映了他对熊心的顾恋与怀念。
熊心是在陈胜之后的反秦斗争中被树立起来的一面鲜亮旗帜,他受尊为王,力统各方,团结了各路义军,支持了北方各国的抗秦活动,部署了对秦王朝的最后打击,把如火如荼的反秦斗争推向了终结。他在用政上力行道义,扶宽抑暴,耿直守诺,终遭暴虐之害。他的用政酿成和引发了刘、项之仇隙,而后又未能实现对各方的统属,因而导致身后更大规模的楚汉战争。历史在他的手下曾经打弯。
战国时的张仪当年以秦国商於(音wū)之地骗楚怀王熊槐入彀,致其至死未过峣关返楚。清人洪良品在湖北枝江县南四里沱水旁见到熊槐之墓,以为熊心推动楚军灭秦,已报祖父之仇。感慨系之,写下《楚怀王墓》,对熊心的亡秦之功评价颇高:
沱水弯环啮墓门,峣关归魂夕阳昏。
当年已雪商於恨, 三户亡秦尚有孙。
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宋义:能在知兵 失在驭将
在楚怀王熊心的身边曾有一个重要的掌军人物,名叫宋义。
宋义是楚国人,项梁在立楚王后自东阿移兵定陶,宋义适在其军。当时楚军斩杀了秦三川守李由,取得了几处军事胜利,项梁遂有轻敌和骄傲的神色。宋义对项梁进谏说: “打了胜仗,将骄卒惰者必败。现在士卒怠惰,秦兵日增,我很为您担心。”宋义在进谏中委婉地提出了项梁的骄傲之误,项梁并未接纳,打发他出使齐国。
宋义在去齐国的半道上遇到了齐国派来的使者高陵君显,知道后者是要去楚国会见武信君项梁。也许两人谈得投机,宋义乃对高陵君说: “我认定武信君的军队一定失败。你慢些去就会免死,快去就赶上遭殃。”项梁果然在定陶战败身亡,楚军震恐,熊心亦自盱台移都彭城。
高陵君显没有赶上项梁之败,他到彭城见到了楚王熊心,使命完成后对熊心说: “宋义认定武信君必败,不出几天果然如此。军未交战就能察见败征,这可是太知兵啦。”事后熊心召见宋义,与他商议大事,非常满意,因而安排他为上将军,让各部将领都隶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意为诸军之冠。
宋义进谏项梁之时,章邯所领的关外秦军尚属强大,楚军虽有几次胜利,但没有伤及秦军的整体实力,章邯又不断得到国内兵源的补充,与楚决战的架势已很明显,楚军乃数路义军联合之众,战斗经验尚少。项梁在与敌决战之前为小胜陶醉,骄傲轻敌,引起士卒怠惰,当是极危险的情况。宋义明了当时的战场形势,他根据“将骄卒惰者败”的一般兵法原则,看到了楚军必败的征兆,毫无顾忌地向项梁提出意见,表现了他是一个熟知军事和富有勇气的人。当项梁拒纳他的意见并派他出使齐国,他一定深感这支部队失败的命运,也许还会为自己脱离灾难而幸庆。从对齐使者高陵君显的私下规劝中可以看出,宋义一直对自己的军情分析及其结论非常自信。事情的发展也证实宋义在军事分析的正确和精确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熊心的朝廷在项梁死后就缺乏军事统帅人才,以至发生了熊心收兵自率的情况。当熊心听说了宋义的知兵之能并与之议事交谈后,似乎发现和认可了宋义的军事才能,立刻将军事统率之权属之,予以重用,甚至没有考察他用人命将的方面。
宋义一为上将军,就受命北上解救赵国的巨鹿之围。他率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和其他各部将领自彭城出发,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逗留四十六天不进。项羽问他为何停兵不前,他解释说: “现今秦军攻赵,若战胜则军队疲惫,我军利用其疲惫可一战而胜;若秦军打败,我军则乘其败,大张旗鼓地向西进攻,必能推翻秦朝。”他派自己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至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大摆宴席,等待巨鹿之战的结束,绝无前进之意。
宋义率楚军主力在安阳逗留不前,对秦赵巨鹿之战取观望态度,希望在战役结束后坐收渔人之利。这一盘算对楚军无疑是有利的,秦军胜赵后,以楚军攻击疲惫之秦军,胜算自然要更多些。按照这种思路,在安阳逗留的日子越多,说明巨鹿争战的持续时间越长,从而秦军的消耗就越大,将来败秦的把握也就越大,故此,率军救赵的宋义才敢于在安阳心安理得地等待下去而不顾君命之托和部属的抗议。然而,宋义的观望策略使赵国处在了更加危险的境地,是一种见死不救,缺乏道义,只为自我打算的绝对利己主义方针。当楚赵两国还有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利益时,这种听任友邦灭亡的办法最终也会危及自身。宋义的策略精到而不长远。
次将项羽对宋义说: “秦赵在巨鹿相持,我军迅速渡河,与赵国里应外合,内外夹攻,一定能打败秦军。”宋义否定了项羽的意见,并告诉他: “志在叮牛的牛虻,不要想着去叮虮虱。”坚持认为楚军应盯住灭秦的大目标,不要考虑救赵之事。大概是为了削减项羽的自信和固执,他对项羽说: “上战场披甲执戟,我宋义不如你;坐下来运筹决策,你不如我宋义。”为了防止军情骚动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宋义还向军队下了约束之令: “猛如虎,很(同狠,指执拗)如羊,贪如狼,倔强不听命者,一律斩首。”这位过分自信的将军坚持自己的等待策略,要制止军中一切可能发生的异动现象。
