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 >

第35章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35章

小说: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慢慢地移回到了刘基的脸上:“刘先生,能说说你不同意对安丰用兵的理由吗?”    
    刘基回道:“理由就是我过去对大人曾经说过的话:应该先把陈友谅彻底地解决了,然后再对张士诚用兵。”    
    朱元璋言道:“刘先生对朱某说过的话,朱某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只不过,这一回的情况有点不同。朱某的意思是,先救援安丰,然后再继续对陈友谅开战也不迟。”    
    刘基缓缓地摇了摇头道:“大人,如果真的发兵安丰,那想再继续对陈友谅开战,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朱元璋笑问道:“刘先生是不是在担心,如果我出兵安丰了,那陈友谅会在背后攻击我们?”    
    刘基点头:“大人说的对,我以为,那陈友谅是绝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的。”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刘先生太多虑了吧?那陈友谅被我打得溃不成军,仓促之间,哪还有多少兵马能向我发起攻击?我去救援安丰,只不过是让那陈友谅多喘几口气罢了。”    
    朱元璋说得相当自信,仿佛陈友谅只是一条小毛毛虫,而且已经攥在了他的手中,他想什么时候捏死它就什么时候捏死它。刘基却道:“朱大人,有句俗话叫做百足之虫虽死而不僵。更何况,陈友谅这只百足之虫现在根本还没有死啊!”    
    朱元璋似乎对“百足之虫”四个字来了兴致:“刘先生,依你之见,我们现在该怎么去对付陈友谅这个百足之虫?”    
    刘基道:“让徐将军和常将军重回西线,集中兵力,一举拿下武昌!”    
    朱元璋稍稍地皱了一下眉头:“刘先生的意思是,张士诚去攻打安丰,我们不闻不问?”    
    刘基言道:“张士诚去攻打安丰,正好给了我们时间去拿下武昌,待我们拿下武昌、将陈友谅真正击溃之后,再回到东线与张士诚开战,这才是上上之策啊!”    
    朱元璋道:“刘先生说的这上上之策,我懂。我本来也就是想这么做的。可后来我又想,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安丰就肯定会被张士诚抢去。凭刘福通现在的实力,根本守不住安丰。”    
    刘基立刻问道:“大人为何在乎一个小小的安丰?”    
    朱元璋回道:“如果安丰在我的手里,那就至少有两点好处。第一,张士诚不敢轻易地向北扩张,第二,元朝的军队如果南下,就必须先拿下安丰,这样,我们便有了时间去做必要的准备。”    
    一直默然不语的李善长此时言道:“听大人的话,大人是把安丰当作一颗钉子钉在了元兵与张士诚之间了。”    
    朱元璋道:“李先生的这个比方非常恰当。只要安丰不失,元兵就不好南下,张士诚就更不好北上。”实际上,元军如果真要南下,一个小小的安丰城是根本挡不住的。不过,从战略的角度上来看,朱元璋的这种说法还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所以,听了朱元璋的话后,李善长就又闭了嘴。第二天(龙凤九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亲率近二十万大军并徐达、常遇春、汤和诸将,离开应天城向北开去。留守应天的李善长、刘基和周德兴等人,一起赶到城外为朱元璋送行。朱元璋信心十足地对刘基等人言道:“要不了多久,我就会回师应天,西攻陈友谅!”    
