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禁苑黄昏 作者:凯瑟琳德·卡尔 >

第8章

禁苑黄昏 作者:凯瑟琳德·卡尔-第8章

小说: 禁苑黄昏 作者:凯瑟琳德·卡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享有盛名的奇异宝塔。平台两端是富有魁力的八角凉亭,法师们可以在这里休息
和冥想,在默默祝祷的同时饱览美丽的风景。在平台上欣赏了一会儿漂亮的风景之
后,我们穿过舒服宽敞的僧舍,最后又到了日影斑驳、汉白玉石铺地的庭院里,在
一棵婆婆的榆树低垂的枝条底下坐了下来,太监们拿来了桌子,给我们送上茶和点
心。
  接着我们再次下船前行,直至来到一堵高墙下,墙上方露出浓绿的侧柏树丛。
听说这又是一所寺庙,我错愕不已,因为它与其说像供养佛祖的宁静寺庙,倒不如
说像古代的封建城堡。我们在横跨湖北面狭窄部分的美丽的白石桥挽拢了岸,被轿
子抬着上了陡峭、曲折的斜坡。这是段极不寻常的路。当我们来到最高处,见那所
庙宁静地躺在虎视眈眈的高地上,顿觉不虚此行。
  庙的前面种着一片侧柏树。这种树在中国好像是专用于寺庙和坟地的,因为我
到过的所有中国寺庙,或是就建造在侧柏树的林子里,或是附近总有些侧柏树。希
腊人把侧柏树视为生命之树和永远不死的象征,不知道他们给这种常绿乔木取的名
字和对它的观念是否来自于中国人。这庙里有一尊白色的大玉佛,衣带和袖口上都
镶着宝石。他脸上静思冥想和与人为善的表情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当佛教刚刚从印
度传人中国时,佛是印度风格的,直至这宗教牢牢地深入了人心,它的神才汉化了,
呈现出了民族的特性。我们去随喜那天,白色的大玉佛披着明黄的缎披肩,戴着绣
得花团锦簇的满式风帽,一如我早晨在太后那里见到的。供桌上放着明晃晃的大蜡
烛、新供的鲜花水果,以及冒烟的香炉,说明那天早晨曾有过佛事,加强了庙中的
宗教气氛。那佛事是皇上寿诞日的庆祝的继续,也是他对祖先的祭奠。
  庙的主殿大院掩映在高大的柏树和庄严的榆树之中,是三海之中最为可看的。
院子当中有一口带有铜绿的巨大水井,由雕刻精美的龙盘绕着。水井之上覆有汉白
玉石门廊,门廊的柱子支撑着一个奇异的凹面的铜屋顶。这屋顶曾是宫中的炊具,
从前用来烧煮食物用于施舍的,所以这么异乎寻常地大。它磨损得无法用于烧煮之
后,就被放在寺庙水井的穹顶下面,用作了衬里。这样穷人和劳累的人可以在它下
面休息,也可以从它所庇荫的井中喝水。这庙里也有僧舍和供僧人所用的另外的屋
子。不过正当我们坐在阴凉的庭院里看湖对岸时,天上突然浓云密布,于是我们重
又乘上轿子,匆匆上了那条从寺庙通往湖畔的陡峭的石板路。到了湖边我们未乘船,
而是坐在轿子上被抬着过了美丽的白石桥。就在我们的前面,北京自古以来建造的
首座天主教主教座堂的塔楼赫然在目。这教堂是造在皇帝赐给天主教教徒的土地上
的,可是完工之后,却被发现它的塔楼能俯视宫中,于是皇帝将教堂买了下来。后
来教士们又得到一块地,就又造了一座教堂。第一座主教座堂现在处于三海的宫墙
之内,从北京两所宫殿的任何部位都可以看得见。一位作为佛祖在几间的代表之一
的东方君主,在他的宫廷内苑竟会出现这座耶稣基督的教堂,这似乎是种奇怪的不
相称。
  天开始下雨,轿夫们不再停下,一口气赶回宫里。没过多久,我们就被叫到俯
瞰小戏楼的御座房用晚餐。三海内有两座戏楼,一用于冬天,一用于夏天。后者建
造在一条运河的水面之上。将舞台修建在水上据认为会使演员的嗓音产生一种特殊
的乐声共鸣,柔化了声音,使之更为动听。
  在美丽的夏日御座房里用过晚餐之后,我们就在窗下传来的流水声中依次向太
后、皇后和女官们告了别,走了出来,再次在美丽的湖上上了船,往对岸宫殿的外
门而去。太阳正下着山。白石桥的桥墩呈现出美而浓的紫罗兰色,横跨湖的两岸,
湖水在流金般地闪烁着。远处的天空从树叶的缝隙间将金光穿透进来,这片辉煌的
