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生命20小时 >

第2章

生命20小时-第2章

小说: 生命20小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播的前一天,一位朋友得知我们正忙于拯救一个白血病患者的事情,戏言为
“小题大做”,我告之,这叫“以小见大”。电视镜头有时就像一个探头,它能把
人们视线中的盲点放大给你看,告诉你熟知的世界中有一个让你惊叹的未知世界。
如果你关注这档直播节目,你就会有一种期待,而且这种期待将伴随《生命20小时
》流程的始终。其实,这种期待的结果是能预见的,不管成败与否,均体现了人类
崇尚的博爱与大公。这是背负着神圣使命的一个群体的劳作,是在千百万人善良和
祈祷的目光关注下进行着的爱心接力。从花莲到苏州,《生命20小时》的时空中蕴
涵着一个民族同根同宗的亲情。悬念与期待不同,其效果与价值必然迥异,也许有
了对生命的期待,电视人和电视观众才会在期待中度过每一个不同的日子。

    香港凤凰卫视办公楼

    在九龙半岛的滨海大道上,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艰难地行驶在狂风大
雨中。

    连日来的暴风雨使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发作,他已经直不起腰来。

    但狂泻的暴风雨,更让他坐卧不安,他一定要坐在办公室里全程“陪看”今天
的电视直播,以便随时处理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

    [旁白: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程鹤麟]

    这次电视直播由凤凰卫视、江苏电视台和苏州有线电视台以及台湾的东森电视
台、大爱电视台联手合作,分七大时段间断性直播骨髓的抽取、传递和移植的全程
实况。

    此次直播路线跨越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分设花莲、台北、香港、上海、苏
州五大直播点。五百多名电视工作人员参与直播,动用了三颗国际通讯卫星,七辆
卫星直播车,两辆数字直播车,开创了我国海峡两岸三地全程电视互动直播的先河。

    我们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做这场直播?“把这么多的钱
直接用在治病救人上不是更好吗?”有报纸记者这样问。我就顺着慈济来了四个送
髓志愿者的势反问一句:1025cc的骨髓血浆需要四个大活人护送吗?把那旅费直接
捐给病人不是更好吗?

    对于那四位争先恐后的志愿者来说,他们是要亲身经历这样的爱心行动过程。
爱心,岂能用钱替换?对于海峡两岸的五家电视台来说,我们都是在尽媒体的本分。

    中国人有些不好的陈腐观念,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有一些错误观
念,比如认为捐赠骨髓危害健康,这使包括骨髓捐赠在内的一切人体器官(包括血
液)捐赠都饱受困扰。

    必须指出,不少同胞有心行善却欲捐无门。《中国妇女报》2000年5 月报道说,
一个名叫朱金平的白血病患者和他的妻子胡敏热心地征集到四百多位志愿者的签名,
表示愿意捐赠骨髓,但各地的骨髓资料库都表示无法接收。这里又暴露出建立骨髓
库的另一个难处,就是没钱对志愿者的血浆进行检测,每做一份血样检测,得花费
近五百元人民币。中华骨髓库宣传负责人吉成章说:“我们总不能让捐赠者又出骨
髓又出钱吧?”由于经费困难,各骨髓库都无法扩大采血范围。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

    台湾花莲慈济中心医院

    6 点40分的台湾花莲还沐浴在太平洋的宁静曙光中。人们还没有开始一天的工
作。

    但在慈济中心医院,一位台北的青年男子,已被推进了二楼的一间手术房。他
就是被陈霞亲切地称作“大哥哥”的自愿捐髓者。已经全身麻醉的他,静静地躺着,
但仍然面带虔诚的微笑。

    插入他髂骨中的针头,很快抽出了第一管10cc的髓血,这是每一针的最大抽取
量。

    
    



 
                第四章

    [特写:相见欢]

    根据国际惯例,捐赠骨髓者通常在一年之内是不能公开身份的。因此,尽管在
陈霞的想象中,海那边的哥哥是位“风度翩翩、大度、亲切、戴着墨镜的人”,但
这位充满爱心的台湾年轻人的“庐山真容”仍然要在一年后才能显露。

    为什么捐赠者的档案不能够马上解密呢?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不过,如访问那些捐献过骨髓或者
随时准备捐献骨髓的人,他们的回答是惊人的相似:“我们捐献骨髓是为了拯救一
条鲜活的生命,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求。”

    人们或许还记得,在《生命20小时》直播时曾经播放过一个短片,那位为大陆
女孩马蝉献髓的台湾女孩,苏醒后的那句话让人如此动容,她说:“救人的感觉真
好!”

