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大批移民以后,哈萨克的汉族人已经占据了半边天。有了人力和资金,哈萨克的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纺织、钢铁、煤炭和有色金属行业,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中国在哈萨克发展不错,很是重视;苏联那边则是斯大林格勒和乌拉尔工业区,距离苏联腹地很近的,更是紧张的不得了。
故而,中苏在这里的驻军都比较多,是防御的重中之重。
在北哈萨克地区,地形为多为山地、河流,地势显要,有利于防御,中国采取的是边境防御——以勒石城(即彼得罗巴甫斯克)为中心的筑垒地域。
在西哈萨克地区,一马平川,利攻不利守,中国就采用了纵深防御。仅在离边境不远的地区建立了3个筑垒地域,既便于防守,也可以用于进攻准备。但驻军主力并不部署在三个筑垒地域里,主力部队部署在拥军城(即切尔卡尔),距离边境有四五百公里远。可以迅速增援,也可以作为第二防线的核心。
此次牵制苏军,中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但为了维护好中德关系,我也不能做的太过分了。
5月下旬,国防部下令,调集了四个师的部队前往哈萨克地区,增加了当地的驻军。
增加的驻军,都驻扎在拥军城等二线,可以在一周内抵达边境地区,并对苏联发起攻击,却也没有超出《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限度。
此次增兵,并没有刻意强调保密。但军事行动总是要保密。一般来说,苏联会很快知道,中国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兵力,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唐绍仪与里宾的约定,只是牵制苏联的东南方面军。如此足以,我自然不会做多余的事情。
但是,配合国防部的扩编计划,怎么看也是不坏好意。
40年初下半年,国防部宣布为了“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周边国家扩军而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中国决定新组建十个机械化装甲师、十个摩步师和五个炮兵旅,并决定装备更多的飞机。这次扩军,中国没有提到海军,而以扩编陆军为主,几乎把陆军扩大了一倍,针对对象一目了然。扩军后,中国的国防军总兵力会超过二百一十万。
说起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苏联扩军后达到4百多万,日本也扩军到3百多万,中国军队装备训练再好,也会感受到严重的威胁。
至此,苏联的东南方面军压力大增,调动到西线,估计是没指望了。要不然,苏军在哈萨克边境防御空虚,我可不敢保证,不会一时眼红心跳,就打过去。
中国是与德国约好了,欧洲部分归德国,但我要是打下来的地方,总不能让我空手而归吧!我一定会让占领地区,天高三尺的。如果占领了喀山,想想苏联的国家金库,我就对自己抗拒优惠的能力没有信心。
在世界大战中,最挣钱的生意不是军火交易,而是普普通通的民用物资。
这事说破了一点儿也不希奇。
战争开始以后,各国都转入战时经济,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只有自己生产不了的,才会向外购买。因此,军火交易的利润率再高,总的利润也是有限的。
而民用产品则不一样了,战时经济以生产军需品为主,自然是牺牲了民用产品的生产。但居民的日常消费,是不会消失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供应缺口。此类物资的需求量巨大,数量多,价格好,还很容易做。
要知道,军火交易总是很敏感的,代表了某种倾向性。上一次,把战机卖给英国,就让德国人很不高兴。加起来也没有多少钱,还麻烦不少。若不是需要在实战中检验武器的性能,这些交易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在不列颠空战中,中国飞机在实战中发现不少问题,做了进一步修改,又搞出了几种新型号——改进都不算大。国防部年初又订购了各种飞机三千五百架,并对现有战机进行了改装,以适应实战需要。闲话一句,说了就算。
现在,中苏之间的贸易频繁,德国也说不出来什么。中苏贸易,不卖军火,不卖军需,但我卖军民两用的东西。比如说,罐头、帐篷、药物、被服等等,这是正常交易。德国最多只能要求,不要销售战略物资给苏联,很难提出更多的要求。
总之,在这一时期,中国产品遍及全世界。
中国产品在美国和日本之都享受最惠国待遇,这毋须多说。40年3月,唐绍仪又与里宾特洛甫正式签署了《中德贸易协定》。从此以后,中国产品在德国同样享受优待。而且在不是德国本土(即奥地利、德国和苏台德地区)的占领区,中国产品还与德国产品享受同等待遇的。
只有英法殖民地,中国产品还不能享受优惠。不过,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世界主要工业国,欧洲国家在为德国干活,美洲国家在为英国服务,日本也全心全意准备战争,苏联被德国打的找不着北……这么说吧,全世界就中国在大力生产民用产品,以满足世界人民的需求,这个需求量可是很大的。
我看着财政部的报告,是心花怒放。谁看到全世界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自家的金库,都会如此喜悦。就算财政部的报告指出,黄金流入中国的速度,不如流入美国的速度,也不能影响我的好心情——‘不要着急,等美国与日本打起来,黄金自会流入中国来的’。
