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实用经络美容一 >

第6章

实用经络美容一-第6章

小说: 实用经络美容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经络治疗
毫针:气海、关元、带脉、肾俞、次髎、照海,针宜补法,宜加灸,加拔罐。
穴位注射:肾俞、三阴交。每次每穴胎血腥注射液1毫升,每天1次,10天1个疗程。
皮肤针:腰骶部、腹股沟、少腹部、带脉区、脾俞、肾俞、八髎、三阴交。
耳针:肾、内分泌、子宫、肾上腺。
按摩:腰部督脉及其两侧膀胱经,骶部八髎、少腹部任脉、下肢肾经(阴谷—涌泉)。
3、常用方药
鹿茸1克(研细末服),紫河车2克(研细末服),熟地黄15克,菟丝子12克,潼蒺藜12克,桑螵蛸9克,黄芪15克。除鹿茸、紫河车,余药煎服。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合千金止带丸。
外用剂:芡实、桑螵蛸、白芷各等量。三药研细末,用时米醋调成糊状,敷贴神阙穴,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三)湿毒型
1、主要证候  
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气味臭秽难闻,阴中瘙痒,小腹痛,小便短赤,口苦咽干,体臭,舌红苔黄,脉数。
2、经络治疗
毫针:肝俞、胆俞;带脉、中极;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行间。每次每组选2个穴位。针行泻法。
皮肤针:胸椎5~8两侧,腰骶部、少腹部、腹股沟、小腿内侧、中脘、曲池、足三里、膈俞,刺激强度等。
耳针:肝、胆、脾、子宫、内分泌。
刮痧:第一组;带脉、阳陵泉、阴陵泉;第二组:地机、隐白、行间。先刮第一组至出现痧痕,再点按第二组穴位。
按摩:下肢肝经、胆经、脾经。
3、常用方药
龙胆草、柴胡、生甘草各6克,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各9克,当归3克。
中成药:龙胆泻肝口服液。
外用剂:芒湖、苦参、蛇床子、黄柏、花椒各15克,上药加水1500毫升,煎至约500毫升取渣,用消毒药棉浸透药汁,敷贴在蠡沟、行间。
四、饮食起居
1、饮食宜忌  带下是湿邪为患。因此,不论寒、热、虚、实,肥腻过甜的食物均不宜食。
(1)脾虚、肾虚证:宜山药、白果、薏苡仁、狗肉、羊肉、乌鸡、莲子、莲藕、扁豆、芡实等。不食或少食生冷、寒凉、冰冻的食物、水果、饮料。带下病多有气郁,因而在配餐时应添加调味的一些香料:葱、陈皮、小茴香、大茴香等。但是带色黄,有热象的则不宜。
食疗举例:
脾虚证:白果30克,黄芪30克,乌鸡1只,米酒50毫升。将乌鸡洗净取内脏、头、爪,把白果放入鸡腹内缝好,与黄芪一起放入沙锅内,加酒、水适量,用文火炖熟,加入调料,分次饮汤食肉。
肾虚证:附子9克,鹿茸5克,鸡肉100克,将附子、鹿茸、鸡肉一起加水适量,隔水蒸炖1小时,加盐少许即可食用。
(2)湿毒证:宜薏苡仁、土茯苓、白果等。可适当多食用性质寒凉的食物,如黄芪、丝瓜、冬瓜、苦反、芹菜等。
食疗举例:鸡冠花30克,金樱子、白果、冰糖各20克。将前三味加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渣加入冰糖,待溶解后,微温饮服。
2、起居护理  
饮食调养最为重要。其次,避免坐卧湿地,冒雨淋水。保持下身清洁,内裤及时消毒。阴痒者须结合药物外洗,如用地肤子、枯矾、苦参煎水外洗。带下日久不愈者,应避免劳累。
(四)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以及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到腧穴内,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病的双重综合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操作方法

器具: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用针头。

方法:找准穴位,避开血管与瘢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注射器针头迅速刺入,然后缓慢地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如无回血,即可缓缓注射药物。注射完毕退针,如针孔溢液或出血,可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注射后让患者稍事休息,以观察反应。

疗程: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7~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2、常用药物

