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成功咖喱派 >

第32章

人生成功咖喱派-第32章

小说: 人生成功咖喱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借题发挥的高手,淳于髡,孟优,东方朔等,几乎把这个骂人术弄成了一门高雅的艺术。;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政绩的一位开明皇帝。;他的许多为政之道,为后来者称赞借鉴并仿效。;    
    李世民非常厌恶官吏受贿,他处分受贿官吏的方法颇为独到。;    
    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的赠绢,事情败露,在朝廷上,李世民却赏赐他几十匹绢。;许多大臣不解,以为李世民这样做是在助长贪欲。;    
    李世民却说:“如果他尚有廉耻,我赐他绢,那耻辱比受刑还要难受。;如果他不知羞愧,不过是禽兽而已,杀也无益。;”    
    长孙顺德万分羞愧,众臣也深有感触。;    
    在重用和尊敬功臣的同时,李世民还非常注意对他们的统辖,决不允许他们居功自傲。;尉迟敬德为李氏江山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但他经常盛气凌人,骄纵无比。;    
    一次酒宴之上,尉迟敬德竟然把任城王李道宗殴打了一顿,李世民十分不悦,决心教训他一下。;他把尉迟敬德请到宫中共进午餐,在吃饭过程中对敬德说:“朕要与有些人同享富贵,而他们却居官自傲。;他们不知道汉朝的韩信和彭越被杀,并不是汉高祖刘邦的过错啊。;”    
    敬德听了以后心里十分惊惧,从此收敛了自己的举动。;    
    


第三部分 谋之于阴 成之于阳智猪博弈与激励

    在西方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    
    方案一: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方案二: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方案三: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是效果却是最好的。;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    
    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管理者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    
    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像“智猪博弈”减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    
    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像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第四部分 成功如习剑第十二章 谁能比谁傻多少?

