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聊斋志异-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外地当上了驸马。于是,“生意出所望,神惝恍而无着”。这一大段情节,
写陈生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况变化下,如流云回风般变幻无定的心理状态,
时而骇急无智,时而徬徨无主,时而焦虑万端,时而茫然莫解。跌宕起伏,
变化莫测,令人目不暇接。
蒲松龄在《与诸弟侄书》中谈到自己的写作时,有“笔翻空则奇”的经
验之谈。一个有造诣、有成就的作家,固然应当从他人的条条框框中跳出,
力辟新境界;更需要从自己的习惯写法中解脱。不随他人亦步亦趋当然重要,
不重复、不模仿自己或更为重要。唯其如此,作家的创作才能不断有新意,
有前进,艺术之树才能长绿,艺术魅力才能长存。
《西湖主》的心理描写与情节变化是相辅相成的。更确切地说,是情节
变化为主,心理描写为辅,情节变化为因,心理变化为果。这种心理描写带
有从属性、被动性的特点。在《白秋练》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则反过来对于
情节发展起重要影响,成为事件产生、发展,人物悲欢离合的前因,甚至可
以说,《白秋练》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经纬作品的典范。
白秋练因听到吟诗声而爱慕商人之子慕蟾宫,秋练之母毅然出面“自
媒”。商人之子对于这种坦率的做法采取了游移态度:
生心实爱好,第虑父嗔,因直以情告。媪不实信,务要盟约。生不肯。媪怒曰:“人
世姻好,有求委禽而不得者。今老身自媒,反不见纳,耻孰甚焉!请勿想北渡矣!”
这是文章的第一个波折,而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统率。慕生虽然喜爱秋
练,但考虑到严父之命,因而不肯允婚;白母则一片爱女之心,为了女儿的
幸福,可以出面毛遂自荐为女儿说媒,说媒不成,便施以神法。阻止慕生北
渡。
白秋练之母走后,慕生“善其词”以告父亲,希望父亲同意,但慕父以
十分不以为然的态度——压根不予考虑的态度——“笑置之”。他这样做的
原因,出于两层顾虑:一为“涉远”,这是个次要的顾虑;一为“薄女子之
怀春也”,这是主要的顾虑。慕小寰的这一心理导致了他把儿子婚事“笑置
之”的态度,也导致了白秋练之母的报复行为——以沙阻舟,从而引出了慕
小寰只身还乡、慕蟾宫“留守”的情节,引出了慕生与秋练“互相爱悦,要
誓良坚”的私自结合。
慕小寰归来,得知儿子的私情后,作品中出现了对他的三层心理分析:
第一步,这位做父亲的“疑其招妓”,但“细审舟中财物,并无亏损”。这
是一个做父亲的心理,又完全是商人化了的。他疑虑儿子与妓女往来而“怒
加诟厉”,但一旦发现儿子的私情并未使自己遭受经济上的损失,他便认为
万事大吉,不去深究与儿子往来的女人,也不关心儿子的内心痛苦,只是把
儿子带回家去,以致于他的儿子害起相思病来。继承祖宗香烟的儿子一病,
慕小寰便慌了手脚。小说中出现了他的第二层心理活动:为了救儿子,千方
百计寻访白媪,找到后“登其舟,窥见秋练,心窃喜,而审诘邦族,浮家泛
宅而已。”他既欣赏秋练的美丽,又瞧不起她的家世,因而既不想联姻,又
想借秋练治好儿子的相思病。于是,他哀请白秋练登舟,去与自己的儿子幽
会。这是一个商人卑劣心理的大暴露。为了救儿子的命,他可以允许儿子与
一个少女私下来往,至于他们的婚姻,则束之高阁,他简直把一个纯洁的少
女视作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妓女了!果然,当慕生的病一好,慕小寰
的小算盘便清清楚楚地打了出来:“女子良佳,然自总角时,把柁棹歌,无
论微贱,抑亦不贞。”这是慕小寰的第三层心理活动。实际上,他是以“不
贞”为借口,嫌弃对方的“微贱”,而且这种所谓“不贞”恰好是在他的允
许下存在的。
对于慕父的心理活动,聪明的白秋练早已洞若观火:
女曰:“妾窥之审矣:天下事,愈急则愈远,愈迎则愈拒。当使意自转,反相求。”
生问计,女曰:“凡商贾之志,在于利耳,妾有术知物价。适视舟中物,并无少息,为我
告翁:居某物,利三之;某物,十之。归家,妾言验,则妾为佳妇矣。”
以利动之,果然使得慕小寰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迫不及待地
“委禽”,急急忙忙地为儿子“合卺”。对慕生与白秋练来说,这是有情人
终成眷属,对慕父来说,是迎来了进宝的财神,而不是娶进了“不贞”而“微
贱”的船家女。
慕小寰对白秋练前倨而后恭、前冷而后热的转变过程,是这个爱情故事
中十分精彩的篇章。慕小寰一次心理活动,引出一个新的局面,使慕生与秋
练的婚姻大计如逆水行舟,愈推愈远。白秋练针对商人的心理诱之以利,两
个人的婚事立时变成了顺风顺水。人物的每一次心理活动,都打开一个新的
局面,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促使人物的性格一步步深化。这样的写法,不但
引人入胜,而且耐人寻味,不但技巧娴熟,而且思想深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是现实世界的再现。社会上的人不能不在阶
级斗争的漩涡中浮沉,人物的心理描绘,也应当成为加深作品社会意义的手
段。蒲松龄是个穷秀才,当然不可能有马列主义的文艺观。但作为一个杰出
作家,他却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社会的本质方面来。他的巧夺天工的