复方当归注射液:活血、补血、调经。

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调经,养心安神。

板蓝根注射液:清热、解毒、消炎。

鱼腥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消炎。

银黄注射液:清热、解毒、消炎。

胎盘组织液:补益气血,强壮体质。

黄芪注射液:补益气血,升提阳气。

3、适应证?用于美容疾病的治疗。保健美容一般不用穴位注射。

4、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谨防感染。

(2)注意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3)穴位注射药物不可注入到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4)躯干部位注射药物时不宜过深,以防刺伤内脏或造成气胸。下腹部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5)体质明显虚弱、有晕针史者或局部感染、有皮肤病者均不宜使用穴位注射。

(6)注射中如剧痛或有明显不适,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五)耳穴刺激方法

耳穴定位除了解剖部位外,还要更准确地因人而异地在选用的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如下: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有明显压痛的部位即是反应点;也可以用耳穴探测仪,如果皮肤电阻降低,导电量明显增高者即为反应点。反应点就是进行贴压、刺激的部位。

1、耳穴贴压法?又叫耳压法

(1)贴压物的选择:王不留行籽、聚苯珠、磁珠。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耳郭,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镊子夹取已粘有胶布的贴压物对准耳穴贴压好,然后稍加力按压1~2分钟。一般可单侧取穴,两耳轮换。病人自己每天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1~2分钟。

(3)注意事项:严格消毒;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夏天贴压时间要短。

2、耳针法

(1)操作方法:针具与皮肤均应严格消毒。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揿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进针后如果有痛、酸、重、胀的感觉,疗效会较好。

留针:20~30分钟。

出针:出针后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

疗程: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

(2)注意事项: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郭冻伤或有炎症的部位严禁耳针。针眼感染红肿者应及时处理。

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针刺前后充分休息。

(六)灸法

艾灸法就是用艾灸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在穴位上熏灼,借温热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温中补气,活血祛瘀,强壮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虚寒性损美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美容非常适用。

1、常用灸法

(1)艾柱法:先在穴位上涂少许凡士林或液状石蜡,然后放上艾炷点烯,当艾炷燃烧剩下三分之一,病人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除去。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也可以先在穴位的皮肤垫上一层间隔物(比如姜片、蒜片、盐、附子饼等),主要针对阳虚证。

(2)艾条灸:将艾条点燃一端,在距离穴位上3厘米左右熏烤,当穴位部位有温暖舒适感时,固定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至局部温热潮红为度。

(3)温针灸: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直到艾绒点完为止。此法适用于既要留针又要施灸的情况。

2、适应证

(1)保健美容

①脾肾阳虚表现为面色晄白,皮肤干枯,精神不振,形体消瘦或肥胖,形寒怕冷,经常腹泻,小便清长。

②气血虚弱表现为:面色萎黄,皮肤干枯,口唇色淡,头晕心悸失眠,毛发稀疏,形体消瘦。以上均可以在美容按摩的同时施灸。

(2)养生保健:常灸大椎、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体质。

(3)美容疾病之属于阳虚、气血虚弱者均可考虑。

3、注意事项

(1)顺序: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2)注意安全,谨防烧损皮肤衣物。

(3)凡实证、热证以及阴虚内热者不宜灸法。

(4)面部五官尽量不用灸法。






(七)拔罐法

拔罐法利用各种筒罐,并采用各种方法排除筒罐中的空气,形成负压后吸附于体表腧穴,使被拔部位出现瘀血充血现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拔罐法常和针灸、推拿、刮痧、药物等疗法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1、拔罐方法

(1)罐具:常用的有竹罐、玻璃罐、可调式磁疗拔罐。

(2)拔法

火罐法:利用燃烧,排去空气,在罐内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用镊子捏住酒精棉球(酒清不宜多,防止滴下)将其点燃,伸进罐内并停留一下,然后抽出,迅速将罐按罩在穴位上即可吸住。

抽气法:用可调式磁疗拔罐器,无须点火排气,旋转罐外的旋罩,即可形成负压,并可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负压大小。

(3)罐法

闪罐:罐子吸上后,立即拔掉,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多用于体质虚弱者或虚证的病人。

