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尔察克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迫不得已。俄罗斯临时政府,或者说反苏维埃一方,仍然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高尔察克不得不选择“地方自治”,并宣布胜利后举行全国大选,由人民选择总统。总算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暂时把各方势力重新统一在一个旗帜之下,相互配合作战。但是,即便如此,白军阵线在各个方向上,依然处于守势。
为了取得人民的支持,高尔察克宣布与旧势力彻底决裂,宣布土地归人民所有,宣布(战后)言论自由,出版和结社自由,宣布了劳动法,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制定了劳动保护措施。在控制区实行了配给制度,军事化管理,集中一切力量,用于与苏俄红军的战争。
尽管,白军在鄂毕河防线顶住了红军的进攻。但是,苏俄红军仍然在其它各方向取得胜利。他们消灭了富兰克林,消灭了戈里高利,消灭了其它一些大大小小的势力。然而,苏俄的专政也受到各方面力量的抵抗,乌克兰的马赫诺夫与苏维埃决裂,双方战成一团。反对苏维埃的起义,也此起彼伏。农民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公社,他们心理清楚并确信,红军用苏维埃的形式掩盖着残酷的专政。这是去年农民起义的延续,那次,列宁说:“不能命令中农”,苏维埃被迫作出让步。这一次,农民又有了新的要求,他们要求税收减免,分配土地。
高尔察克的一系列政策达到了部分目的,很多俄罗斯人转而投入白军,为支持临时政府作战。但高尔察克争取美国人支持的目的,并没有全部实现。美国人依然承认高尔察克,而不承认俄罗斯临时政府,只给高尔察克提供了一批军火、物资和少量的资金。
然,俄罗斯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宣布,以及战略形势的好转。满足了《中俄条约》中规定的要求,中国先后提供了三批贷款,使对俄贷款额达到四千万之巨。
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察克终于抵抗住红军的疯狂进攻,把战争拖进了1921年。
1921年,俄罗斯适逢百年不遇的大旱,数千万人濒临饿死。布尔什维克一方面把俄国极其有限的外汇拿出来给第三国际搞世界革命,派出代表到各国建立共产国际的支部,另一方面想以数千万人命危在旦夕为由向西方要援助。但由于苏维埃政权把所有外资都收归国有,西方国家和苏俄断绝了外交关系。革命策略十分灵活的列宁找来了高尔基,让他组织一个非官方团体向西方求援。
高尔基本来正在为被契卡关押和迫害的知识分子求情,现在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列宁提出释放一些著名知识分子,以增强这个委员会的民间性质,列宁只好答应。于是,一大批下狱的知识分子和前政府人士被释放,其中甚至包括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儿。他们组成了一个非官方的“全俄拯救饥饿委员会”。
七月十三日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就通过各种途径和西方接触。高尔基在美英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救救“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巴甫洛夫和格林卡的国家”。高尔基清楚地知道,假如他说“世界上第一个工人的祖国”,是不会得到响应的。
与此同时,高尔察克也组织人员在美英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不要支持“把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巴甫洛夫和格林卡关进监狱的政权”,要求把支援的粮食交给俄罗斯政府分配。这样一来,双方围绕这批粮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损人不利己,不是中国人的专长,俄罗斯人把这发挥得淋漓尽致。俄罗斯临时政府虽然没有得到美国承认,高尔察克可是美国承认的,但其控制区域太小,美国政府迟迟不能够作出决定。
而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却在这个时候,依靠中国提供的粮食和军火,展开了大规模进攻。他们出动了飞机撒下大量传单,宣传“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宣传“劳动法”,宣传“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此次的传单上面往往有带有一小块饼干,并用黑体字宣传“白军到了有饭吃”什么的。没有任何民众,能够在面临饿肚子,并且快要饿死的时候,会去选择主义的。白军的进攻很是顺利,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大力支持。呃,不对,俄罗斯人民说不上欢呼雀跃,只是愿意接受,不加抵抗而已。不过,到处都有俄罗斯人,积极踊跃报名参加白军——会得到足以供应全家人生活的粮食,而不是每天一点儿救济粮。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75章
