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20小时-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就又能节省些时间。在到达陈霞无菌舱之前,要经过一个狭长的隔离舱,现场
出镜记者徐蕾和摄像徐坚就是在这里向观众进行现场报道的。
不能吃不能喝甚至不能上厕所,他们在这个四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已经坚守
了整整一天!
[旁白:《生命20小时》策划人张绍刚]
……徐蕾非常优秀,她不是像记者一样的报道,而是在描述自己的感受。在无
菌舱外,她自己待了十几个钟头,然后在一段直播中说:“我只待了十几个小时,
就感到非常的寂寞,而陈霞已经在里面待了十几天!”
陈霞静卧在病床上,头向着大家,后颈部有一根导管,输血皮管与这根导管相
连,骨髓将从这里输入陈霞的体内。
第一滴殷红的髓血顺着透明的输导管缓缓地滴入陈霞的体内。这是北京时间6
月13日晚上9 点50分。
陈霞扭过头,看着那髓血向自己漫过来。这是跨越了三千公里路程的血啊!这
是承载着万千目光和爱意的血啊!
苏州有线电视台《生命20小时》直播现场
当髓血滴入陈霞那顽强的生命之躯时,直播现场迸发出热烈的掌声!
观众席上,还戴着大大的消毒口罩的钱玉兰把头轻偎在姐姐小兰的肩头,脸上
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她为陈霞这位同病相怜的病友高兴。同时,她也从心底深处涌出一股对陈霞由
衷的敬意。要知道,有时候———特别是面对死亡的时候,旁人的劝慰往往是苍白
无力的,惟有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人,才会对生命有着相同的感悟。陈霞在她生
命最孱弱时候的那一掬灿烂的笑容给了她莫大的信心。她甚至把它看得就像姐姐流
动在她身上的血液一样重要。好姐姐,我祝福你!
黑瘦的河南汉子罗维笑了。
没有谁介绍,没有谁邀请,他是和夫人一起专程从郑州自费来苏州为陈霞加油
的。因为他太明白等待生命的艰辛了。
[闪回:河南郑州]
等待生命是一种痛。那是1996年的春节。曾在空军服役六年、身体看似十分健
壮的罗维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一阵头晕,什么也看不到了。闻讯赶来的妈妈翻开
儿子的眼皮,发现里面竟赫然布满了道道红色的血丝。很快,他被确诊患上了白血
病。刚刚没了丈夫的母亲当即昏死过去。全家为罗维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奔波。找钱,
找骨髓。
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几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而中华骨髓库当
时的志愿者却只有三千人!不过他似乎是幸运的———就在全家近乎绝望的时候,
1999年春节从北京红十字会传来消息:骨髓配型已找到,望火速到京。兴奋异常的
一家人冒着大雪来到北京,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北京红十字会多方寻找,
那位供者就像从人间蒸发一样,任凭什么办法,就是找不到。对生命充满强烈渴望
的他又把希望寄托在港台地区的骨髓库。1999年3 月,他的血样被送到了香港骨髓
库,但拥有两万五千个样本的香港很快告知他,没有找到配型相同的供体。
天无绝人之路。1999年5 月10日,从台湾传来好消息———供体找到了!而且
非常凑巧,那位志愿者竟然也是位飞行员,他的代号是D106849。
手术的日期很快被确定下来:1999年10月,在北京市人民医院进行。然而天有
不测风云。9 月21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强烈地震在台湾地区发生了。地震给台湾同
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深深地牵动着罗维母子的心:那位志愿者可平安无恙?慈
济方面不久传来消息说,D106849 号志愿者安然无恙。
根据计划,骨髓将于10月26日下午2 点20分,由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的执行秘书
萧正光先生亲自护送,并于当晚9 点10分抵达北京。可在晚上8 点时,台湾方面突
然发来急电———飞机晚点,请耐心等待!
妈妈像发疯了似的,不顾一切地奔向北京国际机场,她要苍天知道母亲多么希
望儿子能够活下去!
深夜11点左右,随着刺耳的轰鸣,晚点的飞机终于平安降落。罗维起死回生了!
第二十章
陈霞的小舅妈也笑了。她只比陈霞大不了几岁,平时她们更像是一对亲密无间
的姐妹。她跟小霞有个约定,等小霞从无菌舱里出来,她也会把自己的一头黑发剃
了,大家比比看,看谁的头发长得快,长得浓!
