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伊甸园秘境 >

第3章

伊甸园秘境-第3章

小说: 伊甸园秘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中的亚特兰提斯的海底世界。在《亚特兰提斯的秘密》一书中,查尔斯·伯利兹描绘了亚特兰提斯的模样。那里有一片宽阔的海域,积聚着大量的早期的藻类,另外,还有各种原始的水下生物。   这最后一种假设是1946年由伯德探险队的考古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在南美洲的西边太平洋底发现了一片陆地。  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于尔根·施帕努特的年轻牧师声称,他在赫尔戈兰岛附近北海水域发现了消失陆地的遗迹。  若相信柏拉图的记述,那么大西国应该是沉没于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这座梦幻中的大陆是沉入大西洋。  可是,若无视柏拉图的记述的话,那么大西国应该也有可能处于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统计过,那大概有1700余处。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的桑多里尼岛。  1900年,英国的考古学家亚瑟·艾邦斯,在荷马视为丰饶岛屿的克里特岛上着手挖掘,而他们果真也挖掘到与猜想相符的米诺亚王大宫殿。  这座宫殿面积为4000平方公尺,是栋3层楼的建筑物。内部除了有石柱支撑的天花板和楼梯之外,还有巨大的武器库、战车库、粮食仓库、国王的宝车,及塞满了记载着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极富变化的各个大厅中都用壁画、彩色的浮雕装饰着。毫无疑问,这里就是米诺亚文明的中心地。   古希腊一种矮桌的底纹,上面描绘着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其图案的精美,亚特兰提斯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克里特岛虽被岩石所埋没,但并未沉没于海中。1967年,希腊考古学家史匹利顿·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决此矛盾现象的新遗迹。那就是位于克里特岛往北约120公里处的桑多里尼岛。  虽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岛只不过是个由3座小岛所组成的火山岛,可是在以前它是个直径达18公里以上的圆形岛屿。原来的桑多里尼岛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场大爆发,使得岛的中央部位炸毁,所以才变成今日的3座小岛。从厚达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发现的亚克若提利遗迹,确实与克里特岛相同,全都有雄伟壮观的石造建筑物、壁画、壶等等,而且也残留着米诺亚文明的痕迹。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国,却还有许多值得争议之处。  德国的学者尤更·休邦特主张,大西国位于易北河河口海面的海格兰特岛附近,亦即位于北海。此说的最大根据是荷马的叙事诗《奥德赛》中的记述。奥德赛前往卡力布索,并从卡力布索朝东北航行了18日。据休邦特所言,此记述正是暗示大西国的位置,而卡力布索乃指亚德雷斯群岛之意,再者,航行18日后所抵达之处也一定是指海格兰特岛。   图为对亚特兰提斯存在深信不疑的意大利学者画像。很显然,在学者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之前,有很多人认为亚特兰提斯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为了跨出这一步很多学者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北海周围是于公元前12世纪左右因发生大地震和大洪水而大为改观的。可是,若是公元前12世纪的话,那就与柏拉图的记述有极大的差异。他认为柏拉图所说的9000年前,应该是9000个月之误,因为埃及的历法是以月份计算的。对此,有些历史学家也认同有这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休邦特也指责柏拉图误解了梭伦所叙述的故事。柏拉图述说的亚特兰提斯“被从北方吹来的风保护着”,应该被译为亚特兰提斯位于“北海的方位”才是正确无误的。  虽然休邦特的研究成果应受到极高的评价,但是,若欲将他的发现立即和亚特兰提斯结合在一起的话,他的资料似乎还不甚齐全。  就消失的陆地的地理位置而言,柏拉图的著作已说得再清楚不过的了:“在海格力斯擎天柱那一边”,这就是说在直布罗陀海峡那一边。换句话说,在大西洋里。伟大的哲学家已经说得如此明确,我们何苦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呢?  