俄罗斯大旱,我是知道的。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这句名言我小时候就听说过,觉得这话挺好玩。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列宁的卫士长手持机关枪,下乡“征集”粮食前,对妻子说的话。这个印象似乎是来自一篇文章。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文章里描述的,美国1921年对苏俄提供的粮食援助,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我看了感觉西方确实比东方珍重生命——虽然珍重的只是白人的生命,但总比不珍惜要强——然我更遗憾援助不是支援中国的。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大旱,都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但对某些儿人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1921年,中国的土地改革均已经完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加之,农业技术的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推广,除了少数受灾地区以外,中国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出现了全国粮食大丰收的可喜局面。
而中国答应为俄罗斯临时政府提供的贷款,还有3000万元,没有兑现。所以,高尔察克就要求,中国履行诺言,提供这笔贷款。并提供了清单,要求用粮食、军火和现金来支付。中国同意了这一要求,相应的,中国也提出了条件。贷款是以俄罗斯的矿山和西伯利亚铁路的部分路权作为抵押的,现在中国要求其确认这一诺言。另外,中国还对原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等地区的权益,提出了要求。
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是中亚的三个国家。其中,浩罕汗国于1876年已经被俄罗斯吞并;而其余两国则是俄罗斯的附庸国,分别在1920年和1921年年初,才被苏俄红军推翻,建立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三国的领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以西,一直延伸至里海边上,总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地理位置也很重要。通过这里,我甚至可以建一条铁路,到达中东地区,甚至经伊朗直达欧洲。
高尔察克对此自然不会高兴。但是,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他已经重新组建了一支规模更大更强的军队,又适逢苏俄大旱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实在难以舍弃。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是在当初,我提出这样的要求,高尔察克一定会拒绝。现在总算有了胜利的希望,高尔察克如何能够放弃。反复权衡利弊之后,高尔察克最终还是咬着牙,答应了这一要求,秘密签署了《中俄附属条约》。本来已经缓和的中俄关系,又回到了冰点。
然后,中国为俄罗斯临时政府,提供了六十万吨粮食——价值八百万中国元,又提供了大批的军火弹药——价值一千五百万元,及七百万元的资金。
虽然中国提供的粮食,都是储藏几年的旧粮和粗粮。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但俄罗斯现在粮食比什么都宝贵,顾不上这许多。
1920年7月末,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对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展开了攻势。依靠中国的大力支持,俄罗斯临时政府军很快攻克了巴尔瑙尔和新西伯利亚,把战斗推进到鄂木斯克。
巴尔瑙尔的土地政策,受到了当地普通农户的欢迎,而红军占领后,这些政策很快受到冲击,反抗农户还品尝了红色恐怖的滋味。所以,在这些地区,民众对俄罗斯临时政府很是支持。同样,返回的白军对参加革命者,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们严厉打击参加工人稽查队,支持红军,支持苏维埃的人。抵抗者本人会被枪毙,家属会被流放。就算不抵抗,也会被投入监狱,严厉惩处。同时,白军所到之处,也把“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的政策贯,彻实施下去,把国有土地和私人土地分配给农户,并减免农税。这些政策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稍后,俄罗斯临时政府军与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围绕鄂木斯克,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在此种情况下,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援助苏维埃,要求赫伯特·胡佛担负起“支持苏维埃”、“支持共产主义”、“支持第一个工人阶级的国家”等名义,是没有可能发生的。美国提出苏俄释放美国人质,美国援助一批粮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也没有达成协议。
十一月末,白军全力以赴,集中了所有军队,历经三个月的战斗,在粮食和大炮的围攻下,终于重创了红军东南方面军,攻克鄂木斯克;并顺势直入,接连攻克秋明、托博斯克、库尔干等城市,把战线恢复了到1920年初的形势。
大批粮食的供应,迅速稳定了局势。白军疯狂的镇压,让无数人家破人亡。
这种镇压,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行动。内战往往比外战更残酷,红军大批的屠杀白军俘虏,白军则的将所抓的红军俘虏头向下活埋,两军早已经结下了深仇大恨。很多白军军官、老兵的家属,就受到了残酷的对待。现在他们把同样的措施,用在了红军家属,及支持红军者,甚至据说支持红军者身上。俄罗斯临时政府无力,也无意阻止这种行动。只是在重新控制地区,贯彻执行了税收减免,土地分配等政策,以争取民心。
同时,“军功赏罚令”被切实执行。虽然由于地域不佳,控制区域不足,在征求意见后,只对愿意接受此处土地,并排名在前的的部分白军官兵,执行了奖赏。然,“军功赏罚令”的落实,仍然极大的激发了白军的作战勇气。
而且,白军用粮食为代价,招募了很多人为之工作。无数人为了养家糊口,加入到白军之中,他们修整道路,运输物资,加紧生产,甚至不计生死,英勇奋战。
