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日本史 >

第60章

日本史-第60章

小说: 日本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京博物馆被毁,次年将帝室博物馆的
自然科学展品让给东京博物馆时,展品达9。3万余件。日本博物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博物学启蒙读物有田中芳男的《动物挂图》(1872—1877)和野职憨的《植物挂图》(1873—1878)。杂志有博物局出版的《博物杂志》(1879年创刊)、东京动物学会的《动物学杂志》(1888年创刊)等,登载了质量很高的论文。著作有白井光太郎的《日本博物学年表》(1891年)、松村松年的《日本昆虫学》(1899年)、岩崎重三的《日本矿石学》(1901年)、三好学的《植物学讲义》(1899年)、藤田经信的《日本水产动物学》(1902年)、饭田启的《海洋动物学》(1902年)等。
二、工学

    日本工学是在幕末至明治引进欧美工业技术成果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成立的。明治维新时,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完成,第二次产业革命正在开始。所以日本一开国就吸收英国以轻工业为中心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技术成果,同时又被卷入英、德、法、美等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第一、二次产业革命同时进行是构成日本产业技术和工学的特征。幕末大量输入的洋学知识以及明治维新由国家大力移植的近代科学技术,对日本工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军事工学。 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政策的指导下,1869年(明治2年)设立兵部省,内设兵器局,重新整顿藩营军事工厂。1877年(明治10年)建成陆军二大工厂(东京、大阪)和海军二大工厂(筑地、横须贺),同时招聘外籍技术人员,大量派留学生到外国学习军事技术。明治初期在造船工业上始终限于维修,兵舰主要在英国建造。1884年(明治17年)以后,日本才开始有钢制商船(如“筑后川丸”)。1896年(明治29年)施行造船航海奖励法,大大促进了造船工业。1898年(明治31年)三菱长崎造船所建成日本钢制邮船“常陆丸”(6200吨,2000匹马力)。甲午战争以后,日本造船技术有了显著进步。1897年宫原二郎发明了宫原式水管锅炉,1903(明治36年)正式被海军采用。1907年(明治40年)战舰“安艺”、“伊吹”在吴海军工厂建成。1908年(明治41年)三菱长崎造船所建成的“樱花丸”上安装着日本最早的国产汽轮机和宫原式锅炉。但日本造船技术的真正独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在枪炮、火药制造技术方面,1880年(明治13年)村田经芳发明村田式步枪。后来继续改进,至1906年(明治39)发展成三八式步枪、骑兵枪、机关枪。1885年(明治18)大贩炮兵工厂开始生产意大利式野战炮(青铜)。1898年(明治31)有坂成章设计了三一年式速射野战炮(钢制)。1897年吴海军兵工厂制造了日本海军最早的口径12公分的速射炮。19世纪后半期是世界火药制造技术大改革的时代,黄色无烟火药代替了黑色有烟火药。日本派岛川文八郎等到德国学习火药制造技术,回国开设板桥火药制造所,开始制造无烟火药。1891年(明治24年)下濑雅允发明了下濑火药'注6',在日俄战争的日本海海战中下濒火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21年年(大正10年)建立航空研究所,1919年(大正8年)建立陆军科学研究所,1923年(大正23年)建立海军技术研究所,日本军事工学大为发展。

    2、土木工学。 明治初年利用外国的土木技术进行河道疏通,如淀川及利根川的疏通。1878年(明治11)施工的宫城县野蒜港和福井县圾井港是日本近代港湾技术的开始。其后又陆续建成长崎、横滨、大版等25个港湾,促进了土木工学和水泥制造技术的发达。

    铁路和桥梁建设方面,1870年东京、横滨间的铁路建设依靠英国。后来日本自力更生,1880年(明治13)通车的京都与大津间的铁路建设全部由日本人自己之手完成。同年开通的旧逢坂山隧道是最早由日本人开掘的隧道。明治时代日本的桥梁由木桥向铁桥、钢桥、钢筋混凝土桥发展。最早的日本桥梁专家是广井勇,1909年(明治42年)竣工的仙台市广濑桥是日本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桥,由广井勇设计。

    琵琶湖疏水工程是表明土木技术独立的划时代的事业,其附属水力发电所向世界表示了明治时代土木技术的成果。这个工程由工学界元老田边朔郎设计。'注7'古市公威也是工学界前辈,为日本 的工学教育和研究体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功绩。

