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 >

第33章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第33章

小说: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虑椋旱谝唬鹤濉E嗤砟晁院鹤逵幸恢制缡拥恼撸弦唤参医补嗍呛奁鸨叽蠛薷嫣欤院鹤逵幸恢制缡印E喽院喝耍乇鹗橇珊右晕鞯暮喝耍科惹ǖ搅珊右远欠隼闲祝锌嗔欤搅肆珊右远趺窗欤亢土珊右远娜耍腋榻嵛耐毫甘惩裕课萃。M茫恋赝馍缁嶂刃虼舐摇6院汗伲喙娑ǎ戳啥暮汗俚桨似毂蠢障拢约旱穆聿荒芷铮约旱呐2荒苡茫约旱奶锊荒芨:汗偎懒酥螅钠拮幽昙痛蟮模蠢占易雠停瞧夼昵岬模妥霰蠢占业钠捩;侍徽庋觯侍ü酱慰际裕“瘟428名汉族的儒生,让他们做秀才,从中又选了16个人做举人,免除他们奴仆的身份,还给予奖励,这里头一部分人后来到了文馆参加了皇太极政权的任职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汉儒实行两次考试,选拔了428名秀才,发挥他们作用,皇太极这样调整政策的结果,史书记载八个字,叫做:“民心大悦,仁声远播”。这话可能夸张了,但是说明皇太极这样调整政策,符合民心,得到汉族人民的认同。
  二,蒙古。努尔哈赤的时候实行抚绥蒙古的政策,皇太极继承了他父亲的政策,又有所发展。譬如说联姻,编旗,编蒙古八旗,重教,重喇嘛教,赏赐、救济等等。我特别说一下联姻,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册封一后四妃,正宫皇后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的侄女,西宫麟趾宫贵妃那木钟,原来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囊囊福晋,她投降之后皇太极娶了,就变成他的妃子,生了一个儿子就叫博穆博果尔,下一讲到顺治里头还专讲这个事情。东次宫,衍庆宫,巴特马·璪,也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西次宫,永福宫庄妃,是皇后的侄女,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就是顺治皇帝的生身母亲,到顺治的时候还要讲这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皇太极一后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都算,娶异民族的一后四妃可以说空前绝后。皇太极为什么这样做?主要就是通过联姻,加强满蒙联盟。
  三,满洲。努尔哈赤兴起之后女真人,后来吸收了汉人、朝鲜人、蒙古人、达斡尔人,锡伯人等等。那到这个时候,怎么样反映民族共同体的新面目,怎么样凝聚满洲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我先讲一个故事,就是据历史记载,蒙古一个人放羊,发现了一只羊三天不吃草,用羊蹄子老刨一个地方,这个牧羊人很奇怪,就是在羊蹄刨的地方挖出一块玉玺,用汉文写着篆字,叫“制诰之宝”,这个玉玺据说从汉朝时候就传下来了,到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后来就丢了。挖出来之后就献给了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前就把这个玉玺给了他的苏泰太后和他儿子额哲,苏泰太后额哲把这个就献给皇太极。皇太极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统万年之瑞”,天赐之宝。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公元1635年11月22日,皇太极正式下令,把族名定为满洲。他说:“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这个族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典册上,现在,发展到大约有一千万人。皇太极通过这个就把满族的共同体形成的标志改成满洲,整合了整个满洲自己内部的力量凝聚到一起。
  四,国号。努尔哈赤的时候国号叫“后金”,也叫“大金”。皇太极得到了刚才说的一统万年之瑞非常之高兴,到天聪十年,就是崇德元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有一个重大的举动,就是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这一天在盛京笃恭殿举行隆重盛大的典礼,在这个典礼上大贝勒代善用满文宣读表文,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用蒙古文宣读表文,汉人孔有德用汉文宣读表文。这就意味着这个时候的皇太极不仅是满洲人的皇帝,也不仅是蒙古人的皇帝,而且是汉族人的皇帝,是大清国所有臣民的皇帝。在这里面我补充一个故事,就是为什么叫大清?当年努尔哈赤落难,骑着一匹大青马逃难,后边清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就是追赶,马跑得太累了,这个大青马就累死了。努尔哈赤非常伤心,就对这个大青马说,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这国号就叫“大青”,那这个“青”和“清”是谐音了,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大家不必当真,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这个“清”字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不讨论了。