背景强烈地衬托出了旧天主教堂的塔楼。这景色太理想了!一种宜人的静溢笼罩了
一切,而湖水中船桨有规律地往复运动使这种安静变得更强烈、更有节奏感。我们
到达对岸之后,被领到在宫门外等着我们的绿轿前。我们上了轿,很快就回到了使
馆。

               第十一章  太后的一些特点二进三海

  第二天我是在美国公使馆度过的,过得非常愉快。不过想到接下去的一天又将
到宫中去过,我还是很高兴。对太后的研究现在对于我就像是一部惊险小说那样,
总不忍放下,即使不得不放下了,也盼着尽快再拿起。她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到宫里之前,有关她的书报传言我看得、听得非常多,可是没一件与实际情况对得
上号的。她的个性是那么有魁力,那么不同寻常。她的魁力并非心血来潮时才有,
而是一贯如此。她是那么体贴周到、善解人意,对她周围的人好像是真正的好。我
至此已是近一个月与她天天接触了。我并非仅仅在为她画像时见到她,而是大半天
都跟她呆在一起,开始放任自己对她的倾慕了。我要是看不到她,就会感到这一天
淡而无味她真是太有趣、太迷人了。她是不可穷尽的,身上总有一些新的东西
可供研究,真可谓永恒的女性的具体化身。她又是孩子又是女强人。她进朝会大殿,
花三小时处理国家大事,然后或近或远地走走,对最最简单的娱乐有孩子般的兴趣。
她坐在御座房里跟她的女官们聊些鸡毛蒜皮的事,这时装在黄缎盒里的公文到来,
太监屈膝呈上,于是她的脸上立即严肃、专注起来,于是她皱起眉头变成了政治家。
过一会儿,经考虑,她就此公文下达了相应的旨意,于是再次成为女人,将关注投
向了她的花、她的服装、她的珠宝首饰。
  一位著名的法国人士曾这么评论慈禧皇太后:“C’est ieseul homm de la C
hine.”。说到高人一等的智力和决断力,她比之男人并无丝毫逊色。不过我最有
机会研究的,不是她政治家的一面,而是她作为一个处于私生活中的女人。对于这
一研究我有着得天独厚的机会,我看见她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她引人注目。她对
待宫廷女官们一视同仁。她有她偏爱的人,但她绝不允许她们爬到自己头上,也不
允许她们干扰自己的判断。虽说她的随从们从来没有当着她的面发表过与她相反的
观点,虽说她对他们发表的意见总是十分虚心地加以采纳,但看得出来,没人能强
加于她,她对他们的真正观点一清二楚,她有很强的天生洞察力。
  我惊讶地发现太后被宫廷女官和她的随从们尊崇到了何种地步。她最喜爱的称
号,也为近臣们所称呼得最久的,是“老佛爷”,这显示他们给她注入了神性。联
军占领北京时,朝廷避到了西安府,太后和皇上备受艰难,但是十分勇敢地忍受着。
从西安回銮之后,近臣们给了太后一个较为亲切的称号:“老祖宗”。宫里的皇上、
皇后以及公主们都是这么叫她的,她也允许我对她这么称呼。
  我第二次去三海那天,我们一到,对太后行了礼之后,就坐上轿子去了蒙古王
的大殿。这是三海东北部一座宏大的殿堂,与太后和皇上各自的宫殿都隔着一定的
距离。它像通常的宫殿一样只有一层,可是几乎高达40英尺。里面很宽敞,只有几
张龙书案和椅子,没有摆设和别的家具。后面是高起的丹陛,有几级台阶可以走上
去。丹陛上放着一张漂亮的古旧宝座,宝座上方是两块书有汉字与满文的巨大的黑
色大理石牌匾。这大殿只是在蒙古王一年一度带着几百个随行人员浩浩荡荡地来京
朝贡时用作接待场所。出大殿后门是个院子,四周的房子较小,是作为蒙古王的随
行人员的朝房的。
  从大殿出来,我们又坐着轿子沿湖畔而行,过了白石桥,远远地来到了著名的
九龙壁所在地。大多数中国人的宅子大门外都有一种石屏风,叫作“照壁”,上面
常常画或是雕条龙,据说是驱邪的。但这迷信到了中国皇帝那里好像就行不开了,
因为我从未看见皇宫内苑任何房子的大门前竖有龙壁。也许恶鬼不敢近天子之身?