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饿。急于寻秦军为项梁复仇的项羽不认可宋义的等待策略,当宋义送儿子相齐至无盐时,他反对说: “我军刚打了败仗,楚王坐不安席,把全国的军队交给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却不体恤士卒,一味徇私,这不是国家的好臣。”他早上进见宋义,在营帐中即斩其首,出营告示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反楚,楚王密令他诛杀之。项羽威服诸将,夺得了兵权,并派人追杀了宋义的儿子宋襄。
具有知兵之能,长于军情分析的宋义看来不能把握项羽的性格和为人。他儿子已能赴齐为使,本人一定年长项羽许多,他想靠几句大话镇唬项羽,并想严束军令限制项羽,不料却激反了项羽。他过于自负,没有摸透一位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就以为掌握了对方,伴虎无备,终为所噬。也许他的安阳之策可以灭秦,但他不能驾驭身边的部属,失于驭将,一切长远之策都失去了实施的机会。
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田儋:重建齐国 死后引发内
陈胜派部将周市攻魏,周市一直向北攻打到齐国狄城(今山东高青县东南),将其包围,准备强攻。这时在狄城之内发生了由田儋一手策划的夺权之变。
田儋是狄县人,属齐王田氏的宗族,高门大户,在地方上有威望,本人也得人心。狄城被周市包围之时,守令和军民都忙于守城。田儋想要夺权起兵,他捆绑了自己的奴仆,让一伙年轻人跟着到官府门口,假装要请示县令杀掉奴仆,县令出来接见,大家一拥而上,将其斩杀。之后田儋召集有声望的豪吏和青年们说: “各国诸侯都反叛秦国自立为王了,我们齐国自古就受封建国。我田儋是齐王田氏的族人,理当为王。”于是自封为齐王。
田儋为王后,组织军队抗击周市,周市退还魏国。田儋乘机率兵东进,拿下了齐国全境,重新恢复了齐国。
泰山齐长城遗址田儋在天下政治秩序混乱的时刻,以狡诈的手段杀掉守令,夺取城内政权,又利用自己宗族的威望和善于交人的优势自封为王,并有效地击退魏兵,解除包围,表现了一个优秀人物的筹谋干练之才。他在不长的时间内率兵恢复了齐国全境,也属极不容易的功业。
田儋为王不久,即碰到了一次外交纷争。楚国独树旗帜的义军将领秦嘉在陈胜败走陈县,情况不明时立景驹为楚王,派人相约齐国在定陶一同进攻秦军。田儋追问他们为何擅立楚王,楚使者公孙庆做了傲慢且不恭敬的回答,田儋一怒之下,杀掉了公孙庆。齐楚属关外两个大国,秦以前相互对抗和不合作的倾向就较严重。这次的外交冲突与秦嘉及其使者有直接责任,但田儋做出了过分激烈的反应,也不算十分明智的做法。
田儋复国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秦将章邯对关外各国的打击屡屡得手,现又包围魏国君臣于临济(今河南封丘县东),情况万分危急,魏王咎已派人向齐国求救。魏国是齐国的东方屏障,若魏国沦陷,齐国亦将难保。出于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田儋派将救援后,又亲自率兵赴魏,驻军于临济城外等待战机。但齐魏联军低估了秦军的战术和力量,章邯率军衔枚偷袭,大破齐魏,齐王田儋战死于临济城下。这位重建齐国的人物为了保卫国家,悲壮地血洒邻邦疆土。
田儋之死,不仅是反秦斗争的一大损失,而且引发了齐国内部的一场重大内讧。当时齐人听说田儋已死,乃拥立战国时末代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王,并以田角为相,田间为将,以拒敌兵。
田儋的堂弟田荣在兄长死后收拾齐国残兵逃至东阿,和楚将项梁联合,在此攻击秦军,打了胜仗,他听说国内已另立了政权,非常恼恨,于是率得胜之军回齐,以武力击破了齐人新立的政权,田假逃至楚国,田角和田间两兄弟至赵国避难。这场内讧以田荣的胜利而结束。
赶走田假后,田荣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以表示田儋一脉的延续。他自任相国,建军封将,平定了齐地,再造齐国,并在齐国开创了一个短暂的田荣时代。
第二部分:谋道 天下共逐之田荣:祸乱齐国 死于民众之手
田荣是田儋的堂弟,他是齐王田儋死后齐国政治中一度最活跃的人物。
田儋因救魏在临济被秦将章邯击杀后,田荣收拾残军退走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章邯穷追不舍,至东阿将其围困。楚将项梁听到田荣军队的危急,率军前来打败秦军,迫章邯向西败退,稳定了田荣之军。
田荣听说齐人在国内另立了新王,并置将相,非常恼怒,乃撤随项梁西追章邯之兵,率军回国,立即驱逐了齐王田假、齐相田角和将军田间,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自任齐相,以弟弟田横为将军,并攻城略地,掌握了齐国。
齐 都 遗 址
当初,田儋自立为王时提出的理由是,他即是齐王田氏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