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家小地主+番外 作者:郁雨竹(云起书院vip2014-12-05完结) >

第183章

农家小地主+番外 作者:郁雨竹(云起书院vip2014-12-05完结)-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却见苏定久久不回家,心中气闷不已。
  苏老太爷却怪苏延年,“你与定儿的关系本来就不够好,此时却还端着架子,你这是打算将他越推越远吗?”
  苏延年青着脸不语。
  苏老太爷就冷哼一声,“等定儿回来,你与他好好说说话,他现在是族长,我不管你们私下里如何,在诸位族老面前不许你们胡闹。”
  苏延年臭着脸应下。
  苏定直到深夜才一身酒气的回来,才进门就被大管家迎到书房。
  大管家低着头,细声恭敬的道:“老太爷及大老爷都在书房里等着大爷呢。”
  苏定点头,顿下脚步歪头看大管家,盯着他看了半天,直到对方额头上冒汗,才淡淡的道:“听说你孙子现在三弟跟前伺候?”
  大管家打了一个寒颤,扯着笑道:“这都是大老爷的恩典。”
  苏定点头,“那就让他好好的伺候三弟。”
  大管家只觉得心中冰冷,这位爷的手段可比大老爷高了不止一个档次,也不知道他是否会误会。
  作为苏家的大管家,他的孙子想要找什么样的差事没有,实在是没必要去做三爷苏道的随从,毕竟只是一个庶子,真要做随从,他也能将孙子安排到四爷苏乐身边,那位不仅是嫡子,还是最受宠爱的嫡幼子,再不济,还能到外头铺子里历练,以后做一个管事总是差不了的。
  偏偏大老爷生怕大爷亏待了三爷,这才将他孙子安排到三爷身边,就是指着有他这个大掌柜照应,以后三爷的日子好过些。
  现在,大管家就只觉得满心的苦涩了。
  苏定不知道大管家的这些心思,他只是听说这段时间母亲与大妹妹在府城的日子过得不太好,苏道经常去找大妹妹的麻烦,所以警告大管家一下罢了,他虽然不在府城,但周氏和苏婉玉是他的母亲与妹妹,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
  苏老太爷闭着眼睛几乎要睡过去,见苏定进来,睁开眼睛问道:“可是在接风宴中出了什么事?”
  “接风宴很顺利,只是孙儿有些事要与几位同僚商量,所以回来晚了。”苏定顿了顿道:“祖父与父亲怎么还没睡?现在天热痢疾多,应该多加休息才是。”
  江南一到热天就容易爆发痢疾,老人与小孩尤甚。
  苏老太爷一叹,“这不是担心你吗?”苏老太爷眉宇间都染上了愁绪,“你怎么就接了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在京中的时候就该想尽办法推辞才是。”
  苏延年冷哼一声,“只怕是念着这事的功劳,不舍得推吧?”