    成功寓言之断剑    
    老剑侠纵横江湖几十年,突然金盆洗手,隐居在山里。;    
    他收了一位徒弟。;徒弟很聪明,也很勤奋,深得师父的喜爱,师父决定把平生所学都教给徒弟。;但他没有直接教他剑术,而是从剑道开始,一直讲到心性的修炼,最后讲到剑术。;    
    几年过去了,徒弟变成了一位潇洒的青年,练剑也达到了很高超的境界:舞剑的时候,别人只看到一团光环围着他,身体似乎与剑成了一个整体。;    
    他自以为已经学成,去向师父报告。;师父平静地说:“这只是练剑的入门功夫,尚未登堂入室。;”    
    说完以后,师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盛行斗鸡。举国上下不乏斗鸡爱好者。其中最酷爱此项活动的莫过于齐王。王宫内养了不少斗鸡,他为了取得胜利,专门派人到纪国雇请出生于驯养斗鸡世家的纪渻子。    
    纪渻子是驯养斗鸡的高手,有一套祖传的方法,齐王是斗鸡迷,把纪渻子雇来10天后便召见他,询问斗鸡的搏斗功夫驯出来没有。纪渻子禀告齐王说:“还没有。它近期表现为内心空虚而神态高傲,模样盛气凌人。”    
    又过了10天,齐王心里憋得不耐烦了,传旨纪渻子汇报驯养情况。谁知纪渻子说仍没驯成熟。眼下斗鸡听到其他鸡的啼声,看到鸡的影子仅只有反应。他劝齐王再等段时间,如果急于求成,会前功尽弃。    
    齐王听了他的劝,又熬过了10天,纪渻子说:“差不多了,驯养已到关键阶段,斗鸡目前的目光过于敏锐,虽有斗志,但心中充满着傲气和怒气。。。。。。”齐王打断他的汇报,问他现在能不能参战。    
    纪渻子断然说:“不行!再过10天。”    
    又过了10天,齐王不等纪渻子进宫,径直到驯养场。纪渻子迎见齐王:“现今斗鸡虽遇挑战者向它鸣叫,仍神色自若,视而无见,毫无反应。看上去像一只木鸡。”    
    他令人把挑战鸡引到斗鸡面前,这些鸡一看见纪渻子驯养的斗鸡望而却步,腿都吓软了,转身便逃。胆大的与它斗不了几个回合,纷纷狼狈逃窜。    
    一只狐狸追逐兔子,从眼前跑过,师父随手折断一截树枝,似乎漫不经心的轻轻一挥,狐狸像是被重重地打了一下,翻了个跟头,吃惊地跳起来逃走了。;    
    师父说:“剑道、;剑心和剑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剑,也就是能在生活中应用自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心剑合一,将身、;心、;剑合而为一,达到剑即是心,心即即是剑,心动剑发,心到剑到的境界。;”    
    一年后,师父说:你已经达到了心剑合一的地步。;但还要继续练,最后要达到虽然有剑,却像没有剑可握一样;虽然要出剑,却像没有剑可出一样;虽然有剑招,却像没有招可出一样;虽然面临高手,却像没有对手一样。;到达这个地步,你就可以下山了。;    
    又过了一年,师父说,你已经学成了。;    
    徒弟把剑折断,下山了。;    
    他知道了,真正的剑不在手上,也不在心中。;那么剑在在哪里?他清楚地知道,却又说不出来。;    
    他只知道:真正有本领和才能,不过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重视精神品质的修炼,才是抓住培养与训练的关键所在。    
    第十二章 谁能比谁傻多少?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它提出独立探索的合理途径,并且反过来检验内容。;    
    1 密密尔泉的秘密    
    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的标语贴在每一个教室的墙上,激励着无数莘莘学子刻苦攻读。;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是英国的培根提出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可以使决策更少出错,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人们更容易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人们也越来越形成一个印象:有知识的人,必然就会有力量;占有的知识越多,就会越有力量。;    
    可是我们走上社会一看,那么多博士硕士却在无力地踯躅在成功的门外,甚至踯躅在单位的门外:下岗。;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在历史上,在困苦中百无聊赖的读书人就曾经迷茫地发出“腹中三千卷,一字不救饥”的疑问。;    
    屈原悲呼“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李白长叹“弹剑作歌奏苦声,曳居王门不称情”,还有陶渊明、;刘禹锡、;苏拭、;白居易……这些才高八斗的读书人,并没有因为知识的力量而人生幸福,事业成功,而是终生都在理想的不现实,现实的不理想的两难处境中挣扎。;    
    实际上,知识又岂止“不救饥”,甚至也不能“救国”。;    
    有这样一个故事。;赵武灵王让李疵去中山国侦察是否可以攻打它,李疵回来报告说:“可以打,中山国的君王饱读诗书,并且喜欢交往住在山洞中的读书人。;”    
    赵武灵王说:“照你所说,中山君是位贤君,怎么可以攻打呢?”    
    李疵说:“不然。;君主读书有学问,尊敬隐居的读书人,战士就会减少,战士少了,军队力量就削弱。;君主尊崇他们,农夫就会懒惰。;农夫懒惰,国家就贫困;兵弱于外,国贫于内,不亡国还等什么呢?”    
    赵武灵王说:“好。;”于是就把中山国给灭了。;    
    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让今天的年轻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吗?这个被古今多少读书人蘸着毕生苦痛画出的问号,至今仍然高高地挂在我们的头顶。;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是因为混淆了知识与认识现实的关系。;    
    在北欧神话里,宇宙的中心是一棵称为尤加特拉希的大树,它生机盎然,枝叶覆盖整个天地。;在树根末端,有三眼泉水为宇宙树提供水分。;其中一眼由巨人密密尔看守的,因而得名密密尔泉。;    
    密密尔泉充满了知识,关于整个天地、;九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知识,都包括在它清澈的泉水中。;因此,无论是谁,只要喝了密密尔泉的泉水,就能变得富有知识。;    
    但是巨人密密尔却一步不离地看护着泉水,不让任何人靠近一步。;除了他自己,天地间从来也没人喝过密密尔泉水。;每天,当晚霞映在泉面上时,他就会汲上一杯知识的泉水喝掉。;天长日久,他变得越来越渊博,几乎知道天地之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    
    有一次,旅行者奥丁来到了密密尔泉旁,正好碰上了去汲水的密密尔。;看着清澈的密密尔泉水,奥丁的心中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向巨人说:“密密尔啊,请让我喝一口这知识的泉水吧!”    
    密密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休想。;”     
    “密密尔啊,知识那么可贵,我追求它们的信念是那么坚定,我愿用我所有的一切东西,来换一口珍贵的泉水。;”    
    巨人听了奥丁的话,有点心动了,于是说:“奥丁,如果你能够牺牲你的一只眼睛,把它丢到泉水里去,我就让你喝一杯知识的泉水。;”    
    奥丁有点犹豫,但很快他就作出了决定,把右眼挖出来扔到了密密尔泉水里。;那只眼睛稳稳地落到了泉底,透过明净的泉水,向上张望着宇宙。;    
    奥丁喝了一杯泉水,变得很有知识。;密密尔很惊讶,对他说:“你追求知识的决心竟这么坚定,那好吧,如果你把另一只眼睛也扔到泉水里,我就让你喝个够。;”    
    奥丁心动了,但也很快做出了决定。;他说:“我不能。;如果我把仅有的一只眼睛扔进泉水,即使能得到再多的知识,我对眼前的世界仍然一无所见。;”    
    奥丁是明智的,他知道追求知识不能以牺牲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为代价。;    
    每个社会的知识包括价值知识和工具知识。;价值知识是人们用来作价值判断的一套关于好坏、;对错、;是非、;善恶、;廉耻、;荣辱、;美丑、;贵贱和成败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标准体系;工具知识则是一切用来表现或表达价值文化的手段体系。;    
    恩格斯曾经说,任何人都要受三种限制:一是时代,二是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三是思维能力。;这里谈到的限制,就是知识对人生的伤害之一。;康德曾经提倡“拒绝知识,为信仰留出地盘”,也是把知识作为隔离人与信仰的一种力量。;    
    我们没有康德那种终极关怀的视野,即使从纯粹实用主义的角度考察,也可以轻易得出结论:知识可能成为学习者的脚镣手铐,甚至绞架。;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好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表现却往往并不如人意的症结所在。;    
    人类获得知识的根本目的,首先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幸福。;知识本身,是人类战胜自然与社会挑战的经验,可以让自己更有力量,可是在很多时候,在不少人因为知识变得更高更强更勇猛更富有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它的另一面,也成为对幸福成功人生的伤害,使人迂腐、;使人穷酸、;使人软弱,乃至让人走向穷途末路!    
    铁板烧博士指出――    
    如果知识不能让自己更成功更快乐,而是让自己更沉重更痛苦,那么我们就是在用知识伤害自己的人生,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