连接欧美大陆的“桥梁”科学的证据

      科学的证据  第一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这个理论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尔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这位圣职人员的看法是正确的,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都一一证实了他的设想。   图为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法国地质学家泰尔米埃发现在大西洋海底有两条纵向海沟,在两条深沟之间,有一个中央火山区。其陆地痕迹为南北走向。其中明显可见的是杨玛廷岛、冰岛、佛得角群岛、阿森松岛、特罗斯坦达库尼亚群岛。这些都是消失了的大陆火山的遗迹。这个发现证明了在欧洲和美洲之间曾有一块陆地的说法。     1898年夏,有一条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抢修工作。出事地点是北纬47°,巴黎以西西经29°40′,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公里处,那里的水深达3100米。在打捞的时候,人们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船员们带回了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在古代遗迹前的墨西哥人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国地质学家的极大兴趣。这位学者就是皮埃尔·泰尔米埃。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没有能变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气中它却坚硬起来了。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从3100米深水中采来的这块石头曾受到过大气的压力,因为在这个地方,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一度露出水面;显然,不久以前发生的地壳激变(这里的“不久以前”,应该从地质学角度来理解)使这里下陷了3000米;欧洲同美洲之间有过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在激烈的地质变动时不见了。   图为美洲大陆上部分动物的画像。据生物学家考证,非洲和美洲的植物和动物及农作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相似点之多真实出乎人的意料。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过去在美洲同欧洲及非洲之间存在一座“桥梁”。     泰尔米埃对大西洋诸岛——特别是亚速尔群岛——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岛屿的特点恰好同柏拉图所描写的完全相符。  此外,泰尔米埃还发现有两条纵向海沟,一条沿欧非大陆,另一条则沿着新大陆。这说明,如果这里是陆地的话,它极有可能是连接欧洲和美洲的“桥梁”。  实际上,泰尔米埃的地质假设在没有提出之前似乎就早已为人们证实了。    南美洲的一些偏僻山区里生活着一些纯粹的亚洲长相的人。有人说他们来自蒙古,然而在几乎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绕半个地球,从蒙古来到南美洲这可能吗?    早在16世纪,西班牙人就十分吃惊地在墨西哥发现了希伯莱和埃及式的建筑物,墨西哥的土著人讲的是希伯莱立法者摩西的同胞所操的语言,这似乎说明,这些同胞中有些人没有跟随其他人向红海迁移,而是穿过非洲,向西走上了柏拉图所说的那块土地,最后来到了阿兹特克人的国度里,即墨西哥。  1952年,一位专门研究寄生物的学者乔克十分吃惊地发现南美鸵鸟同非洲鸵鸟极为相似。它们不仅形态相似,而且鸵鸟身上的寄生虫也一样,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现象。因此,只有一种可能性才能使两岸出现同一现象,即鸵鸟曾经从非洲“迁移”到美洲,或从美洲“迁移”到非洲。  另一位学者马雷兹教授研究了新旧大陆间某些昆虫的迁徙,特别是研究了叶蜂的迁徙活动。可是要知道,这些昆虫是没有那么大的力气飞越浩瀚的大西洋的。因此,它们似乎确实借助过今天已经沉没的一块大陆。  应当看到,能证明大西国位于大西洋的不仅仅是地质学和生物学。在这方面,人类学和人种学也有其发言权。  在《我们的祖先来自宇宙》一书中,莫里斯·夏特兰写过这样一段话:  “最近,人们发现约2900年前墨西哥东海岸就有一批种植麻和棉花的印度和腓尼基的农业移民,同时还发现了开采铜和锡的苏美尔和腓尼基的矿业移民,这些移民也许还开采金和银,不过年代要早一些,大约在4300多年以前,地点也不是墨西哥,而是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山区。另外,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石崖上,人们还找到了古希腊克里特人的线状文字,这表明那些移民越过大西洋,顺亚马逊河逆流而上。”   生活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    查尔斯·伯利茨,是著名的国际语言学院创办者的孙子,因此他最有条件研究新旧大陆居民之间所存在的语言共性。他在有关大西国的专著中写道:  “极其明显……在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很多词汇的宗教含义同大西洋另一岸古代语言中的一些词汇十分相似。”  此外,生物学、人类学和人种学也不断提供新的证据,证明从前在旧大陆同新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座“桥梁”。今天,许多地质学家和史前史学者认为,大西国曾经存在是个历史事实。地球物理学也从自己的角度告诉人们,很久以前曾发生过一系列冰川袭击,结果造成了大西洋中一连串的下陷。这个下陷过程贯穿了整个冰川消退时期,也就是说,从公元前65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950年,这一年代同柏拉图书中的年代是完全一致的。   考古学家的水下考古    然而,直至最近几年,我们还缺乏一种科学的证据来确证大西国的曾经存在,而整个科学界都希望找到这样的证据。现在我们可以说,当人们在1967年至1968年发现了比米尼大墙之后,考古学在大西国的问题上已经摆脱了从前默默无闻的状态了……  