也许皇室的一切东西上那张牙舞爪的双龙已足以保护皇宫?三海的九龙壁本来一定
是外面的宫室庙观的一部分,咸丰皇帝决定将三海修建成居住的地方并加以扩充时
连带着并人了皇宫内苑的。北京有许多外国人还记得,现在处于宫廷之内的那座比
例匀称、造型精良的美丽的白石桥,过去人人都可以在上面行走的。不管九龙壁来
历如何,现在它毕竟是在皇宫之内了,只不过是在没人的地方而不是任何住宅
之前,所以并未起到“照壁”驱邪的作用。这汉白玉的九龙壁非常漂亮,细部雕刻
得十分精美,线条和总体构思都不错。
  我们的时候太后也已经退朝回来,正在处理日常琐事。太监将一篮篮上好
的水果拿给她过目,这是每天都往宫里送的。其中有一篮亮晶晶的葡萄,她看了很
是喜欢,对着光亮捧起一串,说声“色儿好果子就更有味”,取下几颗尝了起来。
接着她用午餐,我们到廊上加入了皇后和公主们。这之后我们又在这漂亮的御座房
用午餐。与皇后和宫廷女官们一起吃饭这时变成了欢乐的重聚。太后每天要我们在
她的餐桌上午餐或晚餐,我很少在自己房间里吃饭。我舍弃了刀叉,学习使用筷子。
我觉得它们在中国女官美丽的手上翻动时实在是太好看了。虽然我从未将它使用到
得心应手的程度,但觉得这种优美的餐具非常适合于在食用中国食品时使用。它们
被成双作对地捏在手掌中,仿佛两根魔杖似的,在我看来比力叉优美得体得多。女
官们见我费劲地学用筷子,又凡新的菜肴每样都想尝一下,都好笑起来。她们每个
人都让我尝尝她们自己最爱吃的,还试图教我这些美味佳肴的中文名字。我发这些
音十分吃力,有时还把菜的名字张冠李戴,这有时会使全桌的人一阵阵大笑。这种
笑乐常常被太后听见,我们餐后进入她的内室时,她会问我们笑些什么,有时候她
就说:“柯姑娘说什么了?”
  我第二次去三海那天,午餐几乎还未结束,备轿兜风的旨意就下了。天开始下
雨,气候凉嗖嗖的。可是太后已决定在这个时候散步,只要她能够付诸实施,从来
没什么东西会干扰她的计划。不管天气多么恶劣,她计划好了的户外活动从来没有
因此停止过。所备的轿子是敞轿,一如这天是晴天似的。太后和皇后坐上黄轿,她
们的侍从太监打开帝后专用的巨大的黄伞;皇妃坐在橘黄色的轿子里;公主们和我
们其他人坐的是红轿,我们的太监在我们头顶撑起了红伞。太后、皇后和公主们都
穿着日常颜色鲜丽的衣服,太监身上绣得花团锦簇的节庆服装还未换去,轿夫的衣
服也仍然是大红色,这些人加上打着红、黄两色大伞的红黄两色轿子,组成一串别
致的队伍,色彩鲜明地穿过数个院落,进了花园。
  太后喜爱大自然的每个时期,喜爱每一种天气,可我觉得她仿佛是特别喜爱雨。
她有一次说过雨叫景色变得诗一样,弄得它朦朦胧胧的,洗去了所有的缺陷。北京
干旱少雨,这一喜好很可能与此有关。太后兴致非常之高,但她对雨的偏爱却未能
得到宫中别的女官的认同,所以她们在进行这些雨中兜风时从来就没有表现出什么
兴高采烈。太后喜欢行动迅速,只要她领头轿夫总是一路跑步。我们疾行了约15分
钟,轿子突然停了。我眼睛四处张望,想知道是什么缘故,因为我们是在露天里,
附近没有任何蔽风遮雨的地方,雨又仍在下着。结果意外地发现太后已经出了轿,
正向石板路旁边一个葫芦架走去。
  葫芦很受中国人重视。它象征着富饶和兴旺,是太后特别心爱的东西。那些栽
种在皇宫之内的久已闻名,全国都称之为“大内葫芦”,可是在慈禧皇太后统治的
