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

第3章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第3章

小说: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目标的教育的后果和现实,无奈地承受着漫长人生的压抑和痛苦。
  人生设计在童年
  世界在进步,中国也在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朝着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指导,无形中将整个民族的幼稚年龄往后推了好几年,甚至还视其为自然、正常,以为没有理想的自我发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这种没有人生目标的教育正大行其道。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如果孩子的父母、师长和专家们从小就和孩子们一起,根据各人的特点,根据现代化的信息,探寻科学的职业发展路线,合理地规划未来、设计人生,让他们愉快地沿着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去奋斗,何以会出现那样的不幸,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失意和痛苦?
  参照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和资源,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设计人生,是负责、明智的家长应该作出的抉择。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优秀的教育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生存竞争将日趋激烈。只有尽快觉醒、早期规划、长期拼搏才能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美国孩子都自由发展吗
  美国人都不管孩子?美国人都让孩子 “自由发展”?
  这是一种“麻醉剂”,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掌握财富和地位的美国上层阶级是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头脑清醒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上层也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他们不但没有满足感,相反的,却充满危机感。他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培养孩子从小拥有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女儿高中将毕业时,收到了大学本科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没过多久,普林斯顿校友在休斯敦的莱斯大学隆重举办宴会,出动了不少老校友,还专门从远在新泽西州的校本部调来几位在校大学生当说客,目的在于动员被录取的学生选择上普林斯顿,真是一片良苦用心。
  那天,德莱尼法官西装革履,专门开车来我家,担起接送我们一家人的任务。看得出来,他的目的是一路上能做做我们的“思想工作”。当时,连普林斯顿、哈佛在内,女儿手里还捏着好几份录取通知书,有两个学校很稀罕地给了全额荣誉奖学金( 不是根据家庭收入计算而提供的需求助学金 )。德莱尼先生当过多年律师,又当了10年法官,审过很多案子,自然有高度的判断力。在他眼里,女儿显然随时可能“叛逃”。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忠实校友,十几年来一直代表普林斯顿面试考生,为了写好与女儿面谈的报告,甚至在面谈之后一个礼拜,又把女儿召去再谈一次。那天赴宴,一路来回,我和他聊了三四个小时,顺便“查”了他家的户口。他两个女儿上完普林斯顿后,和他一样,一个接着一个,也都上了法学院:一个快毕业,一个刚踏进校门。全家3个人上法学院,真神。
  晚宴开始之前,盛装的男女宾主们兴致勃勃地聚在一起,无拘无束地交流着。更神的是,我在交谈中发现,其中好几位是律师。有位白人学生的父亲是律师,这个学生表示,本科毕业后接着就上法学院。他又兴奋地透露,哥哥今年夏天毕业,在普林斯顿学的是音乐专业。他妈妈在旁补充说,哥哥在普大上学这4年,只拿过一个B,在校平均成绩GPA超过3。9。做律师的父亲在一旁忙接过来说,是3。97。母亲又说道:接到好几个法学院的录取通知,已经决定了,秋季开学就去上纽约大学法学院,准备当一个服务于娱乐业的律师。真是义无反顾啊!听她一点不含糊的口气,实在让人怀疑有关美国学生、美国父母不重视成绩,让孩子自由发展的说法。再一想,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埃琳娜·卡根的父亲是律师;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的父亲,也是耶鲁法学院的教授;哥伦比亚法学院院长的父亲同样是该法学院的教授;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帕格的丈夫是律师,儿子是律师,女儿也是律师,全家——都是律师。
  这么多律师的孩子,少有例外地不当律师,不能不让人怀疑美国家长提倡孩子自由爱好、自由发展的传说的真实程度。怎么就不见一个律师的孩子学电脑、化学、电子、机械或是土木工程?就我近几年所作的研究和掌握的资料,可以说,例外的现象实在不多。这里面,有多少是由于家长的影响,是家长们苦心为孩子作人生规划的结果呢?
