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战胜者的韩信还不乏以能者为师和谦纳善言的胸怀。他击毁了赵国二十万大军,但仍找到赵谋士李左车,待以师礼,询问取燕之策。当李左车以败军之将自称,再三辞谢时,韩信诚恳地说: “陈馀果真听了您的计策,我韩信早被俘虏了。”并告诉他: “我从心底里想听到您的建议,希望您不要推辞。”于是才有李左车和平降燕的良策。汉军向燕国摆出架势,先声夺人,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采纳了李左车的计策。
齐国历来为北方大国,是韩信北方战场的最大对手。韩信明知郦生已说服齐王归顺,他抓住时机,袭破齐军,最终攻取齐国七十余城。韩信在败赵降燕后受命攻齐,郦生说齐后他的确未收到停止攻击的命令,但那是刘邦对齐方针上的摇摆和疏忽。刘邦对攻取和说服齐国都无绝对把握,因而双管齐下,务求收服。在郦生说服齐国后大概也忘记了收回对韩信的攻齐之命,韩信在齐人归顺后生怕自己的武功落于说客之下,他权作不知,亦不再请示,挥师直进。攻齐成功显示了他强烈的功名心和善于抢占军机的长处。
韩信于败兵之际受命北征,他率为数不多的部队,在两年多的战争中虏魏豹、擒夏说、俘赵歇、斩陈馀、逐田广、杀龙且,驱兵千余里,破敌几十万,收服五国,吞尽北土,为汉军的全面胜利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神机妙算 诡诈胜敌
韩信对魏、赵和楚军的决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前205年,魏豹背汉和楚,刘邦派郦食其去说服,遭到拒绝。魏豹占据今山西南部,陈兵黄河东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封锁临晋关渡口(今陕西省大荔县东的黄河西岸,后改为蒲津关),截断了刘邦与关中的联系。这年夏天,韩信被拜为左丞相,受命击魏。出发前他问郦食其魏国是否任周叔为大将,当知道魏国任用栢直后,他认定其是无能之辈,遂立即进兵。他把船只集中在临晋,摆出强渡黄河的架势,吸引魏豹的兵力,实际上却埋伏重兵于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并且暗中准备了木罂缻,这是一种木制的盆瓮,形状像小口大腹的盛酒罂器。当魏兵在临晋口对岸盯着汉兵船只陈兵以待时,韩信带领着身缚木罂缻的汉军自夏阳偷渡黄河,出其不意地袭取了魏军后方重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豹惊慌失措,引兵迎战,战斗中被汉军俘获,全军大败。
韩信在渡河攻魏之战中用了疑兵之计,疑兵计的成功是利用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人们总以为大军渡河离不开船只,韩信因而把船只摆在临晋渡口,在这里虚张声势,迷惑魏军,事实上却让士兵身缚木罂缻,泅渡黄河。大军渡河所离不开的船只,在韩信的部署中只是作为吸引魏军注意力的战争道具而已。兵法主张进攻的一方应该“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九地篇》本篇用兵理论均出自《孙子兵法》,此处只注篇名)韩信正是在魏军没有预料到的夏阳出兵,避实击虚,攻敌无所戒备之处,取得了渡河的成功。韩信在渡河后袭取安邑,不仅使汉军在河东有了稳定的立足点,而且“攻其所必救”(《虚实篇》),是调动魏军的手段。当魏豹率军来战时,汉军已是“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虚实篇》),收到了“以虞待不虞者胜”(《谋攻篇》)的效果。韩信这次大胆用兵,迅速取胜,是和他对敌情的分析预料分不开的。当他知道魏军大将是栢直而不是周叔时,大概出于对两人的了解,就已形成了成熟的制胜方案。
韩信攻赵时,探听得陈馀拒绝了谋臣李左车坚壁不战的建议,非常高兴,他率新增的三万军队在井陉口三十里处下寨,半夜传令出发。他首先选出两千轻骑,每人手持一面红旗,从小道迂回到赵营侧翼的抱犊寨山隐藏起来观察敌军,命令他们: “交战时赵军见我后撤,必然全军出营追击。你们立即冲入赵营,拔掉赵旗,插上汉军红旗。”又让副将传令分发食品,简单就食,宣布说: “今日击破赵军后会餐。”诸将并不相信会击败二十万赵军,佯装答应说: “行!”韩信作好安排后,让一万士兵先行,出井陉口,背靠绵蔓水,在东岸微水村一带列阵。天亮时,他竖起大将旗号,率大军声势浩大地开出井陉口,逼近赵营。赵军开壁迎战,激战了一阵后,韩信假装失败,丢弃旗鼓,逃回河边的阵地,与先期列阵的一万军队会合作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旗鼓,追逐汉军。韩信的军队退到河岸边,再无退路,大家拼命求生,殊死搏斗,以不可战胜的勇力抵抗赵军。隐蔽于山上的两千汉军轻骑则乘机冲入赵营,更换上汉军旗帜。赵军在河岸边不能取胜,遂欲回营,却望见营中皆汉军旗帜,大为惊慌,他们以为汉军已收降了赵王的将领,不敢回营,军队大乱,四散逃跑。赵将虽然斩杀逃兵,仍不能禁止。占据赵营的汉军轻骑则乘势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归路,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成安君陈馀被斩杀于泜水之上,赵王赵歇被汉军活捉。赵国的二十万军队顷刻瓦解,汉军诸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共同祝贺。他们问韩信说: “兵法上主张背靠高地列阵,而不提倡背靠水泽。