年代里经精心培育和照管达到了比以前更大的完美。葫芦的样子只有一种,是上下
两头同样大小,当中由细脖子连着。可是它们大小各异,从1英寸到12英寸的都有,
而1英寸的较之大尺寸的一样完美。葫芦长在约7英尺高的棚架上,藤经过极为小心
的修剪,以便使这种被视为珍宝的果子尽可能好地发育成长,以及得到足够的光线
和太阳。
  太后在泥泞中走向葫芦架,鞋下6英寸高的白色小山羊皮鞋底深深地陷入浸透雨
水的松软的泥土。太监们为她遮雨没遮成,而她旁无他顾地一直往前走,不久就到
了葫芦架底下。她试了试几个葫芦,看看是否熟到一定程度了。因为这东西只有在
某个时间才能摘采,不然就干不透。看了些试了些之后,她叫人采了几个,然后回
到轿子里。当然,在太后停下来的时候,皇后和其他女官也走出了轿子。幸好她没
叫我们同她一起到葫芦架底下去,可是我们碍于礼仪不得不站在石板路上。这不像
去葫芦架那段路那么泥泞和不舒服,但也湿得一塌糊涂。太后上轿之后,我们舒了
口气,也重新坐进自己的轿子。轿子里虽说同样无遮无掩,但我们体会到东方谚语
中的“坐比站好”等等实在是很有道理。
  又过一刻钟,轿夫再次停下。我们又到了一个葫芦架前。太后走出轿子,在葫
芦架下像上回停下时一样对葫芦仔细而关注地观察起来。这时大雨正倾盆而下,但
太后的兴致似乎与雨水的大小恰成正比。女官们不得不再一次走出轿子,垂头丧气
地站成两排,太监们使劲在她们上方撑起红伞,脸上还竭力做出兴趣盎然的样子。
太监在服侍别人时是不能替自己撑伞的,现在他们鲜丽的服装已粘成条条,无力地
吸附在身上,帽上悦目的羽毛也变得水淋淋了。中国贵妇人们脚下有2英寸高、蒙小
山羊皮的软木鞋底,脚得以不湿,可我穿的是薄薄的小山羊皮便鞋,已是完全浸透
了水。不过垂头丧气的女官加淋成落汤鸡的太监,这幅图画实在有趣,我忘了自己
的不舒服,对此大大地乐上了一乐。队伍接着又经过几分钟的疾行,雨还是没停,
于是太后下令掉头前往接待蒙古王的大殿。宫门大开,我们终于来到了一处蔽风遮
雨的地方。
  一张黄缎椅在丹陛之前放了下来,太后坐下,叫把她采的葫芦拿几个来。她为
自己挑了一个,给了一个给她的第一侍从女官四格格,又递了一个给总管太监李某
他们两人都是刮葫芦的好手。一片带快口的竹片送了上去,太后开始刮去她挑
的那个葫芦的表皮,她要我站近些看她刮,因为这要干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她刮得
肯定不错,看她漂亮的小手执片竹片优雅地前后移动,将表皮清除得干净而又利落,
真是非常有趣。虽然她的注意力显然是完全放在刮葫芦上,她还是问我前一天玩得
高兴不高兴,问我觉得三海怎么样。她叫我看宝座后面牌匾上的题辞,说那是满文
和汉字,指出它们形式上的差异,还谈到这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她说她觉得外国
入学满文比学汉语容易,因为满文有字母表,构造的方法较像欧洲语言。过一会儿
太后回过脸去跟别的人说话,我就按照宫中的习俗赶紧退了下来。我们走出来,加
人了皇后和公主们,她们此前已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