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 >

第34章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34章

小说: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善长的意思是,元廷派来的其他两个人可以杀,但张昶却应该留下后用。朱元璋淡淡一笑道:“李先生可知道中书省衙门里刚刚添了一个都事?”    
    李善长摇头道:“李某近来琐事太多,并不知道衙门里多了一个中书省都事……大人此时提起此事有何意义?”    
    朱元璋言道:“衙门里的大小官员都归你李先生管辖,现在多了一个都事,你自然应该认识一下的。”    
    朱元璋随即派人叫那个新上任的中书省都事来参见李善长。李善长一时有些糊里糊涂的。可等那个“中书省都事”来到李善长的面前时,李善长才恍然大悟过来:这个新添的中书省都事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张昶。原来,朱元璋为张昶找了一个替死鬼,却暗暗地把张昶留了下来。    
    李善长不禁感慨道:“大人这般求贤若渴,李某只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李先生太夸奖我朱某了。我并不懂得什么求贤若渴,但我知道,只要是有本事的人,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留在身边。”    
    不管怎么说吧,在元朝统治者的“帮助”下,朱元璋的北方威胁总算是解除了。按理说,朱元璋可以安安稳稳地去同那陈友谅开战了。可就在这关口,朱元璋的“后院”却突然起火,而且这火还一把接着一把地燃烧,差点把朱元璋烧得焦头烂额。    
    朱元璋的“后院”突然起火,与北方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短短几年内,朱元璋在北方刘福通红巾军的庇护下,地盘日渐扩大,许多原来元廷的将领,摇身一变,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朱元璋的“后院”起火,问题就出在这些元廷降将身上。在许许多多的元廷降将中,有不少人是真心归顺朱元璋的,比如朱元璋的水军大将康茂才,对朱元璋可以说是忠心不二,也立下了很多赫赫战功。但同时也有不少的降将,本无心归顺朱元璋,只是迫于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才假意向朱元璋投降。这些人,只要形势一发生变化,他们就会蠢蠢欲动。而刘福通北方红巾军的溃败,正好成了这些人蠢蠢欲动的契机。他们以为,刘福通败了,朱元璋也就快要完了,于是他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地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开始向朱元璋发难。    
    先是婺州的守将蒋英、刘震反叛,杀了朱元璋的心腹胡大海,继而是处州的李贺又背叛了朱元璋,再下来又是衢州的夏毅也反了。这样一来,徐达、常遇春二名大将不得不率军到处救火,今天去夺回处州,明天又要去平叛衢州,最后虽然是杀了叛将,夺回了失城,但也费了不少时间,耽误了剿杀穷寇陈友谅的最佳时机,给了陈友谅喘息、调整的时间。    
    徐达夺回洪都后,接到了朱元璋召他速回应天的指令。北方的军事形势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元军攻下了刘福通在山东的最后一个据点益都后,自己跟自己打了起来,这一打,元军就没有什么余力去攻打刘福通的“都城”安丰了。元军虽然没有什么力量了,但元顺帝却还有力量把他的“圣旨”满天飞。这一天,不知怎么搞的,元顺帝的“圣旨”就飞到了那个张士诚的手里。元顺帝在“圣旨”中命令张士诚速速派兵去攻打安丰。张士诚马上就依“旨”而行,从各处调集兵马,做着攻打安丰的准备。    
    张士诚这一回为什么会这么听从元顺帝的话?他虽然归顺了元廷,但那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根本就不买元廷的账,元顺帝也休想随意差遣他。过去都如此了,现在元军自己跟自己打得焦头烂额,张士诚就更没有理由听从元顺帝的号令了。然而事实是,张士诚这一回真的调集了一支大军共十万人,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吕珍做统帅,去攻打刘福通盘踞的安丰城。    