    这是人类博大情怀发出的最美的心声。

    祖籍波多黎各的西班牙裔美国男孩凯尔,十八个月大时被诊断出得了急性髓细
胞性白血病,在拥有四百多万例数据的美国骨髓库里找不到相合供者,让人备感意
外的是,竟然在台湾找到了配对的供体!这难觅的“髓缘”就来自于台湾年轻美丽
的林秀卿。

    林秀卿原以为,对方一定是个华裔美国人,可在慈济为骨髓捐受双方举办的
“相见欢”活动中,她却惊奇地发现,那是个纯正的金发碧眼的“小洋人”!

    凯尔是在等待了漫长的一年后,与父母一起搭乘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到达台湾的。

    长途的飞行让小凯尔不胜疲惫,双眼欲合。林秀卿悄悄走近小凯尔身旁,贴在
他耳畔说了声:

    “Openyoureyes!”(睁开你的眼睛)

    当小凯尔睁开眼睛,他们彼此张开双臂,拥抱着对方,尽情地享受着这跨越国
境的真爱!

    还有一对姊妹花感人的故事。

    1999年5 月,一份无情的检验报告,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医学名词,把
吴玉莉打入了黑暗的世界。在苦等了四个月后,不幸而又幸运的玉莉骨髓配对成功。
后来她才知道,供髓者是许淑雯。

    骨髓移植那天,当捐赠者的骨髓一滴滴注入到玉莉体内时,她不断呕吐,肚子
翻绞剧痛。“那种感受仿佛是生与死正展开一场拉锯战。”玉莉说。最终,凭着毅
力和勇气,玉莉战胜了死神。

    在慈济举行的“相见欢”活动上,她终于见到了捐髓给她的淑雯,在了解到淑
雯为了给她捐髓而不惜把身材吃胖时,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人们惊奇地发现,两个女孩不仅年龄相仿,体型相似,而且性情相投,竟然像
同一个模子刻出来一般,仿佛是一对姊妹花。吴玉莉接受骨髓后,身上的血型变了,
变得和献血者一模一样。玉莉幸福地说:“因为现在,我们的身上流着一样的血啊。”

    作为全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七年来共为白血病患者提供
了二百八十例的骨髓配型,除了八十六例为大陆同胞提供的骨髓外,移植个案的范
围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受髓者年纪最小的还不满周岁,而捐赠者年纪最小的也只
有17岁。

    每年的5 月13日,在慈济都会举行“相见欢”活动,让捐髓者与受髓者能有个
了却心愿的机会。而每次的“相见欢”,都会发生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一些受
赠者由于巴望了整整一年,在见到救命恩人时,情绪显得十分激动。有位受赠者,
在获知捐赠者是位台大学生后,就挂着一块大板子,站在台大校园内,上面写着:
“我就是那位在某某医院接受你骨髓移植的人,你若是那位学生,请你大声告诉我!”

    由于海峡两岸目前尚未实现三通,尽管大陆同胞接受的慈济骨髓捐赠已多达八
十六例,但受赠者赴台参加“相见欢”活动仍然前路漫漫。他们很少能有机会到台
湾去面见他们的救命恩人。

    就在抽髓的前一天,那位为陈霞捐髓的志愿者背对着电视镜头,道出了一句很
有诗意的心灵独白:

    “人就是那么巧妙,靠着髓缘的细线,就能衍生出另一个新生命!”

    没有人怀疑,只有充满诗意的生活,才会产生充满诗意的语言。

    上午7 :00

    《生命20小时》总演播室

    北京时间早晨7 点整。

    “开始!”茅君一声令下,激昂的音乐响起,“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
霞行动全程直播”血红色的字幕跃然荧屏,直播活动拉开大幕。

    刘海若:2001年6 月13日早上7 点钟,凤凰卫视、江苏电视台、苏州有线电视
台,正在苏州为您进行《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行动全程直播。为什么这次我
们会有这样一个活动?主要是因为在苏州有一名22岁的少女,她患了白血病,急需
健康的骨髓,而这个健康骨髓已经在台湾找到,目前在台湾花莲的慈济中心医院,
正准备要进行骨髓的抽取手术。

    俞晓:骨髓移植究竟是个怎样的手术呢,我们有必要预先了解一下。目前对全
世界来说,这是一个高难度和高风险的手术。前提是要找到一个骨髓的供体,这个
供体的HLA 也就是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一定要跟患者吻合。而第二步就是进
行手术前的准备,准备工作要十天。6 月3 日陈霞已经第四次进入了无菌舱,接受
大剂量的化疗,目的就是要彻底摧毁陈霞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今天,我们就要开始
骨髓的移植手术,这个过程需要在20个小时之内完成。

    韩永联:我们将从早上7 点到晚上23点30分全程直播骨髓从台湾的花莲抽取然
后经台北、香港、上海转到苏州最后移植进陈霞体内的过程。我们会有七个时段进
行间断性的直播,希望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能随时通过我们的节目了解事件发展
的进程。陈霞目前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请导播把镜头切给医院的现场。

    
    



 
                第五章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

    陈霞所在的第四病室,净化程度为一百级,是净化级别最高的。为了最大限度
保证空气的纯净,陈霞四周又加了一个净化罩。

    陈霞的情绪还算稳定。早上6 点钟,经过检测,她的生命体征是平稳的。

    处于最前沿的现场记者徐蕾,通过护士与陈霞进行了沟能。

    徐蕾:陈霞,外面的观众正看着你,谈谈你今天的想法好吗?