今天您让我军背水列阵,还宣称‘破赵后会餐’,我们都不信服,然而竟胜利了,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回答说: “这一战术兵法上是有的,只是大家没有留心。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们所率领的并非平时训练精良的部队,正像驱赶着集市上的人去作战,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不可;如果留有退路,大家都逃跑了,怎么能用来作战呢?”将领们这才心悦诚服。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韩信的作战部署中就充满了奇正变化。除正面进攻之外,还安排了两千奇兵,他们负责特殊的作战任务: 制造假象,震慑敌军,并配合主力部队包抄截击。对于正面迎敌部队,他又分为背水待敌的奇军与前行决战的正军。决战之军中建大将旗鼓,属主力部队,但交战之后弃旗退走,又成了引诱赵军追逐的奇兵;而背水待敌的军队自夜半就列阵于河岸,他们以先到为主的心理接纳了撤退之军,又成了稳定战局和反击赵军的主要支持力量,奇复化为正。“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势篇》)
韩信这次布阵最大的出奇之处是背水列阵。兵法上讲: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又提出“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行军篇》)古代以右为尊(如“右职”、“右武”、“无出其右”等),这里的“右”带有崇尚、看重之意,主张布阵对敌要靠高地,做到前低后高。韩信背水列阵,一反用兵常规,连赵军望见,都以为汉军无路可退,窃笑韩信不懂兵法,但这实际上却是韩信针对具体情况,出奇制胜的部署。兵法上有许多关于险中求胜,绝处求生的主张: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又提出“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认为“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见《九地篇》)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一种死中求生的精神,越是在“甚陷”、“无所往”的不利情况下,越要禁止迷信折人锐气,要消除疑虑,有慷慨趋死之勇气才可能转危为安。对敌制胜是兵法理论的最高原则和用兵布阵的最终目的,井陉之战后韩信说明了自己背水列阵的原因和根据,表明了他对军事理论的精通和善于实际应用的高度灵活。
韩信在齐地与几十万齐、楚军队隔潍水对阵,楚将龙且轻视汉军,急于决战立功。韩信夜晚令人准备了万余沙囊,在上游堵住潍水,水势大减时他率军半渡,攻击楚军,又假装战败,向后退走。龙且见楚军战胜,非常高兴,于是率军渡水追击。韩信派人决开上游堵水的沙囊,水势汹涌,楚军大半不得渡河,汉军乘势掩杀,龙且被斩,潍水对岸的楚军四散逃走,韩信率师追至城阳,全歼楚军。
在强大的齐、楚联军面前,韩信的汉军人数极少,又千里奔袭,军已疲敝,确无优势可言,这正是龙且骄傲自信的地方。韩信抓住对方的轻敌弱点,就便利用潍水来消灭敌人和分隔敌人,为自己创造取胜的机会。兵法云: “以水佐攻者强。” (《火攻篇》)韩信用万余沙囊就把潍水变成了能为自己作战目的服务的强大武器,显示了极巧妙的战争构思。他率汉军渡河而退,既是骄敌的手段、诱敌的手段,又是向敌示范的手段。楚军决然没有想到,潍水流量已在韩信的掌握之中,当他们仿效汉军渡水追敌时,实际上已跳进了汉军布好的陷阱。
贯穿韩信用兵始终的是“知己知彼”,“兵以诈立”和“因敌制胜”的精神。他在作战中熟知敌我双方的特点,能巧妙利用河流高山等自然地理态势,以奇正多变的诡诈之道胜敌。“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虚实篇》)不拘常规,依据实情,出奇制胜,是我们能够看到的韩信的用兵之诀。
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良禽佳木 不辞汉臣
韩信收服数国,吞尽北土,他向刘邦请得齐王之位,拥兵几十万, 军威天下,一时成了“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影响天下政局的关键人物。身在荥阳战场的项羽在龙且被杀后深深感到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他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齐地,向韩信诉说故旧交情,说服韩信脱离刘邦。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人,年少时家贫,父母早亡,生活艰难,经常流浪乞食,遭人白眼。前209年项梁渡江而西,军过淮河时,韩信仗剑相投,居其麾下,无所知名,项梁死后,他又归属项羽,被任为负责警卫工作的郎中,他多次向项羽献策,未被采纳。刘邦自关中入蜀时,他投奔汉军,被任为连敖,负责接待宾客诸事,先后受到滕公夏侯婴、丞相萧何的器重,被萧何推荐给刘邦,前206年被刘邦在汉中拜为大将。
韩信从关中投汉到被刘邦任用的不到一年间,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异常的挫折艰难。他为连敖时,同一伙人犯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被杀,轮到韩信,他目光仰视,看到滕公夏侯婴,说: “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因感到此言不同凡响,又见其人相貌威武,释放了他,与其交谈,十分高兴,就向刘邦作了推荐,韩信即被任为治粟都尉,管理粮饷。其间他结识了丞相萧何,与其交谈,深得赏识。