  三,四向用兵,开拓疆域。皇太极对外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用兵,开拓疆域,进图发展。一,向东用兵,两征朝鲜。朝鲜曾经同明朝联合三次出兵攻打建州,血洗建州山寨,特别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州受到明朝和朝鲜双方面军队的打击,朝鲜派了一万多军队。皇太极继承大位之后,天聪元年,派二大贝勒阿敏统帅三万军队渡过了鸭绿江打朝鲜,攻占了平壤,朝鲜国王李倧逃到了江华岛。不久朝鲜国王投降,阿敏和朝鲜国王李倧结下了“兄弟之盟”,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举行登极大典,朝鲜使臣在沈阳,大家都行三跪九叩大礼,朝鲜使臣立而不跪,清朝的官员让他跪,他不跪,按着他跪,爬起来还不跪,衣服都撕扯破了。大典之后皇太极大怒,朝鲜和明朝结好,出兵打我,现在我要讨伐你,皇太极亲自统帅大军过了鸭绿江,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就逃到了南汉山城,皇太极率着军队来包围南汉山城,李倧把他的妻子、儿女、重要的大臣都送到了江华岛,但是朝鲜军队抵挡不住,皇太极又派多尔衮通过船渡海到了江华岛,把朝鲜国王的王妃、子女、大臣都俘虏了。但是,多尔衮善待他们,以礼相待,李倧一看不行了,投降。就在汉城汉江的东岸一个叫三田渡的地方举行受降典礼,清朝和朝鲜在这个典礼上结下了“君臣之盟”,朝鲜承认清的国号,称臣,朝鲜国王由清朝皇帝册封,这一仗皇太极亲自出兵到朝鲜,结果清朝和朝鲜结下了君臣之盟,皇太极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结果:一、朝鲜原来依违于明清之间,现在倾向了清朝;二、朝鲜变成了清的后方基地;三、朝鲜解决了,皇太极帅兵西征,免去了东顾之忧。
  二、向西用兵,三征察哈尔。蒙古察哈尔部同明朝定有盟约,共同对付金,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自称是全蒙古的大汗,皇太极亲自带兵同林丹汗作战,兵到了兴安岭,林丹汗西撤。皇太极又第二次征察哈尔,到了大同宣府一带,林丹汗西逃青海。第三次是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统兵征讨察哈尔,皇太极的军队到了黄河托里图一个地方,是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滩,死了。
 
  
 


  
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极(下) 
  内容简介:
  公元1626年9月,六十八岁的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因宁远战败,深受炮伤,未留遗诏,含恨而逝。在不见刀光剑影的继位争斗中,身处不利地位的皇太极,却力克群雄,终于继承先父遗位,成为大清的第二任皇帝。
  是皇太极先后纠正了先父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完善了后金的政府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
  是皇太极确定统一华夏的宏伟目标,是他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是皇太极命令军队建造当时最先进,最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
  是皇太极用计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的智谋,竟然得以扭转劣势,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皇太极文治武功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大清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回望他金戈铁马、文治武功的传奇一生。
  (全文)
  今天继续讲《清十二帝疑案之皇太极》(下)
  三、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第一次是天聪三年,第二次天聪八年,第三次崇德元年,第四次崇德三年,第五次崇德七年。我重点讲两次,就是第三次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派阿济格统帅军队绕过蒙古,突破长城,到了北京周围。主要骚扰京畿地区,良乡、涿州、通县、顺义、密云、平谷、怀柔,史书记载,阿济格的军队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撤退的时候,到了长城的冷口,阿济格率领他的军队,据谭迁的《国榷》记载,叫做:“艳服乘骑,高奏凯还”,穿着绚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一面奏着音乐凯旋过冷口回去,俘获人畜17万,排几十里地,过了四天才过去,临过冷口之前把树上树皮劈了,留下白茬儿,写上四个大字:“各官免送”,其得意忘形之状,四个字可以看出来,就是“各官免送”可以看出来,明朝的军队高起潛等,尾随而不敢击。清朝军队过了冷口之后,奏报杀了三个人,还是老百姓。第四次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统帅军队从沈阳出发,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到了京东,沿着运河往南打,一直打到济南,攻克了济南府的府城,连克一府、三州、五十五县,明朝的德王被清朝俘虏了,明朝山东的布政使、巡抚、知府都被清军杀了,这一次多尔衮俘获了人畜,46万,大家想一想从盛京沈阳到济南府两千多里地,特别是长城以里,完全是明朝的天下,孤军深入,攻占了济南府,连破一府、三州、五十五县。撤退的时候,沿着运河撤退的时候,因为他俘获的人、畜、财宝、金银几十里地络绎不绝,这样从长城口回去的。可见,明军之腐败,皇太极五次或亲自,或派兵攻入中原,一方面就皇太极做军事家来说,表现他的胆识谋略,另一方面也给中原人民,屠城、掠夺、蹂躏造成了涂炭和灾难。