    实际上,即使元顺帝没有发下那么一道“圣旨”,张士诚也在做着去攻打安丰的准备。原因是,安丰城就像是一根鱼刺卡在张士诚的喉咙里,使得他连咽口唾沫都感到非常难受。    
    安丰城在江苏的中部、高邮湖的北面,距离高邮湖不过一百多里。高邮湖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刘福通占了安丰,就等于是堵住了张士诚北进的通道。所以,打刘福通从汴梁退到安丰的那天起。张士诚就想派兵去攻打了,只是担心去攻打安丰会引起与朱元璋的全面战争,张士诚才迟迟没有行动。现在好了,朱元璋的降将一个跟着一个地发动叛乱,张士诚的胆子就大了起来。胆子大了,过去不敢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敢做了。所以这才有了张士信领兵十万南下进攻诸全州和吕珍领兵十万北上去攻击安丰的事。只不过,张士诚南攻诸全仓惶而归,吕珍北攻安丰又会如何?真要说起来,张士诚的心里面其实也是没底的。    
    张士诚的心里没底儿,那刘福通的心里面就更没有底儿。安丰城内只有数万兵马,而且还大都是残兵败将,虽然一时间安丰城还算是安全的,但充其量,刘福通也只是在苟延残喘,闻听张士诚的十万大军已经向安丰开来,刘福通慌了,急忙派人去应天,叫朱元璋发兵安丰护“驾”。朱元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调徐达、常遇春回应天的。    
    朱元璋调徐达、常遇春回应天,显然是想发兵去安丰。同意朱元璋这种决定的人不少,但不同意的人就更多。李善长就是不同意的人当中的一个。只是苦于朱元璋已经决定了的事情别人很难轻易地改变,所以李善长就在期盼着那刘基能早一点从浙江回到应天。李善长以为,也许只有刘基才能够说服得了朱元璋。因为自刘基来了之后,朱元璋对刘基几乎是言听计从。    
    徐达、常遇春回到了应天。可刘基还是不见踪影。眼看着,朱元璋就要发兵安丰了,李善长真是心急如焚。然而就在这当口,应天城内发生了一起变故。    
    朱元璋本来决定,派徐达、常遇春和邵荣这三个最善于打仗的人领兵15万去救援安丰。因为邵荣平定了浙东降将叛乱后早早地回到了应天,所以朱元璋就把调集组织救援安丰的兵马的任务交给了邵荣。邵荣很卖力,不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集了15万兵马,而且还组织了一个大规模的阅兵式,请朱元璋前去阅兵。变故就发生在阅兵的那天。阅兵的时间定在下午。上午的时候,徐达和常遇春走进了应天城。朱元璋叫他们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下午跟他一起去阅兵。可就在中午的时候,汤和慌慌忙忙地跑来告诉朱元璋:邵荣准备在朱元璋阅兵的时候搞兵变,兵变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杀死朱元璋。    
    朱元璋听了汤和的话后当然极度震惊,但同时也很是不相信。不相信的理由有二点,一是邵荣与朱元璋已经共事多年,朱元璋在濠州城做郭子兴的亲兵九夫长的时候,邵荣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名亲兵,后来,朱元璋离开濠州独自发展,邵荣是紧紧跟在朱元璋的身边的,可以这么说,邵荣和朱元璋的关系,与朱元璋同徐达等人的关系,也实在是差不了多少的,这样的一个邵荣,怎么会生起谋害朱元璋的念头?第二点,朱元璋对邵荣并不薄,邵荣当时的官名叫“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这个官,在应天城内,仅次于朱元璋的“行中书省左丞相”,比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官位都要高,邵荣既有了这么高位的官,为什么还要对朱元璋图谋不轨?如果汤和的情报属实的话,那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邵荣有野心,想取朱元璋而代之,成为应天城内说一不二的人物。叫朱元璋多少有些失望的是,汤和的情报的确属实。是邵荣的一个手下向汤和密报的。据邵荣的那个手下称,邵荣和他的一帮亲信早就想对朱元璋下毒手了,那些亲信们三番五次地鼓动邵荣暗害朱元璋,但邵荣没有同意。许是还惦记与朱元璋共事多年的情谊吧,邵荣这样对他的得力干将赵继祖道:“我们不必干偷鸡摸狗的事,要干掉朱元璋,就大明大亮地干!”    