  圣诞前3个星期,我接到芳的电子邮件,说是圣诞节期间要来拜访我。她在来信中说,吉姆非常渴望见到我,她特别提到“他想向你了解把孩子送进哈佛的所有技巧”,并且让我作好准备,“接受一大串问题的轰炸”。芳是上世纪80年代来美的中国留学生,吉姆是她的美国丈夫,他们都在得克萨斯A&M大学获物理学博士,12年前到著名的休斯公司工作,后来跳槽到硅谷工作至今。我和他们认识已近20年,最后一次见面是6年前。
  其实,我也非常渴望见到吉姆,很想听听这位美国人亲口告诉我,为什么他们也那么在乎孩子的发展。我在给芳回复电子邮件时,故意揶揄道:“美国人不是都不管孩子吗?美国人不是都让孩子自由发展吗?”虽然我很清楚地知道,美国人并不是都让孩子自由发展的。他们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读到我的书,其时,我的两本书都还没有出版。见面那天,我预先打印并装订好一份《人生设计线路图》的书稿,准备送给他们做见面礼。
  哪知,见到他们一家4口,我顿时呆住了。没想到,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才7岁,另一个还不到2岁!难道美国人也像我一样,信奉童年人生设计?我该先给他们准备一本《人生设计在童年》才是。
  一见面,我先忙着轰炸了吉姆好几个问题。我说,很多中国人都以为美国人是不管孩子的,美国人都让孩子自由发展,我知道这种看法是偏见,不过,我还是想听听,你这个美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也告诉他,我要把他的观点写到我的这本书里。
  吉姆说,大多数美国家长确实是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现在干什么,今后干什么。比如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不论做什么,他们都说好,都给我喝彩。他们确实是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不过,我就不会这样!美国的上层阶级也绝对不是这样!我现在住在加州硅谷边上的洛斯阿尔托斯最富裕的区域,那里的房子,最便宜的也要100万美元以上,那里有全美最好的学区。以我们的收入,在那个地区买房子,进入那个学区是挺费劲的,不过,我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挤到里面去。那里的孩子都上著名的私立大学,追求最好的工作和职业。
  美国孩子都自由发展吗
  他说,无形的竞争从很小就开始了。有一个邻居的孩子,才上到一年级,已经能阅读四年级程度的书。他的母亲不肯告诉我们,她用什么方法、什么窍门使她的孩子远远超过其他孩子。她说,那完全是天生、自然的。我当然不相信,她是在保守秘密,不希望别的孩子超过他。这就是我这么大老远跑来请教你的原因之一。
  我的大孩子现在7岁,学校里的老师要求他,要能写由5个句子组成的文章。我对他说:如果你现在只能写1个句子的文章,今后肯定要去坐牢!写2个句子组成的文章,今后高中毕不了业;写3个句子,高中可以毕业;写4个句子,可以考上大学;写5个句子,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写6个句子,可以考上哈佛;写7个句子的文章,可以拿奖学金上哈佛。你现在必须学会写7 个句子组成的文章!
  我当时因为急于听他其他“必须”的观点,没有打断他,但是告诉他,哈佛不会只因学习好而发奖学金。
  芳告诉我,吉姆是硅谷乃至全美国最好的那1%~3%的工程师。不过,吉姆认为,如果他是全美最好的医生或律师,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虽然我认为他们现在也挺好,不过我也能理解,吉姆显然是属于最聪明的那种人。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小时候他的父母没有让他自由发展,而是引导他走“更好”的路,他现在的状况会更理想。我想,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感到遗憾是很正常的。我能理解,生存在硅谷那样充满竞争的地方,人们是不会有满足感的;相反的,人们充满了危机感。因此,不难理解,他不会和大部分美国家长一样,放任他们的孩子自由发展。
  我的女儿在法学院学习期间,暑假在纽约曼哈顿一个顶级律师事务所实习,这个所在世界各地有好几个办事处,仅在纽约的办公室就有400位律师,占用摩天大厦的30多层楼。有一天,她给我发来一个两三句话的短邮件:爸爸,你知道吗,以后我有了孩子,1岁就得开始申请学校,两岁入学就要interview( 面试 )。显然,这是她从身边个个都是出身名校的律师那里,耳濡目染地接受了美国那一阶层人士教育孩子的理念。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占人口总数5%的人掌握着全国约59%的财富。美国作为一个商业社会,以金钱论英雄是很自然的。依靠个人奋斗,以智慧致富的人被社会大众尊崇,被看作成功者,是英雄。这一小部分的“成功者”保持着很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孩子从小拥有作为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我看过一份有关家长对孩子的职业生涯影响的调查报告,其中的统计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美国大学生中,只有20%多的人认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很多人因此认为,美国人都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麻醉剂,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虽然有许许多多甚至大多数美国父母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的,但是,确实还有不少理智的中上阶层美国家庭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我发现,在女儿出身于政、商、医、法家庭背景的哈佛朋友中,只有极少数大学毕业后不是选择政、商、医、法之一的专业。他们大多都是在进入大学以前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而后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根据将近20年的美国体验,我更相信吉姆的话:掌握财富和地位的美国上层阶级是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头脑清醒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如吉姆者也绝不会那样!他们不但没有满足感,相反的,却总是看到竞争的惨烈,充满危机感。
  提倡“早恋”
  明知让孩子成人以后才开始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才开始训练本该长期才能培养起来的与职业有关的素质,难免会使孩子在越来越残酷的竞争中落败,使孩子屡屡遭受精神创伤,这才是很不人性化的!同时,让孩子不明不白,身不由己地一辈子做他们不喜欢的工作,显然是更不人性化的!