    陈霞:我对自己信心十足,感谢所有人对我的关心,谢谢。

    陈霞紧盯着专门为她准备的电视机,知道直播已经开始。顷刻之间,她似乎看
到无数目光投向了自己。

    她竭力控制着心跳,感到告别的时刻开始了。无论是作为生命的起点,还是作
为人生的终点,她都将告别病魔的追逐。

    2000年7 月,陈霞在家乡姜堰市参加了一个电脑培训班。培训期间,她时常感
到头晕,她以为是中暑,并不在意。9 月1 日,陈霞送表妹去上海,在火车上她感
觉异常难受。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的身体越来越差,肤色也开始发黄、发黑。9
月17日,她独自来到姜堰市人民医院做血常规检查,被告知患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她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医院的三楼走下来的。眼泪一直在眼眶中打转,却
没有流下来。她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自己来不及尽孝膝下,心中充满了愧疚。

    她把病历藏到了抽屉里。

    当天晚上,家中做饭的阿姨发现了病历,交给了她的父母。由于病历上打了一
长串英文,还打了两个大大的问号,父母看不懂,当即找到医院咨询,才得知女儿
的病情。

    第二天清早,在父母的陪同下,陈霞住进了姜堰市人民医院。在进行了骨髓穿
刺后,她的病情被进一步确诊。

    父亲不相信这样的结果,又带着病历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咨询,结果还是
那么残酷。

    从患病的那一天开始,陈霞决定要写些日记。为自己,也为家人。

    [陈霞日记]

    2000年9 月17日晚10:38

    今天上午我去了姜堰人民医院做了血常规,情况非常不好!也许对我来说,以
后再也没有什么人生可谈,更令我难受的是父母只生了我一个,他们怎么办?他们
知道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好难受。我的理想,我的愿望,我还没有来得及的…


    我怎么会得这种病呢?难道是天意?别怕!静心!静心!面对现实,开心地活
着。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尽最后一份孝心吧!就当没发生什么一
样,好吗?

    陈霞,你一定要挺住,也许生命会出现奇迹呢?爸,妈,今夜将是我一生中最
思念你们的时候。做你们的女儿我好内疚,万一我有什么不幸,你们……

    我写不下去了……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觉。

    再见!

    我是深爱你们、想你们、念你们的

    女儿:陈霞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病房

    在陈霞病房的隔壁,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正与陈霞的主治医生吴德沛博士仔
细推敲着手术方案。陆院士的亲临指导,给了吴博士极大的精神支持。

    陆道培是我国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先驱,被称为“亚洲骨髓移植之父”。1964
年,他进行了双胞胎(同基因)的骨髓移植,成为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成功的
病例。三十七年后的今天,这两个双胞胎兄弟还健康地生活着,简直是一个奇迹!

    吴博士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白血病战斗了多年,具有丰富的
临床经验。但此次的非亲缘性异体骨髓移植,毕竟还是第一次。

    [旁白:主治医生吴德沛]

    我认识陈霞是在去年9 月底的一个下午。为她治病的留美博士张日告诉我,有
位叫陈霞的病人想做骨髓移植,让我去看看。陈霞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清秀消瘦的
面庞缺少血色,充满倦容,眼圈略黑,双眼中有忧愁恐惧,但仍充满了对生命的渴
望……

    当时我就有一个强烈的冲动,要为这不幸的姑娘尽一个医生最大的努力。

    5 月25日,陆院士曾在附一院的血液科病房对陈霞进行过全面的会诊。当时,
陈霞突发的中耳炎一直让他放心不下。在和医院的专家们商讨完具体的手术细节后,
他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提出了指导意见。

    他还注意到,由于陈霞的手术成了两岸同胞关注的焦点,医护人员压力太大,
就及时地宽慰大家,骨髓移植手术尽管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也有意外,我们能够
办到的,就是努力做到最好。

    苏州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病房

    孩子们正端坐着盯着电视里的画面。

    今天电视里播放的,不再是《灌篮高手》,也不是《数码宝贝》,而是一场拯
救生命的接力赛!对于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这似乎只是在讲述一个遥远而有
悬念的故事。

    苏州市儿童医院的血液科是江苏省的重点学科,治疗白血病的水平在国内是首
屈一指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都带着患病的孩子慕名而来,这里一年四季总是
住得满满的。然而,癌症毕竟是恶魔,能够逃离其魔爪的孩子是极其幸运的少数。
对于其中的不少孩子来说,这里将是他们短暂人生中的最后驿站。

    
    



 
                第六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