7月末8月初,美国大使专程拜访了唐绍仪,协商如何通过中国境内,向苏联运送美援物资。光依靠北冰洋的航线,实在满足不了苏联的需要。美国护航舰队表现出色,德国的“狼群”更是厉害。
唐绍仪对物资种类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并征收了高昂的过境费用,才高唱着“中美亲善”,答应这一请求。不过,一切物资仅限于民用产品,中国可以随时抽查。
至于其间的种种费用,是由美国出,还是苏联出,就与我无干了。
PS: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晚了一点儿,但俺总算补全鸟...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123章[全]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日本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仍披着了民主政治的外衣,海军却获得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从斋藤内阁,到冈田内阁,都是海军组阁。就算是后来的近卫内阁,海军也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抛弃外相松冈以后,首相近卫就选择海军丰田大将担任外相,进一步扩大了海军的影响力。
此时此刻,日本面临的形势,与另一个世界有着巨大差异。
日本的军需资源大部分由中国提供,即便开战,资源补给也不会受阻。日本的生产力远不及美国,约为其的六分之一,但有中国的支持就大为不同了——中国与美国的生产力所差无几。
日本与中国关系良好,没有后顾之忧,也没有其他选择,只有一心一意向南发展。而美国的海军实力占优,却面临着两洋作战——美德没有宣战,但美舰队已在与德潜艇作战中。这么看的话,日本在太平洋上,还占是据优势的。
因此,日本的态度更为激进。
然对中国的依赖,也产生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故日本政府的政策有些摇摆不定。首相近卫有些犹豫。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日本早就把美国当作第一大敌,却也深怀畏惧。
41年6月,东京,内阁会议。
此次会议的议题,就是讨论如何应对赫尔备忘录,确定对美国的最后方针。日本向南扩张,必然会与美国发生冲突,这是个问题。
首相近卫跪坐在上首,看看内阁成员都到齐了,就宣布会议开始。
首先发言的就是陆相东条英机。
“美国的要求真是太无礼了,赫尔这是想把日本变成美国的卫星国,要把日本永远限制在二流国家行列,这是对日本的侮辱,大日本百万皇军是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屈辱的。
……”
东条叫嚣着对美国的战争。
其他内阁成员没有理会东条的煽动。
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海军陆续成立了海军情报局等一系列机构,逐步架空了陆军。特别是陆军在三十年代的不谨慎行为,更是失去了天皇的支持。在日本,陆军只依靠着昔日的容光过日子,已经沦为海军的附庸。就是这一年多来,陆军在法属印支表现不错,才又恢复点儿元气。东条必然会支持开战的,这既是他本人的愿望,也兼顾了陆军的利益。
屋里只有东条一个人的独脚戏,就显的有些单调。
外相丰田也是支持战争,但他向来主张与中国搞好关系,便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对美国作战的话,我们要不要与中国勾通?否则,中国不提供支持,怎么办?”
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中国与英法关系很差,对日本与英法方面的纷争,素来竭力直接日本。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很暧昧。即使中日有盟约存在,日本在对美作战中,也未必会得到支持。就是支持了,支持力度也是个疑问。
中国的用心很明显,中国希望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形成均势,以确保中国的利益不受侵害。不论是日本独霸太平洋,还是美国全面压制日本都不符合中国利益。
如果日本对美国开战,就会把美国势力赶出东南亚,甚至东太平洋,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很难设想中国会如何反应。
要知道,中国可是为美国菲律宾驻军的安全,作了保证的。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是绝不会留下菲律宾的空军的。
海相米内与山本五十六是同学,对其一向信服。有事情都会与山本商量后,再决定。每次内阁会议后,米内都会一五一十地告诉山本,好像山本倒是米内的上司,而不是下属。
米内直接表示了否决,“不行,不能通知中国!
海军有确切的消息,中国已经在预备对苏联的战争了。在太平洋的政策,必会趋于保守,以避免后顾之忧。中国绝对不会支持日本对美国宣战的……”
米内不由想起了山本对他说的话,“中国是日本的盟友,但中国不会愿意让日本真正强大起来。在东南亚有泰国和菲律宾在,日本在此的势力,就会四分五裂,无法形成拳头。日本在这一海域,对美国成压倒性优势,美国就会更依赖中国。而美国与泰国又会牵制日本,避免日本对中国造成威胁……
美国明白这一点,也乐得如此,才对我国摆出如此强硬的姿态,以压制我国。
……
日本的崛起必经一战,现在是极好的时机。”
米内直接引用了山本五十六的话,回答丰田,“中国在开战之前,是绝对不会支持我们的。但一旦战争开始,情况就大为改观了。
胜利者不受谴责,这是其一;
我提个问题,我国与美国谁更强大?”