心理描写,则使他对社会的反映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白秋练》的故事中,
慕小寰变化起伏的思绪,突出了一个“利”字,使我们看到,在新兴的市民
阶层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怎样代替了封建的门第、纲常观念。这类心理描
写加深作品主题的例子,我们更可以从《促织》这一名篇中找出来:
(成名听说儿子将蟋蟀扑死)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
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
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
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成名的内心变化环绕着自己心肝似的儿子和一只小蟋蟀进行。始而怒气
冲冲地找儿子问罪,因为儿子弄死了上贡皇帝的虫豸。儿子被吓得投井,蟋
蟀便暂时靠后,夫妇二人为儿子之死抢呼欲绝,连吃饭的心思也没有了。这
是真挚的感情,亲子之情。但儿子复苏,蟋蟀的重要性又突出起来,乃至占
据了这个家庭的中心。一只小小的蟋蟀,使得成名夫妇不再去注意昏迷中的
儿子,使得他们焦虑到通宵不寐的地步!这一段描写,是深刻真实,又是合
情合理的,它使我们看到,在苛政猛于虎的封建社会,人民的性命真是蝼蚁
不如!“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四)
不管是正面描写人物的内心,还是侧面描写人物的言行,《聊斋志异》
的人物心理皆真切可感。娇娜为孔生开刀,孔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
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娇娜》)写得何等的新颖,又何等的贴切。
刘生去买花粉,阿绣以舌舐粘包装纸,刘生“怀归不敢复动,恐乱其舌痕也。”
最后两人结合了,刘生才知道,里边包的不是花粉,乃是红土(《阿绣》)。
写得充满谐趣,又委婉纤细。安生与花姑子一见钟情,约于夜间幽会,安生
归家,便“遣散家人,又虑女不得其门而入,潜出斋庭,悉脱扃键”(《花
姑子》),写情人的小心眼儿,真是细如发丝!湘裙听说用巨针刺人迎穴位,
血出不止者,可以为生人妻,不待别人来试验,自己先刺得手腕鲜血淋漓(《湘
裙》)。湘裙对于晏仲的爱慕之情表达得多么新巧!。。这些描写,都是细
腻的,又是真实的。
但是,《聊斋志异》毕竟是一部志怪小说,对于《聊斋志异》的艺术分
析,不能不考虑神怪的因素,不能不顾及幻想的成分,即使深不可测的心灵
描绘也是如此。
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得到,人怎样在仙境中体会仙乐:
按弦挑动,若有旧谱,意调崩腾;静念之,如身仍在舟中,为飓风之所摆簸。
——《粉蝶》
我们可以看到,人怎样在天空中感受灿烂的星空:
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榻上;开目,则身在云气中,周身如絮。
——《雷曹》
我们可以看到,人在地狱中,怎样尝到了被锯解的滋味:
鬼乃二板夹席(方平),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
——《席方平》
我们可以看到,人在现实中孜孜以求的东西,轻易地从梦境中得到,如
《王桂庵》和《寄生》。
这些描写,是新奇的,又是可信的。
《翩翩》的心理描写,更是独出心裁,充满神奇的幻觉和诗情画意。这
个故事写浮浪子弟罗子浮,因为放荡无行,流落他乡,长了一身恶疮,他在
山中遇到了仙女翩翩。翩翩替他治好了癞疮,与他结为伉俪。天冷了,翩翩
剪下蕉叶,絮上白云,为罗子浮制成轻暖可体的绵衣。可这个罗子浮本性难
移,得陇望蜀。翩翩的女友花城来访,他就露出一副轻薄相来:
生视之,(花城)年廿有三四,绰有余妍。心好之,剥果误落案下,俯假拾果,阴
捻翘凤;花城他顾而笑,若不知者。生方怳然神夺,顿觉袍裤无温;自顾所服,悉成秋叶。
危坐移时,渐变如故。窃幸二女之弗见也。少顷,酬酢间,又以指搔纤掌,城坦然笑谑,
殊不觉知。突突怔忡间,衣已化叶,移时始复变。由是惭颜息虑,不敢妄想。
浪荡子旧态复萌,则绵衣变作秋叶;邪念收敛,则秋叶仍成绵衣。这是
多么奇妙的、神话式的心理变更。
(五)
《聊斋志异》的人物,如百花吐艳,各有倩姿,真是达到了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气韵生动、形神俱见的境界。这自然依赖于蒲松龄多种的、杰出
的艺术才能,而心理描写不能不在其中占重要地位。在他笔下,“画皮画虎
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俗语是不成立的。他笔下的人物,写人写面更
写心,真是高人一等、入骨三分。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可以说是透明的,他
们的心灵是裸裎无遗的。或者可以窥察——通过他们典型化的言行;或者清
晰可见——借助于恰如其分的心理分析。
《聊斋志异》的心理描写有白描式的,也有心理分析式的,甚至也有潜
意识和意识流动的蛛丝马迹。《聊斋志异》心理刻画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
小说心理描写的多样化、成熟化。当然,因为它是文言短制,它不可能像《红