  四、向北用兵,两征索伦。黑龙江地区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黑龙江的上游、中游、下游都归附了清朝,我这里举一个上游的例子,上游主要是索伦部,索伦部一个首领叫博穆博果尔对皇太极不是很服气。皇太极就决定出兵要把黑龙江上游地区完全归附,第一次出兵得失相当,第二次出兵可以看出皇太极的谋略。他采用“声南击北”的一个策略,就是南面出兵来打,派了一小股精锐的蒙古骑兵后面,抄他后路,他想我往南打的时候,你必定往北逃,逃到齐洛台的地方,就是今俄国赤塔,就把博穆博果尔捉获。到这个时候皇太极实际控制的地域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皇太极经过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四个方面用兵,两代人的努力,到了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初三,皇太极正式宣告,说:“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就是说清朝实际控制疆域东起鄂霍茨克海,西到青海,南临长城,北跨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东北到库页岛,面积大约500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当时实际控制的面积大约相仿,这个意义很重大,后来清军入关就没有时间再往北用兵了,顺治、康熙的雅克萨之战都是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基础上,我们今天东北的版图基本上是皇太极、努尔哈赤时期奠定的。
  四、善于学习,长于谋略。
  一、善于学习。善于学习是皇太极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心智高下,事业成败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想举文化政治军事三个例子。先举文化的例子,皇太极自己精通满文,略通汉文,他下令巴克什达海等翻译汉文的书籍,譬如说历史类,《金史》、《通鉴》;经书类,《论语》、《孟子》,军事类《素书》、《六韬》;小说类《三国演义》《水浒传》,皇太极是愿意听别人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自己也看《三国》,皇太极的实录里面记载有五十多处说他学习的事,朝鲜一个使臣,他接见他,他跟朝鲜使臣讲,关公和黄忠交战易马尚义的故事。在皇太极的推动下,满族的官员很快地加强学习汉族的文化,大大提升了满族的文化素养。政治方面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的时候,主要学习蒙古的政权的范式,皇太极主要学习中原明朝政权结构的范式,他设立了文馆,相当于后来的翰林院,设立了内三院,就是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相当于内阁。建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原来八旗包揽一切,现在行政的事务主要归六部,军事的事务重点归八旗的都统,八旗的固山额真,就是军事事务重点归八旗。还设立两个衙门,就是都察院和理藩院,都察院主要管监察,理藩院主要管民族事务,特别是蒙古事务,还有朝鲜事务,这样皇太极在中央政权机构就建立了三院六部二衙门。三、我举一个军事上的例子,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就是红衣大炮,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吃了亏,有人说被炮打伤了,皇太极不服气,在宁锦之战当中又吃了亏,皇太极非常生气,说:“昔太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宁锦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皇太极从战败当中总结一条经验,就是明军有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清军没有,他就要制造红衣大炮,明朝的红衣大炮主要通过澳门从国外进口的,他没有这个条件,只有五年,从1626年到天聪五年1631年,只有五年的时间,就在沈阳仿造成功了红衣大炮,皇太极用这批红衣大炮围城打援,发挥了巨大威力,并且组建了重军,叫“乌真超哈”,后来改成了汉军,从此明军有的先进武器,清军有。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朝没有,在力量对比上,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皇太极不仅善于学习,而且长于谋略。
  我举三个例子,一设反间计,害袁崇焕。皇太极他们父子在辽西打宁远战败,打锦州战败,再打宁远还战败,袁崇焕守的这个宁远成为皇太极进攻山海关的一个主要军事障碍,军事上除不掉,怎么办?就是用计谋,我刚才讲的皇太极是五入中原,第一次就是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统帅军队绕过袁崇焕的防区,从蒙古间道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接打到北京。袁崇焕这个时候是在山海关附近,得到军报,日夜兼驰,率领九千骑兵,叫“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到了广渠门外,崇祯皇帝不许进城。十二月初一,旧历隆冬寒天,官兵露宿,兵没有粮,马没有草,同皇太极的军队作战,袁崇焕身上中的箭,像刺猬皮一样,但是打败了皇太极的军队进攻。皇太极惯用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的计谋,把袁崇焕调到北京,完了就用了一个计谋,就是三国演义“蒋干盗书”那计谋。这个计谋原来不知道,后来修《明史》看了满文档案,才知道这个记载,《清太宗实录》有记载,说:“高鸿中,鲍承先尊上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