  苏老太爷皱眉,狠狠地瞪了苏延年一眼,对苏定道:“你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你别往心里去。”
  苏定自然不会往心里去,他只当没听见苏延年说话,也不当这个人存在,只对苏老太爷解释:“孙儿也想过要推辞,只是圣旨是当堂下的,因为前面已有不少人或生病或受伤,皇上面上虽不显,心中却也恼上了,我身体一向健康,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也不能推辞,所以只好接下。”
  苏定见苏老太爷沉思,就压低了声音道:“孙儿出京的时候,傅大人与公孙大人因为伤重生病,皇上让他们回家荣养了,等什么时候病好了再说,现在吏部是左相暂代其职,而公孙大人的职位却是左侍郎代任了。”
  苏老太爷和苏延年这才面色微变,良久叹道:“只怕傅大人和公孙的人从此就要颐养天年了。”
  既然已经被人暂代,又怎么可能还能官复原职?得罪了皇上,以后只怕连官场都进不了了。
  苏家现在也就只有一个苏定还能拿得出手,虽然底下还有许多苏家子弟在官场,但大多是小打小闹,也没什么出色的政绩,若是苏定也没撸下来,那苏家在朝中至少又要沉寂三十年。
  三十年后能够改变很多事。
  现在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在逐步加重,府城又有杨家虎视眈眈,三十年,变故实在是太大。
  苏老太爷收起心思,强打起精神来道:“既然接了这个差事,那就要好好办,别辜负了皇上。”顿了顿道:“但你是首官,有些事却不必要亲力亲为,交给底下的人去做便好。”
  意思是让他手底下的人去干得罪人的事,自己只要稳坐钓鱼台就好。
  苏定心中嗤笑,嘴上应下了。
  接下来,苏家将要一场大难,这才大难需要他与老太爷与家族一起同心齐力的度过,他不希望他们现在就产生矛盾,反正他现在说什么都先应下好了。

  ☆、303。第303章 调查

  对于苏定的回归,最高兴的莫过于周氏和苏婉玉了。
  苏定从书房里出来,才到二门就看到了听到消息迎出来的母亲,苏定脚下加快了步伐,看着周氏映在等下的脸庞,眼角是压不住的皱纹,心疼了几分,“母亲,都这么晚了,您怎么还不睡?”
  周氏高兴道:“我这不是听说你回来了吗?看你一身的酒气,快回去喝碗醒酒汤,我已叫人准备好了热水,梳洗了先好好的睡一觉。”
  周氏虽然生气大儿子不肯帮女儿,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几年不见,早想着了。
  母子之间哪里有隔夜仇呢?
  苏定心中微暖。
  第二天一早起来的时候周氏就在客厅里等着了,“你先用些早饭,等一下去给太夫人和老太太请安。”周氏顿了顿,问道:“你的行李怎么没送回来?虽说家里不缺你的穿用,但那些衣服东西都几年不用了……”
  苏定解释道:“我今后要住在官署,东西都留在了那边。”
  周氏大惊失色,“这是怎么说?你都回到家了,好好的家不住,怎么住到官署去?那里面的下人都官家请的,除了一些粗活,哪里会照顾人……”
  “母亲,”苏定打断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初出京的时候皇上就关照过,我与几位大人也说好了,为免牵扯太多,我们就住在官署,我身边还有文砚呢,母亲不用太过担心。”
  周氏不太懂政治上的事,只是单纯的担心苏定的吃穿,闻言皱眉想了想,“那回头我给你再收拾一些东西,再给你送两个丫头过去。”
  苏定忙摇手,“这可不行,同住在一个官署之中,我不能搞特殊。”
  周氏满不在意的道:“大不了我给他们每人都送几个丫头去。”
  苏定黑了脸,心中无奈,这人要是送去,苏家更说不清楚了,如果是以前,苏定早就发火说不要了,但现在他也是父亲了,虽然还是会心中烦躁,但好歹能耐下心来给周氏解释了。
  等苏定给太夫人和老夫人请安完,他也顾不得停留,急匆匆的去了官署,今天是第一天,到底要有个什么样的章程,他还需要与属下商量。
  “……既然已经来了,我们自然要快点去查,也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我们从京城赶到府城需一个月,他们早在大半个月前就收到了圣旨,十几二十天的时间改做完的动作早做完了,哪还有什么措手不及?”
  “那柳大人以为应当如何?”
  “自然是制定章程,一步一步来,只要仔细查验,他们只要有侵吞之举就一定会露出破绽。苏大人以为呢?”
