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面试,我经历过一次。
那是应聘一家外资公司。面试结束后,老板照例说一周后给消息。于是所有的应聘者作鸟兽散。离家一公里时,我接到他的电话,告知我被录取了,然后跟我确认薪金数额。并叫我掉转车头,回来参加新产品上市的头脑风暴会议。
记得我当时镇定地对着话筒说:“您说的薪金是税后的,年终双薪,对吧?”
一个朋友遇到的情况更刺激。他应聘的职位是电脑公司程序员。面试完,他紧张地问考官:“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回音?”考官微微笑道:“现在。”然后给他发了电脑,叫他马上开始工作。
进了公司才知道,招聘永远是匆匆忙忙的。领导一般不挨到最后一刻是不会轻易放出一个职位编制的。因此才有了上述情景。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应聘者的简历雪片般飞来,另一方面招聘方总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头大。双方就像恋爱扶贫对象一样,怎么都对不上。
我的老板高薪招一名助理时,面试了上百人依旧未果。后来知道,他总是嫌应聘者学历太高、志向太远大。这给他不安全感,怕他们屁股刚坐热就要跑。他的经典提问是:“你想怎么做好这份工作?”他心目中的理想答案是:“我只想把你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据说这个答案是现任GE公司董事秘书的原创。以秘书身份进入董事会的,这位女士还是第一人。可应聘者的回答往往气势磅礴、心志高远,给人一种“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感觉。遗憾的是,老板需要的就是那个意义上的不好的士兵。
朋友在广告公司面试了几个平面创意后,忿忿地说“围巾永远戴在脖子上、耳环永远穿在耳朵上,一点创意都没有。”
我记得,他当年参加面试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没创意的。
职声独门秘笈猎捕价值盲区
翻开你的通讯录,看看有多少儿时玩伴成为了公司客户,有多少大学同窗曾助你打通业务渠道,又有多少小师弟、小师妹成为了精英同事?
被公司雇用,不止是你的时间,你的脑袋,你的语言,你的修养,你的四肢,你的力量,连同你的人际关系也一起被雇用了。
还是美国公司将买卖关系进行得最彻底,摆出一付不愿贪员工小便宜的高姿态,表示愿另外付钱购买员工的人脉:比如,发掘一个客户或者举荐一个能干的同事发奖金若干。更多的雇主则是装糊涂,口头感谢一下完事。有意思的是,被占了便宜的员工也糊涂,并不清楚自己贡献了多少价值,甚至还为帮朋友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沾沾自喜。
有个高尚品牌的公关曾向我抱怨:公司要求她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要维护好品牌形象,包括周末shopping的时候,参加私人party的时候。因为这些场合很容易碰到客户或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人。记得在一个朋友的生日宴会上,遇到过一个推销红酒的,公然对寿星说:哇,怎么不用我们的红酒呀,比你这支好多了。
超时工作啊。
如果公司不付加班费,一定要谈一个好的报酬,否则亏大了。
还有的公司更可怕。6点钟下班的时候,竟然静悄悄没一个走的。据说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到7点半以后。也就是说,公司把大家潜意识中的合理下班时间强行推迟了一个半小时。而7点半之前走的人,都是忐忑的,慌张的,像欠了什么似的。什么世道。
但要声明的是,以上所述种种都是在你不想当老板的情况下应该想的,应该警惕的,应该斗争的。如果你抱负在胸,大可不必在乎这些蝇头小利。尽管先忍气吞声好了。等你爬到理想中的高位后,再变本加厉从员工身上把它们赚回来!