楼梦》那样,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地描写一个人(如宝玉、黛玉)
的思想意识、心理感受,但它已有了细致的心理分析篇章。这种分析是非常
精炼的,又是十分细腻的。当然,《聊斋志异》中没有,也不可能出现俄国
作家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中写的、长达万言的心理分析,或像陀思妥
耶夫斯基、茨威格等作家以解剖刀写人的篇章,但这种画龙点睛、言简意赅、
以一当十的心理描绘,正体现了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
研究蒲松龄的心理描写手法,不仅对于继承文学遗产,而且对于指导当
前创作,都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选自《蒲松龄研究,
齐鲁书社1984 年版)集刊》第4 辑
刘文忠
《聊斋志异》的语言提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在语言的提炼上
可以看出作家的艺术匠心。每个有成就的作家都有他独具的语言风格。一部
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艺术成就与语言的提炼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文学就
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
维过程。”①《聊斋志异》所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与它在语言上所达到的高
度造诣是分不开的。《聊斋志异》虽然是使用文言的形式来写作的,但蒲松
龄提炼语言的道路却鲜明地体现了向古代学习、向民间学习并将两者结合起
来的倾向,他在学习和提炼古代语言和民间语言上,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提炼语言的道路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白话文学从宋、元话本算起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到了明代,就小说而论,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拟话本都是用通俗的白话文
写作的。由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①,继承的是六
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传统,这对《聊斋志异》何以采用文言的形式写作是不
无关系的。唐、宋传奇发展到宋代,由于内容上不注意反映现实生活,缺乏
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语言上也逐渐僵化,明代这种僵化更加明显。《聊斋志
异》的问世,不仅在内容上有耳目一新之感,在语言上也是如此。它使用文
言的形式,但却克服了一般文言文的板滞晦涩的毛病,他给渐趋僵化的文言
小说注进了新的血液。蒲松龄继承了我国文言文的精炼、简洁、准确、生动、
骈散结合等优良传统,又从口语中提炼出大量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清
新、隽永、活泼、诙谐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他虽然大量采用口语,但又
不同于白话小说,通过文言虚字的运用,尽管口语词汇很多,但仍然保持文
言的派头,创造了《聊斋志异》特具的语言艺术风格。
一“奄有众长不名一格”
王渔洋在《聊斋文集序》中,对《聊斋志异》的语言风格,做了十分中
肯的概括:
读其文,或探原左、国,或脱胎韩柳;奄有众长,不名一格。视明代之摹拟秦汉以
为高古,矜尚神韵,掉弄机灵者,不啻小巫见大巫矣。即骈四俪六,游戏谐噱之作,亦能
出入齐梁,追蹑庾、鲍,不为唐以下儇佻纤仄之体,吾于薄子,叹观止矣。
蒲松龄很善于学习古代语言。《聊斋志异》中直接引用古代典籍的地方
很多,《诗经》、《左传》、《国语》、《国策》以及诸子百家,《史记》,
《汉书》,汉、唐小说,唐宋古文,无不兼收并蓄。他既能无所不包,又能
无所不扫,“绝去町畦,自成一家”(张元《柳泉薄先生墓表》)。他在用
典方用,不拘泥,不呆板,而是灵和巧妙,卷舒自如,有时使人不觉其用典,
实际上只是语言词汇的借用。如《董生》中的董生酒后夜归,入室后发现自
己的衾被中卧一姝丽,“戏探下体,则毛尾修然。”女醒,董生吓得“战栗
① 高尔基:《与青年作家谈话》。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哀求”,惟求“仙人怜恕”。女笑曰:“何所见而仙我?”董曰:“我不畏
首而畏尾。”“畏首畏尾”语出《左传·文十七年》:“畏首畏尾,身余其
几”。显然,《董生》中的“我不畏首而畏尾”与《左传》可以说没有什么
必然联系,如同战国时代的赋诗言志,不过是断章取义的借用,以谐语增加
语言的趣味性。《叶生》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在科场中屡
次失败,死后的鬼魂至丁公家坐馆授徒,遂使丁公之子名中亚魁。“公一日
谓生曰:‘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生曰:‘是殆
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