  苏定点头,“本官赞同,如此我们就划分区域吧,两人一组,快速些,但更要紧的仔细,江南一直是重灾区,当初叛乱是从江南始,那些叛军又一直躲在江南,加之去年的雪灾,只怕有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此次不求快,只求稳,查出东西也先不要声张,汇集到此处,等定国公带兵到了之后再一起清算。”
  几位大人对视一眼,慎重的点头。
  平阳侯那样彪悍的人,带着兵去监督都有人要反,更何况他们都只是文弱的文官,身边只有这几十个侍卫,根本就不值一提,还是等定国公带兵到了之后再一起清算比较妥当些。
  苏定拿出地图与几人划分,每一组负责一个区域,而每次出行都要随身带着侍卫。
  这一次的检查就要从府城开始。
  赋田的工作依然是交给地方官,苏定他们一行人的工作就是检查赋田的效率与成绩,看公田是否被侵占,检查应当分到土地的百姓是否都分到了。
  府城周围的田地是知府大人直接负责,钱塘知府邓茂算是一个清廉的官,在官场中也算有名,现在不过三十多岁就是一方知府,能力也算出众。
  这一行官员中包括苏定,对他的印象都还算不错。
  邓茂见苏定对他态度还算不错,顿时松了一口气,他与苏家的关系不算坏,但也不算多好,在这钱塘府中,他落过几次苏家的面子,也算计过苏家,此时见苏定眼中坦荡,自然高兴。
  他自信他看人还是挺准的。
  而邓茂的能力也的确不错,苏定带着人在府城周边清点,又下到农户中调查,该给贫民的田地都分到了他们的手中,记录在册的公田并没有被侵占。
  “苏大人,会不会有没有记录在册的公田?”
  苏定拍了拍账册,笑道:“回头开库房检查往年户籍销账及地簿就知道了,圣上的旨意才下不过三个月,他们就算能伪造这公田册,也不可能来得及伪造那几样。”
  “只是这时间……”
  “我们抽检一些就是,不用每一部都查,”苏定顿了顿道:“到时候你们亲自去选,每个人选三本,随机选。”
  身边的几人恍然大悟,这样随机下来,只要查出一本有问题,那就代表其他的或许都有问题,而且也减少了工作量。
  “只是,水至清则无鱼,出京之前圣上也交代过,只要不过度,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现在还不是闹大的时候。”
  被皇上选来这里的官员,虽然都清廉至极,但也都识时务,至少他们并不迂腐,也知道现在天下未稳,有些事情能放过就要放过。
  当下大家都点了头。
  苏定骑着马回去,路过鸣凤村的时候勒马站住,身边的官员就道:“大人,这里是鸣凤村,倒也有五百多亩的公田,我们要不要去看看?”
  苏定点头,打马进去,入目的就是连成一片的大宅,随行的官员惊奇的“咦”了一声,“这三户人家好富庶,一家的面积等同于公侯了。”
  再仔细一看,摇头道:“左右两家还罢,这中间一家却只有三进,倒是大门挺气派,倒让我误会了。”
  但左右两边都是五进的大房子,围墙虽高,但他们现在骑在马上,又在坡上,不说看到里面的情景,大致的情况却能看个大概。
  “这,不会违制了吧?”
  苏定微微皱眉。
  身后一个官员对这方面了解比较多,摇头道:“这倒不至于,看那墙面用的是青砖,我隐约看着里头的布局也只是照着农家小院来,除了大点,却没有违制,何况,此时还有谁追究这个?”
  说的也是,房屋制度虽然一直都在,但普天之下还有多少人遵守?
  “不过这三户人家倒是有钱,这样大的地方不知花销多少。里头又花团锦簇的,更不知耗费几何!”
