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 美索篇_2 >

第20章

历史其实很娱乐-- 环地中海古文明 美索篇_2-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靠暴力手段解决矛盾终究不是一个好办法,虽然当时可以唬住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和仇恨会越积越深,直至最后的爆发。
   
    萨尔贡统治末期,矛盾终于被激发,苏美尔人和埃兰人因为不堪忍受被虐待,爆发了起义,刚开始萨尔贡没把这茬放在心上,没想到引发了帝国全境大起义“全国各地都起来反对他”,义军差点就把萨尔贡的老窝阿卡德城给一锅端了。
   
    这下子萨尔贡终于坐不住了,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亲自披挂上阵,带着自己的“萨家军”荡平了由农民组成的起义军。
   
    虽然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位传奇英雄最后一仗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子民,不知道当时萨尔贡的心里是什么感受,有些愤怒?有些感慨?亦或有些失落?或许最大的感受还是无奈和讽刺吧。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49:12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二)
   
    公元前2316年;阿卡德大神恩利尔因为打牌三缺一,就把萨尔贡叫了去,这位美索历史上的传奇英雄由此结束了他的光辉岁月。
   
    虽然萨尔贡生的不伟大,挂的也不光荣(不过是善终),但他作为美索历史上第一个一统者,被永久的载入了史册。作为一个先行者,为后世的美索历代杰出领导人树立的榜样。萨尔贡还是一位超人气偶像,以至于后来的亚述领导人萨尔贡二世都要抱他的大腿来聚集人气。
   
    萨尔贡挂后,他的小儿子里姆什(Rimush,公元前2315~前2307)继位,这个阿卡德王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在位九年,其他事没干,就光忙“救火”了。
   
    在萨尔贡还在世时,造反派就已经跟王室撕破脸猛K了,还差点把萨尔贡做了,因为萨尔贡实在太猛,最后功亏一篑。萨尔贡一挂,造反派又开始抛头露面了,这边反来那边和,造反逐渐成为了阿卡德公民的一项时髦活动。
   
    “救火队员”里姆什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四处“灭火”,灭了九年也没灭出个所以然来,国内建设还被耽误了,经济没搞上去不说,版图扩张也被迫减缓,只在“灭火”的空隙带人去埃兰那边过了把瘾,顺带到波斯湾晒了把日光浴。
   
    潇洒完了就该他倒霉了,公元前2307年,阿卡德王国发生政变,最于“政变”这种造反活动中最高级的项目,“救火队员”里姆什一点办法没有,不但没搞定,还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
   
    里姆什挂的那叫一个蹊跷,有一个神秘文本把他称为“被其仆用泥板文书杀死”的君主。里姆什又不是纸糊的,就是再硬的泥板也不能把他拍死,所以偶们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里姆什的死因。
   
    那么神秘文本的这段话就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里姆什受不了舆论的讨伐,自己结果了自己,是自杀。二就是里姆什被他的文臣用夹圆筒印章的长别针给刺死了,是他杀。不管是自杀还是他杀,反正里姆什死于非命。
   
    运气不好的“救火队员”里姆什挂了之后,他的老哥玛尼什吐苏(Manishtushu,公元前2306~前2292年)决心把“救火事业”进行到底。
   
    作为大哥,玛尼什吐苏比他的“救火队员”弟弟能力要高出一筹,虽苦虽累,但还是把国内的“反火”尽数扑灭,不过玛尼什吐苏对造反运动还是很后怕的,于是他颁布了一些法令,规定了各城邦还有一定独立性,国王不能随意把各城邦的土地据为己有,这样一来,国内矛盾有了一定缓和。国内的那些事儿暂且高定,腾出了手的玛尼什吐苏开始搞起了扩张运动。
   
    和他弟弟一样,玛尼什吐苏也把目标锁定在了波斯湾,狠狠的把波斯湾沿岸的12国联军揍了顿。除了PK,玛尼什吐苏还热衷于商业活动,在他的领导下,发展了同阿卡德王国梅露哈(古代印度)、马干(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帝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成了款哥后的玛尼什吐苏投身于地产业,“玛尼什吐苏方尖碑”就有记载:玛尼什吐苏曾向四个城市公社的居民点购买8项土地的地契,其中七项(一项数字缺漏)总计合3158公顷。
   
    在他的带领下,阿卡德王国的地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私人土地交易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时,一般的土地卖主已经不再是公社,而变成了贵族家长,女筒子们也义无返顾的投身这一行。买主通常以银、铜、大麦和其他实物支付地价,有时也以奴隶支付。
   
    玛尼什吐苏再能耐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该挂谁也拦不住(又有文本称他为“被其宫殿杀死的君主”,在他之后,他的儿子战争狂人纳拉姆辛(Naram…sin,公元前2291~前2255年)继位,阿卡德王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纳拉姆辛做了36年一把手,同时也跟人掐了36年。
   