    3、应用化学。 明治初期对日本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德国人华格纳(Wegener;1831—1892)和宇都宫三郎。前者是应用化学家,特别精通陶瓷制造;后者是日本水泥之父,1871年(明治4年)他在深川工作分局开始制造日本最早的硅酸盐水泥,并担任小野田水泥厂的技术指导,对日本的水泥、陶瓷工业的发展贡献很大。1884年(明治17年)东京大学设立应用化学科,开始进行应用化学教育,出现了高松丰吉和中泽岩太等名教授。高松是当时日本有机化学权威,中泽是无机化学权威。1888年(明治21年)高峰让吉建立大日本人造肥料公司(日产化学的前身),用美国制造的机器生产化肥。明治后期是陶瓷、煤气、制糖、磷酸等化学工业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也是应用电力的重化学工业的试验时期。1900年(明治33年)设立工业试验所,接着各地陆续开设工业试验场、讲习所,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4、电气工学。 日本的电气工学是和电讯技术同时从欧美引进的。1878年(明治11年)3月25日(后来定为电气记念日)工部大学校首次点起了弧光灯。1883年(明治16年)东京电灯公司成立,接着电灯试验成功。1884年(明治17年)工部大学校的电讯学科改为电气学科,出现了志田林三郎、藤冈市助等电气工学家。1887年(明
治20年)东京电灯公司的火力发电所建成,接着神户、大坂、京都等火力发电所也先后建成。1892年琵琶湖水电站建成,此外各地还有小规模的水力发电所。1890年(明治23)藤冈市助设立白热社(东京电气公司的前身),开始制造电灯泡。1895年(明治28年)小坂矿山最早使用三相诱导电动机,后来这种电动机被普遍使用,开拓了电力应用的途径,同时促进了电机制造工业的发达。1809年(明治40年)开始,名古屋、东京、大坂等城市纷纷建成电气铁路。1907年(明治40年)东京电灯公司桂川驹桥发电所高压输电成功。19l4年大正3年)猪苗代湖水力发电所竣工,开始了高压远距离输电。大正以后进入大输电网时代,工业动力从蒸汽转向电力。 

    1877年引进电话机。1890年设置电话交换台。1891年(明治24年)设立了递信省电气试验所,它和1910年(明治43年)成立的日本 电气工艺委员会一起,对日本电气事业贡献很大。明治末年无线电讯电话技术发达起来。1897年(明治30)松代松之助等开始研究无线电讯,并取得80海里无线电通讯的成功。1903年(明治36年)长崎、基隆间的海上630海里无线电讯试验成功。1912年(明治45年)鸟漓右一等发明TYK式无线电发报机。 

    5、采矿冶金学。 明治初期各大学相继开设矿山学、冶金学课程,培养出一批明治采矿冶金学界的领导人,如小花冬吉、栗木廉等。煤的开采初期使用蒸气功力,后来使用电气动力,至20世纪大煤矿已经全部机械化。铜的生产技术也有显著进步,至大正中期铜产量占世界第二位。由于釜石铁矿建设英国式制铁所的失败,日本炼钢业转向兵工厂,由军部主持。1882年(明治15年)筑地海军兵器局开始用克虏伯(Krupp)式坩涡炼钢,首次将欧美炼钢技术移植到日本。1890年(明治23年)横须贺海军兵工厂建成法国式平炉,1892年(明治25)矣兵工厂建成3吨酸性平炉。同时陆军也在大坂、东京等兵工厂设置平炉炼钢。但明治20年代日本每座炼钢炉的年产量只有1000吨(当时欧美第一流国家年产量为300—400万吨)。

    1901年(明治34)国营八幡制铁所的近代熔矿炉开始生产。至1916年(大正5年)八幡制铁所钢的年产量为30万吨,取得了日本炼钢技术的主导权。日俄战争以后民间冶炼工业兴起,特殊钢的生产和电气炼钢法也在明治末期实现了。采矿冶金理论方面,帝国大学工学院开设了采矿冶金学讲座(1893年),渡边渡写了《矿床学大意》(1890年),傣国一写了《金属组织学》(1908年)。的场中和舟桥了助两人对磁性探矿法进行研究(1900年),开拓了新的领域。 

    6、机械工学。 由于军事上的刺激,日本的蒸汽机制造技术比工作母机制造技术发达得较早。至1887(明治20年)蒸汽动力已代替了水车,占日本工业动力的一半。1896年(明治29年)芝浦制作所制造的1300匹马力活塞发动机(安装在钟渊纺织公司兵库工场)是当时东亚一大型陆用动力机,在日本蒸汽工业史上划一新纪元。内燃机的制造从明治后期才开始,还处于模仿试验阶段。日本最早的国产机车是1893年(明治26年)铁道院神户工场制造的1B1型复式机车。至1913年(明治46年)国营铁路全部选购国产机车了。

    日本的机床制造工业起点较晚,至1905年(明治38年)方始由池贝铁工厂造出了二台美式车床。明治时代丰田佐吉发明的纺织机是世界著名的,1909年(明治42年)丰田式织机公司制造了宽幅铁钢制动力织机。明治末期机械工学的教育和研究发展很快,其中心是在东京、京都两帝国大学的机械工学科和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著名的著作有关口八重吉的《机床》(1909)。

三、医学

    1868年(明治1年)新政府在横滨设立临时军事医院,聘请英人韦利斯(Willis;1837—1894)担任指导,后迁到东京,改为东京府大医院。次年新政府将幕府的医学所和大医院合并,改为医学校兼医院,成为新政府的第一所医学教育机关。当时政府从德国请来两名医学教师即外科医生缪勒(Muller,1824—1883)和内科医生霍夫曼(hoffmann,1864—1937),主持医学校的教学和治疗。'注8'1877年(明治10年)医学校改为东京大学医学院。随着中央医学教育的确立,地方也纷纷建立医学校,培养西方医学人才。1872年(明治5年)文部省设置医务课,掌管医疗卫生事业。1874年(明治7年)公布医制76条,规定开业医生必须通过考试西医学,于是日本传统的中医学便急剧衰落下去。明治政府为了发展近代医学,派遣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德国留学。当时留学德国成了日本医学界的一股风气。1875年(明治8年)东京医学校设立速成班(三年制),还建立第二医院供
速成班学生临床研究之用。这样,近代医学进一步得到普及。