院士陆道培右手支撑着自己的额头。他累了,毕竟是70多岁的老人了。
这位被同行们尊敬地称为“亚洲骨髓移植之父”的老人,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就奇迹般地成功进行了同基因骨髓移植手术。在四五十年的漫长血液病研究中,
这样的场面他见得太多了。但每一次重新面对,他都心绪难平。
他深深地知道,人类在与白血病魔的较量中,彼此间的爱心有多么重要。
他同样知道,仅仅有爱心还是不够的。陈霞的顺利移植,并不等于她就没有了
性命之虞。今后,她还要经过很多的关口。生命与死神的拉锯战还要持续三天、五
天,三个月、五个月,三年、五年,甚至更长———
如果一切顺利,1305CC的髓血将在三个小时左右注完,这期间,医生要密切关
注陈霞的反应,确保输注安全;
未来的三个星期是陈霞最危险的时期,这期间的新的骨髓尚未植活,而她自己
的骨髓和免疫功能又被摧毁,最容易引发各种感染和出血,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产生
急性VHD 的高发期,过了这个时期之后,还有三个月容易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的时期,安全地度过了这一时期,人们才可以稍稍喘口气;
但在今后三年内,随时都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
苏大附一院无菌舱内
22点30分,守护在无菌舱中的医生唐晓文在病程记录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陈霞12病室1216床住院号:413160
在给予非那根肌注、甲基强的松龙80毫克预防过敏反应等药物后,于21点50分
为陈霞输注第一袋台湾志愿者捐献的BM(骨髓液共1305CC,ANC4。1×108 足量)。
最初15分钟输注速度为100CC /小时,患者无皮疹、骚痒、发热等过敏反应,遂加
快滴速,逐渐加至350CC /小时。到目前为止,已输入180CC 左右骨髓。患者尚无
过敏及溶血反应。体温37度,脉搏92次/分、血压105 /60毫米汞柱,血氧饱和度
98%。
陈霞生命体征平稳。
14日凌晨0 点41分以后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病房前
透过层层的玻璃,无菌舱里的陈霞丝毫没有显出睡意,两只手上下拨弄着什么。
记者拨通了无菌舱内的电话———
记者:觉得现在情况怎么样?
陈霞:都挺好的。
记者:觉得累么?
陈霞:还行。
记者:有很多人都在关心你的情况,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陈霞:有。首先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第一次生命;然后,我要感谢那
位台湾同胞和所有关心我的人,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和勇气。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套话,但我要说,我今后会努力为社会多作些贡献——
—虽然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能力,但我会尽我所能,去关注那些更需要关注的人
……
凌晨2 点40分,无菌舱内一片宁静,陈霞进入了梦乡。
这个夜晚,陈霞睡得格外香甜。
6 月14日
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出了记者朱国斌制作的有关陈霞病情的最新
消息,让所有关注陈霞的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晚上,中央电视台《现在播报》公布了中华骨髓库的热线电话。
同日,为陈霞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郑先生安然出院返家。
同日,上海一位55岁的刘姓老人成为国内年龄最大的骨髓捐献者。
同日,陈霞的母亲余言凤和陈霞的主治医生吴德沛一同前往苏州市红十字会登
记捐髓。余言凤编号274 ,吴德沛编号299。
6 月15日
陈霞在日记中写道:
这两天我的胃口不是很好,肉体也受了不少折磨,但我的精神一直很乐观。人
生其实像一座钟,总是在受到打击之时才释放出自己美丽的心声。那悠扬的声音,
一声比一声悦耳,一声比一声从容。吃苦应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可以磨练人
的意志,让人在艰苦与困难面前一次次地坚强起来。生活中,人应该学会吃苦,品
味苦的隽永。
6 月18日
沈阳20岁女大学生郭娜在沈阳接受骨髓移植手术。为她提供骨髓的是上海某研
究所的女干部唐铮,这也是上海的中华骨髓库提供的第一例非亲缘异体供体。东方
网对此进行了网络直播。
郭娜在写给医生的信中说:“我真的太渴望生命了。”
6 月19日
据不完全统计,《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行动直播后的一周内,仅江苏省
的南京、苏州、徐州、连云港等地的红十字会接到的要求报名捐髓的电话已超过一
千个。但有关方面表示,他们因为资金原因,暂时还无法对志愿者进行骨髓检测和
资料储存工作。
6 月20日
一个与陈霞同名同姓的白血病患者由成都登上前往北京的火车,准备近期在北
京人民医院接受骨髓移植手术。
33岁的四川陈霞是盐都自贡的一名乡村女教师,1998年8 月被诊断出患有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全家为挽救她奋力抗争,债台高筑。经媒体披露后,社会各界掀起
“爱心营救大行动”,捐款达219000余元。
为陈霞提供骨髓供体的,将是她的四妹陈红。
6 月21日
新华社记者李灿、朱旭东报道说,健康骨髓“入住”陈霞体内一周来,陈霞的
情况很稳定,只是目前白细胞数仍很低,医院开始为陈霞注射造血生长因子(一种
人工合成的粒细胞生长因子),帮助她尽快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新的骨髓是否生
根发芽,要在两星期后才能见分晓。
据医生介绍,陈霞这两天胃口不是太好,但精神不错。目前体温在37度左右,
血小板维持在两万以上,不过白细胞数只有两百个左右,而正常人的白细胞一般在
四千到一万个左右。
6 月26日
陈霞的主治医生吴德沛兴奋地向外界透露:
陈霞新植入的白细胞已经成活,白细胞数量很快上升到一千五百个。而通常情