    赵继祖当时任中书参政,论官位,他和常遇春一样高。他对邵荣这种“君子”作风很是不满,但又无奈,只得同邵荣一走设计了这次“阅兵”阴谋。阴谋是这样的:在邵荣的中军大帐内埋下伏兵,待朱元璋站在大帐前阅兵的时候,以邵荣摔杯为号,伏兵冲出擒住朱元璋,然后邵荣当着众官兵的面宣告朱元璋的罪状,最后把朱元璋处死。邵荣要发动兵变的消息,徐达、周德兴、常遇春及李善长等人很快就知道了。其实也就这么几个人知道,绝大多数的人都还蒙在鼓里。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决定不取消阅兵。明知阅兵是圈套,可朱元璋还是要往里钻,因为邵荣不是好猎手,朱元璋更不是轻易就能让人套住的猎物。最终朱元璋轻易地就处死了邵荣和赵继祖。    
    邵荣和赵继祖虽然被处死了,但朱元璋的心里却依然沉甸甸的,浙东和江西境内的降将接二连三地发动叛乱,朱元璋似乎还能理解,邵荣和赵继祖想谋反,朱元璋就觉着问题的严重性了。他以为,从邵荣阴谋叛乱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么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想发动叛乱想谋害他朱元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如此下去,那还怎么得了?


第四部分第46节 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基于这种认识,朱元璋便对手下的大将越来越不放心越来越疑神疑鬼。于是,除了徐达、周德兴、常遇春等极少数人外,其他带兵将领的身边,包括驻守浙东的李文忠和驻守江西洪都的朱文正,都被朱元璋偷偷地安插了奸细。确切讲,安插奸细的事情,是汤和为朱元璋去做的。汤和干这种特务勾当很在行,一张特务网被他编织得十分庞大,从事特务活动的人数以万计,朱元璋地盘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汤和的人在活动,而且活动得还极其自然隐密,被特务暗中监视的将领绝大多数都被蒙在鼓里。这些分散在各地的特务,定期把自己监视人的情况向汤和汇报,然后汤和再告之朱元璋。通过这些特务,朱元璋就能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各个将领的动向。这一招还真管用。有好几次,有几个将领想背叛朱元璋,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行动呢,就被朱元璋抓了起来,等他们人头落地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弄清楚朱元璋为何对他们的事情这么清楚。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大行特务活动,确实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朱元璋本来想派徐达、常遇春和邵荣去救援安丰的,现在邵荣去不成了,朱元璋就得临时改变一下计划。改变的结果是,朱元璋决定亲自去安丰。他做了这么多年大“宋”朝的官,却还从未见大“宋”朝的皇帝小明王和大“宋”朝的主宰刘福通。    
    一想到要去安丰见小明王和刘福通,不知怎么搞的,朱元璋就异常地兴奋起来。人一兴奋了,就很难入睡。尽管朱元璋也知道,明天要兵发安丰,应该好好地休息一晚,可朱元璋心中的那种兴奋,怎么也抑止不住。最后,朱元璋索性不睡了,爬起身,走出了自己的卧房。    
    朱元璋走进了老婆李淑的房间。尽管当时还不算晚,但乍一看见朱元璋,那李淑还是很感意外的:“大人……怎么到这儿来了?”    
    朱元璋笑着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我不能来还是你不想我来?”    
    李淑慌忙道:“大人千万不要生气……见到大人,妾身实在是万分惊喜……”    
    李淑“万分惊喜”一点也没有夸张。一个月两个月,朱元璋也很难到这里走上一回。即使是天底下最娇艳的花朵,如此疏于浇灌,也会慢慢地憔悴枯萎了。    
    朱元璋伸手捏了捏李淑的脸,歉意地说:“近日我很忙,冷落你了。”    
    李淑含泪笑道:“大人,我一直都在盼着你来哪。”    
    “盼我来干吗?”    