1922年年初,白军再次攻入乌拉尔山区以西,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
早些时候,俄波战争刚刚结束。
1920年9月,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俄波战争。10月7日,波军进占基辅。10月26日,红军西南方面军转入反攻。12月4日,红军西方面军转入反攻。同时,立陶宛加入苏俄一方对波宣战,史称立波战争。1922年初,波军占领维尔诺(即维尔纽斯),并扶持了“中立陶宛管理委员会”,立陶宛宣布停火,但坚持维尔诺是立陶宛不可分割的首都。
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损失兵力高达20万,波军转入反攻。但由于双方消耗巨大,两国不得不宣布停战。1921年4月,波兰与苏俄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但是,等到正式签约的9月,苏俄形势却变的十分不妙。首先俄罗斯大旱,极大的削弱了苏俄的国力。其次白军大军反攻,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被困鄂木斯克,损失很大。
于是,波兰的态度,就变的很微妙了。
1921年10月,双方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列宁是个很明智的人,苏俄再次作出了让步,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部,苏俄不干涉波兰与立陶宛间的分歧。依靠妥协,苏俄暂时取得了西线的和平。
稍后,鄂木斯克失守,苏俄红军东南方面军几被歼灭。高尔察克又杀过来了,这一次他率领了更多的军队。列宁再次发出号召,“一切为了东线”,“全力粉碎高尔察克”。苏俄竭尽全力,集中兵力,又招募了大批工农加入红军,并四处搜刮粮食,好不容易才把白军挡在伏尔加河一线。
白军消灭了红军东南方面军,但三个月的城市战,白军损失也很大,征召了大批新兵补充。此后虽势如破竹,攻入俄罗斯腹地,其战斗力实已大减。而红军也是如此。年初与波兰的战争,红军损失20万人,东南方面军失败,又损失二十多万。红军也补充了大批新兵,实际战斗力也下降了。列宁亲自把红军交给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红军在指挥上占据优势。但白军在物资和兵力上,都占据优势。
这么说,有点儿客气,实事求是的说,红军的粮食是极度匮乏。白军则大不相同。1921年年底,美国承认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并援助了大批粮食、药品和军火——当然,高尔察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随后各国的承认,多多少少都会提供一些儿援助。高尔察克更阔了,他甚至用粮食悬赏红军,以孤立红军。
总而言之,双方在伏尔加河流域奋战了好几个月,也没有决出胜负。
这么热闹的时候,中国自然也不能够袖手旁观。
《中俄条约》签署时,中国恢复了原有国土,并将新疆增加了一些儿。也就是说,中国西部疆界恢复到巴尔喀什湖,并扩张了一点儿。然而,这只是条约上规定的领土,并没有得到落实。原因有很多。一来我刚刚控制新疆,根基不稳;二来我不想与正兵强马壮的苏俄红军开战,为他人火中取栗;三来我对中亚,怀有野心——这话似乎有点儿矛盾,其实不然。
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本来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与中国相距遥远,没有太多历史渊源。如果中国直接出兵,第一需要血腥镇压其统治阶级,第二需要镇压被苏俄煽动的下层民众,等于与其举国为敌,后果难以预测。在1920年,苏俄红军推翻了希瓦汗国,建立花拉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1年年初,苏俄红军又推翻了布哈拉汗国,建立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在此其间,苏俄已经血腥镇压其统治阶级。中国再插手,完全可以拉一派,打一派,方便统治。
1921年苏俄大旱,为了维持其统治,苏维埃必然会对这些地区严加盘剥,当然也就会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而白军的攻势如此猛烈,苏俄不得不集中兵力,与之战斗。此时此刻,如果中国的手段巧妙灵活,不仅胜利轻而易举,遭遇民间抵抗的可能性,也会大为降低。
而且,中国国内的局势,也有了很大改善。通过大量向外移民,税收减免、普及教育等系列政策的实施,新疆的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中国有了初步的认同感。加之,新疆铁路已经建成通车。因为资金充裕,新疆铁路不仅修建了哈密——迪化——伊犁线,同时也把铁路修到了喀什。
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日本的贷款。与美国和日本的贷款谈判,均已经完成。两个谈判僵持不下,最后不得不举行了三方会谈。最后,北海铁路(即西伯利亚铁路中国段)的股份认购权,美国取得了37%,日本得到12%,中国保有51%,美国为中国提供贷款2亿美元;日本对中国提供贷款1亿日元,中国则须首先用这笔钱,为北海铁路修一条复线。有了这么一大笔钱,中国铁路的建设自然一跃千里。这一年多来,中国铁路开始施工的总里程,超过一万二千公里;竣工通车的铁路里程也高达八千多公里。
新疆铁路的经济政治意义,就不多说了。反正它对新疆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唉,钱还是不够用,要不我就在南新疆也修条铁路了。新疆铁路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新疆的运输条件,物资运输便捷十倍——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再说,起家于南方的国防军,其一大弱点——骑兵,也已经被弥补。两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