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管他们怎样拼命想把天主教推翻,它可还是屹然不动……这么说。你们的宗教确是比其
他的宗教更其正大神圣。”因此他竟下了决心,到教堂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了。
作者本人是个天主教徒,做不到象无神论者那样根据宗教的本质来彻底否定天主教;但
是不给天主教会一点光彩,还它漆黑一团的真面目,把天主教的值得存在的理由,仅仅说成
在于它本该象一个被蛀空了的大厦那样倒下去,却终于还支撑在那里,这对于天主教会岂不
有着极大的讽刺意味?卜伽丘大大发扬了他的前辈但丁对教会的批判精神。
这篇故事带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就象楔子(十个青年男女的聚会)在艺术结构上成为全
书的一个框架,这第一天故事第二,可说在主题思想上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十日谈》
中许多批判性的故事,又可说通过无数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对于“杨诺劝教”这故事所勾
勒的轮廓,进一步地、多方面地赋予血肉,充实内容;或者是冷嘲热讽,或者是嬉笑怒骂—
—一句话,在卜伽丘的犀利的笔锋下,“神圣的”封建教会显现了它的原形!革命导师恩格
斯曾经这样指出:“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争,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
把矛头指向教会。”
这是因为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里,罗马天主教会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它是各
国最大的封建地主,也是封建制度的最顽强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宗法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
光彩。它的教堂、修道院、宗教法庭、异教裁判所,遍布在每个封建庄园,每个新兴的城镇
——可以说,庞大的天主教会组织就是一面编织得密密层层的大蜘蛛网,几乎挂满在西欧的
每一块土地上,它的势力伸入到每个偏僻的角落,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残酷的
经济剥削外,它的职能就是对广大的人民实行全面的、无孔不入的精神统治。因此情况必然
是:“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
的中心组织。”
我们也正是首先从这个意义上,对《十日谈》这部世界文学名著给予它历史上的应有评
价。
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也的确产生了一系列多才多艺的巨人(包括
卜伽丘在内)的时代。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天主教会来说,为了维护、加强它的罪恶统
治,这却是一个需要“圣徒”、需要神的“奇迹”的时代。果然,在当时被蒙蔽的愚夫愚妇
中间,所谓“圣徒”、所谓“奇迹”,大量地涌现,在《十日谈》里就提到:“一年到头,
就没有一天不是供奉着一位圣徒,甚至是好几位圣徒。”天主教会的存在离不开它的特殊需
要:迷惑和蒙骗,因此“布置下无数陷阱和圈套”,好象张网的渔夫那样要把众生“一网打
尽”。放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里,全书第一个故事“歹徒升天”所显示的反蒙昧主义精神,
就显得特别可贵了。
一个生前无恶不作的坏蛋,死后,按照基督教义,理应下地狱去了,却被教会奉为“圣
者”,为他的落葬举行隆重的仪式,沿途唱着圣歌,哄动了全城。后来他的圣名越传越广,
男女老少对于他的敬仰与日俱增,逢到患难,都赶到教堂向他的神像祈求。果然,“天空假
着他的手,显示了好多奇迹”。
这个故事的可笑之处,在于一向愚弄人民的天主教会这一回却反而被一个毫无宗教顾忌
的坏蛋愚弄了。故事的深刻性也正是在这里:教会捧出选择个偶像来——不管他生前是“圣
徒”也罢,歹徒也罢,对于它,反正是一回事,只要归根结蒂,能达到这一个目的:欺骗广
大的人民,能在群众中间煽动起一阵狂热的迷信活动,这就够了。
天主教会和蒙昧主义是相依为命的。它宣扬的永恒原则是:“上帝支配人的理性”。只
有使人们陷于浑浑噩噩,头脑发热,丧失辨别、思考的能力,把教会所编造的一整套谎话句
句都当作真理般信仰着,它才能以至高无上的神的名义,骑在人民头上任意作威作福。卜伽
丘却在这里撩起了幕布的一角,让人们看到,历谓“奇迹”、所谓“圣徒”那一套,其实彻
头彻尾是一个大骗局,是一场可笑的闹剧——可不是,天主教会一再煽动起宗教狂热,这
“歹徒升天”不过是无数次中特别荒谬可笑的一次罢了。
卜伽丘在其他一些有意思的故事里对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继续进行批判。多数寓讥刺于
笑谑,作为社会趣闻、社会话剧来谈,但是发人深思,“瘸子求医”的故事(第二天故事第
一)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只见全城的人都在忙着把那些跛脚的、疯瘫的、瞎眼的,以
至各种各样畸形残废的人都找了来,涌向教堂,他们热切地期待着奇迹的降临;原来据说有
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
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还居然惟妙惟肖,存心让