    李淑羞红了脸,扑进了朱元璋的怀里……    
    朱元璋离开了李淑之后,便想回自己的卧房体息。不管怎么说,明天出兵安丰的事情是不能耽搁的。可就在这时,一仆人过来通报,说是李善长和刘基二人求见朱丞相。    
    朱元璋先是一喜:刘基终于从青田回来了。继而朱元璋又有些疑惑:李善长和刘基此时结伴前来,所为何事?原来,在周德兴、汤和、常遇春对邵荣、赵继祖两家进行满门抄斩的时候,刘基就走进了应天城。那当口,朱元璋正好走进了李淑的卧房。刘基当然不知道邵荣和赵继祖的事。当时的刘基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徐达和常遇春二人被朱元璋调回了应天。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军事行动暂时停止了。因此,刘基走进应天城后,没有马上回自己的宅第,而是立即就找到了李善长。见着刘基,李善长真是大喜过望:“刘先生,你终于回来了。”刘基顾不得同李善长叙旧,而是迫不及待地问李善长道:“朱丞相为什么要把徐达、常遇春调回应天?”    
    李善长回道:“因为朱丞相要去救援安丰,而且明天就要出兵。”刘基愕然道:“朱丞相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把陈友谅彻底击溃,何必急着对张士诚用兵?”    
    李善长轻叹道:“我多次奉劝朱丞相,可朱丞相就是不听,就像铁了心似的,又像了魔似的,非要去救援安丰。所以我就天天盼望刘先生早日归来。也许,只有刘先生才能使朱丞相改变主意。”刘基摇头道:“我就是听说了北方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才匆匆赶回来的。我担心朱丞相会因此而改变原先的战略。没成想,朱丞相真的这么做了!”    
    李善长赶紧道:“这时候去劝朱丞相,应该还来得及。”刘基轻轻问道:“李先生,你以为我能劝说得了朱丞相?”李善长回道:“刘先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谁还能做到?”刘基默然片刻,然后言道:“行与不行,都得要去试试。”    
    就这样,刘基和李善长二人就踏着夜色走向朱元璋的丞相府。尽管朱元璋平日很尊重刘基的意见,但这一回是否能劝朱元璋改变主意,刘基心中也是没底的。    
    刘基和李善长走到了朱元璋的丞相府门前。守门的卫兵不敢怠慢,慌忙把二人带进府内。按照惯例,刘基和李善长走进一间小客厅等候。很快,那朱元璋就来到了刘基和李善长的身边。由于在李淑身上消耗了过多的体力,朱元璋看上去有些疲惫。刚一跨进小客厅,朱元璋就抢上两步,一把抓住刘基的手道:“刘先生,你知道吗?你回青田的这段日子,可把我朱元璋想坏了。”    
    刘基微微一笑道:“让朱丞相如此牵挂,刘某心中委实不安……刘基此时前来打搅,还望朱丞相多多谅解。”    
    朱元璋忙道:“刘先生这话就说错了。你和李先生,什么时候都可以来找我。我早已吩咐过门卫,只要是刘先生和李先生前来,一律不得盘问不得拦阻,并要速速通知我知道。喂,刚才门卫没有耽误你们的时间吧?”    
    刘基回道:“丞相大人的命令,谁人敢不从?也甭说是小小的门卫了,就是徐大将军和常大将军,丞相大人一纸手令,他们不也是乖乖地从武昌前线回到了应天?”    
    朱元璋立刻就猜出了刘基和李善长的来意:“刘先生,听你的口气,你好像也不同意我出兵安丰?”    
    刘基明明白白地点了点头:“是的,大人,刘某不赞成对安丰用兵。”    
    朱元璋看了一眼李善长。李善长静静地站着,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又好像这一切跟他无关似的。朱元璋便把目光慢慢地移回到了刘基的脸上:“刘先生,能说说你不同意对安丰用兵的理由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