    在这36年中,纳拉姆辛在西线攻占的一个城邦引起了偶们的注意,这个城邦就是早先他爷爷萨尔贡曾经占领过,后又趁乱闹了独立的古国埃勃拉(Eybla 或 Ibra),一个神秘而伟大的国度。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0:3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三)
   
    说它神秘是因为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不过大都语焉不详,刚开个头就没下文了,有的甚至只是一笔带过。说它伟大是因为埃勃拉曾经“阔过”,而且不是一般“阔”。
   
    本来埃勃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存在,人们对它的兴趣并不大,也没人专门花时间研究它,更别说去找它的遗址了,不过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埃勃拉得以重见了天日,并且这一惊人发现引发了一场全球美所索不达米亚学术成就版块的强烈地震。不光这样,有人还把它喻为“上古世界第八奇迹”(“世界”这和词实在不恰当,说“环地中海”比较靠谱),有人甚至认为与“上古世界七大奇迹”相比,埃勃拉古国的“吨位”还要更重一些。
   
    时间退回到公元1964年。
   
    这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尔博士率领罗马大学考古队来到了叙利亚,保罗·马蒂尔既是一位艺术史学家又是叙利亚专家,他当时到叙利亚进行考古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丰富一下极其有限的古叙利亚人的活动资料,说白了就是想碰碰运气,能捡个“钱包”就算赚了,没想到“钱包”没捡到,却挖出了个“大金矿”。
   
    其实保罗·马蒂尔并不是第一拨到叙利亚进行考古的人,早在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盖率先开始了对叙利亚大沙漠的考察活动。
   
    作为先行者之一的戴沃盖,在他的那次短期考察中发现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筑物遗迹。这些建筑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墙较宽,殿堂较大,柱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戴沃盖的工作没能继续,他的发现也没招徕多少人气。
   
    此后近百年间,叙利亚沙漠区再度被考古学家们选择性遗忘,几乎没人再往这个漫天黄沙,环境恶劣的地区跑,挖不到东西事小,把小命丢了那就事大了。
   
    直到1964年,保罗·马蒂尔带着他的“公费旅游团”来到这里,埃勃拉才有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这一天,埃勃拉默默的等待了3000多年。
   
    马蒂尔能开挖的地方有好几十个,因为在叙利亚到处都分布着好几百年都无人问津的土墩,并且叙利亚政府热衷于证实自己这个现代化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见到马蒂尔和他的“公费旅游团”,政府官员都笑的跟朵花一样,说什么考古断代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马蒂尔一路大开绿灯:“哥哥你大胆的往下挖!”“想挖哪就挖哪!”
   
    有了叙利亚政府的大力支持,马蒂尔的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啥都别说了,开挖!
   
    马蒂尔选择的开挖点是距叙利亚阿勒颇以南约56km的马尔迪赫丘。
   
    马蒂尔之所以选择马尔迪赫丘,一是因为它高出地面10米,并且占地面积约有57公顷,中央还有一块凸地,后来考古队把它命名为卫城。二是在1955年,叙利亚的一个农民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狮子和一个圣盆,盆的周围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
   
    虽然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不过马蒂尔却是有心人,半靠推断半靠蒙,马尔迪赫丘的挖掘工作开始了,一个惊世古城即将被发现。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2:31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四)
   
    等待了好几千年的埃勃拉这会反倒不急了,它不急马蒂尔也不急,靠着每年仅有的6个星期的挖掘时间,马蒂尔就这么不紧不慢的挖到了1968年。
   
    当然这段时间里马蒂尔也不是一无所获,考古队挖到了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几座神庙和一座纪念门,不过在中东那个地区,挖出3,4千年前的东西或是遗址之类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所以也就没引起外界的多大关注,马蒂尔可不管这些,反正有时间有后盾,挖就是了。
   
    公元1968年,马蒂尔在卫城遗址(就是那块凸地)挖到了一个公元前2000年的无头玄武岩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上刻着26段楔形文字铭文。
   
    这也是马蒂尔他们首次挖掘出铭文,中有一段铭文特别引人注目,尽管马蒂尔很谦虚的说他对楔形文字是外行,不过他还是初步判断出这座雕像是“埃勃拉君主”的一个儿子献给女神伊什塔尔的还原品,原文是:“因为埃勃拉之王和伊什塔尔女神的缘故,将水槽献给大神庙。”
   
    由此,马蒂尔认为铭文里提到的“埃勃拉”就是萨尔贡和纳拉姆辛在铭文中宣称的附属国,以及一些古埃及史料中提及的神秘城邦埃勃拉。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马蒂尔找到了意大利学者美索学家乔万尼·佩蒂纳托。
   