汉军自关中进入南郑(今汉中市),半路上逃跑的将军已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荐了自己,刘邦无意重用,于是就逃走了。萧何听说此事,来不及报告,急忙追赶,过了一两天,萧何追回了韩信,拜见刘邦,告诉他说: “大王如欲长在汉中称王,就用不上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就非任用韩信不可。”在萧何的全力推荐下,刘邦决定任韩信为大将。鉴于刘邦平时待人轻慢,这次拜用大将与前大不相同,选择了吉祥的日子,沐浴斋戒,设置坛场,准备了隆重的仪式。汉军诸将领听说要选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等到任命时,竟是韩信,全军震惊。
大将比将军更高一级,在有些军队中具有统帅将军的职能。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才真正开始了他率将统兵,战胜攻取的军事活动,他的人生由此发生了根本的转折。龙驾长云,虎啸山风,三四年间,韩信即成了横扫北土,军威天下,令人惊恐的人物。
武涉奉项羽之命,前往齐地说服韩信,他首先向韩信说明楚汉相争的责任在刘邦,是刘邦不满足于自己的封土,侵夺别人土地,得到了关中,又想吞尽天下,是一个极不知足的人。其次,武涉向韩信谈及刘邦的人品,说刘邦几次落入项羽之手,项羽怜悯他而放掉,但一脱身他就背弃盟约,进攻项王,可见他是一个言而无信,不可依靠之人。再次,武涉告诉韩信,刘邦现在之所以看重你韩信,是因为项羽尚存,你韩信现在有“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势力,你以为和刘邦交情深,为他尽力用兵,但如果项羽亡,刘邦接下来就要消灭你,你必会被他擒拿。最后,武涉提到韩信与项羽的一段往日交情,劝他反汉联楚,三分天下,独立地建国称王,做一个清醒的智者。
武涉的说辞很有煽动性,他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作分析,确也揭示了一些真情和事理。从韩信个人的角度着想,依附刘邦不会有多大益处;而消灭了项羽,兔死狗烹的结局必然在等待着他。韩信未必要反叛刘邦,但存项羽以巩固齐地,肯定会是他较好的选择。然而韩信在大处是一个感情型的人物,他对武涉辞谢说: “我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守卫,进言不听,献策不用,所以离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军队,脱下衣服让我穿,分来食物让我吃,言听计从,因此我才会有今天。对这样深深亲信我的人,我背叛了会不吉祥。我的心意宁死不变,希望替我回谢项王。”韩信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明确拒绝了武涉的游说。
范阳辩士蒯彻曾劝韩信在郦生说齐后继续进军,于是才有韩信对齐、楚的胜利和后来的齐王之封。他见韩信成了影响天下局势的关键人物,以为自己与韩信颇有交情,想以奇策打动韩信,前去对韩信说,他曾学过相人之术。韩信问他如何相人,蒯彻回答说: “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验,万不失一。”韩信让为自己看相,蒯彻看后回答说: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且险而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蒯彻在这里用“面”、“背”等双关语词,是借助神秘方式,隐晦地劝韩信不要依附别人,让他背叛刘邦。韩信大概没有理解,要求作具体说明,蒯彻借此发挥了大篇议论,着重分析天下形势和齐王韩信应有的使命选择,大意是说,楚汉分争,相持于荥阳三年,结果两败俱伤,天下百姓遭受涂炭,怨恨已极。形势需要安定天下的贤圣来平息祸乱。他建议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凭借北方势力牵制楚汉,承担起平息祸乱,为民请命的责任,并争取德怀天下,臣服诸侯。蒯彻应用当时流传的谚语“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韩信深切考虑。听了上述长篇大论,韩信回答说: “汉王对待我非常优厚,让我乘他的车,穿他的衣,吃他的饭。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图谋私利而背弃恩义呢?”
见韩信难以用道理说通,总以个人交情相辞,蒯彻向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张耳与陈馀,开始为刎颈之交,后来反目为仇,互相仇杀;二是文种与越王勾践,兔死狗烹,功成身死。他劝韩信深以为鉴,不要相信与汉王的交情和效忠之功。他提醒韩信: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您的功劳天下无双,军事谋略世上少有,现在已是拥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还能到哪里去安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