米内环顾一周,没有人回答,“当然是美国更强大,美国的生产力是我国的六倍以上,经济实力更是远远超过我国。
这个,我们清楚,美国人清楚,中国人也清楚。
中国希望在太平洋上维持均衡,就一定得支持我们。如果我们一败涂地,中国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的——美国已宣布支持苏联了。”
米内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还是用山本的话,作了个总结,“时机千载难逢,值得一赌!”
在座的阁员一听这话,忍不住笑了——米内不是个赌徒,山本才是,大家都知道这是谁的话。
此后的气氛就热烈起来,从财长开始,各自提出疑问,米内一一作了解答。
首相近卫始终没有发言,他正在想着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不要辞职。
近卫是日本极著名的华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大化革新时期的藤原氏,藤原氏后来分为南、北、广、京四个支系,其中北家最为鼎盛。北家分化为九条、鹰司、近卫等5个家族,轮流出任摄政、关白(相当于宰相)之职,被时人称为“五摄家”,近卫家族是“五摄家”中地位最高的。近卫文麿就是出身于这样显赫的名门豪族,本人是世袭公爵。
但是,明智维新以后,华族逐渐没落了,近卫家也是如此。这也养成了近卫文麿谨慎的性格。
老实说,近卫文麿是支持扩张的,日本在荷属东印度和法属印支等地的扩张中,近卫都是积极支持的。不过,对美国开战,实在有些冒险。如果中国断然拒绝支持日本,那他……
把日本的命运,包括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纸漏洞百出、虚无缥缈的盟约上,近卫文麿怎么也接受不了。
于是,在众人叽叽喳喳一会儿,近卫文麿的耐心终于消耗殆尽,他用力咳嗽几声,示意我是首相,我是老大,我有话要说……
待屋里安静下来以后,近卫说道:“如果中国拒绝支持,到时候,我们采取什么措施?”
近卫不耐烦,米内更不耐烦,心说,‘啰唆什么,赶快开打得了,读者都不耐烦了!’但不解释清楚,还不行。
首相近卫若是觉得不好,一撂挑子,战事还得拖一阵儿。于是,米内就长话短说。
他分别了出了几个可能性:中国对日本宣战,不可能;中国完全断绝支援,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多日本姿态低一点儿,也就解决了;只要中国不完全断绝,就好办……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米内简短洁说,但也说了好大一会儿,保守估计也要有半个小时。这才算让近卫把心放在肚子里,同意向美国开战。
这种事情,落实很简单,最难的是下决心。
决心已定,就会迅速实施。
近卫前去皇宫把结果通报给天皇,裕仁正等着呢。日本的政治结构很特殊,说是君主立宪制,天皇却有很大的权威,也有相当的实权。由于历史原因,天皇很少做决定,但决定以后,就难以推翻了。
像这样的事,海军、陆军和内阁一致决定,裕仁也不会反对,或者说反对无效。但裕仁也不会直接表示赞同,那样的话,他就要为此负责任的。而裕仁是绝对不愿意负责的。
也就是说,近卫的通报是个过场,但在政治上,过程很重要,不能忽视。
日本举国上下已本军事化了,即已决心进攻美国,整个国家机器就迅速的运转起来。
美国和英联邦国家自腾出手来,就开始对东南亚,及太平洋的防御,做了积极准备。谁也不希望战争,但总要为战争做好准备。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国的战斗力正不断的加强中。像澳大利亚,已经武装十几个师,总兵力超过三十几万,还不罢休,仍在继续。日本当然不能让各国继续武装。
回复赫尔备忘录,这事好办。既然准备开战,就要麻痹美国。日本的态度不能突然转变,但可以与美国,保持交涉,避免引起美国的警觉,以达成突然袭击的效果。尽可能一战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菲律宾空军部队和英国远东舰队。确保日本在太平洋上的绝对优势。
我知道赫尔备忘录的全文以后,常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美国是不是有意结束与日本的交涉,想干脆解决日本的威胁。
毕竟,赫尔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应该清楚日本是不可能从东印度和印支撤军的。以日本贫乏的资源,要它从这里撤军,不会比说服日本人都去自杀,来的容易。而美国的确需要一个强力的刺激,以摆脱孤立主义的束缚。再等下去,黄花菜都凉了。胜负已定的话,美国就连参战的必要都没有了。
……
想了想,我不由得笑了,想这么些做甚,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曲曲折折,那是当事的各方合力的结果,没有谁能单独决定历史,各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日本决定对美国宣战是6月,但针对美国的作战方案已经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