    李善长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预祝朱元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刘基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顺在李善长的后面,也说了几句“马到成功”之类的话。就这样,朱元璋开始了他的救援安丰大行动。安丰和应天城的直线距离有四百多里,从苏州到安丰,路程比从应天到安丰还要远,但因为张士诚的部将吕珍走得早,速度也快,所以,朱元璋离开应天城之前,吕珍的十万大军就已经把安丰围困了一个多月。    
    安丰的城池很小,粮食也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和他的残兵剩将们能在这里坚守了一个多月,也着实不容易。那吕珍面对着如此顽强的刘福通,即恨得咬牙切齿,又在心中暗暗地钦佩不已。然而,一个多月以后,安丰城内的情况就变得万分严峻起来。城内的粮食吃完了。不仅仅是粮食了,凡是能吃的东西,比如战马什么的,都被刘福通的军队吃光了。那少不更事的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又饿又怕,整天啼哭不已。即使吕珍不再攻城,安丰城也守不了几天了。    
    刘福通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之所以死守安丰,是想等待朱元璋前来救援。可是,等待了一个多月,朱元璋却不见踪影。刘福通只得召来几个亲信手下道:“早就说那朱元璋有野心,现在看来,这种传闻一点不假。朱元璋是在借张士诚的手把我们给消灭啊。”    
    一手下问刘福通现在怎么办。刘福通长叹一声道:“趁弟兄们还能走得动,往外突围吧,能突出几个就是几个。”    
    刘福通决定趁深夜突围。当天下午,天降大雨,雨大得站在别人的面前都看不见对方是谁。刘福通趁着天气的掩护,逃出了安丰城。刘福通带着小明王及二百来个手下艰难地向南挪动着。    
    走了小半天,来到一个小村庄。刘福通的一个手下好不容易地找来了一点吃的东西。刘福通把食物平均分给二百多个手下,小明王也分得了一份,看着小明王狼吞虎咽的模样,刘福通的鼻子不禁一阵阵地发酸。    
    就在这时,一个手下跑来向刘福通报告:“村子里开进来一支军队,有二千多人。刘福通不禁悲从心来:完了,一切都完了。然而,那手下接着又道:“那支军队是从南边开过来的,是朱元璋的红巾军。刘福通又一下子喜气横生:吾这回有救了!这2000多人的军队的确是朱元璋的先头侦察兵。闻听刘福通和小明王就在这个小村庄里,这支侦察队的头领不敢有丝毫懈怠,一面派人回去向朱元璋禀告,一面派人继续向北搜索,而自己则留在了村庄里保护刘福通和小明王。    
    再说朱元璋,得到刘福通和小明王的消息后,很是吃惊地对徐达汤和常遇春言道:“这么说,安丰已经被那吕珍攻破了?”    
    徐达轻轻地言了一句道:“安丰城丢了,我们这次出兵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第四部分第47节 一个喘息的机会

    对朱元璋决定救援安丰,徐达其实是有不同意见的,只是没有明说而已。常遇春好像不是这样想,常遇春重重地对朱元璋言道:“大哥,我们既然来了,就不能白跑一趟。听说那吕珍现在是张士诚手下最得力的干将,我们就在这里同他好好地打上几仗吧。”朱元璋言道:“我们还是先去见见刘福通大人和小明王陛下吧。”于是,朱元璋一行人就匆匆地开到了那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里。要是过去,刘福通和小明王肯定会一动不动地呆在村里等着朱元璋来拜见。然而现在不行了,落毛的凤凰连鸡都不如了。没有朱元璋,刘福通就无路可投。所以,听说朱元璋等人朝着村子开来了,刘福通就连忙带着小明王带着笑脸赶到村口去迎接。不过,朱元璋见了刘福通和小明王之后,规矩还是有的。他先规规矩矩地给小明王请了安,接着又规规矩矩地对刘福通言道:“朱某救驾来迟,让刘大人和陛下受了惊吓,还请刘大人恕罪。”朱元璋把“刘大人”放在“陛下”的前面,是因为他早就知道,“陛下”只不过是“刘大人”手中的一个傀儡。而从外形上看去,似乎也的确如此。刘福通长得横眉怒目又膀大腰圆,确乎是一个能操纵别人的大英雄。再看小明王韩林儿,因为年少,长得瘦叽叽的,又可怜巴巴的,只能任由别人操纵了。    