连接欧美大陆的“桥梁”比米尼大墙:古文明的遗迹

      比米尼大墙:古文明的遗迹  罗伯特·布拉什是个飞机驾驶员,同时,他又是一个酷爱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飞越过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在飞行途中,他发现在水面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它的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这是人类的建筑物,于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  过不多久,他把这些照片送到了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里。后者原籍为俄国,是专门研究海底摄影的大学者,他发明了许多摄影器材,其中有电子闪光灯。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极大兴趣,但没有使他感到过分的吃惊,因为他自己从飞机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个约400米长的长方形的东西,另外,他还见到有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和形状规则的物体。勒彼科夫带着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迈阿密科学博物馆工作的朋友曼森·瓦伦丁。  曼森·瓦伦丁曾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同时他又是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文化的专家。他看到照片后,毫不犹豫地当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探险队乘一架水上飞机在安德罗斯岛海域上空来回盘旋搜寻。  在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隐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清。探测队的队员们果然找到了罗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个物体:一道30厘米厚的“墙”,周围积满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为了仔细观察这道“墙”,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了一支专门的小组使用。对比米尼岛写过一部材料十分丰富的著作的皮埃尔·卡纳克把这个航行器称做为“M114E”,这是一架名副其实的潜水飞机,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  有了这样的装备,探索工作才能够真正顺利地进行了。探测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不少著名人士参加了这项工作,其中有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和法国潜水员雅克·马约尔。   在巴哈马群岛海水下沉睡的比米尼大墙。这个发现遇到了来自科学界的非难。美国环境调查协会的哈里森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其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探险队的潜水员所看到的那道“大墙”实际上是一道“天然”的墙,人类在比米尼大墙的建筑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探测队在1968年9月2日出发。队员们发现水底有一片宽阔的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成的石板地面,这个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不等,估计每块石头有25吨重。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皮埃尔·卡纳克说,这地面似乎是由“大块大块的齐整的岩石用一种类似水泥般的东西胶合起来的”。后来,人们给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个名字:“比米尼大墙”。   潜入海底的考古学家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发表于《另一个世界》杂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谈到1968年9月发现的大墙时写道:“这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拨,墙上面的石块砌得十分平整,使整个建筑牢固平稳。”  “石块的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那是工具凿琢留下的。考古学家们吃惊地看到,这么多年来,这些墙竟顶住了海浪的侵蚀和飓风暴雨的袭击。  “随后,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又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从此,考古学家们再也没有怀疑的余地了,他们发现的肯定是人的建筑物。”  后来,人们又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开了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是由6公分的水泥浇砌于第一层岩石下。    在海底发现的古文明遗迹。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仅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品,而不是什么有意藏在海地的宝物。那么难道这里以前曾是一片陆地?这里热闹的街道上曾有一家专门卖酒的酒店或经营酱醋的副食店?   然而,人类使用水泥的历史才有多少年?!  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会留下的遗迹。    在大西洋海底发现的一只手的雕塑,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折断了两根手指,表面也有些残破。有人说,它来自亚特兰提斯的那块人类失落的伊甸园。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可见当时的技艺有多高超,这么高难度的手指动作竟被塑造的惟妙惟肖,如同真的一般。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倒塌的城墙、门洞……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模样,与秘鲁的史前遗迹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今天虽然已经无法考证这些东西始于何年,但是根据一些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的化石,表明它们至少已经有12000年的历史。这些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的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67年,美国的“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莱纳群岛沿岸执行任务时,曾发现一条海底马路。“阿吕米诺”号装上两个特殊的轮子之后,就能像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一样前进。  1974年,苏联的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烂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这些照片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同时,美、法科学家在百慕大三角区的西部海域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据测量,它的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