  他们遥遥看去,院子里的花开得正艳,里面树木郁郁葱葱,看得出打理得很好,但也因为距离远,他们看不出是什么花什么树。
  被派来领路的衙役就忙解释道:“诸位大人却是误会了,这不是三家,而是两家,或是说一家也不为过。”就将苏李两家的关系说了,末了道:“这房屋看着大,但其实花销不大,这里头用的是普通的青砖,木头也是普通,当初建造的时候又正是挑人工最便宜的冬天,所以我们私下计算过,也不过三四百两。”
  “两栋五进的院子才三四百两?”不说苏定身后的官员,苏定也有些怀疑。
  “这却是千真万确,诸位大人不要看三四百两很少,在这乡下,三四百两也不简单呐。”就是他,一辈子不吃不喝顶了天也就赚个二百两,还是在有灰色收入的情况下。
  “这,在京城没有两三千的银子只怕买不下一个五进的院子……”那还是在地段不太好的情况下。
  衙役就笑道:“大人说笑了,这乡下地方如何能与城里比,更遑论京城了,不说其他,在京城,光买地就要多少钱了,可这乡下地方可不要多少钱。”说着小心的看了一眼苏定,压低了声音道:“这里头还有一个故事呢,当初李苏两家在鸣凤村落户,却是得罪了里正,里正故意将他们两家放在河东,村长过意不去,在划分菜地的时候就将那一大片都给划给了李家和苏家,当时他们几个人吃饭都困难,谁能想到人家就能赚下这样大的家私,说来还是靠的那位苏姑奶奶……”
  苏定似笑非笑的瞥了衙役一眼,知道他在拍他的马屁,苏家的故事在当年李江和苏文闹上门的时候就不是秘密了。
  “后来他们只需买那右边的地盖房子就行了,只是这乡下地方最不值钱的就是荒地,那片地方泥土浅薄,连菜都种不活,更别说种其他的庄稼了,除了荒废,也就只能建房子了……”
  “最难得的是李家与苏家竟能供出两位进士,听你那样说,他们家乡邻间也还和善?”
  “自然是和善的,因我们当年吃过逃难的苦,对灾民最是同情,去年我们府城雪灾,就是那位小李相公牵头捐钱捐物,圣上还嘉奖过他呢……”衙役见苏定没有阻止,知道自己说的话讨了他的欢心,更是大夸特夸。
  而衙役这样一说,大家也想起来了,“就是皇上赐了牌匾的德胜医馆?”
  “正是,正是,那位小李相公心善得很,每个月都有义诊,现在更是六十以上的老人前去看病免费,那些贫苦人家只要拿了户籍去也是免费,只要证明自己无力支出看诊的费用……”
  “那这德胜医馆岂不是大亏特亏?”有一个官员对钱财最是敏感,“如此,他哪来的银子扶持医馆?”

  ☆、304。第304章 做客

  衙役骄傲道:“大人不知,城里有富户想要做善事,也给德胜医馆捐了一些钱及药材,小李相公都记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公布出来,那些银两及药材用在什么地方都写的清清楚楚,还将账本给捐钱的那几家看呢。”
  “您别看医馆免费给人看诊,就以为医馆亏钱,前去德胜医馆看病的人不少,因此也赚了不少钱。”
  “难怪能将院子打理得这样好……”
  有时候建房子不是最贵的,而是装修打理里面的院子才是花销最多的,其他的不说,奇石奇花奇树就不知花销多少了。
  众人心中才散过这个念头,谁知衙役又笑道:“几位大人又误会了,我虽没进过这李家与苏家,却也没听说过他们家收购奇石奇树,所以这院子未必就花销大。”
  “你倒是什么都知道。”
  衙役就不好意思的笑道:“我们这些人走街串巷,常要了解民情,故知道的多一些。”
  倒不是所有的衙役都知道这些,而是知府邓茂考虑到苏定会想要了解多一些,就专门拍了这个有包打听外号的衙役跟着。
  苏定打马下坡,笑道:“我们去看看吧,正巧,大家劳顿了大半天也渴了累了,下去讨碗水喝。”
  几位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时间有些犹豫,“讨水喝,不太好吧?”
  苏定朗声笑道:“就算是不讨水,看在我的面子上,吃顿饭还是可以的。”说着打马下坡。
  随从的官员都有些疑惑,文砚就笑着解释,“诸位大人不知道,下面那位小李相公是我们苏家的姑爷。”
  苏家的姑爷?
  苏家的姑奶奶怎么会是孤儿流民?还需要自己进山打猎供养弟弟?
  疑惑一闪而过,倒是有一人三年前就在京城任职,倒是影影绰绰听过一些谣言,他一直以为那是谣言的……
  文砚上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