    只见刘福通,紧走两步,一边搀扶单腿点地的朱元璋一边言道:“朱大人何罪之有?若不是朱大人及时赶来救驾,我刘某和陛下就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了。”    
    而实际上,在刘福通的心里,朱元璋的“救驾”一点也不及时,这便犯了“弥天大罪”。只不过,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刘福通也只能这么说罢了。所谓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    
    闻听朱元璋已经决定回师应天,刘福通很高兴。那小明王也很高兴,竟然破天荒地咧嘴笑了。朱元璋撤军的时候,那吕珍并没有追赶。很显然,张士诚只想夺回安丰,不想与朱元璋大动干戈。张士诚这种只图自保的观念,无疑成全了朱元璋一步步地向皇帝的宝座迈进。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朱元璋率军先向西行,绕过高邮湖,从洪泽湖的南端进入安徽地界,然后南下,向应天开进。经过十几天不紧不慢的行军,朱元璋的队伍开到了滁阳(今安徽省滁州市)。    
    滁阳是朱元璋的地盘,距应天不过一百多里。郭子兴和小妾张氏就葬在滁阳城外。刚一进滁阳城,朱元璋就找来徐达常遇春道:“那狗日的左君弼竟然敢帮着张士诚与我们开战,我心中实在气不过。你们两个带十万人到庐州去,把庐州城拿下,狠狠地教训一下左君弼那个狗日的。”    
    有仗打,常遇春自然高兴。徐达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因为从庐州到应天只有两三百里路程,左君弼盘踞在庐州,对应天大小也是一个威胁,还有,庐州恰好位于安徽的中部,如果拿下庐州,那安徽的中南部就都是朱元璋的地盘了,这对巩固应天的后方显然大有好处。庐州在滁阳的西南,两地相距三百来里路。徐达、常遇春在滁阳休整了一天后,就带着十万大军匆匆地奔庐州而去。朱元璋叮嘱二人道:“你们要快去快回,我还指望你们两个去攻打陈友谅的老窝武昌呢。”    
    徐达、常遇春离开滁阳之后,朱元璋在滁阳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不算大,但意义不小。朱元璋带着汤和等百余名将军一起到城外拜谒了郭子兴夫妇的陵墓。朱元璋直直地跪在郭子兴夫妇的墓前,神情十分凝重而悲伤,感动得在场的百余名将军一个个都眼泪汪汪的。第二件事情好像也不算大。这件事情是,朱元璋离开滁阳回应天的时候,把小明王和刘福通留在了滁阳城里。    
    他亲自带人在滁阳城里盖起了一座金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规模,就是放到应天城里,也是数一数二的,这座偌大规模的宫殿,便是大“宋”皇帝小明王的皇宫。据说,小明王入住这座新“皇宫”的时候,高兴得又是哭又是笑,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连连夸赞朱元璋是大“宋”朝中“最大的忠臣”。    
    只是刘福通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找到朱元璋问道:“为什么不让陛下去应天?”    
    朱元璋笑容可掬地回答刘福通:“我这是在为陛下和刘大人的安全着想。现在天下的形势很乱,应天城内的局势也不稳,如果刘大人和陛下去了应天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朱某如何能担待得起?刘大人放心,等天下形势不乱了,应天城内的局势平稳了,我保证马上就派人来把刘大人和陛下接到应天去。”    
    刘福通立即又问道:“朱大人,陛下去应天不安全,莫非在这滁阳就一定安全吗?”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刘大人,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天下大乱的时候,呆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绝对安全的。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滁阳应该比应天要安全得多。”    
    刘福通的表情有些冷:“朱大人,你的话我有点听不懂。”    
    朱元璋的话倒非常热乎:“刘大人,我在滁阳留下一支军队,你和陛下不就非常安全了吗?”    