人上个大当。这可犯了众怒,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好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在人人
都成了愚夫愚妇,都迷信奇迹的时候,开这么一个玩笑,需要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泼皮精
神。同样,写这么一个故事,把这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活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
的眼前来,恐怕同样是众怒难犯的事,同样需要拿出些勇气来吧。卜伽丘是值得我们钦佩
的。
“焦炭变圣物”(第六天故事第十)讲的是一个油嘴滑舌的修道士临时编一套胡话,把
一块焦炭说成当年受火刑的劳伦斯圣徒的遗物,还拿这块木炭给农夫农妇们在雪白的衬衫和
面纱上大画其十字,保证他们一年之内不会遇到火灾,于是他骗到了比平时更多的捐献。这
故事写得活泼、诙谐,不避琐细、不避粗俗,给人以一种亲切感,特别富于民间故事的色
彩;实际上,这是作者现身说法,让“圣物”连同它的“奇迹”,在人们眼里变成了不值一
钱、不值一笑的烂东西。
有的故事揭露了令人发指的教会黑幕:修道院院长为了要奸淫教民的妻子,把丈夫禁锢
在教堂的地窖里,却让他以为自己已经故世,成了亡灵,正在暗无天日的地狱里受罪,后来
那女的怀孕了,又把丈夫放回“人世”,去充当孩子的爸爸,还宣称多亏院长替他向天主祷
告。他的“复活”,村人们以为是奇迹降临了,因此大大地提高了院长的圣誉(第三天故事
第八)。
还值得一提的是“天使出丑”(第四天故事第二)。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
披上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竟变成了牧羊人”,而
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一套神话,把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骗上了手,使她还以为是蒙受加百列
天侠的垂爱,不胜光荣之至。但是这个披着天使外衣的神父的奸计终于败露,他被当作一头
畜生牵到威尼斯广场去示众,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题材类似的一组故事中,要算
这一篇最叫人拍手称快了。
全书的第三个故事“三个戒指”,显示了作者的宽广的精神视野。他把批判的锋芒转到
了另一方面(就象开辟了另一个战区)。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意,我们不妨翻过几页,
先读一下“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
有人在酒店里多喝了几盅酒,一时高兴,随口说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
喝得。这话传到异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其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所谓“异教裁判
所”就是天主教会暗中监视人民一言一行,实行思想统治的特务机构。在故事中,那担任裁
判官的神父,“不光是管着人们信主不信主,就连人们有钱没钱。他都要管到”;现在这神
父打听到说那句戏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银。这样好的机会岂能放过,就下一道紧急命
令。以严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他污蔑基督是一个大酒徒,这还了得,足够构成把他送到火
刑柱上活活烧死的罪名了。后来那人托人疏通,还“献上一大块‘脂膏’,让神父涂在眼
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这样,才算得到从轻发落,拘留几天后被释放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裁判官的敲诈勒索,无孔不入;只是着墨不多,就象作者自己所说的:
“象蚊子那样叮人一口”罢了。但是试想,随口一句戏言,竟可以无限上纲,和洪水猛兽般
的异端邪说联系起来,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从这里不是可以嗅出一股可怕的血腥味儿
来吗?再说,在酒店里的一句话,立即传到裁判官的耳朵里,异教裁判所难道是天主教会蓄
养的一头反革命嗅觉特别灵的猎狗吗?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宗教自由,信仰自由,意味着在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下,没有思想
自由,一切真理的探索都被宣判为异端邪说,受到了残酷的镇压。历史上的异教裁判所,罪
恶累累,令人发指,岂仅是象流氓般敲诈勒索而已。这本是很值得一写的创作题材,但是在
天主教会还是气焰万丈的当时,这样的题材又有它特殊的敏感性。卜伽丘下笔之际,恐怕很
费踌躇,不能不有所顾虑。
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三个戒指”的故事和绝大多数故事不一样,它的故事背景不
是在当时当地的佛罗伦萨,不是在意大利,也不是在欧洲,而是在中古时代的非洲;这是
说,尽可能在表面上和作者当前的现实生活的距离拉得开一些,好逃避天主教会的鹰犬们的
耳目。
作者让一个住在非洲的犹太人讲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为了不厚此薄彼,把三个一摸一