  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妨引导他们设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促进孩子具有广泛的爱好和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对某些特定专业的关注和兴趣,让他们从小与未来的职业目标“青梅竹马”地培养一段感情。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所操的心,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是世界领先。遗憾的是,与家长巨大的教育付出形成显著反差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十几年的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地以科学的思维和他们讨论过人生理想、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
  很多中国家庭齐心协力,奋斗十几年,最后的目标是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至于之后做什么,怎么发展,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
  上大学学什么?上大学为了什么?学完以后又要干什么?这些都是使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非常迷茫的问题。不少学生从小到大都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在从小没有理想,没有个人爱好,没有人生职业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很多学生处于“学习无意识”和“学习无目的”的状态。这种学生,仅仅跟着学校和老师的进度走,学习不主动,容易满足,没有兴趣,更没有自己的目标,总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感觉。他们对人生怎会不迷茫?他们怎会不厌学?怎会不迷恋虚幻的网络?最终又怎能被社会接受?
  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孩子都不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普遍存在的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志向的教育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教育危机,也将是社会危机,是巨大的社会隐患!
  这种现象甚至还没有引起教育专家的注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才推向市场,使人才被社会接受,为社会所渴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少人在挑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就决定了终生职业。然而,很多人对专业的选择是盲目的。
  在中国,这个现状普遍到了令人惊骇的地步。到了临近毕业,仍然对自己今后学什么、做什么,既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思的高中生比比皆是。我接触到不少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甚至对自己今后要学什么、做什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没有理想,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职业愿望,没有职业规划。他们在社会的大河中闷着头随波逐流。
  在中国报考大学要受不少限制,考生所在城市、地区的专业名额和考生考分等因素都会对专业选择产生很大影响。一些高中生忙完了高考,才开始了解信息,根据高考分数,根据来这个城市、地区招生的大学和专业,平衡一下,为父母选一个好听体面的学校,再为自己“乱点鸳鸯”,“选”一个并不了解甚至并不喜欢的专业。没有“约会”,没有“恋爱”,没有“卿卿我我”,就这么与从未“爱”过的“对象”匆匆结合。人生大事,一夕之间随便敲定。
  即使很多堪称学术、事业佼佼者的来美留学生、学者也表示,他们对自己所学所事并无兴趣,当初不知怎么就选了这个专业,以后再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改变了。至于原因,几乎相同:当时根本就不懂,根据高考分数,感觉合适就随便报一个,大都谈不上什么兴趣爱好,都是“邂逅相逢”、“草订终身”。
  当然也有不少人“先结婚后恋爱”,慢慢培养起专业感情,虽然多少有些遗憾,但也平平安安地“白头到老”。但是,有很多人无法摆脱从未“爱”过的“终身伴侣”的桎梏,郁闷不堪一辈子。
  在中国,这既出于无奈的高考招生现状,也是人们和社会公众对专业的认识和名校情结所使然。很多人上大学前从未有过专业和职业的概念,也有不少人难以舍弃名校而勉强了自己的专业爱好。
  美国社会比较崇尚个人自由发展,美国大学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给予学生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有的甚至允许学生无数次改换专业。不过,这绝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只是给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提供的补救机会而已。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志向,申请大学时“乱点鸳鸯谱”,上了大学以后,心猿意马,“拈花惹草”地换了一个又一个专业,本科一读五六年。人生目标不明确,专业兴趣不确定的学生,转来转去不仅浪费时间金钱,也会丧失很多实习和获取奖学金的机会。在今后一轮又一轮的考研、就业的激烈竞争中,还可能因为曾经“用情不专”而被认为是对事业不专注的“花花公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