    19世纪后半期日本医学界,细菌学成为一种新兴的学问,细菌学被介绍到日本。绪方正规和北里柴三郎是日本第一代细菌学家。1890年(明治23年)北里发现破伤风菌抗毒素并任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在传染病研究所的推动下,日本的细菌学和流行病学得到发展(如志贺洁于1897年发现痢疾杆菌),卫生防疫思想普及全国。1894年香港发生鼠疫,青山风通、北里柴三郎赴香港调查研究'注9'此时医学团体纷纷成立,1893年成立了日本解剖协会和耳鼻喉学会,1897年成立了眼科学会。至明治末年日本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很发达了,医生达3万人,各府县都成立了医师会。1910年(明治43)还出现了关西联合医师大会、关东北医师大会等联合组织。1902年(明治35)在上野公园召开第一届日本联合医学会,拥有会员1797人,1906年增至2400人。1896至1910年先后成立了各类分科学会,出版学会杂志。至此,日本医学正式开始加入近代医学国家的队伍。从1897年(明治30)日本参加莫斯科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医事会开始,不断派代表参加各种国际医学会议。与此同时,外国学者也络绎不绝地来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关于学术研究方面,著名的有:小金井良精的阿伊努族解剖学研究(1904),桂田富士郎的日本吸血虫研究(1904),山极胜三郎的癌的研究(1905),秦佐八郎的抗梅毒药雪尔伐散“606”的发现(1909),高木兼宽的脚气病研究(1884)等。'注10'

    总之,明治时代是日本医学近代化的时代,西方医学对日本医学近代化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日本医学的主体。日本医学急速近代化是和政府大力提倡西方医学分不开的。此外,医学教育的普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农学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农业知识就已经很丰富了,明治以来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日本的农业和农学始终是在政府直接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明治政府很关心欧美农业的动向,第一、派岩仓使节团赴欧美视察农业,第二、参加各国召开的国际博览会取得经验,第三、采纳外籍教师的建议。

    明治政府具体接触到先进的欧美农业和农业行政之后,从明治十年前后起,实行农业欧美化。首先是输入欧美农作物、家畜品种和近代农具。如1869年(明治2)通商司从横滨英商购入洋种牛、猪及制酪器械,1871年从美国输入水果、蔬菜和谷物的种苗,1873年随岩仓使节团到欧洲的岩山壮太郎携回英美两国的谷物、蔬菜、牧草等种子。输入的种子由民部省的试验场或老农试种,内藤新宿试验场、三田育种场、神户橄榄园、播州葡萄园、驹场种艺所和驹场农学校等的建立都与这种政策有关。其次是派人到外国留学。如松野砌1870年赴德国由学,回国后担任东京山林学校校长。又如岩山壮太郎赴美考察,回国后担任内藤新宿试验场、下总牧羊场的经营及劝农局、农务局等的要职。再次是聘请外籍教师。如1876年(明治9年)从英国招聘五名教师,到农事修学场(设在内藤新宿试验场内)教书。又如1872年(明治5)北海道开设开拓使临时学校(扎幌农学校的前身),从美国聘请马萨诸塞农科大学校长克拉克(W.S.Clark)来日任校长。最后是设置研究机关,如开设内藤新宿试验场(1872)、东京农业试验场(1875)、三田育种场(1877)、神户橄榄园(1879)等。

    政府为了培养农业人才,开办了许多学校。如东京山林学校(18 82)、东京农林学校(1886)、礼幌农学校(1876)等,还有许多私的学社和农校。1886年(明治19)建立帝国大学农学院,设立农学、林学、兽医、农艺化学、水产等五个学科。1907年(明治40)札幌农学学校改为东北帝国大学农学院。1893年(明治26)建立农事试验场(包括东京总场及6个地方分场),进行各种农业试验。

    明治中期,农学工作者的队伍扩大,需要组织学会和出版刊物。1896年(明治29)成立札幌农学会(1907年改为农林学会),出版《扎幌农林学会报》。1914年(大正3)成立日本林学会,次年成立日本育种会(后改遗传学会)。其后又成立了植物病理学会(1917)、日本兽医学会(1921)、日本农艺化学会(1924)等。

    日本农学落后于其他自然科学,一般说明治时代农学还没有脱离试验阶段,缺乏体系化,达到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至大正时代,日本农业发展很快,特别是作物学和园艺学。具体的研究成果有:吉川桔辉的关于栽培稻分类研究(1908),福羽选人的关于园艺作物研究(1892),田中节三郎的关于水稻的起源、原产地、品种等研究(1898),池田伴亲的关于柑桔无核结果研究(1907),安藤广大郎等的水稻冷害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