样,不辨真伪的戒指交给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祖传的,是族长的权威的象征,其余两个是
仿造的。但是谁还能说得明白,他拿到的是真正祖传的戒指呢?结论是:
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也跟这情形一样。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大家都以为
自己的信仰才算正宗呢。他们全部以为自己才是天父的继承人,各自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
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这问题之难于解决,就象是那三只戒指一样叫人
无从下个判断。
这一段话放在故事中间,无非表明犹太人的回答十分得体,无所偏倚,不落把柄,因此
他用以逃脱了苏丹设下的圈套。这就是一个人情世故的好例子,呼应着故事的开场白,所谓
聪明人“往往能凭着智慧,安然渡过险境”。但是结合到当时的阶级斗争的背景,那么可以
说,作者在这里转弯抹角地呼吁宗教上的宽容。如果无所谓“正宗”,自然也就不存在“异
端”,思想统治,政治迫害,也就失去了神学上的根据。因此实际上,作者在这里隐隐地为
思想自由的权利而呼吁。
就批判精神而言,这个海外故事和《十日谈》其他篇幅其实是相呼应的;但是就题材的
特殊性而言,则全书一百个故事中,仅此一篇而已。作者再没有就同一题材作进一步发挥;
神学批判没有能提高为政治批判,——处理这样特殊敏感的题材,作者还有些羞羞答答。同
样,写异教裁判所的,也只有第一天故事第六而已。这表明作者的顾虑很大,当时历史条件
的还不成熟。这里是教会所设下的一个禁区,作者稍一接触,便不得不回避过去了。
与之相反,作者不惜笔墨,一再用重墨渲染的是一组“修道院里的故事”(或者不如
说,“修道院的内幕”)。紧接在“三个戒指”后面的就是“院长的‘苦修’”——全书第
四个故事:一个小修士犯了色戒,本应当受到严厉惩罚。但是在他低头向修道院长认罪的当
儿,巧妙地给了院长一个暗示:你别装模作样吧,你自己的手脚并不干净,你也犯了同样的
戒律。他终于逃过了一顿责罚。
在“小修女的故事”(第九天故事第二)中,那女修道院院长的形象更其可笑。她匆忙
之中,拿起教士(她的情夫)的短裤当作自己的头巾,就往头上一套,来到大厅审问一个犯
奸的小修女,她当着全体修女,拍手顿足、声色俱厉地把小修女骂了一顿。还口口声声非严
办不可。那修女抬头一看,只见女院长的头上有两条吊抹带,不住地在晃动,心里顿时明
白,那位道貌岸然的女院长暗中干的什么好事。于是用一句话就打落了她的威风:“请你先
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
可以看得出,对于那个违反教规的小修女,作者并没有谴责的意思,因为那禁欲主义的
冷酷的戒律是强加于她的。
很有些闹剧意味的是“哑巴的故事”(第三天故事第一)。在一座以圣洁著称的女修道
院里,全体修女,以至她们的院长,从下到上,串成一起。都犯了色戒,合养一个哑巴男
人。修道院非但没有坏了名声,却反而让人们相信,由于她们虔诚的祷告和圣徒的恩典,修
道院里降临奇迹了。
作者写这些故事仅仅是为了博读者一粲吗?是有意卖弄低级趣味吗?当然不是。这里是
作者和腐败的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另一个方面。
欧洲人民反封建制度的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首先把矛头针对天主教会;而
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又往往通过反禁欲主义这一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因为禁欲主义组
成了天主教教义的核心思想。
为了给陷于极端贫困的劳动人民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使他们丧失斗争的意志,永远甘
心于被压迫的命运,天主教会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唤起人们对于天堂的幸福的幻想;要人们相
信,人世是罪恶的深渊,是苦海;人生的真谛就是忍饥挨饿,禁欲苦修,为了天国的“幸
福”而否定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欢乐。在全书第一个故事里,我们看到,连口渴了多喝几口清
水,现成为必须忏悔的罪孽。男女的结合。只是为了替神圣的教堂繁殖善良的信徒,好尊荣
上帝。这样才好把有罪的肉欲减为轻罪。总之,拿天国的爱代替生活的热爱,拿神爱代替情
爱,拿神性否定人性——这就是把贫困、苦难神圣化了的、产生于黑暗的中世纪的禁欲主
义。
受欺骗、被蒙蔽的广大人民群众把人世看做了苦海,甘心过着牛马的生活,少数封建特
权阶级岂不更可以为所欲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了。所以,在“禁欲”的背后就是“纵
欲”。作者非常懂得这个道理。他看透了天主教会玩弄的是什么卑鄙的伎俩。那些僧徒借神
圣的名义,“谴责人们心中的淫念,就为了把这班罪徒从女人身边吓跑,那娘儿们就好归他
们自己受用”。
请看“愚夫修行”的故事(第三天故事第四)吧:这故事的讽刺性在这一点上形象特别
鲜明:禁欲和纵欲,只是一板之隔——在门外,那丈夫听信了教士的指点,彻夜苦修;在室
内,那教士就趁机勾引他的妻子。那个精神上中毒太深的愚夫,一心要修成正果进入天堂,
却不知道他这种愚行正好引狼入室,把坏人送进了天堂!
卜伽丘写了许多故事揭露天主教会的男盗女娼,对于他,这成了反对天主教的梦欲主义
的一种特殊有效的斗争手段。人文主义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