职声独门秘笈敬业精神
时尚杂志里的菜肴香艳油亮、鲜嫩欲滴,厨师说,这道菜其实只有五分熟,而且,上面涂的油是工业用油,因为比较亮泽。
一个能把美女拍得从画面中跳出来的摄影师说他一见到美女就想吐。拍摄过程中,为了让眼前的尤物更诱人,他常常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来包装她,包括使用啤酒泡沫烘托她的性感,用胶垫夸张她的臀围。
一个专事证券投资的行家逢人便讲:风险实在太大,还是不要做吧。他太清楚里面五花八门的鬼门道,坚持认为股市其实是庄家的天堂、散户的火坑。
他们都是专业领域中十分优秀的人,都以敬业而著称。
也许他们初涉专业是出于兴趣,出于对兴趣所指引方向的美好追求。介入越深,越觉得起初那种美好的感觉实在过于虚幻,兴奋点随即转向对技术的神经质般的追求,就像为了能打出1/40节拍而最终疯狂的鼓手。
一个朋友在美国一本家居杂志做编辑。他拍出来的家居照片有个特点,就是一般都看不出和这个家原来的样子有什么联系。拍摄当天,他会指挥一辆小面包车到现场,里面桌椅板凳、窗帘灯具一应俱全。看见主人家有什么不顺眼的地方,二话不说,换!但他做出来的家居照片,的确十分完美,虽然和主人家原来的风貌相去甚远。
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看到的样子和它的生产过程往往是两码事。
其实,这篇稿子,我本来想这样开头的:
《花样年华》里张曼玉裹在旗袍里的身体婀娜妙曼、凹凸有致,据可靠消息,她的胸部是垫出来的。
又一想,这么唯美的一部电影,这么可爱的一位演员,还是不要破坏他们在观众中的形象吧。
职声独门秘笈高明处,越轨时
我喜欢大义凛然的越轨之人和越轨之事。
比如《悲惨世界》里的纯贞麽麽,当她无视法律的禁令,坚持把同事葬在祭台下面时,理由如下:这是“人的禁令,主的旨意。”她的话给我这样的暗示:遵循人的规则是一种愚不可耐的行为。
事实上我见过的许多可敬可爱的人都不是循规蹈矩之辈。
大学里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从不按教材上课,只管正史野史一通胡吹,考试时,主动为学生放哨,以便让大家专心作弊。尽管他的课在金光闪闪的学历学位证书里并无一席之地,但毕业数年后,还能记得的课程里,他的课是其中之一。
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板,鼓励我们尽量利用上班的时间处理私事,尤其是在手头没什么公务的时候,比如看电视、会朋友等等。以便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完全享受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在他手下做事时,加班率是最高的,而且没有加班费。但当时并不觉得烦恼,甚至还有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快乐。
其实规矩都是人定的,我们无法指望所有的人都像纯贞麽麽那样善于揣测主的旨意,因此对规矩的遵循与否和好与坏等评价也没什么直接联系。
最近接到一张报考中级专业职称的通知,需要购买教材和在工作及休息日培训等。明知这个职称对现在的我来说已毫无意义,但还是报了名。心里想着万一哪天不小心又回到这个轨道中来呢?
说到底还是不够高明,终究未能越轨。
不过,在尚未足够高明时,又暗幸没有越轨,否则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职声独门秘笈度假攻略
对我来说,10月+上海=万岁。在这个凉风、碧空和温善的阳光构筑的季节里,我们有了7天的国庆假期和5天的APEC假期。虽然后者要以牺牲两个周末为代价,因而有朝三暮四的嫌疑。
但政令归政令,如果想让相对“悠长”的假日得以保全,还是要费点脑筋的。因为大多数职员会被要求在假日内保持手机线路畅通无阻,以便应对不测。
对手机这个成“假”不足,败“假”有余的东西,我的主张向来是“忘记”。假装忘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或者把它转移到办公室的总机上吧。外出游玩时,手机除了用来拨110防身似乎没有什么其它用处。
一个朋友工作三年多了从来没享受过年假。因为紧急项目、大老板巡访、自己生病等种种原因,他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带薪假日,让这项福利名存实亡。这大多是他自找的。只要人在办公室里,事情总会接二连三发生的。有时候实在搞不清楚是人生出的事,还是事来找人。但事情总会得到解决,无论你在还是不在,除非改朝换代的威胁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以致于你宁可放弃假期。这是你的选择。
有个西班牙客户很强悍。度假前,她把一切资料封存,并吩咐助理在这期间不要做任何事情,一切由她回来后解决。害得我被迫将一个项目转交他人。她可以这样做的前提是与她的上司关系融洽,否则一定以她渎职而惨遭解雇。
最惨的是这样一些人,带着手机、笔记本踏上旅途,以便随时遥控;把度假日程及时差明细表发给每一个同事,以便及时沟通。大有不把假日搞个支离破碎誓不罢休的势头。
这样的假,不度也罢。
职声独门秘笈今天我迟到
如果一觉醒来发现按时到公司的愿望成为泡影时,我会迅速作出决定解决这件事。方案不外乎三种。一,如实请假;二,不如实请假;三,不请假。到底选择哪一种,还要审时度势才行。比如,当公司正在整顿上下班纪律,而我又不想失去这份工作时,还是如实反映情况,损失一天的薪水算了。
为了一天的懒觉,不得不面对这么多抉择,是不是有点不值呢?我说的是养家糊口的这份工作。
不过,在有些拎得清的公司,迟到的理由还是相对容易找的。哪怕是撒谎,只要不离谱,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头脑还算清醒的老板,一定不会在这种小节上跟你计较,为了这个伤了人心,不合算。
在这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我的同事一次因迟到被扣了一天工资,虽然老板也算是个明君。那天开例会,她睡眼惺忪地冲到会议室。老板关怀了她一下:怎么啦?她想都没想,随口说道,去某客户公司了。话音刚落,大家就哈哈哈笑起来:人家还没上班呢。然后,老板大概感到权威受到挑战,下不来台吧,立刻将她就地正法。
这是撞在枪口上了。只能自认倒霉了。
还有因为迟到走了运的。
我们以前的行政秘书,大专生,一个看上去怯生生但实际上并不傻的女孩,因为当时极度渴望这份工作而被老板压低了薪金。工作半年后,因表现出色而报酬低廉,成为老板表功的筹码。一天,到了晌午,她还没来,并且没向任何说明原因。老板急出一头汗,质问人事经理:是否她去面试别家公司了?