    佩蒂纳托严格说来是个只顾埋头研究古代闪族语言和文字的专家,对现场考古并不在行。1969年,佩蒂纳托在罗马证实了马蒂尔对铭文的阐述,后者也不含糊,立马认命佩蒂纳托为考古队的碑铭专家,不过在其后的5年里佩蒂纳托却成了挂名专家,没有铭文出土,佩蒂纳托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眼巴巴的在意大利等了5年。
   
    虽然佩蒂纳托空了5年,马蒂尔他们却没闲着,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发现了一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王宫废墟,经过对陶器碎片的判定,废墟的一个清晰破坏层的年代可上溯到阿卡德王朝时期,基本是萨尔贡和纳拉姆干的,此外,对与城市的规模,马蒂尔也有了惊人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埃勃拉的鼎盛时期,城内原住民大概有3W,这在当时的中东能算的上是大城了。
   
    时间到了1974年的8月,无所事事的佩蒂纳托收到了一封发自叙利亚的电报,电报上说马蒂尔又有了惊人发现,他们在王宫区域的一间被发掘过的房间的地板上发现了40块泥板书,虽然王宫被烧的一塌糊涂,泥板却历经4000多年不坏,依然完好无损。
   
    得知这一消息,佩蒂纳托激动的急忙飞往大马士革,并在凌晨2点到达了发掘现场,虽然到的时间不那么适当,考古队员们还是立刻拿出了泥版,两眼放光的佩蒂纳托也不废话,立即开始了解读工作。
  希望很美好,但现实总是很残忍,观察完泥板的佩蒂纳托很光棍的对充满企盼的马蒂尔和他的队员说了句:“我一个字也看懂!” 
   
    叉的,原来是“天书”。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06…12…14 13:54:00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五)
   
    显然,“天书”并不属于已经破译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埃兰语和古波斯语中的任何一种。
   
    接下来的几天,佩蒂纳托废寝忘食,整天抱着泥版猛瞅,可瞅了半天也只辨认出了几个苏美尔动词形式,破译“天书”不但是个技术活而且还是个体力活,“工地”上的条件显然不行,于是佩蒂纳托给泥版都拍了照;回罗马专心致志的研究去了。
   
    公元1975年4月,辛苦了大半年的佩蒂纳托有了鉴定结论:“天书”中的大多数是用一种尚不为人知的闪米特语写成的,跟阿卡德语有关但并不相同。因为这种新发现的语言跟举世瞩目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后来的语言希伯来语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所以佩蒂纳托把它命名为“古迦南语”。
   
    佩蒂纳托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过迟怀疑态度者居多,那些习惯定向思维的古板学者们怎么也不相信公元前2000年前的叙利亚土著会有自己的文字,不过真理一般都是站在少数人这边的,因为大多数人只是把谎言重复再重复,直到把谎言忽悠成真理。这次也不例外,马蒂尔和他的队员们不久之后的发现给了佩蒂纳托强有力的支持。
   
    不得不说马蒂尔筒子的运气实在是不错,不过运气一贯都是实力的一部分,就在下一个发掘季,马蒂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运气是一部分,但马蒂尔的执着才是关键。
   
    因为王宫废墟遗址的范围比较广,挖的时候是浅尝辄止到处碰运气还是执着的逮住一个点照死里挖,这是马蒂尔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谁都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挖出有价值的东西,“广种薄收”应该是个好办法,不过马蒂尔却不按常理出牌,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一次他又对了。
   
    经过坚定不移的深挖,马蒂尔终于在因大火倒塌的泥砖墙中发现了近千块泥板书。
   
    佩蒂纳托义的不容辞接过了破译泥板书的重任,再次从罗马飞到了叙利亚,这回跟上回可不一样,鸟枪换大炮了,不光是数量上,在质量上也有了飞跃,佩蒂纳托可能做梦都没想到,他这次赶上的是近东考古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起先发现的泥板基本都是残本,佩蒂纳托难免有些失望,完整的要破译已经是高难度了,要破译残本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正当佩蒂纳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考古队的考古专家把他仅剩的一点残存的希望之火变成了熊熊烈火。
   
    原来这位经过狂奔连气都顾不上喘的考古学家告诉佩蒂纳托的消息是:马蒂尔在毁坏的王宫廊柱下面发现了一个装有海量泥板书的房间。
   
    这以惊世发现彻底激发了考古队筒子们的热情,虽然已经是晚上,大家都等不及到天亮,迫不及待的要佩蒂纳托对这一发现做出评价。
  兴奋的佩蒂纳托毫不犹豫的点着了煤油灯亲自下到了那个房间,他回忆说:“我下到8米深的地方,小心翼翼的走进房间,开始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