    这下刘福通懂了。朱元璋不仅在滁阳留下了一支军队,而且还把刘福通和小明王身边的侍从都换成了汤和的亲信。换句话说,刘福通和小明王已经被朱元璋软禁起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福通和小明王在滁阳确实是十分“安全”的。陈友谅兵败应天城下,又丢了都城江州,只得仓惶逃往武昌,不仅元气大伤,而且内心也实在沮丧得很。虽然武昌城暂时还在他陈友谅的手中,但徐达等人的大军已经开始进逼武昌,如果武昌再度丢失,他陈友谅就几乎无处可逃了。故而,那么一段日子里,陈友谅整天战战兢兢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似乎只有在武昌等死了。可就在这当口,朱元璋的内部接二连三地发生降将叛乱事件,刘福通的北方红巾军又发生了重大变故,朱元璋便暂停了对武昌的军事行动。这样一来,陈友谅就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陈友谅当然不会只在武昌城里喘息。他要找朱元璋报仇。他的实力本来比朱元璋强大,被朱元璋逼迫到这步田地,他实在是不甘心。所以,武昌城的危机刚一解,他就迫不及待地着手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大“汉”政权统辖下的所有官兵和青壮百姓统统集中到武昌来,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由他陈友谅亲自指挥。另一件事情是,建造巨型战船。    
    陈友谅笼共征集了数十万军队,不到六十万,号称六十万。需要指出的是,陈友谅的军队人数虽众,但半数以上都是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的普通老百姓。得知朱元璋亲率二十万军队北上去救援安丰的消息后,陈友谅就迫不及待地倾巢而出。    
    除了几十万大军和上千艘大小战船外,陈友谅离开武昌沿长江向东攻击的时候,还把自己的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和两个儿子“太子”善儿、陈理统统带在了身边。此外,以张定边为首的一百多位“汉”朝文武大臣及一百多个陈友谅的“皇妃”,也都乘坐在巨型战舰上随陈友谅一同出征。很显然,陈友谅此次出征,是抱着“必胜”或“必死”的决心的,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    
    朱元璋得知情报后,决计在江西境内与陈友谅展开决战,因为他心中隐隐地感到剿灭陈友谅的时机也许成熟了,他的皇帝之梦应该又真实了一步……,于是在徐达常、遇春领着十万军队回到应天的当天晚上,朱元璋在自己的丞相府召开了一次战前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好几百人。应天城内有一定级别的文官武将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一开始,朱元璋就直接了当地道:“明天,我们就要开赴江西了,可有的人对我们这次能否战胜陈友谅好像没有多大信心,更有一些人,认为陈友谅兵多,战船大,心中害怕。但我要告诉这些人,你们不要怀疑,更不要害怕。你们都不会忘记吧?几年前,陈友谅来进犯应天的时候,兵马也多,战船也大,可结果呢?不是被我们打得哭爹叫娘、只恨爹娘少生一条腿吗?”    
    有人轻轻笑起来。凝重的会议气氛开始逐渐松弛。朱元璋接着道:“我不是在这里吹大话。我说能够打败陈友谅是有充足的根据的。下面,就请李先生和刘先生把这种根据给大家讲一讲。”朱元璋坐了下去。李善长站了起来。李善长微微一笑言道:“各位大人、各位将军,我这里只讲一点我们能够打败陈友谅的理由,那就是,陈友谅虽然号称有六十万兵马,但实际上,我们的兵马比陈友谅多!”    
    有人不自觉地小声嘀咕起来。是呀,二十万军队,怎么会比六十万军队多呢?只见李善长一捋颔下微微的胡须,不慌不忙地言道:“陈友谅的身边的确有几十万兵马,我们姑且就算作是六十万吧,可是,他那六十万人马里面,至少有一半是临时抓来的老百姓。临时抓来的老百姓,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能打仗吗?不能。这样一来,陈友谅的兵马就至少要减去一半。一半是多少?三十万。也就是说,陈友谅能用来同我们打仗的兵马,顶多只有三十万。”众人都屏气凝神谛听李善长的下文。因为,三十万还是比二十万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