况下,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要在术后三周白细胞数量才会明显上升。吴医生说,这
主要得益于供体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含量多,充满活力。
吴德沛同时透露,李政道博士5 月26日来看望陈霞时从苏大附一院带走的三名
白血病患儿骨髓样本已有一名配型成功,患者是扬州8 岁女孩殷蕾,手术计划在两
三个月内进行。
同日,筹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苏省分库的专家论证会在南京举行。
同日,第三十八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中国红十字
会名誉会长江泽民亲手为获奖者吴景华、王雅屏、李秋洁颁奖。国务院副总理李岚
清指出,中国红十字会多年来协助政府在救助灾民、挽救生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
作。
第二十一章
[闪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红十字在行动
今年年初,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连续收到了两封发自江苏徐州的信。信是写给会
长彭云的。
徐州段庄第二小学一千八百四十七名少先队员在信中讲述了一件让他们心里很
难受的事情———他们的好伙伴、品学兼优的刘采春不幸得上了白血病,“从她那
忧郁、痛苦的眼神中,我们仿佛看到全国千百个与我们同龄的白血病患儿在期待着
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爱心。”
另一封是彭城大学土建系全体同学写的,信上说:
“我们学校就有一位同学死于白血病,虽然全校师生捐了很多钱物,最终还是
没有挽回他的生命,最近我们系的一位同学的弟弟也得了此病。”
两封信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关注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
委员长彭云很快对两封来信作了批示并分别回了信,她透露,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正着手重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中华骨髓库建立之初,曾得到过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它下设北京、上海、浙江、
陕西、辽宁、厦门等六个分库。但由于种种原因,“骨髓库的工作进展缓慢,影响
到工作的正常运行”。除上海分库外,其他的几乎陷于瘫痪。各地共积累了两万余
份供者的HLA 检测数据资料。其中,总会有五千份,上海有一万五千份。1996年,
中华骨髓库为浙江的一位11岁的患者找到配型并成功地进行了手术,这是为数不多
的见诸报端的成功例子。2001年4 月23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工作
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这被视作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正式重新启
动的标志。
根据设想,新的中华骨髓库初期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湖北、
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十一个基本具备条件的省市由红十字会建立分库
并开展工作,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展。
红十字会总会同时公布了网上捐髓的办法,总会及一些省市的捐髓热线电话。
重建中华骨髓库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资金。据称,为志愿者每做一次骨髓
分析需要花费大约五百元,要建立一个十万人的骨髓库,启动资金应在五千万元以
上。为此,重建骨髓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募集资金。
6 月4 日,红十字会总会发出劝募书,呼吁社会广为募捐,支持中华骨髓库的
重建。劝募书明确指出,所募集的资金将专户存储,全部用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
献者资料库”的建设。
[特写:白血红心走中华]
1995年的一天,在军校当老师的隋继国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在紧急送到医院后,
被确诊患上了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癌症———脑胶质细胞瘤。
劫后余生的日子没过上两年,他又挨了一记足以让他致命的“重拳”:有一天
他发现自己的腿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紫斑,化验结果让他不敢相信,白细胞的数量
超出正常人二十四倍!经过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三○一医院权威诊断,隋继国患
上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这一年,隋继国刚刚34岁。
隋继国命运多舛,不仅相继患上了两种绝症,而且他的四个哥哥中竟然没有一
个人与他的骨髓配型相同。他被告知他还剩下四年的时间。
和所有绝症患者一样,隋继国曾在酗酒、搓麻将的消沉中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是女儿一篇童话般的作文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
7 岁的女儿在一篇关于爸爸的作文里写道:
“我有一个好爸爸,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浓黑的眉毛,就是胡子zhā人。我
特别喜欢爸爸给我讲故事,特别逗乐,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