事实情况是,她因急性肠胃炎去了医院,又没带手机,于是没请假。
但第二天老板即召她谈话,并马上给她加了薪。
职声独门秘笈外行的杀伤力
竞争白热化的职场里,我认为最应该提防的就是半路出家的外行人。比如:数学系专业的文学编辑,医学院出来的作曲人,或者哲学专业的时装设计师。前两者以王小波、罗大佑为标榜,后者则是我在北京遇到的一位企业家,曾是一名团委干部,一穷二白地为别人作了几年思想工作后,突然想从美化灵魂转行到美化打扮,于是辞职,开了家时装公司,如今年销售额已达数亿。
我在杂志社工作的时候,最喜欢找与文字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写稿,我的得意作者群中有律师,有心理学家,有网络精英还有sales们。他们往往能交出让我喜出望外的稿件。与他们相比,文科出身的内行人却总是中规中矩,很难给出惊人之句。也许你会说,这是由于期望值不同。但除了这个因素外,外行人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他们有兴趣。1998年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个电影爱好者们的自发聚会。那是周六的晚上,在其中一个人的家里,两只大西瓜,几瓶凉开水,十多个人就能叽叽喳喳侃个彻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股票经纪,有财务,还有音响器械师。写起影评来也毫不含糊,角度之奇,笔法之新,专业影评人很难望其项背。
其次,他们没有经济压力。外行们多数有自己额外的经济来源,对兴趣,并没有过多的经济企图,而是把工作过程本身当作一种享受,因而做起来格外卖力。共产主义按需劳动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只是兴趣一旦转化成职业,就完全是两回事了,大概就跟把爱情转化成婚姻差不多。眼见不少外行人纷纷落水,好好的作者不当,要来和我们当同行。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兴趣没了不说,连交的活也堕落至“内行”水平。
你以为人人都能成王小波、罗大佑?
职声独门秘笈对不起,我很忙
“忙”这个字,估计可以荣获本世纪最庸俗字眼称号。
因为无时、无地、无人不把它挂在嘴边自娱自赏。办公室的电话声里,路人邂逅的闲谈里,甚至嘈杂拥挤的菜场里,一片“忙”音。
大概这是一种成功的标榜,忙人总比闲人有前途吧;或者,是一种托辞,忙嘛,即使有照顾不周的地方,也请多包涵啦。
这其实是一种最没有道理的逻辑。就拿和家人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因为忙,不能吃;实际情况是跑到外面和客户吃饭去了。同样是吃饭,却厚此薄彼。说到底还是心里有杆秤,轻重缓急,称得毫厘不差,然后按次排列在时间表上。不是忙,而是因为和家人吃饭没有和客户吃饭重要。如此而已。
到了办公室里,“忙”这个字就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成了一门技能。因为“不忙”或闲着是永远不能被容忍的。
很多时候,办公室里是真的忙:忙着打商务电话;忙着写报告;忙着签合同,忙着应付老板的各种突发奇想……
但总有不忙的时候呀,那时又怎么“忙”起来呢?
有个销售经理选择煲电话粥,翻出电话簿,一个个打过去,谈谈八卦,调调感情,不时一阵阵娇笑。美其名曰:与客户联络感情。
我们的行政经理喜欢设计表格,费用报销呀、出差申请呀什么的。每当有新的格式传过来,要我们更新时,一定是他闲着没事干时的作品。
只有我们的总经理,每天直挺挺坐在电脑前,不时敲几下键盘,日理万机的样子,让人敬畏不已。但有一天也露了马脚。
那是中饭时间,他一时兴起,满脸堆笑问我们:“你们知道总公司的老总喜欢哪个中国女明星吗?”
答案是“巩俐”,是他和总经理秘书网络聊天时知道的。
对这个答案,大家并没在意,但却对获得答案的手段兴趣甚浓。
总算知道了他“日理万机”时,在做些什么了。
职声独门秘笈当朋友变成同事
这种感觉跟情人变成夫妻有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