留罐:罐子吸上后,留置5~10分钟。此法最为常用。

走罐:一般用于面积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先在罐口涂上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微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提起,慢慢向前推动,上下或左右来回推动几次,直至皮肤潮红。

(4)起罐:火罐在起罐时应一手按在罐边的肌肉上,另一手拿住罐子稍向一边倾斜,使罐口进入空气。切忌暴力硬拔或快猛倾斜罐子,造成皮肤与肌肉的损伤或疼痛。

2、适应证?拔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作用。适用于因为瘀血、阳虚、经络不通所引起的一系和美容密切相关的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病、面瘫、荨麻疹等。

3、注意事项

(1)不宜在血管浅显处、二阴、心前区、鼻、眼、乳头、皮肤细腻处、皮肤破损处拔罐。切忌在颈部两侧拔罐。

(2)过度体虚、过度疲劳、饥饿或剧烈运动后不宜拔罐。

(3)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拔罐。



二、推?拿

推拿也叫“按摩”,是经络美容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经张循行部位或穴位,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或改善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最终起到调形、养神、治病的美容目的。中医美容的经络按摩手法的幅度力度以轻灵、活巧、柔和见长。以下介绍几种美容按摩常用手法,但在实际应用时,较少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用。

(一)一指禅法(点法)

1、动作要领?用大拇指指端、螺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拇指关节。腕部摆动时尺侧要略低于桡侧,使“力”持续作用于穴位上。动作要均匀灵活。摆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2、适用范围?本法接触面积小,但深透度大,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穴位,尤其是头面、胸腹、四肢等。

(二)揉?法

1、动作要领

(1)掌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和缓的摆动。

(2)指揉法:用手指螺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手指作轻柔缓和的摆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2、适用范围?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腹部、面部、手部、脚部以及循经按摩时常用。

(三)摩 法

1、动作要领

(1)掌摩法:用掌面随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2)指摩法:用食、中、无名指(在面部只用中指和无名指即可)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作节律性环旋运动。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左右。

2、适用范围?本法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部、面部以及循经按摩的常用手法。

(四)擦?法

1、动作要领?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的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脚部、手部、循经按摩时可以只用中指或拇指指腹)。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掌接近相平。手指自然伸开,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压力不宜大,推动的幅度要大。频率每分钟为100~120次。

2、适用范围?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法,具有通经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尤其以活血祛瘀作用更强。常用于背部、胸腹部、循经、脚部、手部的按摩。

(五)推?法

1、动作要领?用指、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2、适用范围?可以在人体的各部使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于背部、脚部、手部、循经按摩等。

(六)抹?法

1、动作要领?用拇指指腹或指端按压在穴位上,紧贴皮肤,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到重,切忌用暴力猛然按压。

2、适用范围?按法常和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揉按复合手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按摩。具有放松肌肉,活血通络的作用。

(七)捏?法

1、动作要领?用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捏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挤压。挤压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性。

2、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以及背脊的按摩。

(八)拿?法

1、动作要领?捏而提起谓之拿。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作相对用力(如在面部则用拇指和中指),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用力要由轻而重、缓和连贯(图28)。

2、适用范围?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面部、颈项部、四肢的按摩。

(九)拍?法

1、动作要领?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形成虚掌。用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一定部位。

2、适用范围:适用于肩背、面部、循经按摩。

(十)击?法

1、动作要领

(1)掌击法:手指自然松开,腕伸直,用掌根叩击体表。

(2)小鱼际击:用小鱼际叩击体表。

(3)指尖击法:用指端轻轻打击体表,如雨点下落。

击法(图29)用力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动作要均匀而有节奏。

2、适用范围?掌击法适用于头顶、腰背、四肢;小鱼际法适用颈项部、腰背、四肢;指尖击法适用于头部、面部。

(十一)弹?法

1、动作要领?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的指甲,用力弹出,连续弹击一定部位(图30)。用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2、适用范围?以头面部最为常用。

三、刮?痧

刮痧法就是利用边缘滑润的物体(即刮具),或手指,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如皮部、经络循行、穴位等,施以反复的刮拭、捏提、揪挤等手法,使皮肤出现局部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或小点状紫红色疹子(痧痕或出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